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8|回复: 0

[人世间] 嫁入豪门的平民媳妇,住进了精神病院丨人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3 08: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嫁入豪门的平民媳妇,住进了精神病院丨人间

 走水 人间theLivings 2019-10-30
AB67DE2E-189B-4FF1-BBAE-0A9D0DE52495.jpeg

老康不知道,究竟是韦丽的公婆把她害成这样,还是她自己把自己变成这样,还是两者兼而有之。老康也不知道,自己因此被贬到做值岗医生,到底值不值得。



配图 |《你好,疯子!》剧照





1


老康快50岁了,但两目清澈,非常帅气,乍一瞧,会以为他是个30来岁的朗朗青年。他是南方某著名医科院校硕士,毕业后来到我们医院工作。听闻他33岁左右就评上了“主治”,参与过科研小组,年轻有为。
然而,履历优秀的老康,现在还在开放式病区门诊做值岗医生,接待刚来就诊病人,顺带解答简单的问题,若是病人病情严重,便交由更高一级的医生去处理。这种没有什么难度的闲职,不得不让人对他早年的那些传言浮想联翩——轻则说他脾性倨傲,目中无人,与一般同事不和睦,被领导不待见;重则言他收受巨额红包,倒卖医疗器械。
不过,我2016年下半年进院工作不久后,却发现老康一直在做“菩萨”事儿:
一般来说,精神病院里,病情较重的病人会被安排在我工作所在的封闭式病区,这里一切以安全为重,病区四周用铁丝网围起来,进出入管理非常严格,四五个医生挤在一间狭窄的办公室,光线差,无论白天黑夜都要开灯。而老康所在的开放式病区,因接待的多是病情较轻、较稳定的病人,管理没那么严格,一般一个医生一间办公室,窗明几净。所以,除非有必要,否则开放式病区的人都不怎么愿意到封闭式病区去。
但老康却喜欢整日往封闭式病区钻,专门趁“放大院”(每天上午、下午病人下到专门的空地上自由活动)的时候,跟一些病人聊天、询问病情。病人们自然是很欢迎——因为封闭病房的医生很忙,每天查完房后还要面对整理病历、调整治疗计划等繁杂工作,不可能像老康这样专门抽出时间开导他们。
老康每次一踏进大院,便会有十来个病人一窝蜂围上去,七嘴八舌,问着各种问题。老康的业务水平很扎实,往往几句就说得病人“深有感触”,那些治疗多年似乎“看不到希望”的病人,听老康讲话,也会连连点头。
大院的工作人员,对老康的行为褒贬不一。刚来工作的年轻人说“康老师人挺好的,很热心”,来了几年的同事则说他“自个儿都顾不上呢,多管闲事”,而资历老的人总说半截话:“唉,要不是……”
老康对这些评论一概置之不理,跟病人聊完,就会来找我跟大院主管老乌“冒一根”(抽烟)。初来乍到时,我也好奇,但不好当面问老康,只是私下问老乌:“老康天天来给人苦海指路,想做菩萨?”
老乌看向我,眼神掩盖在烟雾里,难以捉摸。我欲再言,老乌就摆摆手,大概是叫我别问了。
作为一个心理治疗师,本着学习的心态,但凡有空,我就去老康旁边偷师。听了几个月,受益匪浅,而且对老康对病人的用心、耐心十分佩服——病人找他咨询,他来者不拒。
不过,在2017年初夏,有了一个例外。



2


一天下午,回答完问题的老康,正准备离开大院。一个女病人突然扒开人群,挤到老康面前:“康老师!我来住院啦。”
女人看起来有些邋遢,脸上疙疙瘩瘩,黑眼圈十分明显,腰四周突兀地悬出来,鼓鼓的——整个人,看起来就像一个肮脏的纺锤。
“哎,你好!”老康先是扯起微笑,仔细瞧过去后,又惊慌地往后缩了半步,皱着眉头说,“你怎么又来,这不刚出院半年吗?”
“纺锤”讪笑一声,神情有点讨好:“我妈和我妹非说我乱得很,根本没有的事……”
“哎,别说了!”老康很不耐烦,打断了她的话,“去跟医生说吧,我解决不了你的问题。”
此时“收大院”的铃声响起。病人们聚在一起准备回去。老康急忙从人群里钻了出去, “纺锤”看着老康的背影,举手欲呼,但值岗的护士催促着她赶紧去排队,她也只好服从。
老康跑到与我们常抽烟的地方,拉过一把凳子,重重坐了下来。
我故意逗他:“康菩萨,你普度众生,刚才那个怎么就不管了?”
“哎?”老康突然急了,把烟揉得稀烂,“不是,她……嗨!”
他站起来,飞也似的逃走了。看着他仓皇的背影,我十分诧异,扭头转向老乌:“这是……?”
老乌嘴角向下一垮,摆摆手。


