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11|回复: 1

[百家杂谈] 美洲作物的中国故事|李昕升 一席第701位讲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26 08: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们都坚持自己的祖先才是红薯传入中国的第一人,这也是笔墨官司,说不清了 | 李昕升 一席第701位讲者

一席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0-04-16 21:35


李昕升,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农业史学者。

像我们的家常菜番茄炒蛋,它真正风靡中国那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了。在民国时期能不能吃到番茄炒蛋?也是可以的,但是只有少数吃货才吃过,比如汪曾祺当年在西南联大的时候,就记载他吃过番茄炒蛋,感觉还不错。但是只有很少的记载。


美洲作物的中国故事
2019.06.15 杭州
                         

大家好,我叫李昕升,我是南京农业大学的一名教师,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作物史,也可以叫食物史。我曾经写过一本书叫《中国南瓜史》,因为这本书,我被学界同行称为“南瓜博士”,最后我索性把微博、微信名字全改成了“南瓜博士”。
 
古人云“食色性也”,其实吃吃喝喝也是与家国天下息息相关的一个命题,它不仅与我们的人民生计、口腹之欲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医疗卫生、社会生活紧密勾连。


哥伦布大交换

1492年发生了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就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从此旧大陆跟新大陆连成一体。有人把1492年之后的历史称为全球化的1.0版本,我觉得也是有道理的。

0-compressed.jpg

我们通常说的四大文明古国是不包括美洲大陆的,但它是20世纪之后才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这个概念有着复杂的时空限制因素。实际上美洲也创造了灿烂而辉煌的文明。

很多人都认为地理大发现最重要的影响莫过于殖民主义的出现、工业资本主义的全球发展等等,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地理大发现最重要的影响是哥伦布大交换,它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
 
1.jpg

什么是哥伦布大交换呢?这是美国著名的环境史家克罗斯比提出的,简而言之就是1492年及之后的几个世纪,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发生的广泛而深入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经济文化的交流。
 
哥伦布大交换肯定是双向的。以前美洲没有的一些动植物,都从我们旧大陆传了过去,比如我们传统中国所说的“五谷”,还有“六畜”。“五谷”就是稻、黍、稷、麦、菽、麻,就是水稻、大黄米、小米、麦、大豆,还有大麻。不是说五谷吗,为什么有六种呢?因为不同文献、不同地区对五谷的定义不一样,但是主要是这六种。
 
“六畜”就是马、牛、羊、猪、狗、鸡,这些都是美洲没有的。但是美洲有美洲土狗,它灭绝得比较早,美洲的火鸡跟我们的家鸡也不是一个种,所以可以认为他们没有我们所谓的“五谷六畜”。

那么前哥伦布时代的印第安人,他们主要靠什么维持生计呢?就是我图上所展示的这三个,南瓜、玉米还有菜豆,它们被称为三姐妹作物。
 
2.png
▲ 美洲原住民的“三姐妹间作法”


我们餐桌上的哪些食物起源于美洲?

当然,更重要的是,大量美洲作物传入旧大陆,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我只列一部分,有我们耳熟能详的美洲粮食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还有一些美洲蔬菜作物:木薯、南瓜、笋瓜、西葫芦、菜豆、莱豆、辣椒、西红柿;美洲油料作物:花生、向日葵;美洲嗜好作物:烟草、可可;美洲经济作物陆地棉,美洲药用作物西洋参,还有其他一些美洲水果,我就不一一报菜名了。
 
大家看到这些作物之后,可能会想,好像在1492年之前的中文文献当中,也看到了这些作物的名字,是不是它们就起源于中国,或者早在1492年之前就已经传入过中国呢?经常有人秉持这样的看法,然后建构各种证据,事实上我认为这些都是子虚乌有的说法。
 
但是为什么在1492年之前,会出现比如南瓜、红薯、花生这些名字?那是因为我们中国实在是地大物博,文献丰富,作物同名异物还有同物异名的现象非常多,他们所谓的南瓜、花生,并不是美洲那里的东西,是其他的作物。
 
再加上我们古代的文献,它的流转很多是靠抄本的形式,所以我们经常会碰到后人托名古人,把自己的一些观点书写进之前的文本里面,起到再造古籍的作用,等于是后人篡入的。
 
因此我们要判断一个作物是不是起源于中国或者是某地,我觉得至少应该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就是要有古文献的记载,第二个要有栽培植物的野生种被发现,第三个就是要有考古发掘证据,这三者我认为是缺一不可的。
 
有朋友会想,考古发掘还不够权威吗?还不能够说明事情吗?我觉得是不能的。因为考古发掘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尤其上个世纪,比如1960年代,浙江钱山漾的遗址发掘报告上面就写了,说这里面出土了蚕豆、花生、芝麻,但事实上后来都被证伪的。所以说大家一定要注意,稍不注意就要被唬住了。


 美洲作物怎么传入中国的?


