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88|回复: 5

[历史] 书单|《大逃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18 09: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9-8-18 09:28 AM 编辑

记者被打依然爱香港:那段血浓于水的隐秘历史,不该被遗忘

 书单君 书单 2019-08-18

814日,在香港机场被围攻的内地记者付国豪出院,他表示很幸运没受致命伤,依然爱香港。


爱香港的理由千千万。


今天,书单君用一段钩沉的往事,告诉大家一个最有力的爱香港的理由。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内地近百万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史称大逃港。


为弄清这段历史,作家陈秉安,用了22年时间,写出《大逃港》一书。


陈秉安说,大逃港,无疑是历史的大悲剧,但同时,它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催生针。


E54A86AD-E3D0-4E22-AD7C-EA56D2C61CEC.png

 楼主| 发表于 2019-8-18 09: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9-8-18 09:17 AM 编辑


1
逃离饥饿

大逃港,源于贫穷和饥饿。

1962年3月,一份报告递到广东省省委书记陶铸的案头。

报告里说,据不完全统计,揭阳、潮阳、普宁、惠来、大埔、海丰、梅县、五华等8个县,出现严重饥荒。9468户农民断粮,731人逃荒,25家卖小孩,甚至有一个男人,因无法养活孩子而自杀。

许多地方,一人一天,只有三四两米,肉、油绝迹,青菜罕见,饿急眼的人,只好吃焦头、焦渣、禾秆、鸡糠饼、木瓜心、蕃薯藤、观音土。

当时,中央有文件,禁止逃荒,对于四处流窜的“盲流”,要坚决遣送。

广东则不同,没有把逃荒者当盲流,而是鼓励他们,出外找一口饭吃。

对于广东难民,最理想的去处,莫过于香港。


广东一些开明领导,在各种场合,传达“逃港”思维。

陶铸公开表示,我们广东减少几十万人没有什么了不起……等我们的经济情况好转了,可以再回来嘛,这样不叫偷渡。

时任广东政法委主任的寇庆延,在政法干校第七期报告中说,中国有句老话,兔子急了也咬人,叫做逼上梁山,人民偷渡是逼出来的。

1961年7月20日,广东公安厅召开会议,放宽群众出港条件:

在毗邻港澳的惠阳、东莞、宝安等6个县市,允许一些人从固定的口岸出港。

那些啼饥号寒的人,多了一条生路。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18 09: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9-8-18 09:20 AM 编辑

2
沙头角事件

六二大逃港的导火索,是沙头角事件。

沙头角这地方,一直多事。一条街分成两半,中间有一块界碑,是晚清光绪年间立的。街北边中方管辖,街南边英方管辖。

南北相隔很近,小孩子滚个铁环,就滚到那边去了,十分便于偷渡。

那天,几个英国兵巡逻,嚼着口香糖,抱着饼干筒,在界碑附近嬉闹,引得街北的中国儿童,馋着嘴跟着,父母拉都拉不回。

英国兵越过界碑,给小孩派糖,引发一阵骚动。

沙头角书记曾福,打电话给宝安县县委书记李富林,他妈的,黄毛佬,敢越过界碑,给小孩派糖了,这不是欺负人吗?李书记,抓不抓?

李富林回复,别乱动,我过去看看。

李富林赶到沙头角,英国兵已走,小孩家长拿出糖果,伸到他面前,你看这个,还有英文呢,我崽没吃啊。

沙头角的人们群情激愤,觉得受了外国人侮辱,孩子的叔叔,拿着枪杆子,跳着脚嚷,吊他老母,老子一枪崩噻渠(他)!


几个吃了糖的孩子,在学校被同学开玩笑,吃了英国糖,就会生“英国仔”。家长们憋着一口气,说要揍英国佬一顿才甘心。

几天后,派糖的英国兵再次出现,刚走到界碑边,小孩那位习过武的叔叔,冲上来就是两拳,打得英国兵哇哇乱叫,逃进界碑南边的商店。

半晌,被打的英国兵,叫来了二十几个同伙,开着吉普车,端着枪,在界碑边乱喊乱叫。

见此情景,中国士兵也不甘示弱,界碑两边,都上了刺刀,荷枪实弹,脸对着脸,只相隔几米。

得知消息后,李富林往北京去电,寻求指示。当时有个规定,遇到紧急外事,宝安县可联系最高层,电话直通周恩来办公室。

传来的指示是:保持冷静,千万不要发生冲突。

几天后,陶铸亲临宝安县,对李富林说,英国人有什么了不起,一个弹丸之地,放十万人过去,他就吃不消!老李,去打电话,通知边防,把岗哨撤了!