第二天的“放大院”,“纺锤”一直在老康身旁转悠,想跟他搭话,但老康就是不搭理她。老康不断回答别人的问题,语速越来越快,额头少见地挂满汗珠。忽然,他一探手,把站在旁边的我往前猛地一拽,指着我跟“纺锤”说:“呐,这个是心理治疗师,你有什么跟他说。”
说完,老康巴望着我,眉头顶得微微抽搐,眼神哀求。
我只好把“纺锤”带到办公室,和善地问她:“你叫什么呀,这是第几次住院?”
“就是那天,单位里有人说我偷懒,我跟他们吵架,然后我妈跟我妹就……”她夸张地挥着手,语速奇快。
我右手往上扬,示意她停下来,然后用平缓清晰的语气说:“我问的是,你叫什么,第几次住院,先回答这个。”
“嗯……”她停下双手,皱眉想了一下,“我……叫韦丽,其实我没有跟人吵架,是他们做得不对……”
“好了!”我头皮有点发麻——她病情明显还不稳定,思维无法像正常人一样。
我左手虚抬,示意她站起来,说:“先送你回去吧,等情况好一点咱们再聊。”
抽烟的时候,老康递了一根“芙蓉王”给我,哂笑着问:“怎么样?”
“还能怎么样?”我把火机按得擦擦响,“根本就没办法沟通!”
老康尴尬地笑了两声,拍了拍我,一言不发。
后来,韦丽一连两个星期没有下大院。病房里同事讲,她整日胡言乱语,有时候说自己是“武则天”,该“母仪天下”,有时候又说“医院管理太乱,应该聘请她当院长”。那段时间老康 “普度众生”的业务,也做得不怎么用心,时不时半路撤退,回答也心不在焉。他在病人里的“口碑”第一次出现了下滑:“康老师脾气大了嘿,不理人了。”



3


韦丽再来找我的时候,病情好了许多。她主动来向我致歉:“老师,那天不好意思,医生刚给我调整药物,我还没适应过来。”
“没事没事。”我赶紧挥挥手,希望她不要内疚,又示意她坐下来,问:“你现在吃什么药?”
“医生讲,是利培酮吧。”
我点点头,心里大概有点数。利培酮是治疗精神分裂的常用药,特别是对有明显情感问题的精神分裂患者有较好的效果。
“那你对自己的病,了解吗?”
这是一个精神科经常问的问题,主要是为了了解患者的“自知力”,看他对自身疾病有多少的认识,从而大致判断患者目前的情况。
韦丽没有回答我,反而把头低下,双手用力交握,指间的皮肤扯得绷直。
“那要不,我带你去找康医生?他好像对你比较了解。”我减弱了音量,试探地问一句。
韦丽头压得更低了,肩头耸动,双手骨节发白,分明是在忍受着痛苦。我清晰地看见泪水滴在她的手上。我从桌子上抓来一卷纸巾,塞到她手里。
“啊……”韦丽抬起头来,一声哑哭,“我是作孽啊,害了自己又害了康老师!”
随后,她开始向我倾诉。


韦丽10岁丧父,后母亲带着她和妹妹南迁至此。15岁时,母亲骑运货的三轮车时被一辆小车撞倒,一腿落疾,无法再工作,此后只能在菜市场外摆摊为生。
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韦丽读卫校、学护理。1996年,韦丽毕业,以靠前的成绩,被我们当地一家综合三甲医院聘用。
“唉……”韦丽说到这里,无奈地叹了口气,“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得到这种机会,我必须拼了命地努力。”
韦丽的“努力”不是说说而已。面对工作,她没有怨言,生怕别人说她不勤快,经常主动要求护长委派任务。护士夜班是常态,大部分上了夜班的护士,巴不得立刻回家睡觉休息,但韦丽上完夜班,白天还要跑去参加院内院外的培训。
“轮转一年,去过的每个科室,都想把我留下来。”韦丽话里有些自豪,“分配科室的前几天,我就知道,结果不会太差。”
医院最终将韦丽分到了“特护病房”,专门照顾那些“VIP”患者。一些与她同时进医院的护士十分羡慕,对她说:“啊呀,你这可是一步登天,去照顾大官啦!”
“分到特护病房,有什么好处吗?”

