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1|回复: 0

[人世间] 《全民故事计划》第451期:感染新冠肺炎的武汉医生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4 10: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染新冠肺炎的武汉医生们

 舒怀 全民故事计划 2020-03-11
1月22号,他还在给病人看病,如今却变成了病人,角色互换来得太突然。


EB329648-17F2-4FE7-87C3-3DFB655533D4.png

 全民故事计划的第451个故事 


前言


1月24日上午,在武汉市华润武钢总医院工作的王黎明,拒绝了父亲送他的要求,一个人叫了车,带了洗漱用品来到医院,在为“新冠肺炎患者”开辟的单独病区入住。

 

他是双人房,室友还没来。来之前,王黎明听说有一个同事病得很重,已使用呼吸机。走出门,周边病房出现好几张熟悉的面孔,才得知有好几个医院里的同事也感染了。大家戴着口罩,神色凝重,互相问一下彼此的病情,然后各自回到病房。

 

下午,外面还下着冷雨,住在中间病房的王黎明站了起来,向窗外望去,高大的树木背后是高达20层的新住院部大楼,仍然有普通病人(非新冠)前来看病。

 

新旧两栋大楼,自此分割为两个病区,以防交叉感染。没过多久,门推开了,他迎来了一位新的病友,该院泌尿科医生黄杨,留着光头。两人寒暄两句,就此无话。

 

这天是大年夜,武汉却没有新年的样子,一场不知要持续多久的“战疫”开始了。


 
王黎明是武汉人,有一个十岁的女儿,从2004年起就在华润武钢总医院工作,1月22日,他被诊断为“双肺多发感染性病变”。
 
王黎明猜测,他可能是在1月10号接触了被感染的同事,又或者是之后接触了新冠肺炎的患者。这一点,不得而知。
 
1月24日,王黎明住院的第一天,在与室友黄杨的交谈中得知,不管是肺部CT还是总体症状,黄杨都比他轻很多。王黎明感慨,“我有些羡慕你,如果我和你一样该多好啊!”
 
晚上,正当王黎明发愁怎么吃饭的时候,意外的是病房给他们送来了两荤一素的盒饭。7点多,来了一批医护进行核酸采样,他吃了自己带的退烧药,体温退到了37.5度左右。

B3EEEB4E-C63E-4424-BDF6-A692449A7664.jpeg
王黎明来的第一天的病床 | 作者供图
 
25日凌晨,大年初一,妈妈给王黎明发来微信,“你要充满信心,战胜病魔,乐观对待现实,相信一切都会越来越好,曙光就在眼前。”王黎明回了一个胜利的表情,其实他更担心父母,道路已封,交通已停,万一他们病了,想看病都没有办法。
 
病毒越发肆虐,王黎明渐渐从之前的仅晚上发烧,扩大为下午也发烧,体温从不超过39度升到了39度以上。他开始有些着急,特别是看到死亡患者中有个36岁的,他开始一直觉得老人年龄大了,并且有基础疾病才会导致死亡,没想到有这么年轻就离世的。
 
26日,王黎明辗转反侧到凌晨5点,忍不住给院长发了一条求助短信,“院长,从得病到现在快半个月,每天都是高烧,我感觉自己扛不下去了,请您多想想办法。”
 
这天,查房主任在看了王黎明的CT后,询问他的详细情况,加了激素、丙种球蛋白等多种药物的输液。用了激素后,王黎明的体温开始下降,精神也好了许多,他赶紧和家人视频报平安。这天晚上,他没有发烧。
 
没料到,27日高烧再起,喘气越发严重,他感觉从病房到卫生间短短30米的距离,都无比遥远。往返一次,上气不接下气,赶紧回病房吸氧。同时,腹泻越来越重。
 
他忍着病情,向妈妈汇报“感觉好一些了”。视频时,女儿偶尔也会跳出来问:“爸爸,你怎么了?”一旁的妈妈没有告诉她实情,只说,“爸爸病了。”王黎明也叮嘱:“在家好好待着,爸爸很快就回来。”
 
“白天可能是激素的作用,没有发烧,可能医生怕激素用量多了不好,晚上的停掉了。”当晚,王黎明发烧到40度,退烧药也没用了。长时间的发烧,加上日益加重的病情,他失去了耐心,也快要失去信心。
 
