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3|回复: 1

[影乐之声] 央视这片太狠了,我忍着痛也要安利…|乌鸦电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8 01: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20-6-3 07:51 AM 编辑

央视这片太狠了,我忍着痛也要安利…

原创 写字的乌鸦 乌鸦电影 2020-06-03



2015年7月,美国费城。

8岁男孩锡安·哈维,将面临一生中极重要的一刻:得到一双新的手。

2岁那年,因为疾病引发的严重感染,哈维失去了四肢。

几年时间,他学会了用前臂吃饭、写字,甚至打游戏。装着假肢的小腿更是让他能跑能跳,与正常孩子无异。


他一直梦想着,拥有一双真正的手。

他说:我想跟小朋友们一起打棒球。

等了两年,他终于等到了各方面都高度匹配的供体。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尝试。

医生将供体的血管、骨骼、神经、肌肉和皮肤等,与哈维的残肢连接…

曾经属于一名去世孩子的雪白双手,重新拥有了血色和温度…

10个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




哈维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双手移植的孩子。

他对着镜头说:我要写一封感谢信,给那对爸爸妈妈,感谢他们把自己孩子的双手给了我,因为他们本来不必这么做。


这个满满正能量的故事,来自央视的八集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片子没什么关注度,但看过的人纷纷点赞,豆瓣高达9.4分。

C4214BBE-4A91-4139-825B-FB02C2DD61BE.jpeg

这是中国第一部全景展现人类与疾病抗争的科学纪录片。

剧组历时3年,前往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匈牙利、土耳其、印度等国家,拍摄到重要的医学博物馆、医院和医疗研究机构,采访50多位国际顶级专家,以此呈现手术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


光看名字和简介,或许你以为是个充满了学术名词、专业艰深的科普片,差点要劝退了。

事实上,它对普通观众相当友好,用浅显通俗的语言,讲述了历史上那些惊心动魄、争分夺秒的手术时刻,以及那些让人或震惊或感动的医学故事。

即使对手术知识一无所知,也能从中感受到无穷乐趣。


有网友评论:真没想到这是我国独立制作的纪录片,堪称国际水准。视角多元,资料丰富,近代外科学史的一颗颗明珠,被巧妙的串联起来,浩瀚的科学理论中,包含着浓浓的人文关怀。

在今天,做手术是治疗很多疾病的重要手段,小到普通伤口的缝合,大到换肾、开颅,很多人一辈子,总要经历那么一两次。

然而,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手术,却经历过非常黑暗的时期。

纪录片里,讲述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19世纪40年代,罗伯特·李斯顿,是一名英国外科医生。

在那个时代,麻醉剂还没有发明(想想都疼),因此,手术的成功,主要取决于手术的速度。

李斯顿因为手速快,被公认为“伦敦第一快刀医生”,他最快的一次截肢手术,仅仅用时28秒。


然而这一天,他为一个病人进行截肢手术。

他切得太快了,把助手的两个手指也切了下来,导致助手失血过多而死;


他还把病人的生殖器官切掉了一部分,导致病人术后死亡…

现场一名观摩人员,被吓得心脏病发死亡。

这是手术史上唯一的一次,死亡率高达300%的案例!

连编剧都不敢这么写的故事,竟然是真实发生的。


在这部纪录片里,这样心酸的故事,比比皆是:

在发明麻醉剂之前,有些医生会先把病人灌醉或敲晕,不过这些病人通常会在手术中尖叫着醒来,剧痛甚至会让一些人死去…


过去没有止血钳,止血得用烙铁烫,血是止住了,周围的皮肤和肌肉也烧坏了…


仅仅在数十年前,要做心脏手术,得把人体浸入冰水中,待体温降低,外科医生才能打开胸腔,在6分钟心脏停跳的时间内,迅速完成手术。


可以说,数百年的手术史,也是人类的血泪史。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走过很多弯路,也犯过很多错误。

