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0|回复: 0

[哲史艺丛] 叉烧往事|北大之父,被爱因斯坦鸽的日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2 09: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大之父,被爱因斯坦鸽的日子

 叉少 叉烧往事 2019-10-02
C6FA1C5A-6F5A-43E3-869D-124890193A5B.jpeg


1905年9月,爱因斯坦在德国发表了“狭义相对论”。世界为之震颤,正摇摇欲坠的清朝对此一无所知。

任北京大学校长的第一年,蔡元培听说了这个犹太人的名字,萌生了邀请爱因斯坦来中国讲学的念头。赴德国考察时,当面邀请他来中国走走,被婉言拒绝。

1922年,日本邀请爱因斯坦去东京演讲。趁着这次机会,蔡元培又发电报过去请他顺便来中国一趟。

爱因斯坦终于答应来北京,开出的条件是1000美元,这差不多是当时北大全部教授一个月的工资。蔡元培一口答应。

几经波折后,北大之父终于凑够了钱,在12月初用德语给爱因斯坦写了一封正式而恳切的邀请函。

爱因斯坦结束在日本的演讲后,在上海逗留了两天,与北大擦身而过,直接去了耶路撒冷。元旦后,他来信解释,自己并没有收到那封信。

蔡元培被爱因斯坦放鸽子的日子,就像他投身教育界的缩影:充满希望,前途渺茫。
 

不要在北大学坏
 
1916年,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身亡,段祺瑞执掌北洋政府。内政不突出,外交不突出,但却做了一件对中国影响深远的事情:邀请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

当时的北京大学腐败成风。学生大多是京官子弟,在学校混混日子,做着毕业就可以当官的梦。上学带家仆,下课打麻将,吃花酒。

学生如此,教师也好不到哪去,八大胡同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老友们听说蔡元培要去北大就职,觉得不能让他往火坑里跳,轮番上门劝阻。到时候不但治理不好,反而身败名裂就糟了。

蔡元培几经思考,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决心,迎难北上。

1917年1月4日,严冬的北京。北京大学门口,校工们列好队候着。蔡元培一到,马上齐刷刷地鞠躬致敬,谁都没想到,这位新上任的校长也脱下头顶的礼帽,深深地回鞠一躬。所有人受宠若惊,风中凌乱。

改变北大,先要有教师。在朋友的推荐下,蔡元培看了几期《新青年》,决定请主编陈独秀来做文科组长。

正巧陈独秀来北京办事,住在前门西河沿中西旅馆。蔡元培冒着严寒,到旅馆登门拜访。蔡元培去得很勤,有时候去得太早,陈独秀都还没有起床。

虽然是《新青年》主编,但陈独秀觉得自己既无学位,又没有教学经验,想回去办杂志,给他推荐了在美国留学的胡适。蔡元培提出可以把《新青年》搬到北京来,又说等胡适回国,也一并请来北大当老师。

9AD2ACFD-21F8-41B9-B053-9147032F7D91.jpeg

< 北大拍毕业照时,蔡元培与陈独秀(一排中)总是坐在一起 >


陈独秀不再推脱。约定以三个月为期,干不好就回上海。蔡元培大喜,向教育部致函,还为陈独秀编造了一份履历:日本东京大学毕业,曾任安徽高等学校校长。

纯属虚构,胆子真大。

校长不惜编造履历,陈独秀终于上岗。消息传出,北大震动。学生们都是他的迷弟,奔走相告。老派的教师都是他的Hater,窃窃私语。蔡元培亲自出面,才把嘴堵住。

蔡元培主张“兼容并包”,用人不拘一格。后来的国学大师梁漱溟,当时只有初中文凭,也被请去讲印度哲学。

梁漱溟说自己没有研究过印度哲学,就是看了一些佛书。蔡元培就让他先教,一边教一边自己学。后来梁漱溟又想讲孔子了,就自己在校刊上登个启示,通知学生时间地点,完全不用跟领导汇报。
 