“好处?”韦丽自豪的神情迅速消融,眼里缓缓起雾,“我就不该答应去什么狗屁特护病房。”


韦丽初到特护病房时,里面住着一位老年高血压患者,据说是一位从“很高”的职位退下来的老干部,姓苏,脾气很大,对护理他的护士十分挑剔。某天,他又在病房里发脾气,对帮他量血压的护士破口大骂:“猪都比你干得好,干不干,不干我给你院长打个招呼,趁早滚蛋!”
挨骂的护士唯唯诺诺地站在病床边收拾东西,不敢答话。护士长和几位闻风赶来的护士,站在病房门口,面面相觑,谁都不敢进去——大家都没少挨老苏头的骂。
韦丽初生牛犊不怕虎,她鼓起勇气,对护长试探着说:“要不我去?”
护长皱眉看了看她,又望了望病房里气鼓鼓的老苏头,说:“忍着点啊,别委屈,把事做完就行。”
韦丽鼓起勇气走进去,挨骂的护士赶紧钻了出来。
“怎么是个小姑娘啊,那些老护士……嗯?”老苏头见又有人进来,想再显显威风。可他眉头一抬,看了韦丽两眼,语气忽然急转直下和蔼起来:“啊……新来的吧!来来来,不急。”
随后,老苏头竟然跟韦丽拉起了家常:
“小姑娘哪儿人呀?”
“家里有兄弟姐妹吗?”
“父母是干什么的呀?”
……
韦丽对我说:“我也不知道,苏老为什么单单对我这样,当时只是觉得……很温暖。”
几个问答下来,韦丽将多年累积在心里的愁苦全倾倒了出来,眼泪婆娑。老苏头爱怜地温声哄她:“姑娘别哭,以后有什么事,来找你苏爷爷说。”
老苏头对其他人依旧是吹胡子瞪眼,但只对韦丽例外。有时候碰到韦丽出夜班轮休换人,老苏头便会大发雷霆:“让小韦来,你出去!”得知韦丽出夜班休息后,老苏头又偃旗息鼓,说:“还是让她好好休息吧,休息好再换她来。”


两个月后,老苏头病情稳定,他儿子一家三口来接他出院。办好手续后,老苏头把韦丽叫到床头,脸上有喜色,指着旁边的一个年轻小伙子说:“小韦,这是我孙子小承,都是年轻人……” 
韦丽没出声,倒是这男生赶紧说自己有女朋友,他爸妈也附和“孩子年轻,不着急”。没想到老苏头两眼一瞪,儿子一家三口无一敢作声。随后,老苏头转身对韦丽和颜悦色道:“我都打好招呼咯,明天叫人过来医院接你。”
韦丽还是有点懵,不知所措,但是事后,护长特意找了她,说:“看上你了!这样的机会……可不要放过呀。”
“当时脑子里‘噔’地一下,”说到此时,韦丽交握的双手松开,撑在膝盖上,“我瞬间明白了护长口里的‘机会’是什么意思。”
这两个字不断在她的耳边萦绕,她只觉得脑袋发闷,齿尖发麻,无法思考。
“去就去吧。”年轻的韦丽对自己说,“是好是坏,去了就知道。”
听到这里,我忍不住插了句嘴:“其实,好好做护士,日子也过得去,这样的方式……或者说‘机会’……”后面的话我不好说出来。
“要是你呢?”韦丽身子往后,脑袋微斜,眼神黯淡,“有这样的‘机会’,你会不会想去抓住?”



