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4|回复: 3

[驰骋职场] 知乎好问题:有哪些读书学不来,却很重要的能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5 02: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知乎好问题:有哪些读书学不来,却很重要的能力?

知乎日报 2019-10-05

 

E7864F8B-2E9F-4A65-BCC8-18372BDC9775.jpeg

题图:《肖申克的救赎》

   

有哪些读书学不来,却很重要的素质?


知友:Lachel(27,000+ 赞同)


读书永远学不来的能力,是放下书,走出去行动的能力。


读书肯定是好事,但也容易令人产生这么一种幻觉:读过某些道理,便以为自己懂了。读过人心鬼蜮,云诡波谲,便以为自己世事洞明,觉得世上之事不过如此,自己只是没遇上而已。

 

这是十分可怕的。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叫「为什么知道了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答案其实十分简单:


我们的一生是由无数个选择构成的。而人在作出选择的时候,往往是非理性的。


这就是人最大的弱点:人是受情感驱动的,因而也是脆弱的。你读了再多的书,学会了再多的道理,在你面对实际的困境的时候,往往派不上什么用场。


你知道要学会投资自己,以期在未来收获机遇,但当你结束了一天的劳累,你是否真的能关掉美剧和电影,强迫自己好好去读几页英语?


你知道理性人追求边际效益,不考虑沉没成本,但当你真的面对抉择,要放弃你坚持了两年、三年、五年的东西,你能够放下执念么?


你知道作出决策时要排除情感干扰,权衡各方面利弊,可当你真的面对能左右你未来十年的选择时,你是否真的能做到心如止水,还是犹豫徘徊、举棋不定?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身心俱疲、状态极度不好的情况下,还得硬着头皮去做你不愿意的事情?比如,应酬,跑客户,看房子,又或者,面对日常生活里繁重的琐事。而你这样做,只是为了拼尽全力维护你小小的安定的环境,不至于支离破碎?


你是否感受过那种在命运面前、在整个社会面前深深的无力感?


你是否体验过,被朋友背叛的心寒,一个人在深夜醒来的孤独,每天奋斗12个小时仍看不到未来的灰暗,肩负着债务、忙到没时间喘息的绝望,与机遇失之交臂的遗憾,怀疑自己能力、乃至生存意义的虚无感……?


这些东西,都是读书无法给你的。


书可以告诉你很多道理,但永远给不了的,是面对困境时内心的真实感受,以及作出选择时坚决的心境。


这两样东西,只有当你去经历了很多事情,沮丧过、失望过、痛哭过,你才能真正地把握到,也才能真正地拥有。


你会发现,生命中有许多属于自己的寒冷和深渊,只能够自己去面对。它们考验的,是你经过千锤百炼、早已刀削斧劈难动分毫的内心。没有谁能够代替你去承担,也没有哪本书能够帮你去抵抗。


知行合一,最难的永远是行。如同


读书和阅历永远是互补的关系。可惜的是,许多读书人,最大的误区,就是以为读书可以代替阅历。


读书可以给你力量,但造就一颗强大的内心,需要提高对痛苦的阈值。


也就是说,你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去经历痛苦,或许是风险,或许是损失,或许是恐惧,或许是你所厌弃和排斥的事物,直到你能够承受痛苦,你才能不被痛苦所左右。


这没有哪一本书能够教会你,一千本书、一万本书也不能。


然而,这恰恰是读书最大的副作用。读书的本质,仍然是一种「舒适区」。


读书的时候,你是在观看别人的生活,始终没有参与其中。书中的悲欢离合,是主角的故事;书中的艰难决策,也是主角作出的。你始终只是一个观察者,永远体会不到面对困境的绝望和无力。


所以,很多时候,读书,或者说埋头于读书,其实是一种逃避恐惧和风险的行为。在书里面,你永远是安全的,永远不用被卷入现实的风暴中。也因此,你失去了真正磨练自己的机会。


更甚者,它会给你这么一种错觉:你读过了许多故事,自以为明白了许多道理,但你并不是真正明白,只是自己认为明白了而已。


当你真的遇到书里的情形时,即使你知道正确答案,你有勇气选择那一条路么?