这些美洲作物是怎么来中国的?首先就是1492年之后,欧洲殖民者向美洲探险殖民以及宗教传播的高潮,使得很多美洲作物通过这样的形式首先传入了欧洲。比如说早在1494年,哥伦布就派先行返回的船员,带着一包搜集到的各种美洲作物的种子,献给当时的红衣主教阿斯福尔扎。
 
包括之后的几十年,我们也看到有数十支探险队、上百艘船队,从欧洲奔赴加勒比海,所以很多美洲作物就是以这样的形式最初先到达到的欧洲,之后再转运中国。

因为新航路的开辟,亚洲航线进展也是比较快的。最快的就是葡萄牙,1498年到达了印度,1511年就到达了马六甲。所以很多美洲作物都是由欧洲人带到了南亚、东南亚,再进一步流布中国。当时正好是中国的明清时期,就构成了当时中国明清时期对外交流的一个主要特色。
 
既然这么说,这些美洲作物是不是都是从海路进入东南沿海的呢?这个海路肯定是有的,但并不止海路一条。我们发现很多美洲作物,它进入中国都存在着两条甚至三条路线。比如玉米进入中国的路线,除了东南一线之外,还有西南一线,就是从印度、缅甸到达云南,还有西北一线,就是我们熟知的沙漠丝绸之路。我们发现目前玉米在中国最早的记载是嘉靖甘肃《平凉府志》。
 
现在也经常有人把这些美洲作物的传入完全归功于欧洲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他们传入的。我觉得这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些外国人来中国的活动毕竟还是偶然和少量的,真正大量的、频繁的、不易察觉的是什么人?应该是华侨。早在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之后,我们东南沿海就与南洋有频繁而广泛的交流,明清时期基本上都已经到了高峰。

比如番薯就是由陈振龙传入的,他是福建长乐的一个华侨,长期在菲律宾做生意。他在菲律宾看到了番薯,觉得番薯比较高产,就把番薯首先传入了他的家乡——福建长乐。因为福建是八山一水一分田,非常缺粮食。所以陈振龙经常被誉为番薯传入中国第一人,他的影响是最大的,郭沫若曾经还专门写诗歌颂陈振龙。
 
除了陈振龙之外还有好几个人,比如陈益,他把番薯从越南带入广东东莞。还有一个人叫林怀兰,他把番薯从越南带入了广东电白。这三个人传入番薯的时期,都处在中国明代的万历年间,所以也说不清楚谁更早,但是他们的后人都坚持自己的祖先才是番薯传入中国的第一人。这个也是笔墨官司,说不清了。这张照片中的先薯亭,现在在福州,就是专门纪念陈振龙的,这个是后修的。
 
3.jpg

我们再看土豆。土豆就比较复杂了,此前学界有一些观点,比如我们爬梳文献,发现明代的《长安客话》,或者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志》、《畿辅通志》里面都明明白白写着“土豆”、“马铃薯”这几个字,但是事实上我们最新的研究发现,这些并不是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土豆,它要么是黄独,要么就是土圞(luán)。

我们看,就是这种作物,长得比较像,一般人还真分不太清楚,古人他就更分不清楚。

5.png

所以目前我认为比较可信的是光绪《浑源州续志》记载,至迟在乾隆四十七年,土豆已经从陕南引种到了山西的浑源州。当然在陕南可能更早,目前我们还没看到文献,这个还要进一步追溯,这里就不展开了。
 
美洲粮食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当然非常重要了。首先是因为它们抗逆性非常强,耐寒、耐旱、耐瘠,可以在之前不适合种植传统作物的土地,即边际土地上种植,它们的产量也还可以,尤其是在山上种植,比荞麦、高粱、大麦产量更多。
 