4


老苏头家住在 “富人区”。
饭桌上,老苏头有一搭没一搭跟韦丽闲聊,其他人低着头吃饭,一言不发,气氛有点闷。
见老苏头面露不悦,小承和他爸爸分别向韦丽敬酒,很客套地感谢她对老苏头的照顾。随后,小承的妈妈举起杯子,眼睛里没有温度,动作却很热情,说:“韦护士,这段时间辛苦你照顾老爷子。我跟曾院长有些旧情,改天去跟他聊聊你。”
韦丽低头不说话,她明白小承妈妈这番话的意思:一是想还了她照顾老苏头的情;二是“警醒”她,不要想太多。
气氛愈来愈沉闷,一场晚宴郁郁而散。


“我知道他们看不起我,”韦丽说到这里时,情绪有些变化,似乎带了点愤恨,“要不是苏老,我绝不会答应那些破事。” 
儿子一家的态度,并未让老苏头死心,反而铁了心要把自己的孙子小承和韦丽凑成一对。他时不时让小承开车送韦丽上下班,逢年过节也要找理由把韦丽邀请到家里,说是感谢她的照顾,其实是创造机会让两个年轻人相处。但在后面半年时间里,两个年轻人其实并没什么进展,一直都“走形式”。
医院里,捕风捉影的同事们却个个羡慕到酸掉牙:“你可真命好啊,要嫁入豪门啦!”
某天,老苏头突然昏倒,送来医院,情况颇严重。中间,老苏头微微醒过来一次,他特意把小承唤到跟前:“小混蛋,我管不了你了,你就答应把小韦娶过门吧。”
小承哭得话都说不清,只是一直点头。
老苏头这次没挺过去。出殡那天,韦丽被小承的妈妈安排在队伍后面的车上。韦丽眼睛通红,但却不敢让眼泪掉下来。
“我很难过,”说到这里,韦丽眼睛有些红,“我也不懂我到底该是个什么角色。”
韦丽跟小承很快就领了证,但没有摆酒。小承的爸爸——此时是她的公公,宽慰她说:“老爷子刚走,先这样吧,等过了这阵再帮你们补上。”韦丽自然不敢反对。
韦丽嫁入苏家后不久,就被调到职能科。公公说:“我们家的儿媳,不能总干伺候人的工作。”
韦丽的日子轻松了一点。不用上夜班,朝九晚五,平平稳稳。韦丽的突然“高升”,有人祝贺,但难听的“醋话”也逐渐蔓延。一些人私下里颇为不忿:“豪门媳妇就那么好当?看她什么时候跌下来!”


“豪门”日子确实不好过。韦丽的母亲和妹妹,除了在她领证当天来过,后来便一直没有进过苏家的门。因为韦丽的婆婆,不止一次地对她说过:“我们家往来的都是大户,你不要把那些穷亲戚带来。”
“有时想收拾东西回家住几天,她也会紧紧盯着我,好像生怕我偷东西。”说到这里的韦丽,瞪着红红的眼睛。
“你老公呢?”我问了一句。
“他?”韦丽笑得有些冷,“领证那天,他就说:‘你是你,我是我,互不干涉。’”
在韦丽的眼里,偌大的一个宅子,只有她一个外人。
结婚半年后,小承突然提出要去英国留学。公公跟婆婆都同意了,很快帮小承办好手续。谁都没有问过韦丽的意见,韦丽没有反对,也不敢反对。
“我跟条狗有什么区别。”此时韦丽的语气里充满自嘲,“坐得再端正,他们也不拿我当人看。”
两年时间一晃而过,小承回来了。他回来的第一件事,是要跟韦丽离婚。韦丽十分不忿,她觉得,受委屈倒还罢了,为什么还要被小承“弃之如敝履”?面对公公婆婆,她第一次在家里发火:“我又没做错什么,凭什么!”
公公吸着烟,不搭话。婆婆则说:“又没生孩子,年轻人嘛,离婚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不行!”韦丽气愤地站起来,“我不同意,我又不是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小承吼了起来:“你别以为你那点儿心思我们不知道,你那点本事,能混到现在这个位置?知足吧!”
韦丽不同意在离婚协议上签字,小承拿她也没什么办法,干脆就当韦丽是空气,对她不理不睬。再后来,甚至当着她的面,把一些女人带到家里,还搂搂抱抱。
韦丽浑身发抖,表情又开始带着一股淡淡的恨意:“这不就是在侮辱我?婆婆肯定是知道的,但她根本没有指责她的儿子,而是对我说:‘你不要闹,闹出去,多难看。’”
单位里一些好事者,每天看韦丽的目光,在她眼里都像带着嘲讽。难听的话也四处传开了:“迟早要被扫地出门!”