30多年后,李富林回忆这段往事,内心仍难平静,他对《大逃港》的作者陈秉安说,沙头角事件,只是个表面现象,其实不那样简单。陶书记打过那么多年仗,是个精明透顶的人,他怎么会一时冲动就开口,说放十万人到香港去呢?

陈秉安问,你认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李富林说,那时正好是“三年困难时期”,老百姓没吃的,粤北饿死了好多人,与其让老百姓在大陆等着饿死,不如放一部分老百姓出去。

1962年5月前后,数十万人涌入宝安县深圳河边,小小的深圳镇,顿时陷入一片骚乱。


宝安县公安局派出便衣,深入人群了解情况,部分意见被记在报告中:

“回去是死,不回去也是死,倒不如死在这里(深圳戏院)算了。”

“生产队的耕牛都杀了,现在就是想回去也无耕牛了,怎么活?不如再去拼命(冲边界)。”

“边个(谁)拦我,我就同边个(谁)拼了。”

深圳莲塘、罗芳村一带,集中了两三千逃荒难民,他们冲到边境线时,被铁丝网拦住。人群中有人大喊,推倒它!

“一、二、三,推!”

随着几千人有组织的呐喊,只听“轰”的一声,几十米长的铁丝网被推倒在地。

伴随惊天动地的吼声,滚滚人流涌过边界。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18 09: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3
一顿饱饭

冲过深港边界第一道防线,偷渡者如同洪流,宣泄在香港新界的马路上,拖儿带女,络绎不绝。

这些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难民,来到霓虹闪烁的香港街头,随处向人乞讨,拉住路人衣衫不放,走进食品店,不给吃的就不走。

他们太饿了。

为应对大陆逃港难民,港英政府连日举行会议,做出决定,必要时使用军队。

港英政府出动了5000多军警,上百条警犬,18架直升机。

上千名警察,在边界手牵手,组成人墙,阻挡冒死前来的人群。他们用警棍打,放警犬咬,就差没有开枪了。


港英政府对外宣布,从14日起,采取“即捕即遣”的办法,不再允许难民在港停留。

但是,十万逃港者,不是马上就能走的,他们要喝水,要吃饭,要地方住,就是整个香港,临时赶搭十万人的帐篷也来不及。

关键时刻,香港市民行动起来。

香港各宗教团体、乡亲组织、新闻媒体,发起了“援助有困难的人民”的行动,自发给逃港者送衣服、送食物、送水。

5月15日,金庸创立的《明报》,发表社评:最宝贵的是人的生命!最大的仁政,是救人的生命!

香港各界的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明报,狭窄的报馆,瞬间变成人道主义救援中心。

香港市民和逃港者,往往有着特殊的亲缘关系。

许多逃港者,是香港居民的亲属、朋友、同乡。有的是妻子来港找丈夫,有的是儿女来港找父母,有的是弟妹来港找哥嫂。甚至还有些逃港者,就是在亲人的指导下,逃过来的。

港英政府的“即捕即遣”决策,遭到香港市民普遍反对。

报纸和电台,都有港民抗议,充斥着反对之声。

港英政府不为所动,坚持拦截遣返,但出于人道考量,在遣返之前,会让那些饥饿的难民,好好吃一顿饱饭。

在新界一带,港英政府建了十几个收容所。草草搭起帐篷,为逃港者提供晚餐,有鱼有肉,有香肠有面包,采取自助餐形式,想吃多少吃多少。

逃港者在北面,连饭都吃不上,这样的美餐,许多人更是闻所未闻。


饿到极点的人们,敞开肚皮猛吃。

一个姓黄的农民,一顿吃了8个面包,10个包子,3大碗米饭,外加大量鱼、肉、青菜。由于暴饮暴食,他在第二天,死在遣返的车上。

吃过一餐饱饭的难民,于次日被押上汽车、火车,遣送回大陆,据报载,仅5月23日一天,开出的火车就达5班之多。

为了不被遣返,逃港者牵衣顿足,哭声震天,跪在地上,向港警苦苦哀求,不肯上车。

打鼓岭边境,一个妇女哀求不过,取出随身携带的利刃,当场自刎。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18 09: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4
华山泪雨