我们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很多人都把康乾盛世归功于玉米跟番薯的影响,甚至有人直接把康乾盛世叫做“番薯盛世”,包括有一些量化历史学家直接就下定论了,说清代人口增长了30%要归功于美洲作物,这些观点我统一称为“美洲作物决定论”。美洲作物事实上是比较重要,但我觉得并没有他们说的那么重要。我认为美洲作物其实不是促进人口增长的因素,而是人口增长之后社会积极应对的结果。

比如19世纪中期是中国帝制社会的人口峰值,达到了4.3亿人,但是根据我的测算,玉米在当时只占全部作物播种面积的2.75%,番薯占0.67%,充其量能够养活这4.3亿人当中的2000多万人。我们不能说它不重要,但是也绝对不能拔得太高,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一般的杂粮,跟荞麦、大麦差不多,还没有高粱重要。
 
下面有朋友就奇怪了,说你为什么只算玉米、番薯,不算土豆呢?那是因为土豆就更不重要了,首先土豆传入就比较晚,刚才我们已经说过。另外土豆虽然耐高寒,但是它并不喜温暖,所以只能种植在山区,而中国的人口基数主要集中在雨热同季的传统农区,就是平原地带,山区本身人口基数就很小,这就决定了土豆能够供养的人本身就是很少的。
 
再加上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传统社会解决不了的土豆退化现象——晚疫病。民间有一个俗话叫做“种植土豆,一年大,二年小,三年就没了”,就是因为土豆的晚疫病我们解决不了,越种越没什么种头,我们熟知的爱尔兰大饥荒就是土豆晚疫病的结果。这些都决定了,土豆在传统中国起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美洲蔬菜作物:辣椒、番茄


说过了美洲粮食作物,我们再说美洲蔬菜作物。我们都知道美洲蔬菜作物对中国有一个菜系的影响非常大,那就是川菜对不对?其实在辣椒传入之前,中国也有食辛辣的传统,比如像花椒、姜、葱、芥末,还有茱萸

6.jpg
▲ 用来磨芥末的植物山葵/wikimedia

当然严格来说他们叫“辛”更合适,叫“辣”可能不大合适。其中最后一个茱萸最重要了,基本上包办了辣椒传入之前中国人对辛辣的所有需求,直到辣椒传入之后这个状况才有改变。

7.jpg
▲ 茱萸的果实/wikimedia
 
辣椒在万历年间首先传入的是浙江,最早的记载是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但是辣椒传入东南沿海之后影响不大,因为当地人没有吃辛辣的传统,虽然说他们已经发现了辣椒可以对花椒、胡椒起一定的替代作用,但是并没有特别重视。它们到哪里被重视了?西南。为什么东南不亮西南亮呢?这与西南地区的地理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西南一带湿气比较重,瘴气比较大,当地的人深信吃这种辛辣的东西可以祛湿,所以他们要多吃。第二点就是东部地区的人主要吃的是海盐,像我们传统中国有四大盐场,两淮盐场、长芦盐场、辽东湾盐场,还有莱州湾盐场。但是内陆地区吃的主要是井盐,井盐比较贵,产量也比较低,所以他们就创造性地发现辣椒可以用来代盐。
 
我个人推测从浙江的传播,它应该首先是到达湖南的,我推测湖南首先形成了食辣省区。我们看到康熙《宝庆府志》、《邵阳县志》中,就已经记载了海椒,在乾嘉年间记载的州县就更加多了,所以我推测,湖南人庆年间可能已经食辣成性。
 
仅次于湖南的就是贵州,贵州也比较早,我们看到康熙贵州《余庆县志》记载,“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然后我们又看到道光《遵义府志》记载,“居人顿顿之食,每物必蕃椒”,就说明了至迟在道光年间,贵州基本上已经全省都吃辣椒了。
 
仅次于贵州的是四川,四川大概是在同治年间形成了全省吃辣椒的习俗,而且川菜当中最重要的调味品郫县豆瓣,也是出现在19世纪中期。最晚的是云南,在清末光绪年间,徐珂的《清稗类钞》中记载,“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所以说至迟在清末的时候,这几个省的人能吃辣,在全国就已经达成共识了,他们也形成了食辣的共同体。
 