5


听到这里,职业习惯让我开始猜想,韦丽患病的根源,是否就在这里。我暂时打断了她的讲述,问:“在这个时候,你有没有发现,自己的心理或者生理上有什么变化?或者说,与之前的你有什么不同?”
“不同?”韦丽愣住,盯着我,突然有种莫名恐怖而又疯狂的神色,让人有些害怕。我有点担忧谈话引起她病情的波动,于是说:“要不,今天就说到这里?”
韦丽可能感觉到了我的异样,眼神瞬间恢复了清明,带着歉意对我说:“不好意思,突然想起了一些……”
“痛苦的事?”我问道。
她点了点头,闪躲着我的眼神。
“没事,”我看了看表,离“收大院”还有一些时间,“你继续说吧。”
此时韦丽的情绪,越来越郁结。她对我说:“情绪像颗结石,越来越重,越来越疼。迟早有一天会掉出来,把一切砸个稀巴烂。”
某天,吃饭的时候,小承再一次提出离婚。此时,韦丽的心,如只跃起的猛虎一般扑了出来。她人猛蹿起来,狠狠砸碎手里的碗,抓起一块碎片,使劲划开自己的手腕。鲜血顺着手指滴下,她盯着目瞪口呆的老公和公婆,恶狠狠地说:“看不起我,是吗?今天我就死在你们家里!”
所有人霎时就慌了,他们立刻叫了救护车,把韦丽送到医院紧急处理。韦丽一路抓着车里的护栏,奋力挣扎,大吼大叫。于是,他们只好让护士们把韦丽束缚在在床上,让她动弹不得。
“她不会是精神有问题吧?”婆婆小声地跟公公说话,声音传到了病房韦丽的耳朵里。
“先带回去,我找人来看看,”公公的声音停顿了一会儿,说,“有问题也要先治好,不能让她这样出去。”
于是,韦丽接到了单位的“休假”通知,被公公“强制”接回家里。他们找了个保姆看住她,不允许她出门,也不让她的母亲和妹妹来看望。
有“专家”上门为韦丽看病,只简单地询问了几句,也没有跟韦丽说她究竟是什么问题。过了一会儿,公公拿了一盒药走进来,用一种略微责备的“宠溺”语气对韦丽说:“傻丫头,不准再做这种事了。医生说你有些小问题,必须吃药。”
“我凭什么要吃药?”韦丽此时已经平静下来,隐隐作痛的手腕,让她已经看清楚自己的处境,“我现在就去离婚,我不吃药。”
“这已经不是你愿不愿意的问题了,知道吗?”公公把药板抽了出来,语气有些不耐烦,“你最好听话,吃药,病好了再说后面的事。”
“怕外人看到我的样子吧!”韦丽死死地盯着他。
“盒子上有医嘱,好好按照医生的话来做!好话说完了,自己看着办吧。”公公不再掩饰情绪,把药摔在桌上,转身出去,还锁上了门。
她用力地举起药,想扔出去。但她又想起刚才公公的话,倏地将手停在了半空。


“他给你什么药?”我的职业习惯又开始提醒我,这里可能是关键,所以我再次地打断了她。
“百忧解,你应该知道吧。”韦丽很平静。
我点了点头。这是一种用于抑郁症治疗的药物,也可以用于焦虑症的缓解。以前主要依靠进口,费用很高,近几年才国产。但即便是国产后,对于一些长期服药患者来说,依旧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而且,此类药物都会有一些副作用,常见的如过敏,肠道系统紊乱,头痛,失眠,头晕等。严重的,可能会引起精神意识障碍、意识错乱等等。考虑到韦丽现在已经是个确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我心里不由得冒出一个疑问:她的发病根源,是不是跟这有关系。
我问道:“你在那之前,有没有到医院彻底检查过?”
她摇了摇头。
“你服药多久,在服药的过程里,医生有没有给你调整过,比如种类,用量?你是护士,应该知道我在说什么。”我又问了一句。因为精神类药物的用药是要严格遵循流程的,在服药前,要明确诊断结果,服药初期,也要根据患者的反应,剂量、种类随时做出调整。
韦丽微微低下头,眼睛看着地上:“服药大概3年,用量从一开始就是大剂量。”
我心里有些震惊——不系统检查,也不根据病情调整药物,怎么可以让一个人长期服用大剂量的百忧解?一股愤怒的情绪从心头涌起,我几乎脱口而出:“这是害人,是违法!”
“哈哈哈哈哈!”韦丽的头慢慢抬起来,发出笑声,眼角含泪。
“害人,违法?”她看着我,眼神温和,“你的话,跟康医生一模一样。”
康医生?这又跟老康有什么关系?我正欲再问,外面忽然响起铃声,“收大院”了。我只好先把她送回去。
回到大院,老康跟老乌已经在抽烟的地方开始吞云吐雾了。老康见到我便借口说有事,溜了。老乌在窗台上把烟按灭,乜我一眼,露出一个很有意思的微笑,说:“搞清楚了?”
我坐下来:“难说,不简单。”
老乌莫名叹了口气:“医院只管治病,不该管的,管了没用,不如不管。”