我感觉到,读书多的人,大多有这么一种倾向:遇到任何一件事情,喜欢先退一步,好好思考,考虑完,再决定要不要前进。


而结果往往是:算了,还是不要前进吧。


所以,好好去体验身边的生活。去做一些平时想做但不敢做的事,去挑战自己的极限,去经历各种不同的经历。不要怕风险,也不要怕损失。书可以教会你各种各样的招式,但如果你不在实战中用出来,就永远算不上一个高手。

 楼主| 发表于 2019-10-5 02: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知友:杨逍(23,000+ 赞同)


是绝「情」的能力。


这里的「情」,并非指男女之情,而是指情绪


情绪的范围太广,愤怒,恐惧,求关注,求存在,求回应,这些都是大部分人所常具备的,不过有些时候,真该学会去适当地忽略这些感受。


只是很多人读了很多的书,变得越来越多愁善感,控制情绪的能力越来越差。我也是个喜欢阅读的人,在社会上跌跌撞撞了几年后,才渐渐摸索到了这条只读书绝难学到的技巧。


培养这种能力,读书永远代替不了真实的体验。


在温哥华厮混几年,有幸见识到了很多领域的精英大佬,有些是往昔叱咤风云,黑白两道通吃的大人物。


与他们相处聊天,发现这些人有一个共通点——在他们身上极少觉察到情绪的变化。哪怕是偶尔讲起往事,说到惊险万分的情节,也不过是淡淡一笑。


我一开始也以为,他们是已经取得了这个成就,已经有足够丰富的体验,承受风险的能力足够强,因此才具备这种特质。


直到后来,我想起了 D 君的故事。


D 和我是十几年交情的兄弟。


高中的时候我瘦小羸弱,去外地读书,一开始被当地的孩子欺负,他和我平时关系不错,看不惯,就帮我教训了对方。


后来有一次我俩被一帮人围攻,我吓得发抖,但他们揍 D 的时候,我拼着血气之勇喊着,你们别打我兄弟,说完要冲上要拼命。


他拦住了我,说,让他们打吧。转头跟对方认怂道歉。呵,激情持续了半小时。我事后说你咋这么怂,大不了就拼命啊,他笑笑不说话。


过了几天,当时揍过我和 D 的人中,为首的四个人陆续退学了。


不讨论对错,多年之后想起当时热血的场景,才越发觉得那时候D 的做法是最优解。但是能够保持这种冷静的有几个?


他家境一般,但是我丝毫不怀疑他会出人头地。果然,他在大学就开始创业——摆地摊。哈哈,我当时在北京魏公村摆地摊的经历就是跟他混来的。


附近北外北舞的姑娘多,因此主要卖高仿的包包和围巾。我被城管捉过几次后就战战兢兢,不想干了,觉得丢不起这个人,很快就去了南方发展。


往后陆续收到他的消息。在几个月后他跟我说,有个城管和他混熟了,会在检查前和他短信通知一下。再几个月后,他用赚的钱买了一辆高尔夫,在路边直接把后备箱敞开,里面放满货物卖,随开随走。


到后来,来摆摊的人都纷纷模仿这一点,成了当时 08 年北外后街的一景,再后来全北京也流行起来。而 D,已经利用平时积累的信息和资源,开始做起转租的生意,并最终在北京扎根。


到底是先有这种忽略自身情绪和感受的能力在先,才比较容易获得成功,或是因果相反,各位应该有自己的判断了。


不是在说鸡汤励志,而是在生活中挣扎了之后,才知道绝「情」的必要。


我的工作是地产经纪,看起来收入尚可,但是温哥华的注册经纪有一万两千多个,最终能够活跃在这个行业的,不足十分之一。因为这行太苦了,客户逃单甩经纪不必多说,我见过最长的战线有拉到两年的。就是一直被吊着。


我曾在冬夜去机场接过客人从国内托运过来的宠物狗,并且在为此客人服务四个月后,对方仍然甩掉了我。


没有绝「情」的能力,早就崩溃了。


想起了很多朋友常常和我抱怨:


「老板今天怎么又批评我了,处处都看我不顺眼,同事处处笑话我,真憋屈,老子不干了,回家去。」


「好不容易回家过年,爹妈整天唠叨,催我相亲结婚,还是去上班更痛快。」


他其实到哪里都觉得不自在。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5 02: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知乎机构号:KnowYourself(1,200+ 赞同,心理学话题优秀回答者)

  

先来跟大家分享一个读书可能教不会我们的重要素质(能力),最后,我们就问题本身来谈谈如何面对知识理论与生活的关系吧。


那时我还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含有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里也找得着美德。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我们常常能在一本好书中看到这样鞭辟入里的好段落,可能若有所思或是大受启发,可合上书,依旧过不好自己的生活。书里告诉了我们人性与世界的复杂,告诉了我们人生中充满这些「不一致(Incongruence)」的情况,但读完这些书,我们可能还是无法获得「应对不一致」的能力。


例如,有一天你忽然发现,一直对自己很好的人,竟然已经出轨了;或者,一个明明感觉很单纯的朋友,忽然在背后中伤了自己。当这些「不一致」发生时,除了事件本身带来的伤害,很多人还会对自己「能否清楚的认识一个人」产生怀疑,也对信任别人这件事产生恐惧。


