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1|回复: 0

[人世间] 《在人间》第295期:留守在洪水中的村民:防洪、防病、防小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24 04: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人间|留守在洪水中的村民:防洪、防病、防小偷

2020年07月24日 14:20:49
来源:在人间


0.jpg

凤凰新闻客户端 凤凰网在人间工作室出品

7月8日,66岁的余广生亲眼看着大水冲进自己村子。油墩街镇后分余家村被淹在了水中,潮湿闷热、停水断电,吃饭喝水都成问题,同时也存在房屋倒塌、疾病传染等诸多风险。

据报道,当天油墩街镇有9000多名群众转移,有300多名村民选择去了临时安置点——那里有提供免费三餐和空调宿舍,但也有部分村民选择留下来。“我们不想去,现在(本村)还有不到50个人留在家里住”,余广生告诉凤凰网在人间摄影师。

近20年来,富裕起来的村民,几乎倾尽所有,逐渐把原来的木结构房屋换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楼房的二层三层在洪水袭来时,为村民提供了栖身之处。同时,它们也是留下来的村民,在诸多不便中,冒着危险努力守护的家园。

1.jpg

■ 被洪水包围的上饶市油墩街镇后分余家村。

根据应急管理部日前的统计,洪涝灾害已造成全国3797.9万人受灾,其中江西700余万人受灾;死亡失踪人数142人;紧急转移安置260余万人;倒塌房屋2.7万间……

2.jpg

■ 本村的善心人士张堂屏为30多户宗亲捐赠物资,每一户可分到2袋米、3桶油。物资被集中存放在一座房子的楼顶,村民正在撑船领取。

3.jpg

■ 几位余家村村民乘船离开前往安置点。

一艘带燃油船外机的注塑船价值近5000元。洪水后不少村民购买了注塑船,自用或临时做起了送客生意。已经转移到油墩街集中安置点的灾民们,也会不时乘船回到家中,确认房子和财物是否完好。

4.jpg

■ 一位留在水中生活的村民站在自己家的屋顶眺望。

如果我听子女的,不养鱼了,就不会损失20万

1.jpg

■ 余广生,66岁,站在自家房子的二层。

“家里没有电,只有这个扇子,太热了,受不了了。“ 余广生穿着一条短裤,仍旧汗流浃背地站二楼堂屋。

今年66岁的余广生是后分村500多户房屋被水淹没的村民之一。他身后的红色编织袋装着鱼饲料,绿色铁柜是投料机。他家一层已经泡在水中半月有余,之前浑黄色的水变成了黄绿色,水面漂着白沫。“现在水已经退了一米多了,最高时候快淹到二楼啦”,余广生比划着说。

2.jpg

■ 余广生被淹的家和鱼塘。

余广生家的3层楼房始建于1998年,那年的洪水冲毁了村里30几栋木房子,他的家是其中之一。这栋新盖的楼房前后花了20余万元,余广生说,当年工人一天几十块钱,现在200多块,红砖也从1毛涨到了4毛。现在,当地村民修一座楼房一般需要六七十万。

当时余广生也承包鱼塘,两年没有起鱼的鱼塘在那次洪水中,损失了10余万元。22年后,余广生的鱼,再次随着洪水游走了,预估损失约20多万元,“需要几年才能赚回来”。

余广生养了一辈子鱼。他年轻的时候曾是县水产养殖场的职工,从养殖场出来后,他继续单干,靠着养鱼养大了7个子女。近年,在外工作的子女都打电话劝余广生不要再管鱼塘,去浙江一起生活。余广生说,如果真去了,承包的60亩鱼塘也就不会受损了。

3-compressed.jpg

■ 余广生趁着晴天晾晒衣被。

在发洪水的前一天晚上,后余家村的好多村民都到圩堤看水去了,当时水面距离圩堤顶还有2米左右。

那晚的大雨一直在下,余广生听见有人向干部建议说应该通知老百姓转移了。看完圩堤回来,余广生就开始将之前堆放在一楼的物资往二楼运,余广生一人在家,氧气瓶、鱼饲料、投料机,都极重。

第二天上午,忽然停电了。余广生上楼顶观察,远处的水哗哗向他冲过来,声音很大。他想起空调外机还没拆下来,空调是去年才装的,2000多一台。他赶紧搭着梯子把螺丝全都卸掉了,可是机器怎么也卸不下来,眼看着被水淹了。

4.jpg

■ 余广生去年购置了8台增氧机,一台1700多块钱。

5.jpg

■ 余广生站在自家二楼阳台。

6.jpg

■ 余广生用铁丝把增氧机和水泵固定在铁架上。

余广生说,“毛泽东时代,向荒山河湖要粮,围湖造田几十年,鄱阳湖变得越来越小了。就像人的胃一样,胃变小了,吃不下那么多东西了,鄱阳湖也喝不了那么多水了“。鄱阳湖周边地区曾经各村建各村的圩堤。大水一般不到一人高,圩堤也不需要做很高。