6


韦丽的事,还有很多疑点,最大的两个:第一,韦丽是怎么从一个疑似抑郁症患者发展成为一个精神分裂患者的?第二,老康跟这有什么关联?
我很想把这些弄清楚,于我也算多了点案例经验,决定亲自去找老康。
第二天,我专门将手头的事提前处理完,留出两个小时的时间,去了一趟开放式病区。老康正坐在导诊台里无所事事,我直接说明来意,他的嘴角尴尬地抽搐了两下,眼珠来回转动,大概是在挣扎。最后,他叹了口气,说:“就不该让她去找你。来吧。”
老康把我带到他的办公室,地方不大,但挺干净,桌子上除了写字那一块,堆满了书。
“你知道哪些?”他问我。
“老苏,小承,百忧解,大概这些吧,后面的不知道。”我快速地说了几个词。然后身子前倾,盯着他,放慢语速,“特别是你。”
“你还蛮能挖掘。”老康点了根烟,递给我,我没有接。他没有在意,把烟盒甩在桌子上,说了起来。
临床上尚没有证据能证实长期服用百忧解会让一个人成为精神病患者。最坏的副作用,无非是让一个人激素水平紊乱,精神状态差,无法正常工作、生活。
“但是!”老康突然看着我,“如果压力一直环绕着一个人,日积月累,加上药物的副作用,能不能逼疯一个人?而逼疯他的人,犯不犯法?”
我无言以对:老康的假设无法证实,无法证实和解释的事,就无法评判。


服用百忧解后,韦丽的药物副作用很明显。她的精神状态一直处在昏沉和清醒之间,流汗、颤抖、失眠,但本能让她认为必须要好好“表现”。
某日,公公和颜悦色地对她说:“小韦呀,我看你也恢复得不错,你跟小承也应该……”
韦丽“高兴”地说:“明天去离婚,我立刻去收拾东西。”
“不用收拾了。”婆婆说,“还给你20万,不能再跟小承有任何关系,明不明白?”
“好!”韦丽看了眼手上的疤痕,笑得无比灿烂。
韦丽离婚后准备辞职,但当她将辞职信递上去的当天下午,小承的爸爸打来电话:“小韦呀,算是我们亏欠你吧。我跟你领导打了招呼,换个轻松点的事,不要辞职了。”
“我有自己的打算……”
“你们夫妻情分没了,我们的父女情分还在嘛。”前公公“似乎”没有生气,“这个病,不能停药的,复发就麻烦了。”
“大不了我把钱还给你!”韦丽十分着急,“我都好了,你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就这样吧。”小承的爸爸在电话里笑了笑,但让韦丽有些发冷。
听老康讲到这里,我的心里升起了一个疑问,问:“苏家明明把她赶出去了,为什么他们好像还要‘控制’她?”
“控制?”老康眼睛一亮,“这个词不错。我问你:如果有了利,接着你会在乎什么?”
“名?”
老康冷笑了一下。
这样简单的推论太草率,但韦丽的变化,看起来又确实跟苏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背后涌起一阵凉意,又有一股火气升起。如果真如老康所说,苏家为了名声如此“控制”韦丽,那我完全可以理解他刚才的冷笑。
韦丽又被“安排”到档案室,每天整理出入院病人的病历,这个岗位只有她一个人,除了来拿病历的家属,没人可以交流。此时的韦丽体型已经完全走了样,丝毫看不出以前青春靓丽的样子,思维状况也愈来愈混乱,没有人说话倒还好,一与人交流,常呆在半途,怎么也回忆不起之前说了什么。一些难听的话传到她耳朵里:“韦丽怕不是神经了吧,说话磕磕巴巴、颠三倒四的。”
她离婚后,原来的同事们对她十分疏离,见到她都是快步走开。韦丽不知道是为什么,总是找机会跟别人聊天,找得多了,有些人就跟她说:“你别找我了,谁敢得罪领导啊。”


