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0|回复: 0

[百家杂谈] 让美国人改变对中国人的成见,这是个好开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1 09: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让美国人改变对中国人的成见,这是个好开头

2019-09-01  荣筱箐  大家
荣筱箐:居纽约,走南北,写东西,Alicia Patterson学者,普利策中心新闻资助金获得者。


导读

这个故事,不管是由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来讲,不掉到民族情绪陷阱中的几率微乎其微,但这部片做到了。





说实话,那部刷屏的纪录片《美国工厂》里几乎没有任何我之前不知道的细节,这些年福耀玻璃公司在美国办厂的起起伏伏,特别是和工会力量的拉锯战基本上都被美国本地媒体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我读过也写过。

1.jpg

但我还是庆幸自己拿出两个小时看了这部片,这不仅因为它是部好片,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让我看到有件事咱们的对外宣传可能达不到的效果,可福耀主席曹德旺却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我说的,不是做玻璃。

我第一次见到曹德旺是2015年5月,他来纽约参加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办的关于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的大会。在之前的一年,他的福耀玻璃厂刚刚在美国买了两家同类产品生产厂,一个是伊利诺伊州美国庞贝捷公司的工厂,另外一个是已经关了门的通用汽车公司在俄亥俄州代顿市的工厂。福耀早在1995年就开始在美国设立销售、维修分部,但那年的并购让曹德旺正式给美国一线工人当起了老板。

2.jpg

一年的时间,曹德旺对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已经深有体会。那时候美国蓝领工人工资是中国的八倍,成本上涨,他心疼;处处被工会掣肘,他更头痛。伊利诺伊那家厂在改姓福耀之前,工会已经跟原来的老板僵持了四年,劳资关系降到冰点。福耀的并购合同上写的是买资产,照理有权解雇工人,但曹德旺却选择了打温情牌,他跟工会掏心扒肺说自己也是苦出身,明白生活有多艰难,告诉他们只要他们也能做到中国工人能做到的事,他就不让他们走人。那次演讲中,曹德旺讲了这些故事,然后跟听众分享了他的心得:“在美国投资首先必须爱上这里。”

那是中国企业来美国投资的黄金年代,福耀在美国设厂的2014年,在美国开设分部的中国企业已经达到了1583家,第二年这个数字又涨到了1900家。2014年中国公司雇用的美国本地雇员人数有8万人,比五年前翻了五倍多 (荣鼎集团数据)。那几年文化差异的问题简直就是扑面而来,桩桩件件的对比和反差都不亚于你现在在电影里看到的中式996 v. 美式五天八小时工作制。

3.jpg

有中国企业大摆宴席在酒桌上谈事儿让习惯了午餐会只上沙拉和三明治的美国人看傻了眼的;有中国企业把合同只当成用来搪塞外人的官样文书,让较真儿的美国客户急得跳脚的;有中国企业习惯了国内主攻上层建筑的做事方法,一门心思跟美国高官套近乎,到最后才发现项目的生杀大权竟然握在居委会手里的;有家曼哈顿的酒店被中国人接手后到处都摆上中国字画古玩,愣是让美国合伙人逼着撤掉了一半——以为只要拿出咱家的红绸绿缎瓷器茶叶准能让美国人顶礼膜拜,这也算是这些文化差异中最美丽的误会吧。

在这些中国企业中,福耀遇到的问题是最典型的,职场安全、工会纠纷、种族歧视,每件都够你喝几壶。这些年福耀被工人告到美国职业安全健康署,被工会告到美国劳工关系委员会,还被曾任代顿厂副总裁的前高管告上法庭,说他被辞退是因为不是中国人。跟这些比起来,其他的那些文化差异根本都不是事儿。

4.jpg

人们往往喜欢把他们之间的争执归结为一目了然的原因,这比梳枝理叶溯本求源要容易得多。所以在美国这个多元的国家里,硝烟一起,族裔冲突几乎就注定成为焦点话题,然后人们按自己的样子各自站队,双方更加剑拔弩张势不两立。错综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应对和吃错了药没分别,导致持续了几百年的冲突不仅至今无解还愈演愈烈。

这就要说回《美国工厂》为啥是部好片,在福耀遇到的官司里原告都是美国人,要讲这个故事,不管是由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来讲,不掉到民族情绪陷阱中的几率微乎其微,但这部片做到了

