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5|回复: 1

[人世间] 《中国人的一天》第3792期:小伙出狱后开了家特殊的工厂 吸引100多女工来上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23 03: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伙出狱后开了家特殊的工厂 吸引100多女工来上班| 下山之后

中国人的一天2020-07-23
“贫穷”,一度是贵州省毕节市难以摆脱的标签,最多时超过260万的贫困人口,让它成为全国“穷人最多”的城市。得益于精准扶贫,到2019年底,毕节市贫困人口已减少到12万,预计2020年全面实现脱贫。4年来,28.48万深居大山,被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涝等自然灾害威胁的贫困村民,经过易地搬迁,在城里开始了新的生活。腾讯新闻联合《新京报》,在99公益日到来前夕,推出系列报道《下山之后》,记录毕节变迁。
1.jpeg

孔维怀把成捆铜线剪开。教会一个工人,平均要耗费320元的铜线。

“一开始我以为机会来了,后来发现并不是”,孔维怀说。

毕节市七星关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距市区8公里,是毕节单体安置规模最大的搬迁安置点,安置了34个乡镇(街道)2.9万人,孔维怀是其中之一。

2.jpeg

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精准扶贫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

孔维怀是一名刑释人员,2018年6月27日搬到这里,算是老住户。

“贫困户也要吃喝嘛”,面对“凭空”多出来近3万人的广阔市场,他做起了送水的生意。

“后来发现,送水的比喝水的还多,竞争太大,我放弃了”,孔维怀说,因为他忽略了“2.9万”背后,还有另一个数据,“就业人口1.2万”。

3.jpeg

孔维怀站在搬迁社区的小广场里。

孔维怀决定另辟蹊径。以前他在吴江、东莞等地电子厂打工,通过老朋友,他拉到了给江苏两家大厂代工平衡电感线圈的业务,朋友向他保证,“电磁炉、电风扇、空调、冰箱都需要这玩意儿,市场大,不愁订单”。

今年4月27日,孔维怀成立了一家电子公司,在安置点开起了“扶贫车间”。

购买材料和设备的资金,主要靠朋友资助,“如果搞砸了,我就什么都没了”。

孔维怀敢开公司,看重的另一点是政府对“就业”的重视。街道办提供厂房,免租金三年,只用交物管费和电费,这是对他最大的支持。

4.jpeg

在柏杨林街道社区,有6个手工业就业扶贫车间,提供上千个居家就业岗位。

“居家就业”,是一种非常适合安置点的就业形式,挣钱照顾家庭两不耽误。

张帮巧是孔维怀的“员工”之一。早上起床,给三个孩子做饭,8点送孩子上学,回家花2个小时做线圈。中午休息,下午再做几个小时,然后接孩子、做晚饭。

5.jpeg

张帮巧带着孩子在工作中。

张帮巧很满意现在的工作,她手脚利索,一天可以做三四百个,收入一百多元,“家里多一份收入,老公在外面打工,压力也没那么大”。

50多岁的杨正会,儿子和儿媳妇都在外地打工,她在家带孙子,时间没张帮巧多,但一天也能做两百多个。

6.jpeg

正在工作中的杨正会。

孔维怀的厂有100多个工人,70%居家做活,从扶贫车间取材料,回家生产,领计件工资。

“从二十来岁,到五六十岁都有,以女性居多”,孔维怀说,工人们遇到问题,在厂的现场交,不在厂里的视频教,视频教不会的,他就自己上门去教。

7.jpeg

孔维怀在教刚入职的聋哑人陈双凤绕线圈。

白天守车间,下午跑社区,时间久了,孔维怀发现,这老板并不好当。

因为不是每个工人,都像张帮巧这样让他省心。

居家就业对工人约束少,“手艺各有高低,产多产少全靠自觉”,这样一来,生产速度和出货量变得非常不可控。

车间刚开张时,“街道推荐了不少年龄偏大,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人,我也照单全收了”,孔维怀发现,“年轻人两三个小时就学会的东西,有的老年人十多天都学不会,浪费了很多材料”。

8.jpeg

工人大部分是二十多到六十多的妇女,产品检测岗位有几个年轻人。

他估算了一下,教会一个人,平均成本320元,包括定制的铜线、磁芯等材料,两个月下来材料浪费了几万元。

另一个问题是,工人们自由散漫,“我考察过几家人,都学会了,做的也挺快,但今天回老家处理事,明天去喝酒,有人领400个材料回去,5天都做不出来”。

“有的工人把发的材料搞丢了,我也没办法找他要钱,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很多靠低保吃饭,拿啥赔你?”

