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0|回复: 0

[哲史艺丛] 那个最懂李安的人走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25 11: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个最懂李安的人走了

徐元
徐元,媒体工作者,曾任《电影世界》杂志主编、时光网副主编。


导读

她最知名的作品,是《十年一觉电影梦》——至今为止,坊间最好的一本华语电影导演传记。



1

下午,朋友发来消息,《十年一觉电影梦》的作者张靓蓓病逝了。

很突然。

很遗憾。

张靓蓓当过大学美术系老师,做过金马评委,曾任台湾“电影资料馆”馆长,但她最确切的身份是电影记者,是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参与者。1989年,《悲情城市》勇夺金狮奖,作为《中国时报》的前线记者,她全程在威尼斯现场。由此发端,她见证了整个新电影运动从无到有,再到“台湾电影已死”的全过程。

三十多年来,张靓蓓在“中时”系报刊上留下了无数文章,新世纪之后,大陆的电影媒体上也有了她的不少版面(部分出自我的约稿)。而她最杰出的贡献,是编撰了一系列台湾影人的专著。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凝望·时代》一书,这是《悲情城市》诞生20周年的纪念特辑。张靓蓓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走访了该片的十多位主创,全面复盘《悲》的创作始末。该书不仅文字资料极其丰富,还有大量未曝光的珍贵剧照、片场照,算得上是关于《悲情城市》最全最深的专著,也是研究侯孝贤绕不开的大部头。

75.jpg

当然,她最知名的作品,是《十年一觉电影梦》——至今为止,坊间最好的一本华语电影导演传记。

关于这本书,她跟我聊过几次,至今还记得的有二:一、她总给李安打越洋长途,电话费花了十几万(应该是指新台币),“打破产了”;二、她和老李在张罗修订版,可能还要做另外一本书。

现在看来,除非李安自己操刀,否则修订版的《十年一觉》应该不会出现了。而这“另外的一本书”,恐怕也问世无望。

2

除了《凝望》和《十年一觉》,张靓蓓还有一册写蔡明亮和李康生的《不见不散》、一册写剪辑师廖庆松的《电影灵魂深度的沟通者》、一册写录音师杜笃之的《声色盒子》,以及翻译了一本特吕弗评传,名为《再见楚浮》。

这些书里,唯有《十年一觉》出了大陆简体版。这当然是因为李安实在太有名,他的传记能“破圈”,才有大陆书商愿意引进发行。但我觉得根本原因在于,《十年一觉》是一本好书,坦率、扎实,精彩耐读,不仅放到“电影书”序列里是精品,扩大到“名人传记”一档,也堪称出类拔萃。

比如说,还在《火锅英雄》之前好几年,我和杨庆导演有过一次长谈,他说在处女作《夜店》之后,长时间做不出新片子,对自己的能力及职业都有了怀疑。但是,重读《十年一觉》之后,他心平气和了下来,尤其他越发觉得,李安夹叙夹议回顾早年求学、求职颇多坎坷的那些篇章,远比后半本的片场实录更具启发。

其实又何止杨庆,中国影视业的很多年轻人,都借《十年一觉》,把李安引为偶像,激励自己勿忘初心慢慢熬。

不过,说起来,华语影圈的许多大明星、大导演,身上的故事要是写下来,也都该是极传奇极励志的,然而出于种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正经的个人传记传世,即便是少数出了书的,也多半写得浅薄寡淡,避实就虚。

《十年一觉》就大不同,借着张靓蓓的耳目和纸笔,李安诚恳复盘了自己的人生,那些与父亲的冲突、六年待业的困窘、初进好莱坞的挣扎、西片国片体制之辨等等,都称得上有趣又有料。最关键的是,李安的人生和事业几经起伏,他非但不回避,反而浓墨重彩记叙下来,又认真剖析其中的教训得失,确实叫人佩服,又有教益。

