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6|回复: 0

[军事] 《出鞘》2020-05-20:一切局势转换家:台军真的有能力轰炸上海和北京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20 08: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切局势转换家:台军真的有能力轰炸上海和北京吗?
新浪军事  2020年05月20日 18:14


1.png
大家在玩指挥类游戏时,往往喜闻乐见“偷家”战术,或者宁可自己前线吃点亏也要给对方的大后方“搞个大新闻”。而在人类战争中,由于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劣势方往往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倾向于“搞个大新闻”,选择对优势方“偷家”从而在政治上开辟新战场;优势方也会从减小代价的出发点,选择对敌人后方打击来削弱战争潜力和削弱凝聚力。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略轰炸开始大规模应用于实战后,对敌人后方进行战略打击变成了一个思想上和技术上都较为可行的方案。稍有政治抱负的实体都会把是否有远程打击能力当作是自己是否有影响力的一个标志。而我们的老对手,台伪当局自然也不例外。



2.png
台军的远程打击计划相对来说比较神秘,并没有太多完全官方认可或者大规模列装的消息。因此我们只能从媒体与相关人员回忆录中寻求蛛丝马迹。一般认为,台当局最早是在60年代,我们完成两弹研制后开始有了自研弹道导弹的想法。而这一想法随着美军部署在台湾的核武器的逐步撤出而愈发强烈。毕竟在当时世界随时进入核大战的背景下,台当局非常迫切的需要核保护。而既然美国靠不住,那么自己给自己提供核保护来“对冲”大陆的核地位这一选项自然也被提上了日程。



3-compressed.jpg
在1964年,“中科院”成立了核能研究所、电子研究所和导弹研究所。到目前,台湾当局曾经发展过的主要弹道导弹项目有“青锋(蜂)计划”、“天马计划”、“逖靖计划”、“天戟计划”与“擎天”、“擎昇”、“層系”、“擎揚”和“云峰”等专案,并成立了诸如“W99工作室”等的特别专家小组,种种充满神话暗示的代号为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给外人以一种“百花齐放”的热闹感。



4.png
先从青锋(蜂)说起,这是台伪众多自研弹道导弹中技术指标最低的一款,也是研发最早的一款。幸运的是这第一款导弹就研发成功,在1981年的“民国70年国庆阅兵”中便在地面部队分列式中粉墨登场。这是一款单级液体燃料导弹,燃料为有毒的偏二甲肼(200千克)与红色发烟硝酸(500千克)的组合,一般认为发射重量1.5吨,长6.4米宽0.6米,使用二自由度的气浮陀螺仪,可以携带400千克的高爆战斗部。



5.png
而早产的青蜂却也是早夭的,其相后随即展开的测试证明这款导弹的射程与预期差距过大(预计300公里,实际最大130公里)。并且存在着精度堪忧的问题——圆概率误差在150米,已经超出了千分之一射程的误差范围,一般认为这一原因是较为落后的陀螺仪带来的“胎里病”。也有消息称为了改善这一问题,为青蜂加装了无线电测距和中段校正设备。但从该弹在进行了7次的飞行试验与部署后便惨遭下马,根本没有实际生产和部署的情况来看,这些修正改进措施并没有什么太大用处。在这种情况下,“偷家”的重担就担在了传说中的“天马”导弹肩上。



6.png
关于天马导弹,一般认为这是一款在青蜂计划末期开始研制,使用了部分青蜂计划技术的双级固体燃料弹道导弹,可搭载约重500千克的弹头,飞行高度大于90千米,射程接近1000公里。不过,根据公开说法,该导弹80年代启动后就因为美国压力,被迫于1982年6月宣布项目中止。这一说法至少能从三个方面得到应证:陈传镐(天弓1负责人)自传中提到在民国71年(1982年)导弹所的15亿新台币研发预算中,一开始天弓只分到了3亿,但是高层怒斥之后将天弓计划优先,在当年2月25日时停止天马计划来为天弓计划争取经费;叛逃美国的张宪义(核能研究所副所长),也提到天马计划“被迫中止”;黄孝宗(IDF之父)撰写回忆录时记载他担任“中科院”代院长时将杨景槱博士主持的天马计划中止,并于1983年将项目组改组为天剑计划室。至少有3个不同方向的台湾军事科研的高级人物都提到了在1982年的时间节点上天马计划被中止,那么应该较为可靠,而且也能解释为什么天马导弹一直没有照片甚至连个想象图都没有——1980年到1982年仅仅2年不到的时间,就是生孩子都够呛,更不用说让一个从来没有研发固体弹道导弹的机构能直接把项目进行到工程样机阶段。



