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79|回复: 3

[史地人物] 李舒|再会,老娘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16 04: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再会,老娘舅

 阿舒 山河小岁月 2020-01-30

每一条上海弄堂里都有一个“老娘舅”。


在吴语方言体系里,娘舅是舅舅的意思。但弄堂里的老娘舅不是真的娘舅,而是有威望的人。这人不一定高大威猛,不一定挺括帅气,不一定声如洪钟,却一定要公平公正,帮理不帮亲;一定要侠骨柔肠,放下筷子就要去处理纠纷;一定要一锤定音,绝不拖泥带水……一言以蔽之,自带干粮的和事佬。


就像我们上海爷叔“畸笔叟”说的那样:“邻舍隔壁不开心了,争又争不清爽,不管自家人还是人家人,都会得讲,‘侬弗相信喏,阿拉叫前弄堂的老娘舅来评评道理看。’……若还有人不买账,人群中立即会有人立出来讲:‘老娘舅言话侬也不听,侬还想听啥人言话啊?’那只有到派出所里去了。”


但如果扩大到全上海范围,乃至整个江浙沪地区,老娘舅就是李九松,李九松就是老娘舅。

B6F6D3D3-9F9A-4481-9927-4B3ECE697B48.jpeg

 楼主| 发表于 2020-2-16 04: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496CF8CE-0B1B-4FD1-942B-BCA23E181D69.png


滑稽戏的起源迄今尚无定论,主流的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起源于“文明戏”中的趣剧,一种则认为起源于“小热昏”(后发展为“独脚戏”)——不管如何,都来源于市井。

28EED829-9C87-4CFC-B0E6-B97ACC250C80.jpeg


1920年,杭州木鱼店少爷杜宝林,因为热爱民间说唱,一人一嘴一张报说唱新闻,成为“小热昏”鼻祖。“小热昏”这个词,来源于杜宝林某次讽刺杭州警察厅长夏超有十房姨太太,说“个个和手下士兵噶姘头”,夏超把他抓进警察局,他却说:“对不起,这几天我身体不好,头脑热得发昏,因此,瞎三话四在唱‘小热昏’。”


第一代滑稽戏演员,从一开始就带着辛辣,带着讽刺,带着对社会不公的抨击。


上海滑稽戏的开山鼻祖三大家是刘春山、王无能和江笑笑。刘春山的快口表演,也时常敢于抨击时事,汪精卫成立南京汉奸政府那天,他在永安公司唱“汪家大出殡”。战争使得整个上海的滑稽戏舞台表演元气大伤,很多演员只能在电台和几个风光不再的游艺场里:

日军占领上海后,市面萧条,私营电台纷纷关闭,滑稽艺人们生活困难,只有到舞厅去演出,收入很少。大世界经理来找我,我们兄弟便去了大世界演出。那里的环境很复杂,演员在台上唱,妓女在下面拉客,小贩到处叫卖,演出效果比较差,不久我们便回绝了——姚慕双,《快乐天使的甜酸苦辣——姚慕双自述》,2005 年 11 月 9 日上海广播电台戏剧频率 FM92.4《戏曲故事》

有的甚至不得不做兼职,比如著名滑稽戏演员刘就做过电灯泡的生意。

D22F12F4-7679-4783-9ED1-CF3B415A5782.jpeg

何双呆、沈笑亭新编堂戏《一对鸳鸯》化装剧照

这种萧条局面一直持续到1940年。是年10月9日,共舞台举行“全沪南北滑稽会串”,演出《一碗饭》,该剧的演出一度被认为是剧种意义上滑稽戏形成的标志——《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称其为“由‘滑稽’发展为滑稽戏的第一个剧目”。这一年,文明戏艺人李明扬让6岁的儿子李九松登台了,这个出生于1934年的孩子口齿伶俐,憨态可掬,赢得观众一口称赞,大家都知道,他注定要吃滑稽戏这碗饭。