当时的北大里,既有西装革履的新锐教授,也有穿着长袍马褂,拖着辫子手持旱烟的老派学究。两方互相看不上,但因为有蔡元培的包容,他们也都能容身于一处。

还有一个后来改写了中国历史的人物,也慕名来北大工作,他姓毛。当时他在北大做图书管理员,职位低微,混不上圈子。找那些仰慕的教师攀谈,可他们都没功夫听这个南方人的话。

在这样的氛围下,钱玄同,胡适,周作人,刘半农,李大钊,鲁迅等人云集北大。

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清朝最后一批公务员
 
先进如北大校长,也是从旧社会一点点长大的。

1868年,蔡元培出生在浙江山阴县的一个经商世家。祖父开了家典当行,父亲子承父业,当上了典当行总经理。

十一岁那年,父亲突然离世。蔡母精打细算,把他们兄弟几个抚养成人。到他18岁那年,母亲积劳成疾。

蔡元培听说,割掉手臂上的一片肉,放进药里一同服下,可以治病延寿。就真的把自己左臂上的肉割掉一块,煎药的时候加了进去。

偏方救不了命,第二年母亲还是过世了。

虽然是个富二代,但祖辈上都是生意人,家里没什么读书的基因。只有六叔考了个秀才。唯独蔡元培从小就爱学习。五岁进私塾,读百家姓、千字文,到了十三岁,蔡元培已经开始学写八股文了。

先生博览群书,有一次念了一句:“你半推半就,我又惊又爱。”同学哄笑,因为他念的是《西厢》的淫词。

十七岁,蔡元培就中了秀才。得了个伴读的差事,有书又有闲。他开始大胆读书,摸索自己的阅读品味。除了每天和几个读友谈天,生活的重心就是读书。

第二年,他去省城参加乡试,见了大世面:誊抄考卷受贿的,挨着厕所熏废的,口粮必须自备的,考场直接崩溃的。
 
8D067E2A-2367-4D9B-822A-760370A0C6A2.jpeg

< 图:科举时代的蔡元培及其考卷 >


1890年春,蔡元培入京会试,吃饭看戏,听书游园。考中后,两年后参加殿试,被取为进士,得了翰林院的差事,25岁的蔡元培春风得意。

这可能是属于蔡元培,以及全部书生墨客最后的欢愉时刻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了。

戊戌变法失败后,局势急转直下。蔡元培去京还乡,投身教育。那时绍兴有一所中西学堂,正是他当年伴读的徐公子伯父办的。返乡后,他被聘为学校的校长。

学校分为三个斋,依次对应现在的小初高,后来的北大校长蒋梦麟,就是当年第一斋的小学生。在这里,他第一次知道地球是圆的,打雷的不是雷公和电母。

知识是新知识,思维还是以前那套东西。当时结发夫人去世,朋友劝他再娶。他给出了5个条件,要求对方不能裹脚,而且还可以离婚。超前的婚姻观把同僚们吓傻了。

三观不同,政见不合,校董又是老辈,向着旧派。受不了这些,他最终还是辞职了。

之后几年,蔡元培先后办了不少学校,有时与同僚三观不和,遇到智识相投的,又被当局封杀掉了。

屡屡受挫让蔡元培意识到,革命搞不好,教育跟着拉倒。

 
炸弹人蔡元培
 
1903年,蔡元培脱掉马褂,剪掉辫子,办起了革命报纸《警钟日报》,没几天又让当局给办了。

1904年底,蔡元培聚集了江浙一带的一批志士,洒血为盟,自己胸前佩上篆体刻的“复”字金色徽章,成了光复会的会长。

光复会宗旨是反清,手段主要是暴动,和暗杀。第二年人数达到了六七百人。

蔡元培找来懂化学的朋友,最初准备制作一些毒药,用了几滴就毒死了一只猫。但蔡元培觉得毒药还是不够给力,决定自己制作炸药。

第二年,孙中山、黄兴等人在日本成立了同盟会,蔡元培成了最早的一批成员,任上海分会长。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蔡元培被委任为教育总长,他又把老乡鲁迅拉到教育部工作。
 