“有的人并没有上班的意识,没把我这当厂,而是当成了菜市场”,对此,孔维怀也理解,进城前,大家都在地里干活,突然进城了,角色还没转换过来。

9.jpeg

孔维怀公司的产品。

按照合同,三个月内,对方厂家不催货,不付货款。三个月后,做得好,厂家收货付款,做得不好,厂家不再发货,退押金完事。

对此,孔维怀有点心急,他怕订单被别家抢走,怕之前的钱白投了,一连几个晚上,他都在想对策,“要买打卡机,建立请假、辞职、全勤奖励制度,愿意干的就跟我干,不愿意的,咱们好聚好散”。

孔维怀近期目标,要招300人以上。人越多,设备使用效率越高,产出和收益也越稳定。

“从农民到工人,大家还需要一些时间扭转观念”。

10.jpeg

孔维怀帮到厂里上班的工人照顾孩子。

60多岁的石天惠,进城有一段时间了。

她有三个孩子,两个在外地读大学,一个在县初中住校,家里只有她一人,“一个人住着,感觉空荡荡的”。

有人约她去上班,石天惠说,“别开玩笑了,我什么都不会,只会种地”。

对方说,“对,就是种地”。

11.jpeg

威宁县在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周边,流转了3000亩土地给搬迁群众经营。

今年6月27日,威宁县易地扶贫搬迁前期工作结束,66565名大山深处的贫困群众搬进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政府在安置点周边,流转了3000亩土地,交给由搬迁民众组建的合作社种菜。

政府通过县农投公司,垫付70%的资金,用于地租、土地平整、工人吃住、配套设施等,30%资金由搬迁户集体入股。

“产生收益后,合作社把垫资返回,剩余利润作为分红”。

12.jpeg

俯瞰威农合作社的蔬菜基地。

万河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位于威宁县小海镇,临马路的一排两层楼房,是威农合作社的宿舍和食堂。

员工一共70人,管理着周围400多亩菜地。每10人一组,石天惠是三组的组长。

13.jpeg

威农合作社有70多名职工,女性比男性多。

提起在这里和在老家种菜的区别,石天惠说,“在老家,用锄头随便刨点地就能种菜,而在这里,种菜是个技术活”。

另一个区别是,家里种地,够吃就行,这里种地,是要卖钱的。“种玉米,一亩收六七百斤,除开地膜、肥料、种子、人工,还要倒贴钱”,石天惠说,在合作社种菜,一年能种三季,亩产值能达到1.2万元。

14.jpeg

上工前,各小组长聚集在一起,布置当天的任务,分别是打药、锄草、施肥、补苗。

地里干了一辈子活的石天惠,在这里重温了集体生活。

务工者集中居住,统一劳动,包吃住80元一天,每月做满22天每天奖励20元。日工资加采摘类计件工资相结合,多劳多得。

石天惠说,以前种玉米,现在种蔬菜,从看天吃饭,到科学种植,技术差别很大,但道理相通。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后,石天惠已驾轻就熟。

15.jpeg

过去是自给自足,现在是生产商品,技术要求高,团队协作更重要。

何献超是威农合作社负责人。他曾在昆明种了8年大棚,学了一套系统的技术。

为了成立这个合作社,他动员了安置点70个人,每人出了1000元入股。他说,每亩蔬菜纯利润1800元左右,年底能拿出70多万元分红。

“每月还有3000元工资保底”,他劝说犹豫的人。

16.jpeg

2020年6 月11日,何献超在威农合作社的蔬菜基地。

何献超说,种菜不是件难事,难的是和社员们的沟通。

“大家觉得,自己种地这些年了,还需要教吗?”何献超说,按照他们的思路,地整平了,种子一播,薅薅草打打虫就可以了,没有科学的方法,也没有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的意识。