在边境和香港市区之间,有一座华山,成为逃港者进入市区的中转站。

3万多逃港者,经过长途跋涉,停驻在这里,等候闻讯而来的亲人接他们下山。

据香港媒体统计,一个逃港者,就牵动着10个香港居民,包括亲人、同乡、同学、朋友。也就是说,华山上的3万人,牵动着30万香港市民的心。

逃港者中不乏聪明人,他们通过记者,不断把消息带到山下。

5月16日,《星岛日报》刊登《百名难民寄语香港亲友》一文,列出100多名难民在港亲友的名字,呼唤这些亲友,赶紧上山来救他们。


消息传遍全城,香港的舆论沸腾了,人人都在呼喊,火速抢救华山上的亲人。

香港媒体倾巢出动,一批批记者冲向华山抢新闻,等到达现场,他们看到了一幅催人泪下的画面。

成千上万逃港者聚集在华山之上,他们衣衫褴褛,因害怕被抓,像无助的小野兽那样,躲在草丛中,一些孩子,更是恐惧得瑟瑟发抖。

山路上,年轻男子扶着老父亲老母亲,头发凌乱的妇人,抱着瘦骨嶙峋的孩子。他们看到背着相机的记者,以为救星到了,一时间,整条山道上的人,齐刷刷跪在地上,磕头求助。哭泣之声,直上云霄,震动草木。

港英政府作出决策,依据香港法律,所有越境难民,只可视为偷渡处理,不予接纳。应立即全部抓捕,遣送回大陆。

很快,数千名军警来到华山,开始大规模的驱赶和抓捕。

香港大小媒体,整版整版地刊载来自华山的消息。


消息传到山下,工人放下铁钳,老板关掉店门,菜农扔掉箩筐,纷纷赶往华山,去救自己的亲人。

自1962年5月15日开始,前后共有十几万香港市民,带着食物、饮用水赶到华山,与港英政府的军警对抗。

据《星岛日报》报道,本港亲友及见义勇为市民,纷纷自购面包粮食,到华山寻找难民,山头上,呼儿唤母,一片混乱。

在这场明里暗里的对抗中,香港市民用各种方法,将华山上的逃港者保护起来,那些被接走、藏匿家中或市区里的人不可计数。

一个名叫叶若英的香港市民,接到家书,得知他的妻子、儿子、女儿已到达边境。

叶若英在华山一带,寻找数日,高呼妻子名字,终于在山头找到妻子和儿子,却意外得知,他的女儿已在两天前的纷乱中失踪。夫妻抱头痛哭。

像叶若英一家的悲喜剧,在华山上不知有多少。

一位记者写道,因为哭唤的人太多,山梁的地面都被打湿了。

现场有许多警察,为悲惨画面打动,不听从命令,宁愿干站着,就是不动手抓人。

指挥官见状,只好下令,暂停对难民的抓捕,把行动重点改为阻止香港市民上山。


此刻,人群被警察隔开,内圈的逃港者呼唤着“妈妈”、“哥哥”,外圈的市民呼唤着“女儿”、“妹妹”。

相隔咫尺,不能接近,圈里圈外,哭声震天。

几个小时后,在强制命令下,警察开始行动,强行把一个个抱在一起的亲人扯开。

一批批逃港者,被拖上一辆辆汽车,开往边境。

看见亲人被带走,香港市民的队伍中爆发出山呼海啸的痛哭声,成千上万的人尾随着汽车的烟尘,追向边境的收容营。

港英政府决定,逃港者被送入收容营后,给予两份免费餐,待次日天一亮,就将他们由罗湖桥送回大陆。


月光下,在收容营外面的公路上、山边上,到处都是翘首以盼的香港市民,他们不肯离去,守在营外,露天而卧。

天亮了。

当遣返车队开出时,警察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

绵延数公里的公路,被成千上万的香港市民围得水泄不通,他们中有许多人,趁着天微明,从市内驱车而来,手里攥着饼干、面包、粮袋。

汽车驶出营门,香港市民不约而同地呼喊着亲人的名字,并把手中的吃食,向车上抛去。在这种情形下,车队只能一寸一寸地往前挪。

在车队缓缓前行时,突然,有人跳到马路中央,躺在地上,紧接着,一个又一个人跳了出来,将几十辆汽车挡在身后,无法前行。

人墙里爆发出一阵吼叫:跳车!跳啊!