那么,当这种「不一致」发生,需要的是什么样的能力或策略?我们来给大家介绍一种应对「不一致」的新策略——非整合(Aintegration)的思路。



首先,「不一致」并不是一件容易面对的事



当我们在面对充满了未知和混乱的世界时,习惯用理性去认识这一切。我们渴望能够通过逻辑,努力将各种现象归纳进一种清晰明确的因果关系之中。


这是因为,假如世间的人、事,能够被理性和逻辑所解释,我们就能够更好地预测事情的走向,这让我们感到安全;而如果发生在自己身外的事件能够被自己解释得通,我们也会感到更舒服、平静。


而当我们的逻辑认为不会伤害我们的人,事实上却伤害了我们的时候,这种安全感、平静感就会被打破。


此时,我们面对着一道难解的悖论,世界也随之变得更不确定。我们的头脑不喜欢这样的疑惑和矛盾,此时我们就容易陷入到一种紧张的思维混乱中。


这是我们所说的「认知失调」发生的时刻。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里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提出的。


认知失调既指一种认知中存在矛盾的状态,也包含了一种改变这种状态的冲动——个体会由于这种状态产生不适,同时渴望立刻消除这种不适。个体会通过改变行为或改变认知的方式力图解除这种紧张,以重新恢复自身的一致性。


认知失调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你觉得自己不喜欢一种工作,却一直在从事这份工作,这是一种认知失调,你可能会通过调节行动——换一份工作,或调节认知——其实这份工作也还不错,来重新平衡自己的行为和认知,让自己回到舒服、一致的状态中来。


再比如,你的恋人突然做了一件的事。你一直认为 Ta 很爱你,但你从这件事情(新的信息)推断出的观点却是 Ta 不爱我,这样你就陷入了认知失调中。


认知失调有它的副作用,因为急于摆脱认知失调的焦虑和不安,人很容易变得情绪化。或者为了满足认知上的因果关联,做出一些快速而绝对的结论。


例如刚才的那个例子,个体为了赶快消除认知失调的不适,就因为新发生的这件事,确信对方不爱自己,认为自己一直在这段关系里「过于愚蠢」,陷入偏执和封闭的状态之中。你随之作出的种种行为,把你们的关系推向了更糟糕的地步。


那当我们面对出现在身边的混乱和不协调时,我们能否摆脱突然而至的紧张和焦躁,用一种更为包容而冷静的态度面对呢?



你需要的是「非整合」:承受「不一致」的能力



1. 什么是「非整合」?


2015 年,心理学家雅各布·拉姆兰兹和雅艾尔·本雅米妮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非整合(Aintegration),他们补充解释道,这个概念的意思是「维持着的不一致」(Maintaining Incongruence)。


「非整合」指的是一种「人类忍受认知/情绪上的复杂性的能力」,表现在「维持不一致,承受矛盾、不连续(断断续续)、以及悖论,同时不感到紧张不适」。


具备「非整合」能力的个体,不需要不断去整合生理-心理的各个层面,以及每个层面中特定的存在物(例如,认知、价值观、情感等)。


这样的个体,不需要像前文提到的那样,时时刻刻要用逻辑解释通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他们能够接受一些相反的「真实」同时存在,并依然感觉良好。


具备「非整合」能力的个体,不会通过操控自己的认知、价值观、情感等,去解决紧张和不适,而会允许矛盾的多种认知、价值观、情感同时存在,接受并且维持它们。同时这些矛盾的存在不会让他们感到分裂,他们仍然感觉到自己是「整体的」。


如果一种亲密关系中的不一致发生在「非整合」能力强的个体身上,不太会给他们带来太多的认知失调,因为他们能够接受「一个人在大部分时间里是单纯、真诚对待我的,而也会在一些时间里出现自私、丑陋。


或者说人在一些层面和情境里是真诚的,另一些层面和情境里会有虚荣、欺骗」,也能够明白「并不存在爱或不爱这样极端、纯粹的状态」。他们也会知道,很多时候「还原真相」是不可能的,因为并没有一个「可供还原」的单一真相存在。


人心的复杂,是每分每秒、无时无刻的,每个人都是如此。只要选择相信某一些主要的倾向,就已经足够了。


2 . 哪些人的非整合能力更强呢?