17.jpeg

威宁县农业农村局专家为何献超的蔬菜基地提供技术支持。

比如传统农田没有工作走道,人在地里想怎么踩就怎么踩。规划化种植,锄草打药采收都在操作便道里完成,“土壤是否蓬松对萝卜影响最大,萝卜在长大的过程中,你从它旁边踩过去,把土踩硬了,它长畸形了,就卖不出去”。

光是“走路”这个问题,何献超都要挨着去教一遍。“有的性格固执、脾气犟,不服气,经常跟我吵,现在也慢慢能接受了”。

18.jpeg

合作社的工人在工作中。

这样的事,也在何献超预料之中。

“工人们年龄大多在45-60多岁,新事物接受慢一些”,何献超说,大家没啥专业技能,种了半辈子地,你质疑他种得不对,“他也觉得难以接受”。

“现在也有年轻人加入我们了”,在石天惠的组员里,就有3个大学生,贵州民族大学的刘冬琳就是其中之一。因为疫情,学校没有开学,她随妈妈一起来合作社种地。

19.jpeg

刘冬琳在合作社种地,她认为种菜也是件很专业的事。

“威宁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海拔高、病虫害少,蔬菜品质高”,何献超说,威宁易地产业扶贫试点,已成为贵州规模最大的集中连片蔬菜基地、最先形成蔬菜全产业链条。

何献超相信,捋顺了管理的问题,合作社的事业前途是光明的。

我们了解到,到2020年,威宁县易地蔬菜产业扶贫基地已有7万亩规模,蔬菜销往东南亚、粤港澳大湾区、北京、上海等地,带动了1万多名贫困群众增收。

20.jpeg

孔维怀和何献超遇到的问题,何琪同样也遇到过。

“以前一提起新员工进厂后的表现,大家都头疼”,威宁县五里岗产业园区,威宁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外联部负责人何琪说,“现在好太多了”。

21.jpeg

威宁雪榕金针菇日产量130吨,30条作业线,每条线10个人,每天要切四五吨菇脚。

“我们的不少生产流程,其实是可以通过机械化自动化完成的,但在威宁这边还不行,除了挣钱,我们还要考虑带动就业、为地方政府和老百姓多做点事情”。

何琪介绍,从2015年在威宁投资建厂至今,雪榕生物现有2500名员工,绝大多数来自本地,精准扶贫户就有1500人、易地搬迁户500人。

“员工进入的门槛不高,年龄放开,文化不要求,只要身体好就行”。

22.jpeg

杏鲍菇包装车间工作的工人。

何琪对新员工“头疼”的是,“刚进厂时,很多人没有上班和制度的概念,以为就是在这里捡菌子,工作散漫,不好管理”、“一到吃饭时间,垃圾扔得满厂都是”。

“但事实也证明,多花点时间,都是转化为职业工人的”。

从上下班遵守交规、吃饭排队、技能教育,“我们一点点的培训,最终都起到了效果”。

23.jpeg

2020年6月10日,杏鲍菇包装车间开工前的早会。

杨子杰今年27岁,在这里工作三年了,“以前在天津、江苏、广东都打过工,现在一家人都搬到了县城”。

“如果能在家乡找到工作,谁愿意背井离乡呢?”杨子杰说,他和老婆都在这里上班,每月工资加起来有7000多元,包吃包住,收入可能没外面打工高,但“过得比外面舒服”。

“有很多一家人都在这上班的,有三四个人,一家月收入就一万多了”,杨子杰说,对搬迁家庭来说,这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

“有了稳定的收入,在城里才能安心地生活”。

24.jpeg

货运岗位有一大半是女性,工作起来不输男职工。

除了解决大人的就业问题,改善毕节留守儿童、贫困学子的生存现状,也是我们一直关注的焦点。

25.jpeg

搬迁之前,居住在危房中的孩子们。

第3792期

摄影&撰文 | 陈杰 刘旻 李强

设计 | 杜小娟 编辑 | 匡匡 夏天

联合出品 | 腾讯公益 腾讯新闻 新京报

鸣谢 |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

 楼主| 发表于 2020-7-23 03: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伙子出狱开厂当老板 吸引100多女工来上班|下山之后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6 07:46 AM , Processed in 0.10152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