病房死一般的寂静。室友黄杨躺在病床上,戴着外科口罩,看着同事们来来去去。他神经紧绷,不发一言。
 
 
黄杨是华润武钢总医院泌尿科医生,孩子还在读小学。1月22号,他还在给病人看病,如今却变成了病人,角色互换来得太突然。
 
医院的护士人手不多,气氛非常压抑,没有一张笑脸,黄杨感觉像是来到了ICU。病房大多时间是关着的,也会偶尔通风。厕所在尽头,是一个临时改造的公共卫生间。每次去方便时,黄杨还难免心惊胆战。但条件就这样,人等床,能有一个床位就是好运气。
 
刚入病房的头两天,室友王黎明多半在沉睡,黄杨发现他情绪很差,半夜时有哭泣声,也不知道怎么安慰他,何况他自身难保。
 
1月21日,父母带着黄杨的孩子回到了老家湖北汉川,本想除夕前夫妻俩一起启程,但他在24日上午被确诊为新冠肺炎。
 
入院当天,他跟妻子周娟娟协商,劝他们在老家及早隔离。当老家的孩子问起爸爸时,黄杨的父母就说,“武汉封城了,爸妈回不来了。”再问妈妈,“怎么见不到爸爸啊?”周娟娟就解释,“爸爸在加班呢!”
 
夜深以后,黄杨想找人诉说,又不敢跟家人多说,害怕影响他们的情绪。于是,他不停地刷新闻,铺天盖地的消息涌进来——确诊与死亡的数字交替攀升、全家感染、年轻人死亡、入院后病情加重等等。喘不过气来。
 
黄杨很焦虑,有个同事,比他还要年轻,如今要上呼吸机,换床到重症室。他在漆黑的房间里瞪着眼睛,一整宿都难以入睡。
 
妻子周娟娟是小学老师,黄杨还在读大学时通过同学介绍与她相识。

毕业后,两人来到武汉。
 
在同事眼里,黄杨个性直爽,不会藏着掖着。在医院工作,医患关系时有紧张,面对病人的脾气,他只能忍着。回到家,黄杨就唱唱全民K歌来缓解压力。第二日,从头再来。

这几年因为脱发,黄杨干脆留了光头。

很多同事跟病人问过他留光头是不是耍酷。黄杨很郁闷,“明明穿着医生服装,但别个就是不找我。”他问对方原因,病人说,“第一感觉,觉得你不像个医生。
 
三天后,复查CT,病灶扩大了。病毒核酸结果显示:阳性。黄杨沮丧不已。
 
 
1月28日,王黎明清楚地意识到,“我不再是轻症了,甚至死神离我也不远了。”
 
这天,王黎明因为忽然加重的病情增加了输液,白天的针从9点一直打到下午5点。他不光难受,更不敢喝水,也无法上卫生间。好不容易等到白天的治疗结束,王黎明着急地请护士拔针想去卫生间。
 
等他坐起来,又开始大口喘气,满头大汗,他迅速将氧气管塞到鼻子,开很大流量吸氧,当时血氧饱和度只有80多了。恰好护士送饭过来发现情况不对,赶紧去叫值班医生。
 
缓和后,他勉强走向卫生间,才走几步就发现不对。走路腿发软,稍微加快速度,小腿又抽筋,他只好单手扶着墙,大口喘着气,短短的30米,像是辛苦地跑了一场马拉松。晚上继续输液数小时,腰都酸了,庆幸的是,晚上体温最高控制在38度,还是好转了。
 
也是在这最难熬的一天,王黎明的父亲心有灵犀一般,晚上非要来医院。
 
母亲要王黎明劝劝他,视频的时候,王黎明朝父亲生气道,“您来不是添乱吗?感染了怎么办?”父亲说:“我这么大年纪了还怕什么,我们一家人谁都不能少。”王黎明没有再说什么,关掉了视频,泪水在眼眶里打了几圈转转,还是滴了下来。他就这样兀自坐了一会。
 
后来,他在微博上刷到一条消息,一个90岁的母亲独自守候64岁的儿子,写下了一句话,“要活下来,我已经90岁了,早已看透生死;但如果要带走你,我不允许。”
 
1月30日,药房的同事给王黎明和黄杨拿来了克力芝。这种药物在1月26日被官方证实对治疗新冠肺炎肺炎有效,并被列为临床抗病毒可试用治疗药物。王黎明赶紧吃了一次,腹泻更严重了,但之后的两天,他都没有发烧,王黎明很高兴,趋势是对的。
 
