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68|回复: 4

吕碧城:观无量寿佛经释论附录:业与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24 07: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20-10-25 01:34 PM 编辑

吕碧城:观无量寿佛经释论附录:业与识
吕碧城  大象佛学图书馆  今天


1.jpg


《观无量寿佛经释论》附录    识与业


      此稿系在泰京中华佛学研究社演讲,兹附录之。以备行人于唯识学毫无研究者阅此或不无小补。说理粗浅,知不堪供大雅一顾,尚希专家指疵正谬为幸。

      识与业,合之为一,开之为二。盖起惑造业,皆识之作用,兹依世谛而分立之。窃思人生最大问题,即由何而来,向何而去?予以为有二大原动力,一切诸趣之生命皆由此演成:一,识力,二,业力。此二者互为因果,如《大乘阿毗达摩契经》云: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右偈《成唯识论》云:“界是因义,即种子识,无始时来,展转相续,亲生诸法,故名为因。依是缘义,即持执义,无始时来,与一切法等为依止,故名为缘,谓能执持诸种子故。与现行法为所依故,即变为彼,及为彼依。变为彼者,谓变为器及有根身;为彼依者,谓与转识所作依止,以能执受五色跟故,眼等五识依之而转,末那意识转识摄故,如眼等识,依俱有根。第八理应是识性故,亦以第七为俱有依。是谓此识为因缘用。……”此释初二句,后二句义甚浅显,不必录矣。

      识于梵音为 Vidjnana,华文译为唯识。唯是遮诠,识为表诠,谓除识外,一切皆遮去之,故云万物皆识所变现,而非实有。识为心之分别力,亦即摄诸精神之种子,由种子产生诸趣。《瑜伽师地论》首述“五识身相应地”,谓五识身自性(了别之能力)、彼所依(即俱有依如眼等)、彼所缘(谓所缘之色)、彼助伴(谓彼俱有相应诸心所有法)、彼作业(谓随善染转能取爱非爱果),识与业之纲要略说如是。然山河大地吾人根身所依之器界,推至宇宙天空究为实有乎抑为幻象乎?佛说东南西北上下六方皆虚空无尽。而近代科学家爱因斯坦Einstein相对论谓空间成曲形,其对径月八万四千兆光年,故星光向前进行五十万兆年后将回复原处。是则空间有限量而无所至,见英国剑桥大学出版《吾人之宇宙》(“The Universe Around Us”)。然此说不能令予满意了解,始就世谛言之,既云有限量是有边界,则边际之外更为何处?更为何质?有此递推,展转无尽,此问题无人能答,则虚空有尽之说不能成立,仍以佛说诸法如幻而得解决。唯虚空无尽,方能如幻。如实质必有尽,而尽处之边界于理不能勘断,故知宇宙非实。

      识可分为八类。先言其六,即眼耳鼻舌身意谓之六根,其对象色声香味触法谓之六尘,此根尘之间尚有六识,合为十八界。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皆由业生,以业不同故,识亦不同(此就总报而言,非指别报),各趣同有眼也,人眼见水为水,天眼(天Devas,天国之人民非谓青苍色之天,亦非上帝)见水为琉璃世界,地狱之鬼见水为脓血;同为耳也,观世音菩萨以耳根殊胜,由闻思而得圆通,他若法华会上听讲而退席者五千人,其耳识不及观音远矣;人鼻能判别香臭,犬鼻反臭为香,故食粪秽;人舌能尝黍稷之馨香,猫舌则非腥膻而不食;身之所触,其识亦异,人身据陆,鱼身居水,火蛇居火(Salamander,美洲产),蚯蚓居泥,何以有此差别?此跟同而识不同故也。世人皆知有根,不知根外有识,故《八识规矩颂》云:“愚者难分识与根”(盖凡外只知有浮尘根,愚者谓二乘于识及净色根尚不能分别,遑论凡外)。

