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9|回复: 0

[史地人物] 叶克飞|那两百多座防御教堂,是上帝在后花园里撒下的种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3 06: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叶克飞|这两百多座教堂,不仅是宗教场所,还有防御功能

 叶克飞 大家-腾讯新闻 2019-12-02

本文原标题:

那两百多座防御教堂,是上帝在后花园里撒下的种子


走向停车场时,一个衣衫陈旧、蓬头垢面的中年人一直跟着我们,伸着两根手指,嘴里念叨着“2 Lei(2列伊,罗马尼亚货币,相当于人民币3块多)”。有一瞬间,我差点以为他来收停车费,几秒后才反应过来,对方是个乞丐。

身上没有零钱,也不喜欢对方这种一路跟随的逼迫架势,我们选择开车走人。在后视镜里,他仍在嘟嘟囔囔,但始终面无表情,没有什么怒意,只能见到麻木。

这是罗马尼亚小城比埃尔坦留给我的最后印象,多少影响了我对它的观感。在欧洲旅行时,我见过不少乞丐,表情从未如此麻木。比如在布拉格城堡上见过一个乞丐,衣衫整齐,一头金发卷而不乱。躺在石板路上晒太阳的他,一只手轻拍身边的金毛犬,另一只手挡住自己的眼睛,本应承担这一任务的礼帽,倒扣着摆在金毛犬旁,接受着过往者的施舍。在马德里遇到的乞丐,一脸灿烂的笑,冲着你耍宝,不管你给不给他钱……可在罗马尼亚,时常能见到一脸木然的人,不管他是不是乞丐。

4FC2A140-FAD1-427C-941D-B70A3D202B8D.jpeg
比埃尔坦

离开比埃尔坦后,我又经过几个相似的市镇,探访同样的目标,见到有着同样表情的人。直到最后一站——拥有五万人口的梅地亚什,才感受到城市的活力。梅地亚什与比埃尔坦一样,也拥有一座防御教堂,但前者守护的是一座更具规模的城市。在齐奥塞斯库时代饱受摧残,如今人口外流严重、经济水平滞后于欧洲平均水准的罗马尼亚,城镇规模与年龄结构成反比,规模越大,年轻人越多。

在梅地亚什的广场上,一对中年恋人坐在长椅上相拥。他们背后不远处,是防御教堂的高耸塔尖,那是小城的制高点。来往行人彼此打着招呼,孩子们的嬉笑声在耳边萦绕,黄昏的阳光笼罩着这一切。这是特兰西瓦尼亚地区防御教堂探索之旅的结束,足以让我短暂忘记那些麻木的脸,回到最初的目标——防御教堂。

46C9A690-9D08-45C7-92B4-E12D0E1A3F3C.jpeg
梅地亚什防御教堂外

作为地球上最适合自驾的地区之一,防御教堂就是上帝撒落在特兰西瓦尼亚的一颗颗种子,它们会长大,直至成为大树,遮风挡雨。即使今天,它的防御功能已然不再,仍是每一个城镇坚守的信仰所在。


比埃尔坦与梅地亚什,这两座几乎完全见不到游客,在各种攻略平台上毫无资料的小城,就这样成为我对罗马尼亚最深的记忆。



 一    特兰西瓦尼亚,

昔日欧洲之盾,今日自驾天堂



特兰西瓦尼亚山区位于罗马尼亚中部和西北部,东喀尔巴阡山以西,多瑙河支流蒂萨河流域,面积几乎占罗马尼亚的一半。它曾是达契亚王国的中心。

达契亚王国曾盛极一时,与罗马军队几经鏖战。在罗马城的图拉真柱上,就记载着达契亚战争的历史。

中世纪时,这里曾是特兰西瓦尼亚公国。一战后,奥匈帝国瓦解,根据1920年签订的《特里亚农条约》,这片土地归属罗马尼亚。

漫长历史中少不了兴衰更替,少不了野心勃勃的国王与一次次战争只是在纷杂的欧洲史上,类似的名字和战争实在太多,特兰西瓦尼亚显得边缘,也很难让我提起兴趣。但若要寻访1993年被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防御教堂,有些历史就无法绕过。