也是在1月30号,王黎明换了一个室友,黄杨的恢复较顺利,这让他增加了些许信心。询问换过来的原因,原来是新室友的房间给了另外一个同事,意味着又有一个危重的了。
 
到了31号一大早,王黎明感觉自己的精神和食欲都好了一些,但是吃什么都是甜味,他猜测可能是使用激素导致血糖升高。
 
为了刺激食欲,他开始刷各种美食视频,兰州的牛肉拉面,西安的肉夹馍,北京的涮羊肉,新疆的烤羊肉,广州的早茶……
 
上午10点,妻子赵芬芬突然出现在病房,眼睛红红的。见到病床上的王黎明,赵芬芬故作镇静地说:“几天没见了,我来看看你,顺便给你带点吃的。”

王黎明以为自己是在做梦,又清醒过来,没有车通行,她怎么来的?一定是克服了很多困难吧。他忍了忍,没有问。
 
赵芬芬带来了换洗的衣服,以及苹果、橙子、麦片、八宝粥,还有钙片。她知道王黎明腿脚发软,希望能够给他及时补充钙质的缺乏。王黎明更怕她被交叉感染。还没说几句话,就一直催促她快点回去。
 
王黎明后来才知道,这天妈妈也来了。
 
只是妈妈怕他担心,一直在楼下没有上来。是医生前两天打电话要她们来的,要让家属知道病情,来照看一下。

之前他每天汇报逐渐恢复的谎言被戳穿,只是妻子与母亲一直没有揭穿。
 
 

黄杨也有着自己的困扰。


医护穿着防护服,戴着双层甚至三层手套,手握针管的感觉就差很多了,血管不好找。打三针四针甚至五针,才能打下去。
 
几天下来,黄杨的手都快成了马蜂窝。
 
1月28日,看着黄杨不减反增的病灶,护士郑重地说:“黄先生,你必须要调整情绪,不然会崩溃,影响到你整个治疗的啊!”
 
黄杨在自责,他必须调整心态。以前那个直爽、喜欢唱歌、乐天派的自己哪儿去了呢?平日里,黄杨是一个自驾游爱好者。
 
假期时候,他就跟爱人一起驾车去旅行,病发前,他本来还想着这两年有机会先去川西探路,然后再约同伴去西藏。他也很喜欢徒步,为了不让注意力全部放在自己的疾病上,他就在各类资讯软件上刷旅游视频。
 
自我调理多日后,本来就属于轻症的他,身体慢慢好转了很多。1月28日,中医前来看病号脉时,对黄杨说,“你的脉搏是这里面我摸到的最好的最强劲有力的。”
 
30日,在医护人员的安排下,黄杨换了病房,他从双人间搬到旁边的三人间。新的室友是“组团来住院”的夫妻。妻子是医院的内科护士,丈夫是非医院人员,黄杨猜测可能是护士感染了丈夫。夫妻俩身体虚弱,寡言少语,黄杨就自己待在床上刷新闻看视频。
 
2月3日上午,黄杨的核酸测试为阴性。他可以出院了。

在出院之时,黄杨给王黎明发微信,“兄弟,加油!”回到家中,妻子在等他。为避免有潜在症状,黄杨在家中继续自我隔离。
 
 
步入二月,王黎明开始感觉到万象更新了。他感觉自己在飞快地恢复,医护人员在查房交接时,察觉到他的改善,也非常欣慰。

2月2日,王黎明复查CT,密度减低,但是范围稍有增大,已经开始在吸收。
 
由于发热门诊的需要,王黎明要搬往另外一个病区,新病区的卫生间有淋浴和热水,十天没有洗澡的他,早就按捺不住了。

51770C73-505D-4F45-BE74-583A70CCE5C9.jpeg
新病房的卫生间 | 作者供图
 
洗完澡,王黎明浑身轻松,似乎已经治愈了。第三次查核酸,显示转阴,体温正常。这场病让他瘦了20多斤,脸变尖了,肚子也没了,这算是一个收获吧?他自我嘲笑。
 
2月3日,在接到黄杨的出院消息时,王黎明开心地回复,“我也快了!加油!”
 
一个年轻护士跟王黎明倾诉,她每天下班后,总是觉得嗓子干干的,想咳嗽。

王黎明详细询问才了解到,医护们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为了避免上厕所,他们不敢喝水,嗓子干,呼出来的热气还把防护眼罩弄的都是水蒸气,但是又不敢取下来,给治疗和打针带来了很大不便。

依然有患者并不理解,按了铃去慢了,打针打晚了,都要责怪。王黎明恨不得向其他人劝说,“她们是在用生命拯救你们!”
 