而现在,鄱阳湖上的圩堤太多、太高

7.jpg

■ 为了方便看管养鱼设备,余广生用木料在几棵樟树和房屋二层之间搭建起一条木头栈道。

8.jpg

■ 余广生家一楼到二楼的楼梯间灌满了水。

家中原有的大米、面条、腌菜、鸡蛋、液化气等为余广生这段时间的生活提供了基本的物资保障。上厕所就直接在楼下水中。

水里还有很多淹死的动物。洗衣服不敢用,更不敢用做饮用水。

9.jpg

■ 余广生划船去位于高坡地的村子里取水,遇到一位老人用竹竿驱密集的水葫芦,以便于船只通行。

10.jpg

■ 余广生每次划船出去提四五桶水,并带回使用村委会的燃油发电机充电的两块充电宝。

11.jpg

■ 余广生借着烛光吃晚餐。他的日常饮食是面条或粥、腌菜、咸蛋。

“我们农民没有城里人那么好,有退休金,我们都是弄一点就有一点。现在政策好,60岁以后一个月有100块钱养老金,可一年只有1200块钱,不做事的话,还是要喝西北风。”余广生站在楼顶平台上说。

12.jpg

■ 余广生介绍余家村周边已有两户被偷了。小偷趁着夜间潜入村里,首要目标是挂在外墙的空调。为了警示小偷,余广生在房间里放满蜡烛,上半夜他睡在堂屋中间的凉席上,看守着屋里、屋外、水上的养鱼物资设备。

13.jpg

■ 午夜,余广生起身,从二楼阳台的栈道走到树上巡视一次浮在水里的增氧机,确认一切无恙,再回到卧室的床上继续睡觉。

大水来了,大米刚好吃完,水也没有预备

14.jpg

■ 余卫星夫妻两和上初中的孙女在二楼阳台。余卫星63岁,余许凤60岁。

余卫星家对洪水没有一点准备。

圩堤决口那天,余卫星和妻子余许凤在一个办白喜事的人家吹奏唢呐和长号。“回来以后,我们才知道大水要来了,赶紧把一楼的东西搬上二楼。圩堤破了4个口,水来得很急,好大的浪,哗哗的声音,小儿子家的大门都被冲坏了”。

大水后的第一天,余卫星和家人没吃饭。大米刚好吃完了,水也没有预备。家里仅存有去年收的三袋未脱皮的稻谷子。

15.jpg

■ 余卫星家在洪水中的房子。这座4层楼的钢筋混凝土房子,地基有3米多深,是大儿子花钱在2010年前后盖的。

在家里安心,安心的好。家里热一点也没事。”

村里不少人去了安置点,叫余卫星也出去住,“我不想出去。他们说油墩街安置点有人烧饭,多好啊!但我就不想去,我要看家。如果水再高点,还要往上搬。”油墩街镇的扶贫书记吴义林也来做工作,上面有政策,怕村民房子危险,也怕村民得传染病,强制让大家去油墩街集中安置点住住。

但余卫星认为家里房子足够牢靠,而集中安置点人多,反而怕有传染病,“就是在家里没吃没喝也不愿意去,苦一点就苦一点。还有一方面是要看家,听说隔壁村有人家的空调被偷走了!”

16.jpg

■ 余卫星在擦拭楼梯间洪水退去留下的泥水印痕。

17.jpg

■ 洪水来的那天上午,不知是谁家的小狗跑进余卫星家。余许凤说,这只狗很聪明,他好像知道洪水要来了,径直往楼上跑。

19.jpg

圩堤决口后当地停电了,家里的Wi-Fi不能用,余卫星3000MB手机流量很快用完,他和身在外地的孩子们改用电话联系。四块充电宝是余卫星和外界保持联络的基本保障。村委会有一台燃油发电机,余卫星隔两天就去村委会充电。

20.jpg

■ 余家储存的干菜。

这段时间,原本是为了在外地打工的儿子晾晒的干菜成了洪水中一家人的食物

余卫星不敢去买菜,因为划船去桥头集市,会在圩堤决口处遇到救人的冲锋舟,冲锋舟驶过激起的波浪可能打翻小船。

21.jpg

■ 余许凤在自家阳台。

余许凤还记得1998年洪水的情景,当时她和家人在砖木结构的家中,大门被水封住了,救援队从外面把屋顶的瓦揭开,才救出了躲在阁楼的一家五口人。

在那一次等待洪水褪去的漫长的3个月中,余许凤一家用塑料布搭了一个棚子,住在别人家的屋顶上。那三个月有救援的送米、有公益机构捐棉袄和被子,但是屋顶太阳晒,“坐下来把屁股的皮都烫掉了”。

现在比当时是好过多了”。

当时余许凤养鱼,水退后养的鱼都跑了。“1998年以后就不养鱼了,虽然赚钱了,但风险太大”。后来余卫星和余许凤搞起了做红白喜事乐队,余卫星吹唢呐,余许凤吹长号。但洪水一来,人们酒也不摆了,白喜事没地方做了,骨灰直接放在公墓了。