1526年,匈牙利王国在第一次摩哈赤战役中不敌奥斯曼帝国,国王路易二世也告阵亡。特兰西瓦尼亚总督佐波尧·亚诺什趁机僭称匈牙利国王,拒绝由奥地利大公斐迪南继承匈牙利王位,引发特兰西瓦尼亚贵族的反抗。在镇压反抗的过程中,佐波尧寻求奥斯曼帝国苏雷曼一世的支持,使得更多贵族对其不满,转投已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斐迪南。

贵族们的选择很容易理解,基督教内部的斗争无非争权夺利,但寻求奥斯曼帝国的帮助,在当时的欧洲人看来无异引狼入室。

这并非特兰西瓦尼亚人第一次与奥斯曼人发生冲突,也不是最后一次。此后,神圣罗马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在特兰西瓦尼亚的土地上争斗了近两个世纪。即使历任掌权者也难免摇摆不定,比如1571年掌权的巴托里家族,就以奥斯曼帝国亲王身份统治特兰西瓦尼亚地区,但其间也曾短暂接受哈布斯堡王朝控制。

崛起于14世纪的奥斯曼帝国,一步步蚕食拜占庭帝国土地,并击败欧洲各国的联合援军。1453年,年仅21岁、继位还不到两年的穆罕默德二世亲率大军攻克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将之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帝国就此灭亡。

此后的奥斯曼帝国继续扩张,甚至在1529年和1532年两次进攻维也纳,所幸第一次因冬季来临而撤退,第二次在如今匈牙利的克塞格被击退。

对于当时的基督教世界来说,抵御奥斯曼是第一要务。如今的匈牙利以及特兰西瓦尼亚地区,就是当年的第一防线。匈牙利因此留下了“基督教之盾”的名声,特兰西瓦尼亚则有防御教堂传世。

如今,地势由东向西绵延向下,丘陵与河谷相间的特兰西瓦尼亚地区,散落着无数村镇、城堡与教堂,尤以树叶变为红黄橙几色的秋季最美。即使路况平平,仍被视为全球最美自驾路线之一。

在这自驾天堂里,防御教堂就是明珠一般的存在,即使岁月蒙尘。

65D1FB88-265F-4EB7-9490-BCF13630A67F.jpeg
山谷中的比埃尔坦


 二    山谷之中的比埃尔坦



从锡吉什瓦拉出发,沿横贯公路DN14前行,就进入了防御教堂的密集区。比埃尔坦并不在公路两侧,我们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时,导航提示向南转入岔道,一路沿山间狭窄道路前行,开个十余公里才到目的地,沿途都是密林,位置可算是相当偏僻。

虽然偏僻,但始建于1283年的比埃尔坦可算是沿途最漂亮的市镇之一,起码在小小的中心广场上,见不到什么破败的痕迹,除了开头提到的那个乞讨者。

小小的广场之上,防御教堂便是制高点。与一般教堂有别,它建于山坡之上,并被高高的围墙环绕。几座高耸塔楼位于四周,宛若城堡。整座小城正是以此为中心,以棋盘式街道向外发散。

说来有趣,准备进入教堂时,我们忽视了小小的门口。它在围墙一侧,简简单单两扇门,开始还以为是家商店的门口。结果,我们就沿着围墙边的一条路“误入歧途”。

这条路沿教堂所在山坡而建,蜿蜒起伏,一侧是高墙,另一侧则是一个个民宅院落。院落中有孩童嬉戏,甚至还有两匹马在溜达,一路走来倒也不怕闷,但走着走着,眼看就要绕教堂一周,心知不对,掉头重新找门。这时才惊觉,这个沿围墙起伏的小路,其实就是当年围墙之间的巷道,因为围墙并非只有一条,比埃尔坦人足足建了三道围墙,只是后两道防线今已不存。

58964C7D-F0CA-46FA-B523-3033C4122779.jpeg
比埃尔坦防御教堂旁的民宅,二者之间是旧时通道

重新找到门口,是一条不算宽阔的有顶巷道,也是进入教堂区域的唯一道路,旧时大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教堂位于整个区域的中心,红瓦大斜顶和尖塔都是典型后哥特式风格,侧面小门的雕花带着巴洛克风格的印记。它建于1500年,内部简洁,圣坛庄严。