年末,赶上卫计委对她单位的年终考核。院长亲自来了一趟档案室,带了几件礼品,求着她说:“院里年终考核有困难,你能不能找找你公公……不不,苏XX去沟通一下。”
韦丽看着几件包装精美、价值不菲的礼品,十分为难。院长见她有些犹豫,拍着胸脯说:“你放心,东西借你的面子送,事情我打电话去说,这样行吧?”
韦丽不好推脱,只能答应了。来到苏家,开门的是她的“前婆婆”,她把门开了半边,盯着韦丽狐疑地说:“你?来干什么。”
还没等韦丽回答,“前公公”一把将妻子推开,叉着腰对着韦丽大骂:“滚!你以为自己是个什么东西,帮别人求情?怎么,想拿受贿来害我?”
“不是,我只是……”
“滚!别给我们找麻烦,神经!”他没有给韦丽解释的机会,“砰”地一声把门关上。
回去的路上,心底的愤怒、委屈时时刻刻都在冲击着韦丽越来越混乱的大脑,把一切搅得像一团浆糊。她想糊涂地躲避,但又不知道躲在哪儿去,想清醒地面对,却又理不出头绪。情绪就在这之间来回拉扯,一点一点支离破碎。她慢慢变得有些麻木,在麻木下,又似乎暗藏着她自己也无法明述的汹涌。
每天按时服药,对她来说,仿佛成了一种惯性,又仿佛成了她唯一能让自己平静下来的方式。此时百忧解似乎成了她的依赖。
“不对。”我在这里打断了老康,“还没有证据说,百忧解会让人产生依赖性。”
“确实没有证据。”老康回答,“但人在面对压力,而且完全无法自我排解的情况下,总要有个出口,大概就是所谓的‘心理防御机制’吧。”
老康说得有些道理。很多研究都证明,人在无法面对挫折或者压力的时候,会用一种或者几种方式去回避,久了,就有可能会形成惯性——这种习得性的对待挫折的方式,称为心理防御机制。
韦丽开始“放飞自我”,她不再尽力控制,任由自己的思维天马行空,像蒲公英种子一样飞得到处都是。她明显感觉到自己越来越喜怒无常,无法自控。她有时会莫名大笑起来,仿佛有人掐住她的脖子,扯开她的嘴巴,逼迫她发出“咯咯”的笑声。有时又会莫名地发怒,把摆好的档案扔得到处都是。
某天,她在路上,遇到食堂送饭的阿姨。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强烈而又莫名的想法:在阿姨的食盒里,肯定藏着别人向领导行贿的证据。她一把夺下食盒,在里面四处翻找,而后她又揪着阿姨的领子,大声斥责:“你是不是跟领导行贿了,故意要他来搞我,是不是!”
韦丽被赶来的保安拉住,按在了保安室里。
她的前公婆,还有母亲和妹妹,都赶来了。母亲拄着拐杖,掩面哭诉:“怎么会这样啊,怎么会这样?”“前公公”背着手,盯着保安室里的韦丽,斩钉截铁地说:“送到精神专科去吧!”
“也就是说,”我正了正身子,眉头紧促,对着老康,“韦丽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出现了精神症状?”
老康的眼睛对视过来,但我明显感觉不到他的注意力,他眼眶里乱闪的光华,显示着他此刻在思考。过了片刻,他才一字一顿地说:“不仅仅是如此,准确地说,从这个时候开始,韦丽,成了所有人眼里的‘有精神病的人’,无论她自己承不承认。”
我明白了老康的意思。此时的韦丽,无论是不是正常,出现这种“异常行为”,都免不了要到精神病专科走一遭,更何况,还有“或被动”、“或主动”的来自外界的“推波助澜”。
听到这里,我看着老康的眼睛,拉回他的注意力,问出那个一直环绕在我心里的疑问:“你为什么对韦丽如此了解?这件事,跟你到底有什么关系?”
“我?”老康语气和表情都很平静,“2004年韦丽送来的时候,我就是接诊她的医生。”