      今试举一例:美国报纸载有一妇犯罪,将受死刑,自请以双眼赠与一瞽牧师,经医以手术移接后,此牧师遂恢复其视觉。根为死妇之根,而识则为牧师之识,不唯根识判为两物,且判然属于两人,根亡而识未去,可借他人之根恢复其作用,如借尸还魂然。反之,若识去而根虽存,则无办法。读《何东夫人生西记》(香港东莲觉苑发刊),彼临殁时,先失去其视觉。彼平时眼根健全,病仅一二日,眼根未腐烂,必不致盲,其不能视者,眼识先不起故也。

      前云五识皆由业生,既生而复造业以餍其识欲。眼求可悦之色,耳求娱乐之音,鼻求兰麝之香,舌求血肉之食,身求貂狐之暖,不惮杀他类之生命,夺他类之物产,以恣其欲,展转受报,历劫沉沦,故云识与业互为因果也。

      复次言第六识“意”,此固人尽知之,无待详言。然其关系最重,范围最广,遍与五十一心所(见注56)相应,前五识之作用各司本职,不越范围(如耳不能视,眼不能听);此则一切色声等尘皆可想象得之,且能直接与五识以助力(前五识中每一识起,有意识与之现行,名为五俱意识),否则五识之功能减弱,如儒经云:“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世亲《摄论》第四云:“五识以意为依,意散乱时,五不生故。”与此说正同。唯其作用胜也,故造业招果之力亦最强,通善恶无记三性,缘世间法则沉沦诸趣;缘出世间法 则证涅槃。故第六识为业主,犹第八识之为报主。佛教之唯识,儒家之正心诚意,西洋之心理专科,皆欲约束之,使纳轨就范,其重要之性可知矣。

      第七识末那(Klichtamanas)或译为意,或称意根,易与第六识混乱,不唯世俗只知有六种识,即小乘于六识以上亦不甚了解,故《八识规矩颂》云“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生论主争”也。实则末那乃揽第八识之见分而形成我相,贪、嗔、痴、我慢诸烦恼随之而起。

      或问:“第六识亦起贪慢等烦恼,岂我执必属末那乎?”

      答:“必先执我相,始起贪慢,故末那又称意根,谓为第六意识之根本。尤有不同者,第六意识之思量审计必待外缘,始起作用,若时乏缘,则成间断。而末那则一切时缘第八为我,恒常不断。如《成唯识论》云:‘然诸我执略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俱生我执,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此复二种,一,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为实我,二,有间断,在第六识,缘识所变,五取缘相,或总或别,起自心相,执为实我。此二我执,细故难断。后修道中,数数修习胜生观,方能除灭。分别我执,亦由现在外缘力故,非与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故名分别,唯在第六意识中有,此亦二种:一,缘邪教所说蕴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二,缘邪教所说我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此二我执,粗故易断,初见道时,观一切法生空真如,即能灭除。’据此,则第六识之我执属分别,以其随缘转易也。第七识之我执属俱生,以其恒与身俱,无间断也。”

      第八阿赖耶识(Alaya)此识为诸法种子之贮藏所,喻如谷仓货库,故又名藏识。具三藏之义:一,能藏,谓有贮藏之能力;二,所藏,即诸法种子之自身;三,执藏,第七识末那恒执此识,以为我故。

      此识之业用有五:一,受熏,诸法种子受其余诸转识之熏习而得增长;二,持种,一切种子储存于此,得保持不失;三,生起正报,即各有情类之根身,如胎生得肉身,卵生得羽身,湿生得鳞身,各具色根,为其正报;四,现起依报,一起器界为根身所依住,令各得资养,以维持其生命;五,结生相续,谓轮回生死,各随业力受生,感爱非爱果,以此识为主动故。五种业用以受熏为首,吾人所能致力者,亦止于此,余则任运,非力所及也。