日本投降,电台、堂会营业开始恢复,舞台滑稽戏演出越来越多,餐馆、舞厅、咖啡馆也成了滑稽艺人展现才华的新场所,滑稽表演四处开花,通过多种渠道给上海市民带来了快乐。

1781B9B3-19AF-4FEA-83EC-187028482393.jpeg

上海滑稽代表作:《72家房客》

即使是内战时期,滑稽戏的市场依旧很好。杨华生、张樵农要在“维纳斯舞厅”“米高梅舞厅”“金谷饭店”等地演出,又去播音间播送店家约请的滑稽节目,“还有大大小小的堂会”,弄得“日夜奔忙”,“难以应付”,虽然“钞票进帐蛮不错,可怎么也跟不上那飞涨的物价。”


1948年元旦,程笑亭、范哈哈、吕笑峰、文彬彬等人在国际大戏院演出了《洋盘万岁》,这是《申报》最后一次刊登滑稽戏表演的广告。


一年半以后,上海解放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2-16 04: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AE1083F4-DE56-49E9-B934-519F1B6B9537.png


文彬彬的时代靠的是《三毛学生意》。


1956年的《三毛学生意》,全上海都记住了文彬彬这个名字。他饰演的三毛,把夸张的形体动作,幽默的生活语言和特有的招笑技巧融为一体,被同行夸为“活三毛”,外国专家称他“东方卓别林”。

D095000C-F0E5-4E40-B8AB-CB8F42A34B81.png

《三毛学生意》

1959年冬天,滑稽剧团排练厅里,一个青年正在唱评弹开篇中的滑稽唱段《吃星高照》:


十月芙蓉小阳春

蒋月泉吃食最精明

起身先吃赤豆糕

十块黄松糕一口吞

……


大家被逗得乐不可支,文彬彬发现,青年正是25岁的李九松。当时,李九松会唱各种地方戏和小调,他自嘲“猪头肉三不精”,这是一句上海话,是说什么都略懂,什么都不精通。


排练间隙,文彬彬找到李九松,叫他有空去自己家。在文家,文彬彬讲,市里面要举办青年演员汇报演出,大约共有 12 个剧种、57个单位,选送将近20个节目,他鼓励李九松也去报名,连报名选段都替他想好了——《三毛学生意》的剃头片段。


李九松吓了一大跳,《三毛学生意》刚由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在全国公映,文彬彬扮演的三毛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他现在出演,难道不是关公门前耍大刀?


不行不行。李九松连连摇头。

老师问,侬怕啥?

李九松老实讲,怕失败。

文彬彬讲,不要怕,俗话说得好,失败是成功的外婆。

李九松笑起来,老师,失败是成功之母呀。

文彬彬接着讲,对啊,多失败两次,就变成外婆了


在老师的鼓励下,李九松和徐双飞一起开始排练《三毛学生意》。1959年年初寒冷无比,两个年轻人排练厅里练得汗流浃背。在戏里,三毛要翻“吊毛”大跟斗,李九松没有童子功,这个动作失败了很多次,他有点想偷懒,跟文彬彬讨价还价:“老师,你唱过滑稽京剧,从小练童子功,我可没有这个本领,你高抬贵手,放我一码吧。”文彬彬正色道:“不行。我能放过你,可是衣食父母不会放过你,想要台上出风头,就要台下吃苦头。”


这句话,李九松记了一辈子。


1959年1月22日,新光电影院附近的文艺照相馆里,第一次出现了李九松的大幅照片,不时有人停下脚步驻足欣赏。一个人说,迭个就是那个演三毛的,比文彬彬还要噱。

170C2B4A-33A6-4417-8A6A-2003B3DEDDD5.jpeg

李九松讲,这当然是谬赞,他看了很多遍《三毛学生意》,深深感觉自己学的还是皮毛。李九松不知道,自己和《三毛学生意》的缘分还不仅于此。《三毛学生意》里那个美丽的小女孩便是嫩娘,很多年后,她将成为李九松的荧幕伴侣“老舅妈”。


AD1C3CFA-25F2-46CB-B63B-B8BC45A4CE7C.png


“文化大革命”中,名字听起来文质彬彬的文彬彬两次逃出“牛棚”,造反派头头,叫来四个彪形大汉,两人拎胳臂,两人托腿,高高举起,狠命摔下,俗称“夯三合土”。当时,文彬彬已过天命之年,被四条汉子抬着上下摔打,十多个回合下来,年轻大汉大汗淋漓,文彬彬面不改色,嘴里喊着口令“一二三、一二三”。但即便如此,1972年,文彬彬还是在迫害中呕血身亡。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2-16 04: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0D80D0D4-A141-4F59-ACA2-36CA3611AF8D.png