D88B604F-E5ED-443C-A507-262EAFB613BD.jpeg

<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内阁,左一为蔡元培 >


教育部的工作没做几天,蔡元培就被安排出差,教育袁世凯。当时孙中山等人准备推选袁世凯为总统,但在北京又怕他当起皇上,就派蔡元培、汪精卫一行人去北京提醒他来南京就职。

“迎袁特使”不是好干的。会面后,袁世凯借故军队无人看管,南下十分凶险,想要赖在北京。

双方僵持不下,直到一个晚上,大家正在谈笑,忽然听到枪响,打电话问,说是第三师兵变,卫兵已经不知去向。看似兵变,实则威慑,一行人见状不妙,翻墙溜了。

借着这个军心未定的理由,袁世凯更不愿意南下,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当起了总统,一行人铩羽而归。

袁世凯任总统后,还是让蔡元培做教育总长,但南京与北京两方的斗争愈演愈烈,蔡书生看不下去了。

1913年,46岁的蔡元培说走就走,辞掉教育部总长的职位,法国游学去了。

或许是怀念当初的日子,多年后,蔡元培的校长办公室玻璃柜里,还摆放着他和同志们一起制的炸药。


浪漫中年人
 
这并不是蔡元培第一次出国。1907年,蔡元培办报被封,办学被查。诸事受阻,决定外出求学。

那一年,蔡元培40岁,语言不通,身上没钱,得到机会便毫不犹豫飞往德国。在柏林的第一年,他每天学习几小时德语,教几小时国学。

这么忙的情况下,他还抽出时间来,给商务印刷馆编了好几本书,贴补家用。

尽管后来成为北大校长,但那个时候他只是身在异乡的穷学生,对于能否进入大学还充满未知。好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设有中国文史研究所。蔡元培何许人也,大清二甲进士,做这些自然信手拈来。

在莱比锡的短短三年,蔡元培修了40多门课。哲学,文学,文明史,人类学,实验心理学,只要是有时间,他就去上课。

这几年的时间,把蔡元培从一个清朝文人,升级成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也为他成为北大校长后,和爱因斯坦的照面埋下伏笔。