教堂四周都有塔楼,既有斜顶红瓦的石造塔楼,也有木造教堂式的碉堡,二者顶层均有瞭望塔和防御台,合计八座。整个防御体系,都采用中世纪要塞和城镇加固的方式建造。

教堂于16世纪初始建时,正是路德教派的宗教改革得到特兰西瓦尼亚的萨克森人支持之时。但整座防御工事的雏形包括第一道围墙建于14世纪,是当初比埃尔坦作为武装城市的见证,第二道和第三道围墙则分别建于16世纪和17世纪。

448F2AF5-0B17-4DF5-90AC-12A223A43F09.jpeg
比埃尔坦防御教堂

在奥斯曼帝国频频进逼乃至控制本地区的时代,三百多座防御教堂就这样建成,至今仍有二百多座留存。人们围绕教堂居住,遭遇变故便带着粮食和牲畜躲入教堂区域内。

如今的人们,早已不需再躲藏于教堂。但每逢礼拜,他们还是会聚集于教堂的圣坛之前。相比之下,我更愿意流连于教堂四周的“城墙”前,眼前是山谷中的比埃尔坦。绿色山坡起伏,高高低低,草地与树林交错,一栋栋斜顶小屋散落于平地之上,宛若世外桃源。尽管一如罗马尼亚的其他地方,房舍显得破旧,但那沉静气氛仍极动人。

355FDC3B-52B7-4257-9EED-2DDEE5EAA484.jpeg

比埃尔坦小镇的摊档


眼前这一切,很容易让我想起珠三角的碉楼。


 三  防御教堂与碉楼,村镇自治一体两面



碉楼这种建筑形式,散见于中国多个区域,但最知名的当属珠三角,尤其是江门开平市。当年的《让子弹飞》,让开平碉楼这个世界文化遗产成为热门旅行地。

如今,开平保留碉楼达2000座,整个五邑地区(江门市下辖的新会、开平、恩平、台山和鹤山)保存碉楼近4000座。此外,珠三角的中山、顺德和东莞等地,也有大量碉楼分布。

珠三角碉楼始建于清朝初年,当时珠三角河网密布,台风暴雨又多,水利设施不足,常有洪涝之灾,加上地方不宁,尤其是开平地区处于几县交界处,便有人建造碉楼防涝防匪。大规模兴建则是上世纪20年代的事情,主要是为了防匪患。五邑地区本是侨乡,海外华侨集资汇回家乡兴建碉楼蔚然成风。也有不少归侨,回到家乡兴建新宅,为了安全也选择碉楼样式。也是在此期间,开平碉楼乃至五邑地区的碉楼,因华侨的主导,呈现中西建筑风格融合的瑰丽面貌。

开平碉楼之所以独树一帜,与华丽的建筑风格有关,大量运用西方建筑的穹顶、山花和柱式元素,体现了一代归侨的审美情趣和开放视野。相比之下,珠三角其他地区的碉楼,大多面貌朴实。如我所居的中山,一个村落有双位数以上的碉楼,不在少数,但普遍方头正脑,仅仅用作防御,旧时也不住人,如今多半堆放杂物。

一般来说,碉楼可分三类。开平那些已成为景点的华丽碉楼(也大量见于台山)属于居楼,兼具防御和居住功能,是村中富有人家所建的私宅。在开平碉楼中,居楼占比最高,达半数以上。但放眼珠三角乡村,更为普遍的碉楼其实是众楼和更楼。所谓众楼,一般建于村后,由村民集资兴建,一旦需要躲避匪患和涝灾,各家各户就集体住进去。至于更楼,多半位于村口或村外的山坡、河岸边,视野开阔,便于守卫警戒。若有条件,这类更楼还可进化为炮楼,更添防御功能,比如中山南区曹边村就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炮楼,依然荒废,但屹立于稻田之上,守卫村口,可以想见当年英姿。