      《摄大乘论》云:“复次,何等名为熏习?熏习能诠,何等所诠?谓依彼法俱生俱灭,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谓所诠。如苣藤中有华熏习,苣藤与华,俱生俱灭,是诸苣藤,带能生彼香因而生。又如所立贪等行者,贪等熏习,依彼贪等俱生俱灭,此心带彼贪因而生。或多闻者多闻熏习,依闻作意,俱生俱灭,此心带彼托因而生。有此熏习能摄持故,名持法者,阿赖耶识熏习道理,当知亦尔。”此段文字,先标苣藤与华为无记之生灭法,总摄余二。次则诠贪欲生染因,再次则诠闻慧生净因。此二由生灭之现行,熏成种子,复由种子而起现行,皆依识而转。生灭不已,如焰柱相烧,芦束相倚,而种种功能差别起焉,由此阿赖耶安立,名持法者(种子皆前七识所熏,阿赖耶识不自熏种,是持种法,故名)。所持虽有染净,新旧胜劣种子之不同,皆以阿赖耶识为依止,而能持之阿赖耶识,其自性则无覆无记也。净种即无漏种子名为佛性,约理而言,佛与众生同具;约事而言,既有大觉,岂无阐提?或证得涅槃,或永沦诸趣,因有种种之差别,凭其遇缘如何而已。

      新种为今生所得之习气,旧种为多生所积之经验。凡此种种各待机缘,或以时,或以性,而为异熟,有多年或终身不发现者,亦有同时而或多数发现者,兹举一例:如前年1939年五月美先锋报记芝加哥有克兰博士,其女年仅三龄熟谙世事,心理学家及灵学家多往访之。此其阿赖耶藏中种子同时多数发现之证。然何有终身而其旧种从未发现者?此则因凡夫夙世未得“宿命通”,及未修慧业,故无此种记忆力。外国报纸每载有因坠马或落水经救起后全失记忆力者,何况轮回,经一番生死之大痛苦,能保存记忆力者几人哉?

      又心理学中有“多重人格”之说,予近得一实例,乃美国蔬食月报主笔J.Imthurn曾函告予,谓自觉一身而有两个人格,彼所不能知不能为之事,彼之另一人格知之,其友怀特医生Dr. White于此感觉尤为显著云云。予答之曰:“非也,岂有一人而具数人格之理?此乃八识藏中多生习气之宿习耳。”若非佛学于此有所阐明,几成不可解之谜矣。他若幼时之事久已忘之,经数十年而忽入梦者,或某人愚拙,独于某事精巧者,皆阿赖耶识种子发现之故。此识为其余七识之根本,业用最大,为轮回报主,来于身生之前,去于身死之后。平时以第六识为重要,若当生死绝续之际,则以此识为枢纽矣。以上略说八识竟。

      业,梵名Karma,业之定义,以“所作不失,未作不得”,最为简要,如瑜伽说。兹按《十善业道经》酌为损益,以十善法为现法,以五果为后法,以十二有支为爱非爱缘起,以阿赖耶识为报主焉。

      业分身意语三,而以十善系属之。十善者,不杀,不盗,不淫(此三种属身业),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此四种属语业),不贪、不嗔、不痴(此三种属意业),反是为十恶。十善及十恶皆以杀不杀为首,姑举最重,以概其余。

      杀由识起,《唯识二十论》难者云:“若唯有识无身语等,羊等云何,为他所杀?若羊等死,不由他害,屠者云何得杀生罪?”论主辩曰:“由他识转变,有杀害事业。”谓由能杀者为增上缘,起杀害识,转变力故。

      予请更进一解,所杀者固由夙业,而能杀者之起惑造业,或贪利权,或嗜珍馐,皆由识之遍计执着,而不知权利非尽安乐,美味岂必腥膻,皆贪心之所及,舌之虚妄作用而已。欲止恶业,已造者唯忏悔为治标,未造者以转识为正本。业由识起,不解唯识,则不明业相也。

      或问:“身语固属业,若意则尚未实行,云何为业?”