22.jpg

■ 余卫星对面邻居家,梯子支撑在大门屋顶和二楼墙体外。

余卫星有三亩地,洪水前,水稻长了有二三十厘米高了。种子化肥花了2000多块钱,翻田、灌水、育苗、插秧、施肥……辛劳数日,本来10月份地里就可以收3000多斤稻谷,大水一来就什么都没有了。

投资30多万的超市,开了一个多月,洪水来了

23.jpg

■ 余新民和妻子站在女儿家中的楼道。

余新民和妻子在外打工20多年,余新民做装修的小包工头,“我挣不了多少钱,花钱也厉害”。从福建泉州、厦门、山东枣庄到辽宁大连跑了大半个中国。

余新民身体不好,血糖高,新冠疫情后就不想再出去了,投了30来万在女儿家的一层开起平安超市,5月28日正式开张。

但营业不到一个半月,洪水就来了。

24.jpg

■ 堆放在二楼的货物。

在发水前一天晚上,余新民就开始陆续搬东西。但圩堤不到破的一刻,余新民心里也没想到圩堤真的会破,“因为九八年以后圩堤就加高了”。太早搬也担心影响生意、浪费时间。

入夏的时候,余新民听传言说今年的洪水会比1998年的还大。他心里一直绷着一根弦,经常去圩堤上看,听广播中分析上游的洪水有多大,什么时候到。洪水来前,干部们都在圩堤上巡逻,“保不住了他们就会敲锣通知” 。

破堤的时候,余新民还在屋后山上,远远看见下面的田一下都变白了。他匆匆赶回家,脑子也乱了,不知道先搬哪些东西。最后洪水泡了家中的几个大电器,包括洗衣机和空调。

25.jpg

■ 余新民的妻子准备从家里二楼的窗户跳到船上。

余新民和妻子守在家里就想把超市的货物卖了,但现在村里也没什么人了。“如果有亲戚朋友要买,我划船送过去”。

余新民记得1998年发大水的时候,他还在上海,老婆带几个孩子在家,“发水以后电话也打不通了,我马上往家里赶。那时我们这里绝大多数人家都是木屋,一层楼,水来了就没有地方跑,没处住。现在都是楼房,水来了人就上楼了”。

余新民准备让女婿送一个发电机来,可以开电扇空调,舒服一点。“损失的已经损失了,日子还要过”。

26.jpg

■ 一位村民来到西河连圩荻溪村段的一处决口点拍照。此处有多间房屋在圩堤决口时被洪水冲倒。

27.jpg

■ 桥头农贸市场水面上漂着泡沫包装箱。

8岁的孙子到处跑,出去了怕管不住

28.jpg

■ 8岁的余凯楠在家里二楼阳台看洪水。

余凯楠的父母在深圳打工,自己跟着爷爷奶奶在村里生活,洪水来了,二老考虑再三,决定和孙子继续留在水中的家生活。

29.jpg

■ 余时光家里的4层楼房,是在外打工的两个儿子一起修的,2017年完工,到现在还有30万修房欠款。

和其它几家一样,余时光一家人选择留在家里的原因也包括担心家里被偷。此外,余时光有些耳背,在外诸多不便。8岁的孙子到处跑,又怕管不住。

30.jpg

■ 7月17日,守在家中近10日后,镇干部和救援队专程前来督促余时光妻子吴桂荣收拾东西带孙子去灾民安置点。

31.jpg

■ 余凯楠在民间救援队的帮助下登上冲锋舟。到当地的几批救援队主要来自浙江和湖南,这一支救援队来自浙江宁波的。

32.jpg

■ 余时光坚持留在家里看家。他的午餐是炒梅干菜配米饭。

集中安置点的生活

33.jpg

■ 油墩街初级中学宿舍楼被辟为人员转移安置点。

34.jpg

■ 集中安置点,余凯楠打了两碗饭和奶奶一起回到宿舍。

35.jpg

■ 黄金林(左一)和黄典达(右三)两家来自菱塘村。黄金林做室内装修,在洪水中他损失了一些装修材料。黄典达本来在外务工,这次他专程回来,想把母亲和孩子都接到宁波去。

36.jpg

■ 在集中安置点,镇政府的电工王乐江在安装插线板,便于人们充电。在安置点的村民也会时不时租船回村子,看看房子,确认家中财务。

37.jpg

■ 一个孩子在安置点的宿舍楼走廊里洗澡。

38.jpg

■ 油墩街初级中学宿舍楼被临时改为安置点。

今天是江西鄱阳县油墩街镇后余家村泡在洪水中的第17天,无论安置点还是在水面上的村民,都在继续防洪、防病、防小偷……的生活日常。按照余新民以往经验,“如果没有人为干预,恐怕要到中秋水才能退”。

39.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5 02:32 PM , Processed in 0.06991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