再一个美洲蔬菜作物是番茄。相比辣椒来说番茄的进展速度就更慢了,它虽然在万历年间王象晋的《群芳谱》中已经有了记载,但是长期以来都被作为一个观赏作物,大家不敢吃。直到民国时期种得才稍微多一点,而且主要是在一些大城市,比如说北京、上海的郊区种一种,吃一吃,所以总体来说它的种植是非常少的,只是作为一个观赏作物。
 
8.jpg

直到1949年之后,番茄才开始风靡中国。像我们的家常菜番茄炒蛋,它真正风靡中国那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了在民国时期能不能吃到番茄炒蛋?也是可以的,但是只有少数吃货才吃过,比如说汪曾祺他当年在西南联大的时候,就记载他吃过番茄炒蛋,感觉还不错。但是只有很少的记载。加上又有一些南瓜、菜豆的传入,最终就在清末形成了瓜茄菜豆的蔬菜作物格局,到今天也不曾改变。
 

 美洲油料作物:花生、向日葵


说了美洲蔬菜作物,我们再看美洲油料作物。实际上我们吃食用油的传统,也是非常早的了,源远流长。但是在汉代之前,我们的食用植物油主要是这两个,一个是荏子,还有一个是大麻。

9.jpg

我们食用植物油吃得非常少,那大家主要吃什么油?是动物油。这种状况直到汉代才发生了改变。
 
汉代芝麻传入了。芝麻的产量比较高,出油率也比较高,基本上立马就一统天下。所以当时有一句话,叫做“油通四方以胡麻为上”,就是胡麻马上就取代了之前的荏子、大麻,还有动物油,所以基本上当时大江南北都吃芝麻油。
 
而这种状况到元代又发生了改变。油菜虽然是中国原产,但是大家长期以来没有发现油菜的榨油功能,直到元代我们才发现油菜也可以榨油。再加上当时元代越冬型油菜培育出来了,它就可以作为水稻的后作,作为春发作物,与水稻进行轮种,所以当时在南方种植油菜就非常多。
 
此后,也就是明代之后,我们基本上就形成了北方吃芝麻油,南方吃油菜油的传统。直到花生的传入,这种传统又发生了一个改变。前面我已经说到,美洲作物传入中国往往都有多条路线,其实即使是同一个地区,一个作物要想扎根落脚,往往也要经过多次传播,期间经常会发现栽培中断,或者品种被替换的事情,花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目前比较可信的记载,花生最早是在方以智的《物理小识》当中出现的。它也是在万历年间首先传入浙江,但是它进展的速度非常慢,直到19世纪才到达中国的北方。
 
大家要问怎么传得这么慢?那是因为当时我们种植的花生品种是叫做龙生型的小花生,这种花生产量低,出油率不好。再加上当时传统中国榨油主要用这个东西,叫做木榨,出油率非常低,所以说花生油这个东西可有可无,不是特别受重视。

10.png
 木榨

这种状况直到1862年发生了改变,因为当时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梅里士从上海前往山东的登州传教,就给山东带来一个新的花生品种,叫做弗吉尼亚大花生,这个大花生产量就非常高,而且出油率也比较可观,一下子就实现了对之前的小花生的替代。
 
更为重要的是,在19世纪末期,从西方传入了电动榨油机,电动榨油机一下把出油率提到了很高。花生油在当时一本万利,非常受追捧,迅速就抢占了大量的市场,于是就挤占了前面说的芝麻油、油菜油的市场。
 
同样是油料作物,向日葵的命运就惨多了。向日葵最早的记载是浙江嘉靖《临山卫志》中,也是传入的非常早,但是它也是长期以来都是作为观赏作物,我们是把它作为一种花来判断的
 
今天我们说到葵,大家可能想到的都是向日葵,但实际上我们古代说葵,主要是指葵菜。

11.jpg

葵菜它又名冬寒菜、冬苋菜,以前是五菜之一,号称百菜之主,是蔬菜当中吃的最多的。现在向日葵栽培的多了,我们一提到葵,大家就都想到向日葵,已经不知道葵菜了。
 
当然向日葵在传入之后,在榨油之前,我们国人先发现了向日葵的另一个功能,就是它可以用来做瓜子,至迟在清后期,我们发现已经有向日葵籽在市面上卖的记载了。但是之前我们吃的瓜子并不是向日葵的籽,之前吃的主要是西瓜籽。基本上从元代以来,一提到瓜子基本上都是西瓜籽。
 