      答:“身语造作,意识为主,虽未起身语时,又经审虑抉择,作意殷重,则熏为种子,种能成果,故亦业摄,果分为五:一,异熟果,为善恶行为,命终之后,所得果报,性属无记,随业受生。异者,谓异性及异时而生,如善恶业得无记报,是生相异。前世造业,后世受报,是时相异。果熟有期,不可现取,故名异熟。无记者,业因善恶或为羊或生天,天人与羊之报体,固可为善为恶,无所谓善恶性也。二,等流果。善恶诸法,引生同类之果。善得乐报,恶得苦报,果性似因性流类,因果平等,故曰等流。此可通现报与后报,虽今世之因可为后世之果,然亦可随时收获,如瑜伽云:‘习不善故,乐住不善,不善法增;修习善故,乐住善法,善法增长。’具现时熏习增长义。三,离系果。谓无漏道,断障所证,善无为法,得解缠缚出生死而证涅槃。但所证不同,众生虽具本来自性清静涅槃,而未能证。二乘断烦恼障,证有余依涅槃,或无余依涅槃,如来断所知障,大悲济众,证无住处大涅槃,众生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或有前三,佛则四种皆具,如《成唯识》说。四、士用果。谓诸作者假诸作具所办事业。约粗而言,如农工商巧,约细则一切学识起士用皆属之。五、增上果,依增缘而生者,如眼识之于眼根,根为异熟生,识则为眼根之增上果也。又如身为熟果,而阿赖耶识为身根、命根之增上果也。此五果中异熟为有漏,离系为无漏,余三则并通漏无漏,如前说十善恶法即业道也。业有引满之别,引业引得总报,更加种种区别,如智愚贫富寿夭苦乐等别报为满业。总报如师作模。别报如资填彩,世事纷纭万有不齐矣。此业果概略也。然发业润生,必有其缘起,缘起属十二支,《法华经》云:“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此十二支,众生迷之而流转,三乘圣者觉之而还灭。”

      略释如下:一,无明,谓无始之烦恼;二,行,为善恶诸造作,三,识(见本题所讲);四,名色,渐起受想行识蕴,及由羯罗蓝位Kalalan先发育色身;五、六入,继则六根具足,可以出胎;;六,触,出胎则感触事物,七,受,既触则感苦乐之受;八,爱,受则起爱恶之欲;九,取,爱则多所取求;十,有,因有取则造感后有之业;十一,生,即依业轮回受生;十二,老死忧悲苦恼。为了生死修净土者,尤须明十二因缘义,盖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如联环无端,束芦相倚,互为因果,皆由此也。业之范围甚广,不离于识。由蕴、处、界摄一切法,达二空观,以免造业,是为智者说法。为普及计,则有《十善业道经》,及《地藏菩萨本愿经》,较合社会程度 ,或更进而读《成业论》,尤善。经云:“业力甚大,能障圣道。”可不畏欤?

2.jpg


大象佛学图书馆平台声明


本文来源 | 心斋老蒋 |,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请重编录用者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权。

3.jpg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0-10-25 01: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5 01: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十二因缘法?
原创: 实证佛教研究中心  实证的佛教  2017-12-28


124451dbrsqxsshwpbubxk.jpg



         十二因缘法就是缘觉法,所证的果位是辟支佛,死后和声闻人一样,取证无余涅槃。十二支分别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支都是可以被消灭的,因为每一支都是下一支生起的缘,当上一支被消灭,下一支也就不会生起。从无明到老死,是世间的有情不断生死轮回的顺序,称为“流转门”;倒过来往前,是修行人逆流而上,止断生死流的修证顺序,称为“还灭门”。这十二支,按照时间和因果关系,可以划归到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

        这里也大概解释一下十二因缘法。

         “无明”,别译为“痴”,指有情在过去世对于世界和生命的真相无知、无现观,怀着错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造作了第二支“行”。

         “行”,从形式上可分为身行、口行和意行,在缘起法中专指染污行,能引发将来的染污业。

        第三支“识”,是很重要的一支,也是一个难点。《缘起经》中把识定义为“六识身”[1],意思是,因为染污行的不断熏习,使有情的前六识贪爱六尘境界,像旺盛的火焰一样难以熄灭。相应的,第七识意根对六识的了别性也贪爱炽盛,不肯停歇。所以当有情命终时,六识无法再现起、了别,而不随六识断灭的第七识还想了别各种境界,这种情况下,第八识就会造作出新一世的生命,满足它的需求。所以,从六识身的定义上讲,“识”这一支说的是过去世的情况,就可以跟“无明”和“行”一起归到过去世。