7


当时的老康很年轻,又评上了“主治”,在医院的科研小组里担着不小的职务。医院对他很重视,只待他出点成果,好顺理成章地把他提到负责人的位置。
“踌躇满志嘛!”老康神气起来,“当时像我这样的,院里没几个,所以做事说话就忒直……”
韦丽被送来的时候,因为苏家的背景,院里很重视,安排了专家组会诊结果出来后,让老康接手。
“本来是个很简单的事,她送来的时候还在大喊大叫,肉眼可见的行为异常,当‘疑似精神障碍’处理就好了。”说到这里,老康似乎有点懊悔,“我干嘛要去较真。”
老康当时还不够格进入专家组,但他对专家的结果“不屑一顾”,充满质疑,决定自己去从头了解韦丽。“这一了解,我知道了,没那么简单”。如果按照精神障碍来治疗,韦丽从此就死死打上了“精神病”的标签。
“但是呢,有没有人会关注她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老康说到这里,神情有些激动。
当时,老康觉得必须为韦丽的遭遇发声。他找到病区的负责人,提出了不同看法:“她绝对不是简单的精神障碍。病人多年服用百忧解,而且之前的情况我们也了解得不够,这样就下判断,她以后怎么做人?”
“这关我们医院什么事?”负责人说。
“医院不该讲道义?”老康十分激动,“她被人害,这是违法!”
负责人无言以对。过了几日,院长亲自找了老康,吩咐道:“你准备一下韦丽的材料,把她移交给另外的医生。”
老康明白,这是希望他不要再插手了。但他还是想为韦丽努力一下:“院长,病人之前有服药史,时间不短。既然有服药史,就应该有诊断,不能这样算了,不然……”
“好了。”院长打断了老康的话,“这里是医院,不是法院。”
“医院也要讲道德啊!”老康据理力争,“就这样把她按照精神障碍来治,那害她的人呢,就没事了?”
“小康!”院长关上门,声音小而又急切,“你大好前途,不该管的事,你管它干什么?我们这里,只治病,不断案,你别把自己陷进去了。”
“哪怕就是不干,我也不会昧着良心,帮别人去害人!”
“行……行。”院长盯着老康,有些疲惫,“你出去吧。” 
说到这里,老康停住了,眼神有些飘忽。
“然后呢?”我充满希望地问道。
“然后?”老康一笑,有些自嘲,“然后我就接到通知,被调出科研小组,岗位也被调到现如今的值岗医生。”
老康被“贬”了,而韦丽最终还是被定性为“精神分裂症(未分化)”。
韦丽的病情,在系统地治疗后,缓解了一些,异常渐渐减少,交流慢慢顺畅了,思维逻辑也在恢复。只是,一旦减少药量,她的情况会出现反复,情绪又变得无法控制。
此后的时间里,韦丽一直在反复地住院。往往出院后不到一年,她又会犯病,而且一次比一次重。犯病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她私自停药,而犯病的表现,大多是情绪激动导致的伤人自伤行为。
老康一直在待在值岗医生的位置上,没人敢提把他调回去的事。韦丽不断地进出院,老康看她的目光一次比一次无奈,当初的那腔热血,已渐渐被磨灭。老康不知道,究竟是苏家把她害成这样,还是她自己把自己变成这样,还是两者兼而有之。老康也不知道,自己因此被贬到做值岗医生,到底值不值得。
我听完老康的讲述,心情也复杂,拍拍他的肩。
这时,封闭式病区响起了“收大院”的铃声,我该回去了。


这次,韦丽住了20来天就出院了。出院的时候,她的母亲拄着拐杖,特地来找了老康,感谢他在这里一直对韦丽的照顾。我跟老康帮她们母女拎着东西,一直送到公车站。上车前,韦丽回头跟老康说:“康医生,我……”
老康浑身一颤,挥手打断韦丽的话,说:“上车吧,好好服药,日子长着呢!”
“嗯。”韦丽上了车。



后记


韦丽这次出院后,我一直没再见过她。之后我调换了岗位,也没专门的时间再去找老乌他们“冒一根”了,只能偶尔去过过瘾。
老乌说,老康依然时常到大院来,普渡众生的活,还在坚持干。
我跟老康的交流也少了,于我来说,我也不知道该用哪种情绪面对他。可能时间久了之后,我也会像大部分老同志一样,对老康,只是觉得可惜,但一言不发。
每一个刚踏入医疗行业的人,或许都有一种信念——每一个病患,每一个病种,都应该有一个科学的解释。只是没人知道,到底,人心该怎么解释。
(文章人物均为化名)

编辑 | 唐糖

点击联系人间编辑



走 水

水货心理治疗师,伪文艺青年,

医院里工作,医院外记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8 07:01 AM , Processed in 0.10046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