这就是专门产西瓜子的瓜,叫做打瓜,也叫瓜子瓜、籽瓜,名称比较多。其实向日葵的籽它只是起到了对西瓜子的一个替代功能,但是它与西瓜子还是没法抗衡的。再加上明代传入南瓜之后,我们吃南瓜子也比较多了。民国时期市面上流行的黑白二瓜子,说的就是南瓜子、西瓜子,当时向日葵的籽还排不上号。向日葵的籽什么时候吃的多呢?那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了。
 

 美洲经济作物:美洲棉、烟草


说完一些美洲食用作物,我们再说一些美洲穿的还有用的作物。首先中国古人穿什么?主要是丝、毛、麻、葛,丝是上层人、上流社会的人穿的,毛主要是北方少数民族穿的,一般老百姓穿的主要是图上展示的,左边是葛,右边是麻。大家看这个大麻的功用好多,又可以做衣服,前面还提到了可以榨油,确实非常厉害。

12.png

这种状况直到汉代才稍微发生了一点改变,因为在汉代的时候传入了亚洲棉。亚洲棉是从印度传过来的。印度栽培亚洲棉还是比较有传统的,早在5000年前亚洲棉就已经栽遍了南亚次大陆,亚洲棉是从汉代开始传入中国,但是当时局限在一些边疆地区,种植得还不是特别密集,比较分散,直到宋代,亚洲棉才开始传入长江流域。
 
亚洲棉的传播得益于一个人的帮助,这个人就是黄道婆,她改进了当时的亚洲棉的纺织技术,一下子就提高了棉布的产量。当时的亚洲棉还是比较厉害的,当时世人称松江布衣被天下”,就是这个匾额。

13.jpg

我们都知道,在清末的时候,有识之士纷纷要兴办实业,当时他们就有一个口号,叫做“棉铁救国”。为什么要发展棉铁?因为棉纺织业,还有钢铁工业,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什么宇航技术、微电子技术,当时最先进的就是这个了。
 
14.jpg

尤其中国作为后发国家,你要发展轻工业,发展棉纺织业当然是首选,所以说当时的中国第一工业,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那就是棉纺织业,其他任何一个工业都被它远远抛在后面。

那么我们的亚洲棉可不可以用来进行棉纺织呢?是不可以的。因为当时是机器大制造业棉纺织,我们的亚洲棉产量低不说,它的绒也比较短,比较粗,不太适合做纺织。所以说当时就传入了另一个新的棉种,就是美洲棉,我们又称为陆地棉。
 
美洲棉就很厉害了,它的产量高,而且它的绒又细又长,非常适合棉纺织工业的发展,所以它就把中国之前的亚洲棉一举击垮,包括今天也是这样。今天我们见到的亚洲棉已经很少了,它的栽培利用都比较少。它有什么用?也有点用,作为民用絮棉,还有医用絮棉,比如纱布之类的还是用亚洲棉。
 
最后我们再说一说烟草,烟草它是在万历年间首先传入了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刚传入的时候我们把烟草叫做淡巴菰,就是英文tobacco的音译。这个烟草刚一传入中国进展就很快,为什么?因为人们发现烟草它是一个嗜好作物,它不但可以驱寒,还可以让人兴奋,所以烟草就一跃成为一个经济作物,传播就非常快。
 
15.jpg
▲烟草种植地/wikimedia

因为它的传播实在是太快了,明代人都已经认识到了烟草的弊端,知道种植烟草有三大害。有害于人体,有害于社会,有害于农业。前两个不解释,大家都知道,那么为什么有害于农业?因为农民种植烟草太多了。农民都知道种植烟草来钱快,那谁还种植粮食?所以对粮田、对粮食起到了竞争挤占的作用。
 
这样统治者就慌了,他们觉得这样不行,就要采取各种措施。比如说在1632年,清廷还没有入关的时候,皇太极就已经颁布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禁烟令。但是有没有用?没有用。因为种烟草实在是来钱太快了,根本拦不住,还是种得非常多。
 
当时种植的烟草品种是晾晒型的烟草,晾晒型的烟草一般是晾好之后把它切碎,在烟锅里面点燃就形成了旱烟,后面再拿纸包起来,就形成了卷烟。但是欧美则不然,欧美是直接把烟草卷起来,就形成了雪茄。所以你看同一个作物,在不同地区它的利用方式还是差异非常大的。
 