30B0860D-FFF7-4D1D-96A6-C66C69D813DE.jpeg
曹边村炮楼

众楼与更楼合一,不就相当于罗马尼亚的防御教堂吗?只不过后者多了宗教元素。

更深层的相似之处,在于二者都是民间自治的产物。开平乃至珠三角碉楼的兴起,背后是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碉楼建设者接受的不仅仅是西方建筑风格与审美,还有开放与包容的心态。难得的是,在宗族机制下,中国乡村的基层自治传统古已有之,守望相助从未缺失。海外华侨带回的所见所闻,以及丰厚侨汇,恰恰让这一传统迸发活力。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的防御教堂,同样根植于民间自治,在同一信仰之下,人们选择抱团取暖,并遗泽至今。

当年的防御教堂延绵至今,环绕其而生的乡村各有际遇。有些渐渐沉寂破败,有些如比埃尔坦般宁静,也有一些渐渐扩张为城镇,就像梅地亚什。


 四     旅行攻略上一片空白的梅地亚什,有着最美的俗世生活



在经济萧条的罗马尼亚,城市的破败几乎是常态。即使最重要的旅行城市,如锡比乌和布拉索夫,光鲜的也无非是广场周边一带,全靠人气弥补。还有更多的城市,不管破败或光鲜,都人气欠奉,更没有年轻人。

梅地亚什却让我惊喜,这座位于DN14公路旁的城市,有一个小小的入城口可供停车,一条街道直通中心广场。

沿途可见特兰西瓦亚地区城市常见的“眼睛屋”,斜顶上眼睛一般的狭长窗口妙趣横生,虽不如锡比乌那般多,但也让这一路可以仰着头惊喜。建筑的外墙多半经过粉刷,颜色鲜亮,可算是经济优于周边市镇的证明,毕竟即使是第二大城市布拉索夫的市中心,也有大量斑驳墙面令人唏嘘。

14C96706-90D4-4A99-B3EE-A491D183F6C7.jpeg
梅地亚什街头时常可见眼睛房子

梅地亚什的防御教堂就在广场旁,高耸尖顶旁是防御塔楼,被小城的民宅紧紧簇拥。作为一座城市,它的防御教堂或许更早失去了原有功能,旧时的壕沟与外圈围墙变成民宅,唯有一道围墙与塔楼一起,作为“防御”二字的证明。

1657年底,奥斯曼帝国进军特兰西瓦尼亚,并横扫全境,打破了这一地区半世纪以来的安宁。梅地亚什自然无法幸免,但却奇迹般保留了旧时样貌,成为本地区最美的城镇之一。

小小的广场被打造为花园模样,绿地和长椅环绕着中央的喷水池。广场四周散落着餐厅与咖啡厅,一如欧洲其他地方。正是下班时间,不时有年轻人经过,还有年轻父母推着孩子散步。可就是这寻常景致,在罗马尼亚却并不寻常,它几乎是我见到最多年轻人的罗马尼亚小城镇,也是我听到最多笑声的地方。

955B25B6-D36F-4D2D-BC6A-1F9441A069D1.jpeg
梅地亚什小城里最宏伟的建筑,除了防御教堂,就是这座中学

在餐厅等待上菜时,我独自一人再次走近防御教堂,绕过广场背后一个小小的缓坡,从狭窄的“城门”口穿过,踩在狭窄巷道的石板路上,抬头望向教堂尖顶。钟楼正传来钟声,在我背后不远处则传来自行车经过时的铃声,前者是古老的存在,后者是俗世的印证。教堂旁边是一栋黄色墙身大楼,是小城中除教堂外最宏伟的建筑,起初以为是市政厅,然而伴随自行车铃声的是一群刚刚从里面走出来的学生。打开手机翻译软件,将建筑外墙的罗马尼亚文输入,才知道这是本地高中。

此时,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对中年恋人仍在长椅上相拥。他们面前是小城俗世生活的最好象征——喷水池,背后则是曾守护这座城镇的防御教堂。

1A9CE5FA-CB7B-4F2F-B250-228FF30A65DF.jpeg
梅地亚什广场上的中年恋人

曾有人说,特兰西瓦尼亚地区是上帝的后花园。这个说法实在烂俗,毕竟上帝的后花园已经太多。但如果真的如此,那么防御教堂就是被洒下的种子,生根发芽,直至成为这里最好的守护者。即使,人们已不再那么需要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18 10:09 AM , Processed in 0.06686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