2月6日,住院的第十四天,核酸检查结果出来了,是阴性,可以出院了。王黎明欣喜若狂地告诉家人,感谢了一圈身边的人,收拾东西急不可耐地准备回家。
 
出院之时,有位上了呼吸机的同事的夫人遇到了王黎明,感慨道,“你这么快就可以出院了?我爱人病得太久了,有点缺乏信心了。”王黎明说:“那我和你一起去鼓励一下他。”
 
到了那位同事的病房,王黎明以自己为例子,讲述了他的治疗过程,并告诉同事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战胜病毒。
 
刚回到家时,王黎明的体力和食欲还没有恢复,吃什么都是一个味道——甜味。妈妈想方设法地为他调整饮食,四五天后,他的味觉和食欲开始恢复。十多天后,基本如常。
 
王黎明还和病友们保持着联系。

因为住院时间比较久,症状也重,恢复又快,他在病友中小有名气。
 
病友对治疗产生怀疑,就会直接向他取经。王黎明就告诉他们,“要相信医生的治疗,每个医生都想要自己的病人快点好起来。我高烧半个多月都可以好起来,你们也可以的。”
 
至于那位王黎明鼓励过的上了呼吸机的同事,不久也出院了。
 
 
黄杨在家隔离期间,他和妻子周娟娟分隔在不同房间,通过微信和对方联系。无事时,黄杨就在房间里继续K歌来打发时间,周娟娟则开始在网上给小学生上数学课。
 
黄杨思量着,等再过段时间恢复好身体,就可以重回医院,加入抗击肺炎前线了。
 
2月13日晚上,黄杨的主任转发一条微博给他,是武汉市中心医院一个在一线全力奋战的女医生的求助信:

她丈夫1月21日入院后,目前双肺全白,病情危重,已插管上了呼吸机,需要使用血清疗法,要求感染后治愈者的血型为B型血。
 
主任无意识的转发触动了黄杨。他是治愈者,且又恰好是B型血。黄杨想,如果此时医生不第一个献血,其他人更不会。

可捐献血浆有用吗?

黄杨又看到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呼吁,“患者康复后体内含有大量综合抗体,能够对抗病毒,也恳请康复后的患者积极来到金银潭医院,伸出你的胳膊,捐献你宝贵的血浆,共同救治还在与病魔作斗争的病人。”
 
隔着一个房间,他打电话给妻子协商。周娟娟也献过血,但她还是不放心地问:“你行不行啊?才从医院出来。正常人还有点力气,你现在这样。我有点担心啊!”黄杨说:“你放心,我身体不一直不错嘛!”
 
妻子嘱咐道:“那你一定要量力而为。”
 
2月15日,过了隔离期的黄杨独自开车赶到湖北省人民医院的爱心献血屋,这里是新冠肺炎康复者血浆捐献点。医生问黄杨:“抽多少?”黄杨说:“先抽个基本量吧,200cc。”

805E1626-CC0B-4F04-8D99-18EE0FD3FFEF.jpeg
献血中的黄杨 | 作者供图
 
血液缓缓流出,黄杨的心也渐渐安定。医生说:“看你状况还不错,要不抽到300cc试试?”黄杨答应了。
 
医生又问:“看你反应还可以,抽400cc吧?”400cc是规定献血的最大量,黄杨再次答应,他对自己的身体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抽完400cc,黄杨有点儿发昏,嘴巴发干,喝点牛奶与热水,休息一个小时后,他又开车返家。医务人员给黄杨转来了5000元,并在微信中留言说,“感谢您伸出援手,我们无比感恩。这是给您的营养费”。
 
黄杨突然热泪盈眶,回复道:“您不要客气,谢谢您,我不要钱,我献血纯属自愿。您在一线十分辛苦,我们应该感谢您!”
 
在黄杨的朋友圈,献血的事得到了武钢总医院同事们的留言力挺:黄医生永远不会倒下,你是我们的英雄。献血的事,黄杨没有告诉在乡下的年迈父母和儿子,他的感染已经给了他们太多的担心。
 
等过了这段日子,黄杨会告诉孩子,“以后无论如何,一定要做个勇敢的人。爸爸是医生,也是战士。以后,你也要一往无前。”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作者舒怀,资深媒体人

编辑 | 蒲末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9 10:56 AM , Processed in 0.05026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