7.png
当然,天马的终结并不是台湾弹道导弹计划的完全终结,有消息称,台湾当局曾经在96年台海危机后,上马的“天戟计划”也就是“天弓2B”项目曾经小批量生产(一说首批只有4枚),该弹说白了就是将远程防空导弹改装为一款战术地地导弹,并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因此也符合96年临时改装的“短平快”需求。不过目前知道的消息是,天弓2B虽然年年出现在台电子兵棋推演中作为“反制大陆重要手段”,但是似乎从来没有实弹射击过,因此其具体怎么样也是值得怀疑的。



8.png
而随着巡航导弹技术的发展,和在弹道导弹项目上不断栽了跟头。台湾当局也于90年代后展开了巡航导弹的研制工作,由于巡航导弹与反舰导弹在弹道中段都为巡飞式弹道,因此技术难度不大,也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效果。目前台军的主要有以雄风2为基础的雄风2E,目前已经投入生产,代号“戟隼专案”,投资340亿新台币用于生产245枚,也有消息称还有后续改进型将投入生产。而除此之外,台湾还有所谓的“云峰”导弹,据称这是一款以雄风3为基础的,2马赫以上速度的射程超过1000公里的远程导弹,因此可确信该弹应当是高空高速弹道。



9.png
虽然去年有消息称“明年投产”,但其实云峰导弹至少在2012年就有这种说法,然而就如同都换代理还没更新的某血条游戏一样,这个“明年投产”的消息一直在重复,从来没投产。因此在云峰导弹真正造出来——至少得展出模型前,将云峰导弹考虑到台海冲突中并不是很恰当。



10.png
而台湾弹道导弹与巡航导弹计划之所以如此坎坷,40余年乏善可陈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技术积累不足、国际压力、缺乏实验场地、好高骛远、缺乏长期扶持。技术上,就以目前在批量生产的雄风2E的发动机为例,特地为该弹研发的“鲲鹏”发动机的研制开始于1998年,在1999年7月就进行了全发动机的研制测试,然而一直到2007年前都始终无法达到预定目标。先是发动机润滑问题导致温度过高,所幸他们的注射器针头质量不错,被发现用来当润滑油喷嘴正好能解决问题。随后发现金属加工精度不够,土法慢慢摸索出解决方法后又发现发动机材料出了问题。台“中科院”的专家在无数次失败后认为是美方给出的金属加工数据有问题,并且怀疑是不是美国故意挖的坑以阻止台湾当局的导弹研发。



11.png
最后发动机这个是怎么解决的呢?“中科院”院长杲中兴曾经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靠中共上海金属工业研究中心为导弹零件材料所作的实验数据,才解決了……”如果只看前半句还好,毕竟靠特务窃取关键敌方关键技术往往能让大家脑中自行播放《谍中谍》,但随后此公表示“因为大陆先前不太懂得珍惜那些资料,當成教科书在卖,我方当时拿到那本书,如获至宝”。然而究竟是我方不把数据保密当回事,还是我方觉得这个数据太低级没有保密意义,可能院长大人自己才是最清楚的。



12.png
至于国际压力其实和技术关系较为密切,因为有能力帮台伪当局的国家——包括美国都不是很希望台湾有自己的远程导弹工业,因此这些国家对相关零部件的出口管理是很严格的。而台湾自己的狭窄地形又带来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无法做全弹道试验,巡航导弹还好,曾经雄风2E干过绕着岛屿转圈飞来凑航程的方法,但是显然弹道导弹可做不了这种试验。



13.png
最后,这些导弹的研发还遇到了一个更实际的问题,那就是造出来有什么用?打什么?如果是针对重要民用目标的袭击来拖垮军工生产和制造大规模政治动荡,这个梦想早就随着核计划被美国人强拆而付诸东流。至于“炮打三峡”,也不过就是媒体编的段子,最大价值可能骗了一些喜欢养生的中老年人天天念叨三峡被炸怎么办。毕竟对岸的PTT论坛都有人直言不讳“炸三峡,然后呢?帮他们清一下坝体的尘土吗?”既然没有对民用重要战略目标打击的能力,也没有对重要军事节点打击的能力(对岸得先准确定位临时指挥所等目标所在地再指望亚音速巡航导弹慢慢穿过最严密的防空网进来)。那么自然也没必要搞这种性价比极低的武器。



14.png
诚然,我们不能完全否认台伪当局的远程武器却实存在着打过来的可能,同时也不否认少部分可能的漏网之鱼会带来较为激烈的社会舆论影响甚至经济影响(例如某沿海城市房价)。但是这并不代表台湾当局的这些“以武拒统”的东西真的能在战役层面上阻止我军的推进。到最后,自己做的孽还是要自己慢慢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19 12:57 PM , Processed in 0.04854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