人们因为对血型的无知,随意给病人输血,而导致病人死亡。


在X射线被发现之初,曾经激起过全民狂欢,年轻女人以拍摄X光照片为时尚,X光试鞋机成了鞋店的标配。

当时没有人意识到,X射线对人体的危害。

这导致上世纪初期,最优秀的医生和科学家,因为频繁接触X射线,几乎全部罹患癌症去世…


上世纪40年代末,美国还流行过一种额叶切除手术,这被认为可以治疗部分大脑精神疾病。

这种手术简单粗暴:冰锥插入眼窝底部的大脑,前后挪动锥子,切断额叶神经。

这个手术风靡了10年,大约实施了4-5万台,许多人因此大脑严重受损,失去了语言能力,行动能力,甚至生活无法自理…


生活在21世纪的你,可能无法想象,曾经,打开大脑的手术死亡率是90%,而普通手术的死亡率也高达50%,做手术能不能活下来,主要靠运气…

曾经,人们谈到移植手术,并不关心可不可行,而是一致认为,这是违背了上帝的旨意,是歪门邪道…

曾经,医生们坚信,做手术必须在身上打开一个很大的口子,而如今,50%以上的手术都可以通过微创技术完成。

加装一个心脏起搏器,只需要在腋下开三个小口。


医学有如今的发展,把100年前人的平均寿命31岁,延长到如今的71.6岁,并不是顺理成章的。

医学的每一次进步,都来自医生与科学家对真理的坚守、不断尝试的勇气,甚至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他们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

有人把浸润了乙醚的手帕盖在自己的鼻子上试验效果,因而发明了麻醉剂。

这个看似简单的实验,其实只要吸入的量再多一点,医生就一命呜呼了…


有人“心血来潮”,把导尿管插入了自己的静脉,一直推到心脏的位置。

这一冒险的行为,他一共做了9次,奠定了后来心血管介入技术的基础。

可在当时,这被医学界认为是简陋而危险,是哗众取宠。

这名医生,终其一生也没能再参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所有的新事物在诞生之初,都会遭到重重阻碍,医学先驱们的创新,大多换来的不是尊重和支持,而是来自传统势力的抵制和迫害。

第一位偷偷做腹腔镜手术的医生,尽管开创了微创技术的先河,却被传统医生认为是大逆不道,因而丢掉了工作…


第一位坚持要术前洗手消毒的医生,被其他医生嘲笑、排挤,最后悲惨的死在了精神病院里…


第一位实施移植手术的医生,被宗教人士咒骂,死后遭到弃尸荒野的惩罚…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因此退缩。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坚持,终将迎来光明,他们所经受的痛苦,能够让病患少受点罪,能够挽救生命,为后来的医学发展扫清障碍。

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先驱们建立起了严谨精密的外科体系,手术逐渐变得安全、精准、规范…


纪录片里有这样一句反复提及的话:医学实际上是人类善良情感的一种表达,它起源于人类最朴素的救助愿望。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对生命的敬畏。

对捐献者的遗体,医学生们称之为“大体老师”,解剖前举行肃穆的开课仪式,向“老师”献花鞠躬,然后慎重的下刀…


医疗器械的研究人员反复试验,精益求精,只为了制造出更安全可靠的止血钳。

止血的速度再快零点几秒,手术就能赢得更高的成功率…


从手术台上下来的医疗器械,需要经过30多道程序的消毒处理,还要经过物理、化学、生物检测,才能再次使用。

每一件器械的处理时间,长达3小时…


在这里,你还可以预见到:医学的飞速发展。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辅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越来越多的手术机器人,能够完成更多精准的操作。

需要移植手术的病人可以用自己的干细胞,再造一个健康的器官…


瘫痪的病人,能够通过外骨骼机器人,重新获得行走的能力…


因为医学的发展,我们得以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前人,都能够更充分的享受,这唯一一次的生命历程,并拥有更大的信心,对抗疾病。


在纪录片中,最让人感慨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1954年,一个罹患先天性心脏病的10岁男孩生命垂危。

当年,他的主治医师,采用了一个疯狂的方法完成手术:用志愿者的心脏为男孩持续供血。

因为这个勇敢的尝试,男孩得救了。

当年的男孩,如今已经白发苍苍、儿孙满堂。

他说:我以健康的身体,完成了很多想做的事,我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拥有我想拥有的一切。

或许,因为他曾经死里逃生,才如此珍惜生命。


但其实,活在今天的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开始,本该时时面临死亡的考验:一场感冒、一个弄破的伤口、生个孩子,都可能失去生命…

医学发展,避免了这一切的发生。

为了我们好好活着,这些人前仆后继,拼尽全力,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我们见到的每一个明天,都不是理所当然的。

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这可贵的当下?

 楼主| 发表于 2020-6-8 01: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录片《手术两百年》(全8集,2019)
http://www.hutong9.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16164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19 06:17 AM , Processed in 0.05152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