车上的逃港者突然醒悟,纷纷往下跳,人群中传来欢呼声。

无奈之下,警察吹了哨子,大批武装军警和防暴队被调来,将躺在地上的香港市民强行拉起,驱赶人群。

一眼望不到头的车队,再次开动起来,在不绝于耳的哭喊声中,穿过人墙,向深圳河北岸缓缓驶去。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18 09: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9-8-18 09:26 AM 编辑

5
我爱香港


六二大逃港事件后,一位名叫连云山的中央党报记者,化名李进山,秘密来到香港九龙,了解相关情况。

当时,大陆这边有一份文件,叫《人间地狱——香港》,对香港是这样描述的:

1.香港是世界上最荒淫的城市;
2.香港黑社会横行;
3.香港是最大的制毒贩毒基地;
4.香港自杀者是世界上有数的;
……

连云山来到九龙后,看到深圳边民在山脚下,用塑料布搭成一个个窝棚,到处都是,跟他们聊天,他们就哭,说我们也是党员、贫下中农啊,对不起党,对不起祖国,给社会主义丢了人!

虽然他们哭得厉害,却没一个说后悔的。

亲眼看过香港的景况后,连云山说,全部是谎言,香港不是人间地狱,在香港做乞丐都比我们这边好得多,只要你干活,就能有饭吃。

据《大逃港》显示,从1955年出现逃港现象起,历史上共出现过4次大规模逃港潮,分别是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共计56万人。

仅在六二大逃港中,就有三十万来自全国各地的饥民,侥幸留在了衣食丰足的香港,他们之中,有许多人白手起家,凭着自己的艰苦奋斗,创造出一份可观的事业。

曾有人做过统计,在上世纪末香港排名前100位的富豪中,有40多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逃港者。此外,还有作家倪匡、歌手罗文、金牌编剧梁立人等香港文化精英,也都属于逃港者中的一员。

香港一位企业家,曾这样对《大逃港》的作者陈秉安说,真正的香港奇迹,是我们这些冒死上了梁山的人,用血、用眼泪创造出来的。

1978年,邓小平听到逃港汇报后,平静地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生产生活搞好了,才可以解决逃港问题。

1980年8月26日,在大逃港的桥头堡,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

2008年,深圳人均GDP雄踞全国第一;2010年,深圳GDP达到1.5万亿元,接近新加坡的总量;2018年,深圳GDP达到24221.98亿元,首次超过香港。

今时今日,随着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的崛起,香港这颗东方之珠,可能看起来不如以往那么璀璨。

但是,我们不该忘记,在过去许许多多个苦难时刻,香港同胞向我们伸出的援助之手。

在六二大逃港期间,香港民众涌上街头,为救大陆饥民,组成一排排人墙,挡住了港英军警的警棍。

汶川地震后,不到48小时,香港立法会就通过3.5亿港币赈灾拨款,随即又成立救灾专属基金,拨款90亿。

李嘉诚、李兆基等香港富豪,纷纷向灾区发起援助。101岁的邵逸夫,更是第一时间捐款1亿港币,坐着轮椅,参加香港艺人的赈灾晚会,为灾区打气。

不只是港府和富豪,普通香港市民也都慷慨解囊,捐钱捐物,有调查显示,95%的港人曾为四川地震捐款。一位60多岁的阿婆,把子女给的近3万元生活费都捐给了灾区。

此类事件,不胜枚举。

那个长得平平无奇,在内地捐建了100所小学的演员古天乐,很少有人知道,他除了捐钱,还会跑到学校监察工程进展,确保质量安全,甚至空闲时,跑到各个偏远山区支教。

回望历史,香港之于大陆,不仅是血浓于水,不可分离,更是一种启示。

正如《大逃港》这本书所展示的,大逃港事件,是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直接动因之一。香港,永远不可替代,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香港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主笔 | 哲空空  编辑 | 黑羊图源 | 《大逃港者》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9 08:41 AM , Processed in 0.26014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