0C580F30-B501-438B-BA45-4159CEE32DB3.jpeg

<在德国留学时期的蔡元培>


不但学霸,40多岁的他还保留着文艺细胞。

学校里有一个小剧院,每天排一些歌剧和小话剧。如果有原著小说的,去看剧之前,他会先买一本来读,这样看起来更有收获。

暑假,文青蔡元培在德国的城市里四处旅行,到哪都不闲着,除了欣赏风景,顺带研究当地的建筑,和博物馆的美术品。

回国前,蔡元培去德国的一所私立中学参观,学校除了上课,还有演奏会,茶话会,在这里,他被新式教育的德智体美劳所吸引。后来做北大校长的时候,他规定学生要做广播体操。

多年之后,每天煎熬着做广播体操的中小学生们不会知道,自己的命运,在不经意间被北大校长改写。

1913年,蔡元培离开袁世凯,再度赴欧,在巴黎近郊住了一年。研究一下欧洲哲学,品品红楼梦。

读书人就是这样。时运不济,就回到精神的世界里寻找小快乐,快乐起来了,又想着兼济天下。

在欧洲生活几年后,1916年,段祺瑞政府发电报,请他回去做北大校长。

经历了无数次失望后,蔡元培还是选择了归来。
 
 
八辞北大
 
1917年,执掌北大的蔡元培风头正劲。北京大学星光璀璨,前途大好。

当时的北大,个个都是KOL,意见领袖多了,就会成天掐架。陈独秀作为新青年代表,孤木难支,盼望着盼望着,他的好弟弟胡适终于回来了。

胡适一回来,两边掐的更凶了。

胡适在北大讲“中国古代哲学史”,在他之前的老夫子陈汉章讲了一年才从伏羲讲到夏禹,他一开口,直接从周宣王讲起。

国学大家辜鸿铭觉得这个27岁的年轻人是硬充门面,误人子弟。章太炎高足黄侃也看不上他,胡适推崇墨子,黄侃就当着他面骂:现在讲墨学的,都是混账王八。

后来,胡适又发动了众所众知的白话文运动,引起多数老派教师的不满,虽然蔡元培从中调和,说白话文言都可以用,两边积怨还是越来越深。

蔡元培稳健机敏,在学校各派教师的争端间调和,也常和社会舆论斡旋。有女生想进入北大读书,他先允许旁听,再逐渐招收。等木已成舟,人们越来越开明,也就没人反对了。这是男女同校的开始,也是大学校园恋爱的开端。

北大越来越现代,但很多教师依然保留着逛风月场所的习惯。蔡元培作为校长洁身自好,但别人的生活作风问题也不好多做干涉。

1919年,陈独秀逛妓院争风吃醋的传言被小报报道,舆论哗然,平日就与新派不和的教师们也开始围攻,这一次,蔡元培的解围并没有奏效,陈独秀黯然离开北大。

两个月后,陈独秀因言入狱。被保释回到上海后,他建立了最早的党组织,中国历史又一次被悄然改变。

1919年5月4日,星期日。鲁迅用一个字记录了这天北京的天气,“昙”——浓云密布。

北大学生上午10点提前吃了午饭,饭后在大讲堂前集合,列队前往天安门广场。在校门口,蔡元培拦住他们,又很快被人架走。

去阻拦是尽校长的本分,但从心里,他并不想真的阻止他们。

下午1时,天安门广场前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学生。他们要声讨的是《巴黎条约》中签字的曹汝霖等人。他们闯进曹汝霖家的大门,准备把他家给烧了。

最后,巡警赶到,几十名学生被捕。蔡元培与各个学校的校长出面,把被捕的学生保释出来。

学生们罢课抗议,又带动了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政府最终没有签署条约,也罢免了曹汝霖等。

五四运动结束,学生们得到了胜利,回去上课。蔡元培作为学生的校长,一起胜了。但作为政府的校长,闹出这么大乱子,不得不引咎辞职。
 
672C26FD-8296-4FD4-BCBD-248D55F42C27.jpeg

< 1934年1月,蔡元培(左二)出面安抚请愿抗日爱国学生的情绪 >


学生们趁着这个热潮,又发起了“护蔡运动”,政府表面上只好又让蔡元培做回校长,但实则还是容不下他,派他赴欧美考察一年。

1921年,五十多岁的蔡元培在日内瓦考察途中,得知妻子去世。也是在这一年,蔡元培在抵达柏林后,拜访爱因斯坦,当面邀请他来中国讲学。

出国考察一年内,校长是由蒋梦麟代理的。回国之后,日子也不好过。终于,在1923年的冬天,他再次递上辞呈,飞往欧洲。蔡元培与爱因斯坦之约,也从此不了了之。

1937年,70岁的蔡元培由上海移居香港。三年后,于香港逝世。
 
附上蔡元培写给爱因斯坦的欢迎信。
 
尊敬的爱因斯坦先生:

您在日本的旅行及工作正在此间受到极大的关注,整个中国正准备张开双臂欢迎您。
您无疑仍然记得,我们通过驻柏林的中国公使与您达成的协议,我们正愉快地期待您履行此约。
如能惠告您抵华之日期,我们将非常高兴。
我们将做好一切必需的安排,以尽可能减轻您此次访华之旅的辛劳。
 
蔡元培,1922年12月8日于北京。
 

部分参考资料:

 

[1] 蔡元培 ,《蔡元培自述》,中国言实出版社

[2] 李克、沈燕,《蔡元培传》,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3] 娄岙菲,《重释蔡元培与北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 叶曙明,《重返五四现场》,中国友谊出版社

[5] 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北京大学出版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8 05:28 PM , Processed in 0.04204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