1980年代,上海滑稽戏只有一个名字,王汝刚。


在卖东西的,在做饭的,在踏缝纫机的,到了点,通通放下手里的事情,收音机调开,只要听王小毛。


王汝刚的开端是《头头是道》,讲述的是一个来自苏北的青年工人小王因为要相亲,特地花了6块5毛钱理了一次发。为保持发型,上班不愿意戴安全帽,结果头被砸伤,女友也险些告吹。

48B06DB3-EB24-4E2E-B9C6-91E56E031147.png

实际上,这是一个“定向戏”。所谓“定向戏”,就是由有关单位出资,组织编排一些配合该单位所需要的宣传节目,比如宣传交通法规,就写一个相关剧本,找交警大队出文件,鼓励大家看这一出宣传交通法规的大戏,然后拿着这文件去各企业销售戏票。


《头头是道》虽然是为了配合宣传“安全生产”活动的“定向戏”,却没有一点官僚气息。我至今依旧记得里面小王向介绍人“老娘舅”打听女方情况时的对话:

小王:她叫什么名字?

娘舅:刘晓庆。

小王:娘舅打棚呢,刘晓庆是电影明星。我前两天看了一个电影,叫《火烧油面筋》,北京有个油面筋,老大老大的……

娘舅:你说什么?

小王:《火烧油面筋》。

娘舅:那是《火烧圆明园》。

小王:差不多嘛。

娘舅:亏你到上海这些日子了,去把门腔(舌头)烫烫平。

这是王汝刚的成名作,这也是李九松第一次担当老娘舅角色。这是他们的第一次合作,这一合作,就合作了四十年。王汝刚说:“记得初磨合时,我觉得李九松的噱头太老套,而他也不习惯我的新花头。于是我们保留两种噱头同时上台演出,让观众的反应来给予评价。”李九松的辈分比王汝刚大,但他就有这样的魄力,“只要证明是我的噱头更受欢迎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放弃他的构思,一切都以剧场效果为重。”

A0D2A1C0-D8BB-4C95-8287-ED3A424ECB48.jpeg

王汝刚先生曾经回忆他们第一次到广州演出的情景:

我事先买了两盒广东话磁带,天天听。一到广州,就用学到的“大兴”广东话与人交谈。晚上,上台演出《头头是道》,我一时心血来潮,没和九松打招呼,一个人,自说自话说起了广东话。观众尽管天天听广东话,但听到我说的“三脚猫”广东话,倒也挺感兴趣。于是掌声、笑声不断。这一来,我的骨头更加轻,接下来的全部台词,都用“大兴”广东话。

这下要了李九松的命,他犹如到了“爪哇国”,一句话也听不懂。幸亏九松舞台经验丰富,只见他装模作样,一会儿装口吃,一会儿傻笑,眨眨眼睛,挠挠头皮,一副戆头戆脑样子,一场演出顺利完成,九松居然天衣无缝,应付下来。


8595606E-7137-4C2B-AD47-4FFD47C3D5DA.jpeg


下台后,同事们纷纷表李九松:“老娘舅,你年纪介大,适应性倒蛮强,第一次来广东,粤语句句听得懂!”李九松哑巴吃黄连,板着脸骂我:“小鬼,侬给我吃药!” 我自知理亏,再三向他赔笑脸、打招呼。还请几个朋友打圆场,拉着九松上街吃夜宵“打边炉”(吃火锅)。李九松三杯高粱酒下肚,不开心化为乌有,他又和我谈笑风生,说起了新节目的构思——王汝刚《欢笑永留人间》


这也是老娘舅的特质:只要对最终结果好,自己受点委屈不要紧。


李九松的表演总是看起来有点呆呆的,但这种“呆派”也成为了他的标志。乃至于1994年,上海第一部海派喜剧《百家心——老娘舅》开拍时,李九松一登场,大家就感受到,他就是老娘舅。


