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3|回复: 0

[哲史艺丛] 董桥《读胡适》,我读董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27 09: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董桥《读胡适》,我读董桥

2019-07-26  颜纯钩
颜纯钩,笔名慕翼、斯人,资深编辑、作家、评论家。目前任香港天地图书出版公司出版顾问。


导读

别人当他敌人,他却又当敌人是朋友,他永远坚持自己的信条,但在处理具体事物时,又不乏灵活的手腕。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董桥的新书《读胡适》,初读一遍深觉趣味盎然。董桥大学时代就读胡适,数十年关注有关胡适的学问和生平,心中一个胡适呼之欲出,终于用一种董桥式的叙述风格,把胡适写出来。

1.jpg

读胡适,不只是读他的社会活动和学问文章,更是读他这个[人],甚至可以说,读他的文章,目的也只是要读他这个[人]。董桥开宗明义,说:[读胡适,写胡适,我其实只想挑我爱读的读,挑我爱写的写。在这样任性的时刻我庆幸我不是学者,不搞学术,爱怎么放肆就怎么放肆。]

这本书的确就是董桥自由发挥的极致。全书以[回]作篇章,从第一回到八十八回,不设回目,这种结构形式,带有点董桥式的[捉狭],总之我说我的,你看你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每回文字都只是札记,可长可短,可密可疏,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很多扎实的数据,偶有点到即止的抒发,表面上没有章法,大体上却依据胡适生平的先后安排,有一个总的轮廓,又旁枝逸出,疏影横斜。因此,一种闲散的﹑蕴藉的意味贯穿全书,一杯清茶,半窗微风,且读且回味,似乎都零散无秩序,但读完了全书,一个活生生的胡适就站起来了。

2.jpg

胡适引领新文化风潮,学问博大精深,寻常人很难得窥堂奥,这本书虽然也谈他研究《红楼梦》﹑《水经注》,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等等,但都只限于简述其中某些关系和变化,重点还是集中在描述胡适这个人,他的人格和性情,他的家国情怀,他的历史抱负与人生智慧,他贯彻一生的安身立命的根基

3.jpg
1924年5月10日,胡适与泰戈尔(左三)、钢和泰(左四)、Elmhirst(左一)、Garreau(左五)等人合影于钢和泰在京寓所。

胡适的心胸够大,他极少为个人盘算,想的都是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大课题,待人做事,都从大处着眼。三十岁从美国回来,倡导新文化运动,[暴得大名],却只想扎扎实实改造旧文化,并不热衷于政治。抗战时被蒋介石说服任驻美大使,凭他的才干和社会关系争取美国支持。他与蒋介石的关系,若即若离,不卑不亢,曾上书劝阻蒋不要破坏宪法。晚年又卷入《自由中国》事件,在雷震被拘押后,为雷震伸冤,要求当局依法办事。

有一次他与蒋介石见面,谈文化谈政治,提起雷震仍据理力争,但同时又表示,在道义上他一直是支持蒋介石的。所谓[道义],即是站在政权的立场,你是领导人,我当然不能不支持你,但你做的一些事,有违时代潮流和社会公义,我又不惮表示自己的意见。在这种大是大非的场合,便显见胡适独立的人格和外圆内方的禀性。

4.jpg

胡适一生,对人对事都坚持宽容的态度,即便是对自己的论敌,或有过过节的人,都能坦诚相待,不计嫌隙。他和鲁迅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后来鲁迅攻击胡适,鲁迅死后,胡适写信给凌淑华,劝她客观看待鲁迅。他说:[凡论一个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有一段时间,大陆理论界批判他,老相识朱光潜﹑顾颉刚等人也都口出恶言,胡适对此也表示理解,说不忍心责备他们

5.jpg

胡适一生结交国内外不同时代的风云人物,他之所以得到同辈的敬重,后辈的敬仰,除了有娴熟的人际关系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温厚诚挚的心。他待人总是体贴关怀,开诚布公,有不同意见不怕直说,对需要帮忙的人无私相助。