雅各布和雅艾尔通过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结果显示,有几种特质和非整合能力相关。


年长的人比年轻的人拥有更高的非整合能力。


这也验证了研究者对此的猜想:拥有更多生命经验与广泛的知识和态度的个人,更频繁地置身于矛盾与不确定之中,因此他们会更好地掌握非整合化能力。就像在我们的印象中,年龄时常与智慧、宽容紧密相关。


离异的人比婚姻中的人非整合能力更高。


因为经历了重大的压力、分离和不合适,尤其是在刚刚成年时期,这类人了解了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差异和冲突,特别是个人生活中的矛盾。正是在不同境遇中对生活的再次认识使得他们转向了非整合化思维。


非整合能力与遭受过多少创伤事件无关,但与面对生命事件的态度有关。


研究发现,并不是遭受过更多创伤事件的人,就会比生活顺利的人非整合能力更强。


但是,当问及参与者对过去的态度时,非整合化能力强的人更愿表达他们所经历的积极的生活事件,而且谈论到消极的生活事件时也是采用「有利有弊」的态度。也许也是他们非整合的能力,影响了他们对消极事件的感受。


「对体系的需求」越高,非整合能力越弱。


封闭式思维的人崇拜权威,渴望完全的命令,更容易教条化,在认知复杂性上表现较差,容易陷入新信息与旧有信念的认知失调中。那些特别追求逻辑严密和理性的人,也容易在非整合能力上表现差。


值得一提的是,非整合能力并不是排斥整合能力,也不是反对追求完备的知识框架,而是倡导学智的世界与生活的世界有所区分。不要过分依赖于一套固定而刻板的认知体系去生活,努力获取更为灵活和开放的生活态度,能够包容事物的矛盾与冲突。


当我们对发生的事感到困惑和不适时,无需急于动用原有的认知方式去寻找潜在原因,而是冷静地去认识矛盾本身。若这矛盾难以解决,我们需要做的是承认人性和世界的无法完全被解释的复杂性,接受它们,允许它们存在。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5 02: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知友:痕量Brantl(4,500+ 赞同,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博士在读)


学会调控自己的快感补偿机制。


我很早就发现,人的快感总是需要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否则就会因为想补偿那部分没有得到的快乐,而陷入一个糟糕的死循环。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


  • 在你焦虑紧张的时候往往更想去玩一局游戏;

  • 事情特别多忙到焦头烂额的时候反而更想喝酒撸串一醉方休;

  • 复习考试准备到一半感觉过不了的时候,更想要自暴自弃一觉睡过去直接弃考;

……


这种几乎是自我毁灭式的行为背后,就是快感补偿机制——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挫败导致快感缺乏的时候,我们更渴望以一种更快捷,更便利的方式,来获得快感。


生活中有多种快乐的来源,比如学会了一门技能,考试取得了好成绩,新交到了一个朋友,和别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些都会让我们感到快乐。


但有时候,因为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快乐来源可能被摧毁,比如当你的感情破裂的时候很容易感到空虚和沮丧,也因此,往往需要从其他地方取得快感——在这个时候,逃避并选择容易成瘾的东西是很普遍的现象。


但这个补偿机制本来可以保证我们获得相对稳定的快乐而不至于抑郁或者自杀,但却很可能引致恶性循环:当你任务完不成的时候,你玩游戏逃避,最终更加完不成,而这导致你课程挂科或者被老板开除,于是你更加沮丧想要逃避……


这之中的关键,就是在快感补偿机制中,只考虑了短期的快乐。因为不断地追求短期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即时的,容易获得的——而放弃了那种需要长期养成才能拥有的快乐。


一旦陷入这个死循环,人会变得越来越短视,而意志力也会慢慢被削弱。


我见过很多人,可能最初只是一点点小的挫败,慢慢地因为不断想要在短期内获得快乐,而不断牺牲长期的快乐,最终只能不断地调低自己的期望。而想要重振旗鼓走出这个低谷,甚至要花一到两年的时间——所谓「一步错,步步错」,往往就是这样来的。


要想控制快感补偿,读再多的书都是徒劳的:因为这是典型的道理都懂,但是我完全无法控制住我的内心的情况,因此只能依赖于外力和习惯。


所谓依赖外力,就是依赖于朋友或者家人。其实快感补偿最可怕的是之后的滚雪球效应,相对来讲,在初期的时候那点挫败感或者沮丧感,借助外力很容易克服。因此,有一个固定的朋友或伴侣可以作为你的倾诉对象就会好受很多。


另一个方面,养成一些长期的快感补偿的习惯,也有助于调控快感补偿机制,其中最有效的就是坚持跑步和培养兴趣爱好。


跑步直接带来的多巴胺分泌能使你在短期内度过那段艰难时刻,冲个热水澡,瞬间会有一种「这多大事」的感觉;兴趣爱好也有类似功用,需要长期的习惯培养,同时又能在短期给你带来快乐。


调控快感补偿机制的能力,需要很长时间的养成。因此,你越早意识到这一点,越早有意识的训练它,才能在遇见挫败的时候,不至于陷入「牺牲长期满足即时快乐」的怪圈。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0 04:44 AM , Processed in 0.11207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