        而佛在《大般涅槃经》中这样定义“识”:“现在世中,初始受胎,是名为‘识’。”[2]这里的识指“入胎识”,也就是第八识如来藏。因为第八识中含藏由过去世的染污行积聚起来的前七识染污种子,所以它造作出了这一世的名色。以这个定义,“识”要划为现在世的第一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第八识有多种体性,当作为因缘法中的第三支时,是特指第八识中由过去世的染污行而积聚起来的前七识染污种子,不是指整个第八识。染污种子可以被消灭,而第八识不能被消灭。

        第四支“名色”,名指受、想、行、识四蕴,色指色蕴,合称为名色,其实就是五蕴。不过,依生命时期的不同,实际所指的外延会有差别。比如受精卵时,大脑尚未长成,所以六识心的受想行识尚无法现起。

        接下来,以人的名色来看,六根、六识具足的情况下,外境的六尘相通过第五支“六入”的涉入,使六识可以接触、了别。“六入”也称“六处”或“六入处”,具体是:眼内处、耳内处、鼻内处、舌内处、身内处和意内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当六入完成,即是六识接触到六尘境界,这就是第六支“触”。然后,六识了别这些境界,产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就是第七支“受”。六识依于乐受,对某些境界产生贪爱,是第八支“爱”。“爱”又可以划分为欲界爱、色界爱和无色界爱。

        有了贪爱,众生就会执取各种错误观念,比如认为五蕴是恒常存在的“我”、以为欲界的六尘相是实法等等,这就是第九支“取”。从不同方面来看,“取”又可以分为欲取、见取、戒禁取和我语取四种。

        当有了不正的观念,众生就会有种种身、口、意行的造作,从而形成感招后有(下一世生命)的种子,这就是第十支“有”。到此是现在世的结束。

        所以,按《缘起经》对“识”的定义,是过去世三支、现在世七支;按《大般涅槃经》对“识”的定义,是过去世两支、现在世八支,两种分判都是合理的。可以看出,现在世其实就是过去世的细化:到“取”为止是“无明”,“有”就是“行”(也包括划为过去世的“识”)。

          未来世的“生”与“老死”二支,指下一期生命的诞生、衰老和死亡,指代生命中的一切烦恼。随着凡夫不断轮回,现在世是过去世的果,未来世成为现在世的果,这样的缘起顺序始终不变,又称“三世两重因果”。

        修行人顺观、逆观这十二支,并知道这十二支的流转都必须以第八识为根本因,从而转“无明”为“明”,用这个知见渐渐止息炽盛的六识,最终使未来世的生命不再生起,顺入无余涅槃,这就是缘觉法的修证原理。

          值得一提的是,十二因缘法看似浅显,其实非常深奥。我们看经典里,最后身菩萨也是通过这种观察而觉悟成佛。所以,严格来说,其实只有佛能圆满证得十二因缘法,只是缘觉人取证无余涅槃所需的知见不用那么深而已。

          有关十二因缘法,篇幅有限,这里只能作非常简要的介绍。有兴趣的人请参考《实证佛教导论》第六章。

[1] 《缘起经》卷1:“云何为识?谓六识身,一者眼识,二者耳识,三者鼻识,四者舌识,五者身识,六者意识,是名为识。”(CBETA, T02, no. 124, p. 547, c6-8)
[2] 《大般涅槃经》卷27〈11 师子吼菩萨品〉


本文摘自实证佛教研究中心撰稿、正传法师讲述的《华法探微》(三)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5 01: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源济 发表于 2020-10-25 02:26 PM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5 0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20-10-25 09:35 PM 编辑

      正如上面“什么是十二因缘法?”一文所阐述的,完整的第八识即如来藏,具能藏、所藏和执藏三藏之义,缘觉法中的识应该“是特指第八识中由过去世的染污行而积聚起来的前七识染污种子,不是指整个第八识即如来藏。染污种子可以被消灭,而第八识不能被消灭。

      这里保留一个更细微的重要分歧。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5 06:55 PM , Processed in 0.10699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