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6|回复: 0

[哲史艺丛] 「大清皇家海军学院」创建背后的三重算计 | 短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5 05: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清皇家海军学院」创建背后的三重算计 | 短史记

 言九林 短史记-腾讯新闻 2020-11-03

说一说“昆明湖里练海军”。

1886年9月,醇亲王奕譞给慈禧太后呈递了一道奏折,说自己刚刚巡阅完北洋海军,既自豪又失落。自豪的是海军很强大,失落的是八旗子弟对海军事务全都一窍不通。奕譞建议,在北京西郊的清漪园内开设“水操内外学堂”,利用里面的昆明湖,来培养锻炼八旗子弟,使他们成为海军人才。①

昆明湖边的这所“水操内外学堂”,遂因此被后世戏称为“大清皇家海军学院”。

在湖里练海军,本来就已经够离谱了,何况还在是在昆明湖这种园林内湖之中。简直可以说是荒唐。奕譞见识过近代海军是什么模样,当然也知道“昆明湖里练海军”不切实际。但他还是决定要去做这件事。

做事需要有人支持。一件看起来很荒唐的事情,想要获得支持,就需要给出不荒唐的解释。“昆明湖里练海军”这件事,奕譞需要寻求慈禧太后、北洋大臣李鸿章和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台谏群体三方面的支持,缺一不可。

于是,史料中也留下了他给出的三种解释。

6E9BEDF7-AB0F-4594-B03B-56FFEFF75879.jpeg
图:醇亲王奕譞,引自维基

1、奕譞给慈禧太后的解释是:此举旨在暗度陈仓,名为练军,实为修园。

昆明湖在清漪园内,要在里面练海军,首先要建设“昆明湖水操内外学堂”;其次,太后与皇帝随时会去那里视察海军的训练状况,自然需要有驻足休憩之所,所以重修已成一片废墟的清漪园,也是应有之义。于是乎,水操学堂工程破土之日,就成了颐和园开工重建之时。前者成了后者回避舆论关注的掩护。慈禧既想修园,又不愿闹得朝野鸡飞狗跳的“圆明园重修风波”重演,于是很爽快地批准了奕譞的请求。

建议得到批准后,奕譞随即再次上奏说,说“沿湖一带殿宇亭台”本数已经倒塌损毁,必须“稍加修葺”,否则不能供太后与皇帝“阅操”时使用②。所谓“稍加修葺”只是修辞术,实际上是完全重修。至于费用,既然是为了检阅“海军水操”,自然得从海军衙门支取。此番重修后,清漪园就成了著名的颐和园。

2、奕譞给李鸿章的解释是:此举的主要目的,不在以昆明湖练出合格的海军,而是借此机会改变京城的政治风气,提升海军的政治地位。他在给李鸿章的信函中说得很明白:“昆明习战,不过借一旧制,大题实则开都中风气。”

这句“大题实则开都中风气”,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者是指满洲八旗亲贵子弟皆不愿参与海军事业。二者是指新式海军在清廷官场,是一个尴尬的“局外者”,朝堂之上对其充满了疑虑的目光。英国记者克宁汉(Alfred Cunningham)曾深入报道过中日甲午战争。他在战后出版的《水陆华军战阵志》中,如此描述北洋海军在清廷内部的尴尬处境:

“满清帝国的海军是模仿美国式的,海军军官自成一新阶级,没有人稍为敬重他们,并把他们和陆军军官相提并论。就教育和实用知识而论,他们远在中国官吏之上。但在中国官场眼里,他们是局外人,只因为海防需要海军,他们才被容忍着。”④


简而言之就是,奕譞认为在昆明湖练海军,且将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时不时请过去检阅海军,将有助于提升海军的地位,进而将海军建设得更好。

1DEAF75C-CD11-4BA8-8C9B-E466484F2BA7.jpeg
图:1870年代的清漪园(颐和园),Thomas Child拍摄

3、奕譞给翁同龢的解释是十二个字:“以昆明易勃海,万寿山换滦阳”。

“昆明湖里练海军”与“重修颐和园”之间的关系,朝堂众人两个月后才渐渐反应过来。同年旧历十月二十四日,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

“庆邸(奕劻)晤朴庵(奕譞),深谈时局。嘱其转告吾辈,当谅其苦衷。盖以昆明易勃海,万寿山换滦阳也。”⑤


勃海即渤海,代指北洋水师;滦阳是承德避暑山庄的别名。日记的意思是:庆郡王奕劻去见了醇亲王奕譞,二人深入商谈时局。醇亲王嘱咐庆郡王转告翁同龢,让他谅解自己“以昆明易勃海,万寿山换滦阳”的苦衷

“万寿山换滦阳”容易理解,指的是以修建“小型”的颐和园,来替代“大型”的承德避暑山庄式园林,以满足慈禧,换取她顺利交接权力让光绪亲政。本年,光绪皇帝已满16岁。尽管奕譞曾牵头请求慈禧归政后继续训政,但在内心深处,他仍希望太后能按正规程序早日归政。毕竟,光绪宗法上虽是咸丰的后代,血缘上仍是他奕譞的亲儿子。奕譞希望颐和园建成后,太后能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园子里,尽可能地远离政治中心。他让翁同龢等人“谅其苦衷”,必然含有这一层意思。

