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3|回复: 0

[历史] 叉烧往事|中国红十字会的高光时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22 05: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红十字会的高光时刻

 叉少 叉烧往事 2020-01-31


44424882-A13D-4FB2-AF0D-5A31BC2EDE50.jpeg

 
湖北红十字会最近很忙,除了忙于“发放“防疫物资,还忙于回应各种质疑。正月防疫忙,疫情等同战情,作为传递爱心的机构,红十字会应本着博爱胸襟,增人类幸福,就像七十年前他们所做的那样。然而,他们好像忘了初衷。
 
1941年,抗战正酣,美国时代周刊发文盛赞活跃在中国战场上的两位医生,一位是不远万里前来救死扶伤的加拿大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另一位是时任中国红十字会总干事、救护总队队长、中国生理学之父林可胜。
 
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于1904年的上海租界,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慈善团体。1938年,武汉成为抗战的中心,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在汉口成立,协和医院的首位华人系主任林可胜博士担任总队长,他带领红十字会的救护人员与中国军队共同进退,在战火中筑起了一座丰碑。
 

1
可胜
 
林可胜生于1897年,祖籍福建海澄,父亲林文庆曾担任过孙中山的机要秘书兼医官,姨父是中国防疫事业的先驱、抗击过东北大鼠疫的伍连德。
 
C612B4AE-006A-444F-BFD5-615B84DEBC67.jpeg
< 林可胜 >
 
22岁那年,林可胜获得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和化学的双学位。在大学期间,恰逢一战爆发,林可胜应征入伍,被分配到军医院当外科助理,还远赴法国主持过新兵的战地救护训练。
 
洋装穿在身,心是中国心。1924年,林可胜回到祖国,进入协和医学院担任生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回国第二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林可胜毅然带领学生上街示威。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又组织协和学生救护队,开赴长城前线实施救援。
 
1937年,日军兵临北平城下,林可胜向协和校长、美国人胡恒德建议,派遣医疗队去南京待命,以便在战事爆发后为前线部队服务,但是胡恒德为了美方的利益,拒绝了林可胜的提议,还把他派到英国休假。
 
抗战打响后,林可胜回到中国,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必须说,我不能回到日本占领区去工作。我的初衷是为四万万人民服务,而不仅仅是华北的一万万人”。
 
1937年底,中国红十字会撤到武汉,成立临时救护委员会,林可胜借休假之机把家人送到新加坡,然后只身南下,接受红会聘请,出任总干事兼救护总队长,半年之内,有32名外科医生、160名内科医生在总队受训,同时训练了一千四百多名医务工作者。
 
E673A547-AC95-4B26-BCAE-83A41B91C5FB.jpeg
< 协和医院 >
 
林可胜为救护总队确定了“救死扶伤、博爱恤兵”的宗旨,同时订立8条救护信条:具丰富情感,抱牺牲志愿,本博爱襟怀,献科学身手,作精密准备,求迅速效率,保伤兵安全,增人类幸福。
 

2
战场
 
1939年9月,第一次长沙会战打响,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赶赴湘北前线,救护队员立下誓言:中国部队所能到的地方,我们救护人员也应该能到。当时,军中士兵深受伤寒、回归热等传染病之苦,生病人数比伤兵还多。
 
据救护总队第九大队队长林竟成回忆,他们将灭虱站设置在距敌人仅五里地的战壕里,通过饮水消毒、清洁厕所等一系列措施,成功降低了天花、疟疾等疾病的发病率。
 
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救护总队冒着敌机轰炸和湘江水雷的危险进行救护,队员们不仅没有一个人掉队,还能预判伤兵的必经之路,他们的英勇引起了美国援华医药协会主席柯尔波的注意,他在视察前线部队时,对卫生环境的优良大为惊叹。
 
四次长沙会战,救护总队始终随军进退,时而淡定抢运价值万元的医疗器材,时而开设诊所为军民预防注射。时刻关注敌后战场的林可胜还派出三支医疗队深入西北,为八路军开展医疗救护。
 

CF31E084-7CAC-481A-8A39-CD17FB820639.jpeg

< 救护总队灭虱洗浴站>

其中,远赴陕北的第23医疗队在800天完成大小手术3000多例,伤员无一死亡,创造了红会救助史上的奇迹。
 
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林可胜带领50名医生前往异国战场,途中为避开日军阻截,这群白衣将士上野人山转道印度,在丛林险境迂回了26天,完成了惊天泣鬼的转移,获得了罗斯福总统颁发的荣誉勋章。
 
抗战八年,林可胜以自身声誉从海外募集善款6600万美元,并悉数用于救护事业。他领导的救护总队抱牺牲志愿燃尽所能,共完成外科手术12万台、骨折复位近4万人次,敷药880万人次、内科住院214万人次、预防接种463万人次,医治军民600余万人,康复无数军人上阵杀敌。
 

3
奉献
 
抗战胜利后,林可胜推辞了卫生部长的官位远走美国,继续钻研医术,并在1955年成为美国科学院第一个华裔院士,作家史沫特莱称他“为了抗战,放弃了诺贝尔奖”。
 
晚年,林可胜定居牙买加,他把对战争的记忆转移到了对阿司匹林镇痛机制的研究上,通过一系列实验,他证实阿司匹林是在外周发挥镇痛作用的。
 
1969年,悬壶济世的林可胜因食道癌去世,享年72岁。
 
2015年,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曾经和林可胜一同战斗过的医生后代齐聚贵阳图云关——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会在战时的驻地,德国医生罗伯特说,“那是父辈生命中最精彩的部分”。
 
FB45E61D-64F8-4F66-8463-F9641AAAF681.png

大家在星罗棋布的山里找寻当时用茅草当屋顶的简陋宿舍,贵阳雨水多,赶上阴雨不停的日子,山沟水就会倒灌进屋。
 
奥地利医生富华德望着山谷出神,他一边比划一边说,“看到那个山谷了吗,那里曾有一排看不到头的竹棚子,那就是当时中国的样板医院。每个棚里住着六十个病人,一个紧挨着一个,中间没有一点儿空隙,床都是粗木板做的,下面是还带着树皮的圆木。每个病人只有一套被褥,没有床单。我们很害怕,但每个人想到的都是多救几个人”。
 
过了几十年,林博士的勇敢仍然被津津乐道,每当敌机袭来,众人在慌忙找掩体隐蔽时,他总是不断地念叨,“如果为空袭停步,中国将一事无成”。
 
茅草屋,光板床,饿肚皮,那是红十字会最危险和闪光的日子,也是七十年后的今天他们最不该忘记的日子。


主要参考资料: 
[1] 李微,《试析抗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救护活动》
[2]何雁,《图云关——青山碧水记友谊》
[3]池子华,《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抗战救护的几个断面》
[4]池子华,《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的"林可胜时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19 08:06 AM , Processed in 0.16232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