16.png

烟草传入中国之后的影响比较大,除了刚才说到的经济影响,还有一些社会影响。比如烟草传入之后就诞生了一些烟草文化,并且引发了一些消费文化的变革。比如说明清时期的妓女,她们就喜欢手拿一个烟枪,象征着风情。民国时候的文人,特别是妇女,她们也喜欢拿手夹一个卷烟,象征着现代性还有进步性的生活。
 
总而言之,明代是美洲作物在中国的萌芽阶段,除了个别美洲作物,和个别地区,它们基本上在整个中国都没什么建树。清代的中后期是美洲作物在中国的狂飙发展阶段,直到民国时期基本上就奠定了今天的基础和分布格局。
 
那么可能有人就有疑问了,这些美洲作物,它们在明代的中期就已经在东南亚蓄势待发了,为什么在中国推广的速度这么慢呢?原因比较复杂,但最主要的是这两个原因,一个是饮食习惯,还有一个是种植制度。
 
饮食习惯就是,这些新作物虽然很有优势,但是中国人吃不惯,刚传入的时候大家可能觉得比较新奇。比如说玉米刚传入的时候,西门庆就没见过,他把它当好东西,他们家请一些贵宾的时候,才会把玉米面拿出来吃,包括番薯也是,切成几片装在锦盒里面,客人来了给两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东西越种越多,大家觉得也没那么好吃,也吃不惯,它又沦落成底层人民的食物,这就决定了它的本土化历程是非常慢的。
 
第二个原因就是种植制度,因为中国农业精耕细作发展了几千年,到明清时期已经非常成熟了。比如说水稻,它前面该种什么,后面该种什么,都安排得明明白白,不是你新作物想插一脚就可以的。比如说现在在江南还是习惯种稻麦两熟,玉米想插一脚进去可以吗?那当然不可以。
 
这两个主要因素就决定了这些新作物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是非常慢的,所以我个人有一个理论,叫中国超稳定饮食结构理论,新作物由于口味、技术还有文化的不同,它想融入中国的社会,它的本土化速度是非常慢的。
 
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小麦是从西亚传入的,大概在距今3000年之前。它传入得非常早,但是直到唐代中期它才在北方确立了主粮的地位。小麦从一个一般作物到树立主粮地位,花了足足2000年时间,所以你说这些美洲作物,想这么容易地攻占中国社会,有那么容易吗?肯定不容易。
 
所以我们就发现,2012年之后,玉米已经是中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了。但是大家注意,它是第一大粮食作物,并不是第一大口粮,它能成为第一,那是跟畜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今天我们吃玉米其实还是比较少的。包括国家也在2015年推出马铃薯的主粮化战略,但是我觉得它的影响还是微乎其微。
 
总之这些美洲作物,除了像烟草这样的嗜好作物,包括辣椒其实我觉得它也应该算是一个嗜好作物,因为辣椒这个东西人吃得多会上瘾,只有这样的嗜好作物,它们在中国推广还是比较快的。
 
那在这些粮食当中,哪种传播得稍微快一点?非南瓜莫属了。我喜欢把它叫做美洲作物当中的急先锋,它在中国本土化的速度还是非常快的,因为南瓜一是产量比较高,二是耐储藏,它具有代粮的功能,往往可以在荒年的时候用来救荒。
 
17.jpg

基本上在17世纪之前,除了东三省、台湾、西藏、青海一带,南瓜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栽遍了,比其他的玉米、番薯都快得多。我个人研究南瓜这么多年,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大家,多吃南瓜对身体好,这个是毫无疑问的。
 
最后我再总结一下,我前面讲的都是域外作物的本土化,那么什么是域外作物的本土化呢?就是指引进的作物它适应中国的生存环境,并且融入到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体系之中,形成有别于原生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品种的过程。
 
这种过程它一般分为风土适应、技术改造,还有文化接纳这三个阶段,通俗来讲就是推广本土化、技术本土化,还有文化本土化。任何一种域外作物它想进入中国,都是一种适应还有调试的过程,无论是栽培、加工、利用,都是有别于原生地的。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楼主| 发表于 2020-4-26 08: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昕升:美洲作物的中国故事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6 09:34 PM , Processed in 0.06513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