比较有趣的是老舅妈这个角色。扮演老舅妈的是嫩娘,她比演老娘舅的李九松大8岁,还是李九松的老师文彬彬的同辈。最后,还是嫩娘的丈夫、著名电影艺术家于飞鼓励她:“你是演员,你可以塑造各种人物,而且上海本地向来有浦东大娘子的说法……”


最初的老娘舅系列剧,是在石库门拍实景的,名为“弄堂篇”的《百家心·老娘舅系列》,大获成功后,1998年又推出“家庭篇”室内喜剧《老娘舅》。《老娘舅》的收视率曾经达到23.61%,这个系列播出十多年,后来又衍生出了《老娘舅和邻居们》《老娘舅的儿孙们》,依旧牢牢占据着上海情景喜剧收视第一的位置,仅次于新闻节目。

02410C17-6BDE-4E12-A6CC-EEC932567FFE.jpeg

和老娘舅系列红红火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滑稽戏舞台演出的衰落。滑稽戏迷们至今仍旧口口相传的一场演出,是1994 年 12 月上海东方电视台联合上海三家滑稽剧团举办的“东方谐韵——海派滑稽名家大会串”之大型滑稽戏《海上第一家》,李九松在第二幕中扮演老娘舅,所有江浙沪地区滑稽演员汇聚一堂,成为多年难见的盛况,也成了几乎对滑稽舞台的告别。之后,滑稽剧团又开始演“定向戏”了。


“剧场滑稽”的绝大部分功能被“电视滑稽”替代,经济因素是很大的原因,徐维新在接受王恺在《上海滑稽的一副面孔》的采访中说:“现在一般的滑稽演员,在情景喜剧里混个小角色,一年二三十万元的收入是没有问题的。”。


可是李九松依旧活跃在舞台上,他最后一次演出是2019年11月初,和搭档王汝刚一同去松江为劳动模范朱良才80岁生日祝寿。


熟悉李九松的人都会记得他的名片,正面是联络方式,背面则画着一尊卧坐的弥勒佛,长得颇像“老娘舅”。李九松说:“我要学弥勒佛的自得其乐。”


他有糖尿病,却喜欢吃糖,总是趁太太不注意,偷偷吃几块巧克力,一旦穿绷,自我解嘲:“我吃的是糖尿病人专用巧克力。”

8E604F55-27D7-4DB6-AFE3-7EFD57A254F7.jpeg

李九松很少和太太吵架,邻居朋友都羡慕,讨教秘诀,他说:“我老太婆发脾气时,我就把电视机音量开大,她一个人说得没有趣相,自己会煞车的。”


但在大家心目中,他仍旧还是老娘舅。据说,李九松演了老娘舅之后,本来就秃的头发脱得更厉害了,某化妆品公司总经理送去新产品“生发灵“一打,请老娘舅试用,并声称:如果用药后,仍无效果,愿意受重罚。老娘舅收下,二周过去,头上还是寸苗未长,颗粒无收,王汝刚看了对他讲,这种“生发灵”大概是伪劣产品?要不然,怎么会一点儿效果都没有?。


老娘舅讲,不是没用,是我根本没有用。如果用了头上真长出头发,观众就认不出我了。知道市面上伪劣商品不少,这“几根毛”却是我的注册商标,可以谨防假冒。

3BED6093-702D-4691-B4B0-CCC54F2928E7.jpeg

宁波人有一句俗语,“娘舅大石头,言话独句头”,老娘舅讲话,总是一句顶一万句。


可是现在,在这个百感交集的春天里,我们失去了我们的老娘舅。


谨以此文献给李九松老师,逝者已逝,活着的人,将永远以滑稽和幽默对抗人世间的所有残酷。

BC257A87-321E-4825-B15F-626C2932D570.jpeg

 



3D0C954A-CC10-4588-AE1C-F105248D8925.png

1、 王悦阳整理、王汝刚口述,欢笑永留人间——回忆我的老搭档李九松

2、 滑稽江湖的艺术人生,文汇报2010年12月11日

3、 刘庆,上海滑稽述论,上海戏剧学院 2006-04-01

4、 李思絮,民国上海滑稽艺人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9-05-01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19 03:28 PM , Processed in 0.05134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