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3|回复: 0

[笑口常开] 乌鸦电影|忘了BBC,牛逼的纪录片,咱们也能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18 0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忘了BBC,牛逼的纪录片,咱们也能拍!

原创: 写字的乌鸦  乌鸦电影  2019-11-18


动物纪录片,你或许想到广袤大草原、热带雨林、深邃海洋…

然而今天要聊的这部,却把拍摄地点定在了超级大都市:北京。

北京城里有啥动物可拍呀?

看完才发现,太值得了:《我们的动物邻居》

C7095412-3CEF-497C-AF38-3545686B5CF0.jpeg

北京CBD,林立的摩天大楼间,生活着猛禽:红隼


按理说,这种鸟一般生活在:山地、森林、草原、旷野、河谷和农田地区…反正,跟城市一点儿都不沾边。

可这群红隼,偏要待在城里。

这种漂亮又凶狠的鸟,在高楼间穿梭自如,它把高楼当空港,从楼顶起飞,气势汹汹。


它有悬停的本事,可以凝滞在空中,仔细扫描每一处街道和草丛。


当然,城里的鸟并不容易。

比如,城里吃的不太好找,它得体型小、不挑食。

比如,城里环境复杂,得善于发现隐藏其中的猎物。


红隼捕猎,靠的不是尖牙利爪,而是耐心和敏锐。

它能从大约100米的高处,看到一只在地面上逃窜的仓鼠,然后俯冲,将它一举拿下…


它还有四海为家的本事。

空调架、大型路灯、电线塔上,都可能成为红隼的家。


有时候,红隼会霸占其他鸟的“成品房”。

这天,新婚的红隼,看中了一个广告牌上的喜鹊巢,仗着自己能打,打算明抢…

不成想,喜鹊却叫来了好基友乌鸦帮忙…

三鸟在空中一番混战,最后,红隼寡不敌众,只得逃走,临时寻了一个还没安装空调的空架子,安定下来…

网友评论:想不到喜鹊还会找黑道上的朋友…
入夜后的CBD更热闹。

当写字楼的人们下班后,河畔草丛里,一只只毛茸茸的萌物,悄然现身。

要不是被拍到,谁能想到,离上班族不过几十米外的地方,竟然有:刺猬


它们才刚刚睡醒,经过数个月冬眠的消耗,身体虚弱,急于找到吃的。但这片草坪,被修剪得整齐漂亮,昆虫却无法在这种精致的地方存活。

没有食物,刺猬只能不停地游走,寻找…

台阶、围栏、马路,对刺猬来说,城市中的障碍太多了。


但求生的欲望让它势不可挡。终于,穿过草坪,它找到了一个好地方:路灯下。

这里有趋光的昆虫、织网的络新妇蜘蛛…

昆虫围着灯光飞累了,掉在地上,或者捡蜘蛛的漏,刺猬不费吹灰之力,就吃上了一顿自助餐。


落叶堆、杂物堆,刺猬特别喜欢,适合白天藏在里面睡觉,或者养育幼崽。

可是,因为有碍城市观瞻,也许刺猬刚刚发现的好地方,第二天就会被清理了…


这是央视最近播出的四集纪录片《我们的动物邻居》。

制作团队花了两年,走遍北京,用镜头记录了与人为邻,却没被注意过的动物。

豆瓣暂无评分,但看过的人纷纷打出5星...

有人被深深震撼:发动机轰鸣、喇叭声四起、人潮嘈杂涌动的城市,还有这么多的动物。看完很温暖,这个世界不只有我们,凝视动物,就像凝视我们自己。

纪录片里呈现了很多生活在城市里的动物,有的曾是我们的童年回忆,消失了很久,被重新找回,有的则是我们似乎熟识,却从未真正了解…

比如,中华大刀螳


我们对它最深的印象,可能来自动画片《黑猫警长》,很多人小时候抓过,但长大后就很少见了…

螳螂吃虫子,但在城市里,为了保持园林植物的健康,人类会使用各种手段灭虫。螳螂吃不饱,也跟着销声匿迹了…


但有些时候,螳螂会借着意想不到的机会回来:

一块螳螂的卵块,可能会随着一棵成材的国槐,跋涉几十公里,从郊外运到城市。顺利的话,里面能孵化出几百个小螳螂。


比如,黑蚱蝉。


也就是知了,它们的童年,是在地下度过的,十多年过去,准备蜕变的黑蚱蝉出土,从地下爬到树上。

仅仅十米的距离,对它们来说,又漫长又危险。

一旦从树上跌落,没及时翻身,一转眼就成了蚂蚁的晚餐,再也完不成羽化。


留给蝉鸣叫的时间,只有两周。它们得抓紧时间,交配之后把卵产在树枝里。

秋天,它的孩子会转入地下,重新开始漫长的等待…


还有总是与皇家传说联系在一起的乌鸦

它们黄昏成群结队地飞过城市上空,夜宿在树枝上,白天却不见踪影。

原来,每天黎明时分,这些鸟儿就循着人类食物的气味,聚集到了城外的垃圾填埋场…


有趣的是《我们的动物邻居》也夸赞了乌鸦的智商:

比如,乌鸦不会独食,它懂得分享和合作,“鸟为食亡”不适用于乌鸦。

到了食物紧张的冬季,聪明的乌鸦会飞到城郊南海子的麋鹿苑,跟着麋鹿蹭饭。


事实上,北京城的高楼林立不过成形于几十年间,再往前数3000年,这里还是一片荒野。

很难说得清,到底人还是动物,才是这片土地最早的主人。


显而易见的是,人类活动让这片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原住民,不得不以更快的速度适应新的环境,在城市变迁和自身生活规律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


我们在《我们的动物邻居》看到:

习惯于从垃圾箱里找食物的松鼠;


跟下班车流并行,从立交桥上方飞过的雨燕。


川流不息的桥面之下,就是雨燕的产房…

排水孔和桥墩的缝隙、高度和形状,对它来说非常完美。


也会有“搬家”的动物。

比如,长耳鸮


老北京人还记得,以前在天坛公园,常常能看到十几只长耳鸮,蹲坐在古树上。

但后来,不知是游客、噪音还是食物的原因,长耳鸮消失了。

有人每年都去天坛找,但每一次都无功而返。

十多年过去了,在北京远郊的南海子,它终于再次现身…


千百万年来,这些动物一直以同样的方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却在短短几十年里,必须为人类行为买单,改变生活习性,为在城市生存下去,拼尽了全力…

所以,这部纪录片是在讲人类侵占动物的生存空间?又不是。

它更让你看到,人和动物的生存,并不是矛盾的,共同生活在这里的人和动物,可以互相理解尊重,甚至互相治愈…


它讲述了很多人与动物的温暖故事:

北京人曲喜圣,多年前生意失败,人生低谷的时候,他在后海看到两只盘旋的绿头鸭。

他说:那是2000年4月30日,我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啊,因为那一天,我对未来没有希望了。但看到野鸭的飞翔,我被震撼了!


这一年,曲喜圣观察到,这对野鸭引来了更多的同伴,但它们根本没地方栖息。

因为,绿头鸭不能一直泡在水里,它们需要上岸,但后海四周却都是陡峭光滑的石壁,没法爬上去…


为了“报答”野鸭,曲喜圣做了个大竹排,还给鸭子盖了房子。

照顾这群野鸭,他一干就是19年…


北漂女孩李翔,奋斗多年,终于在离CBD不远的地方,买了一套小房子。

正准备给房子安装空调,她忽然在外墙发现一个红隼的巢,里边有几只出生不久的、毛茸茸的幼鸟。


李翔又惊又喜,却又有一点感伤:它能在这安家,那说明真的是找不到地方了…

这让她想起了自己刚来北京的时候,找了一天房子,就是找不到,绝望之下,她站在马路中间,突然眼泪哗哗流…

找到一个家不容易,李翔觉得,红隼也是。

于是,她和丈夫决定,在红隼飞走前,不安装空调。


在北京密云区的古北水镇,村民王申福忽然发现,自家的鸡场最近老被偷。鸡显然是被活捉生吃的,尸骨就丢在鸡场旁边。

经过一番侦查,他发现,这是“邻居”獾所为。但做“邻居”多年,生性胆小的獾,还是第一次干这么反常又冒险的事。


王申福猜测,多年来从没打过照面的邻居,可能遇到了大麻烦:也许是怀孕了,生了小獾了。

于是,他每天主动在獾的窝旁边,放两只活鸡。

他说:等它的日子好转了,也就不会偷鸡了。


在北京,城市的空间已经利用到了人类智慧的巅峰。地下、地面、甚至空中,都是人的活动范围。

而鸳鸯、麋鹿、雨燕、乌鸦、黑蚱蝉、野鸭、灰鹤、松鼠、流浪猫、丑鸭、长耳鸮…

为了生存,它们飞天遁地,昼伏夜出,拓展一切关于时空的可能…

从废弃的公园到新建的城区绿化,只要有一线生机,它们就不会轻易放弃。


人类总有天生的智商优越感,但当我们,了解了这些与我们共存的动物邻居,这种优越感就会被感动所取代:

在热爱生命、努力活着这个方面,或许它们,才是我们的老师。


片中提到了一个用城市来命名的种群:北京雨燕


以前人们认为,燕子南飞,是飞不过黄河的。可当鸟类爱好者把定位器绑在它们脚上,我们才惊讶地发现:

一只体重30-40克的鸟,每年六七月份,从北京颐和园出发,它到达的目的地,居然是非洲南部的一些国家。

单程,就有一万六千里!

而且,仿佛信守一个承诺,每年往返,至死方休…

我们不知道,原来这小小的身躯,有这样惊人的力量!


如今,地球上一半的人都生活在城市,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没有自然的陪伴,甚至觉得,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

但只要我们慢慢走、细细看,就会发现,我们的身边,还有这么多可爱的动物,它们的坚持、顽强,仿佛也在激励着我们。

幸好,我们并不孤独,有这样的领居,一直和我们在一起,不离不弃。

后台回复 我们的动物邻居
获得观看链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8 10:24 AM , Processed in 0.05770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