“以昆明易勃海”则有一点费解。这句话既可以解释为“通过在昆明湖练海军,来改变都中风气,进而换取到发展壮大北洋海军的机会”,也就是“以昆明湖的小花费来换取在北洋海军上的大花费”;还可以解释为“以昆明湖训练出来的八旗子弟,来取代北洋训练出来的海军人才,让八旗子弟成为大清海军的骨干中枢”,也就是“用昆明湖子弟取代渤海子弟”。

前一种解释,可以与奕譞给李鸿章的书信接榫。后一种解释,也不是凭空想象。

首先,“昆明湖水操内外学堂”确实是一所只招收八旗子弟的海军学校。其次,奕譞在海军建设中的“八旗本位”意识,也见于海军衙门的组建。该衙门设有五名海军大臣,全部是兼职。大臣下面设章京三十余人作为具体的办事人员,这些章京全部抽调自奕譞掌控的神机营,也就是全部属于八旗子弟,海军衙门实际上是一个纯以八旗子弟构成的衙门。这种人事布局,曾引起李鸿章的不满。他在给张佩纶的书信中说,海军衙门“奏派文案旗员三四十人,铺排门面,毫无实济”⑥,搞了三四十人的八旗子弟进去,一点用都没有。第三,考虑到翁同龢对李鸿章的敌意,“用昆明湖子弟取代渤海子弟”之说也颇为符合当日谈话的语境。

28CC30DF-A323-4025-893C-C5EE6ABEA6D6.jpeg
图:翁同龢

这三重解释,体现了奕譞的长袖善舞与精于权术。就海军建设本身而言,“昆明湖练海军”确实是一件荒唐事,但奕譞赋予了这件事另外三项目的:太后归政、振兴海军、以八旗子弟取代渤海子弟。这三项目的并不冲突。也就是说,他对慈禧、李鸿章与翁同龢的解释,全是真话;只是对不同的人,选择说不同的真话。

遗憾的是,奕譞的这三项目的,无一实现。

浩大华丽的颐和园,圈不住慈禧太后对权力的热望,最终成了一座似乎怎么也修不完的园林。修筑没有竣工(持续至1894年),意味着朝臣们就没法敦请太后归政。清廷的海军也没有得到更大的发展机会,1891年奕譞去世,由翁同龢掌控的户部随后便停止了对北洋海军的财政支持,使其多年来不能再增一舰。“昆明湖水操学堂”招收了两批学生。第一批学成者只有9人;第二批没来得及完成学业,甲午战争就爆发了。北洋舰队覆灭后,昆明湖学堂也与海军衙门一同被裁撤。“用昆明湖子弟取代渤海子弟”自然也成了空谈。直到1909-1910年清廷重建海军,力求将海军全盘控制在满人手中时,“昆明湖子弟”才再次得到重用。仅一年后,清廷就灭亡了。没有制度上的保障,仅凭权术层面的算计,再如何精明,也终究只得了一场空。

唯一留存下来的,只有那耗费了巨量民脂民膏的奢华园林。

当年挂靠在海军衙门下面的工程,除了颐和园重修,还有三海大修。按王道成的估算,“颐和园修建经费当在五、六百万两之间”⑦。叶志如等人也认为,“将颐和园工程用费的上限估计为六百万两左右,当属恰当”,并认为三海大修工程耗银也在六百万两左右。其中,三海工程“共计挪借海军衙门经费四百三十六万五千余两,如果用这笔钱去订购新的海军舰只,就能够再获得像北洋舰队中定远、镇远、济远那样的三艘主力舰只”⑧。

也就是说,三海的436万两,加上颐和园的600万两,可以让清廷海军多购买六到七艘定远、镇远、济远这样的主力军舰。



注释
奕譞等:《奏请复昆明湖水操旧制折》。收录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64页。
内务府档案,奉宸苑第4602号卷。转引自叶志如、唐益年《光绪朝三海工程与北洋海军》,《历史档案》1986年第01期。
醇亲王致李鸿章函,光绪十三年八月十三日。海军衙门函稿(未刊稿)。转引自: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近代中国海军兴衰史》,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35页。
④中国史学会主编:《中日战争》(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19页。
《翁同龢日记》第五卷,中西书局2012年版,总第2100页。
⑥《致张佩纶》,光绪十一年十月初五日。《李鸿章全集33·信函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72页。
⑦王道成:《颐和园与海军衙门》,收录于《北京学研究报告(2007)》,同心出版社2007年版,第105-106页。
⑧叶志如、唐益年:《光绪朝三海工程与北洋海军》,《历史档案》1986年第01期。这三艘军舰,当年的购买价格共计408.5万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5 04:26 PM , Processed in 0.07557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