76.jpg

据说当年合作之初,李安并没有多谈早年经历,是张靓蓓走访了李家的亲友故旧之后,才拽着他忆起了尘封的童年往事,最终帮助他与过去和解、与出身和解。我想,那时的张靓蓓,不止作者,也是编辑,是审讯官,也是心理治疗师。

名人传记要写好,除了极少传主自己肯动笔且豁得出去,绝大多数要仰仗捉刀人的精力和毅力。李安籍贯江西,生于1954年,张靓蓓籍贯山东,生于1952年,也就是说,他们同属于台湾所谓的外省第二代、六年级生,而且后来又都去往美国留学,所以张为李写传,其间无论合拍还是争执,大体是平等的,而这样的状态,在今天名人名流的传记编撰中,却很难再觅了。

所以,世界影坛出了个国片西片通杀的李安,算是一桩稀罕事,而《十年一觉》这本书能出来,也真不容易,是传主和执笔人成全了彼此。不消说,“安叔”如今在中国成了一尊零差评的真神,张靓蓓要记上一功,那十几万的长途电话费,并没有白花。

3

而《声色盒子》和《电影灵魂深度的沟通者》等书,显然就没有那么费工夫了,基本上是访谈结集,内容专业而枯燥,远不如《十年一觉》精彩纷呈。

不过,假设有某位好莱坞的资深行业记者,拉着李安细说从头,或许《十年一觉》的大部分内容,仍然有望传诸后世(比如,当代华语大导演最好的一本访谈集《光影言语》就是出自美国学者白睿文之笔)。然而,廖庆松和杜笃之这样资深技术人员、新电影运动幕后老臣的个人专著,却很难再有第二本了,所以,站在“华语电影史”角度看,张靓蓓留下的各份遗产,都称得上弥足珍贵。

77.jpg
曾担任金马奖评委的张靓蓓

说来可惜,作为后辈同行,我认识张老师十多年,却一直未曾谋面,只是通过电话和电邮沟通,请她代采过李安及其他一些台湾影人,也聊过一些新电影运动时的老八卦,谈谈两岸三地电影期刊普遍的不景气等等。接触下来,予我的大体感受是,她是比较典型的老派台湾外省人,周到细致,很在意礼貌,稍有一些絮叨。

2011年后,张老师出任台湾电影资料馆第五任馆长,政务繁忙,她的写作基本停了下来,工作重心转向了电影策展、档案保护等,我和她的来往也渐渐稀疏。再后来,据说她这个馆长干得并不太开心,任满两年即去职,当时问候她,她大略说自己退休了,要回去“写书”。

再后来,也就是过年过节发个邮件请个安,工作上再无交集,直到这周,传来她因患癌症病逝的消息,不免伤感,也就知道了,为什么近几年她并没有新作付梓。

4

我是侯孝贤电影迷,也颇中意李安,最近两周,安叔新作《双子杀手》开始密集宣发,关于其人的文章也接二连三,只不过其中大多数的“料”,实则都来自《十年一觉》。然而,该片在美国口碑和票房双双惨败,再加上遭遇相似的《比利·林恩》,尽管不情愿也不得不说,李安已入颓势。

但更没想到的是,李安的亲密战友张靓蓓居然这么早就脱队了。当年我捧读《十年一觉》和《凝望·时代》时,不仅被书的内容吸引,也暗生效仿作者之心,也曾在邮件往来中向张老师坦承过野心。可是,蹉跎多年,自己毕竟不过只写了些零碎豆腐块,跟张靓蓓、焦雄屏这样的前辈师长比起来,差得实在太远。到了今天,更感悔恨。

也是本周,前天我在北京的电影资料馆,补看了侯孝贤执导、廖庆松剪辑、杜笃之录音的《红气球的旅行》,片尾响起了法语版的《被遗忘的时光》,怅然若失。果然,那1980年代开天辟地的“新电影”一代,如今都已老朽凋零,一切的一切,终归烟消云散,变成被遗忘的时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5 05:25 PM , Processed in 0.07899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