那些有趣的场景——代顿厂的中国工人在美国同事的带领下第一次玩手枪射击,美国管理人员在中国总部看员工的军事化培训;那些温馨的场景——通用关厂时工人们互相拥抱道别,美国管理人员在中国总部看员工新年晚会时流下的喜悦的泪水;那些沉重的场景——支持工会的工人在路边发传单,老工人拖着伤脚说自己在通用工作几十年都没出过工伤事故,都撑起了一部引人入胜的影片。

5.jpg

最重要的还是人,片子里从美国人到中国人,从管理层到工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梦想和失落、艰辛和挣扎、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他们有大目标也有小算盘,他们之间有真诚的友谊,也有猜忌和埋怨。这些因素互相磕碰当然会带来冲突,但即使这冲突也只不过是为了扩大各自的利益,改善各自的生活——正常的人在做正常的人事儿,并没有道德判断和善恶之分

这部影片在豆瓣上评分8.3,在烂番茄评分96%。《纽约时报》说:“《美国工厂》是政治性的,但没有为自身利益服务的说教或嘶喊。” 《金融时报》说:“美国人和中国人,工人和管理者都被平等刻画得有血有肉,从这一点上影片是成功的。”我身边的美国人和中国人,即使是那些平时民族情绪高昂的,也都说这部片子公平客观。在当前中美关系的严峻形式下这绝不是个普通的成绩,要知道在此之前,我曾一度以为能让美国人和中国人都竖拇指的只剩下北京烤鸭和Costco了

这当然得归功于Julia Reichert和Steven Bognar两位大牛导演的功力,但他俩再有本事,最多也只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万一曹德旺喜欢自说自话,并怀疑拿着录像机和笔记本的全都别有企图呢?万一福耀的管理者们或趾高气扬,或顾左右而言他呢?万一工人们或遮遮掩掩,或事先练好台词逐字背诵呢?如果这样的场景被镜头记录下来,你能想象这部电影会是个什么样吗?这不是杞人忧天,在跨文化的媒体叙述中,这种场景可能才是常态。然后就是一场混战,一方被骂作先入为主别有用心,另一方被笑为谎言漫天作茧自缚。

但这次这样的事却没有发生。在拍摄期间,福耀显然是给了摄制组几乎不设限的采访空间。摄制组想拍啥拍啥,接受采访的人想说啥说啥。这是一种在中国机构和美国导演之间极其罕见的信任,但这种不设防的结果却并不是中国人惯常担心的有色眼镜曲解抹黑人设崩塌。 连认为工会应该跟资方站在一边的中国总部工会主席,看上去说的都是真心话。连一开始就坚决反对代顿厂组工会的曹德旺看上去也有着坚持、体谅和反思的真性情。连那些涉及敏感话题的内部会议、 那些政治不正确的私下交流也增加了这部影片的真实性。

6.jpg

在这种真实中,美国制造业繁华不在,中国厂商的确给了代顿失业工人第二次机会的这层意思,以符合逻辑令人信服的方式,被明白无误地传达了出来。曹德旺在影片中说,在美国投资就是想让美国人改变对中国人和对中国的看法,就这个目标来说,他这次可以说当着甩手掌柜就进了球——新旧力量交替冲突不可避免,但对于正在崛起的一方来说,还有什么比证明你不是怪兽,而是和对方一样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更能让这个世界感到安心的呢

7.jpg
8.jpg

那年在纽约听曹德旺说要“爱上美国”的时候,我有点迷惑,隐约觉得对于一个久经沙场老于世故的中国企业家来说,这个“爱”应该指的不是一种单纯的情感。现在我想,他说的“爱”应该就是“懂”,至少他懂得真实不可能是完美的,它必是充满污糟和矛盾,但它可以点石成金,你把你想说的话夹裹在真实里就会有人听,这大概是对外宣传千金难买的效果吧。

9.jpg

而那些污糟和矛盾,你捂着不让人看它们也是存在的,你敞开了给人看它们也不是毁灭性的。你看这电影的结尾,代顿厂的美国工人进厂上班的人流背影和中国总部的中国工人的人流背影。单看这两个镜头,你可以说这是指分道扬镳,但看了这部电影,它们无疑指的是殊途同归。人嘛,说到底谁跟谁能有多大分别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19 04:24 PM , Processed in 0.16589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