1919年,哈佛大学给林语堂半个奖学金,每月四十美元,这点钱不足以维持林氏夫妇在美国的生活。胡适知道了,就对林语堂说:[你回国以后来北大教书,我们每月补助你四十块美金。]到了美国林太太病了,林语堂打电报求助,胡适即汇上五百元救急。读完哈佛林语堂再去德国深造,积蓄花光了,胡适又寄一千美元解困。林语堂回国后,到北京大学见蒋梦麟校长,当面道谢,那时才知道,所有资助的费用都是胡适自己掏腰包的。

6.jpg
1920年3月14日,蒋梦麟、蔡元培、胡适、李大钊合影于北京西山

历史学家罗尔纲写信给胡适,希望介绍一份研究历史的工作,胡先生收他为徒弟,又念及他经济情况不好,留他住在家里,帮助胡适两个孩子读书,抄录胡适父亲的遗集,事先提出几个条件:一是不可以向自己家中拿钱来用,二是每月送给他四十元零用,[你不可再辞],三是来时寄一百元作路费,[我很诚恳的请求你接受我的条件。你这一年来为我做的工作,我的感谢,自不用我细说。我只能说,你的工作没有一件不是超过我的期望的。]

帮助人还要帮得有点低声下气,这也只有胡适做得出来。以他的地位,话本不必说得这样低调,但考虑到接受帮助的人的感受,宁肯以平等的身份来说话。

罗尔纲在胡府,被当作自家人看待,有客人上门,胡适都要把他介绍给客人,有时碰巧人数多位置排不开,胡适要事先叫堂弟胡成之请罗尔纲去他家做客,免得他受冷落。如此周到体贴,是一种与人为善感同身受的温厚情意,如非内心真有一种对人的尊重,以胡适日理万机﹑往来显贵的社会地位,是很难做得出来的。

董桥笔下的胡适,远不是以上数点可以概括。胡适是一个内心极之丰富﹑生平又极之精采的人。一生做大事,又往往于小处着眼,别人当他敌人,他却又当敌人是朋友,他永远坚持自己的信条,但在处理具体事物时,又不乏灵活的手腕。

7.jpg

董桥说:[胡先生之所以一生安享大名,学术门坎之内的人脉关系他打点得妥当之外,学术门坎外面他断断续续的涉足政坛,热心外交,知进知退,在在护持了他名望之不衰,地位之不堕。胡先生为人之精当超乎他做事之能干,能干只可建造事功,精当足以缔结人和。那是胡适之枢纽地位的基石。]

一个人的命运,是他一生所有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总和。胡适生在那个时代,他个人的际遇造就了他的思想和人格,他又以自己的思想和人格影响那个时代。历史是最公正的判官,很多风流人物都将被历史巨流销磨,能流芳百世的,毕竟只是凤毛麟角——千秋功罪,千秋自有评说。

8.jpg

董桥读胡适,所采用的数据五花八门,有胡适自己的文章﹑日记﹑书信,有《胡适年谱长编》,有唐德刚﹑余英时等历史学家的记载和评述,有不同政界学界知名人物的回忆录,还有不同时代报刊杂志的报道和评论等等,简直杂花生树,目不暇接。这些珍贵的史料,经董桥调拨编缀,剪裁勾勒,夹叙夹议,处处有一种董桥式的丰神俊逸。每一回文字说一件事,而往往又从那件事生发开去,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片言只语点评抒发,尽见作者的见识和感慨——风起于青萍之末,不动声色,自有声色。

这本书的前面,编者搜集了几幅胡适的旧照和书法,其中一张是胡适和蒋介石并坐的合照。照片中的蒋介石,两腿叉开,双手平放在腿上,正襟危坐,虽然面露微笑,但拘谨得来似乎有点心事。反观胡适,左腿架在右腿之上,右手松松搭在腿上,神态安闲,谈笑自若。[见大人而藐之],古代名士有这种气度,胡适内心有定力,即使与政要平起平坐,也毫无怯色窘态。身居高位手掌权柄,终不过是数十年风光,而文化的创建才是千秋万代的大事业

9.jpg
胡适与蒋介石的合影,摄于1958年4月10日

读董桥的《读胡适》,读出一点惆怅。胡适那个时代,是中华民族起死回生的关头,那时代群星熣灿,开山劈石,功业不朽,和他们比起来,我们是多么浅薄和平庸!这是什么原因呢,值得我们好好想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8 10:39 AM , Processed in 0.04229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