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7|回复: 0

[转贴] 棉花!棉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26 03: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棉花!棉花!

 血钻故事编辑部 血钻故事  2021-03-26


2021年3月24日上午9时,快销服装品牌H&M官网发布声明,称“禁用新疆棉花和相关外包工厂”。当晚,淘宝、京东等多家电商平台下架H&M产品。

 

这只是开始。

 

随后,人们发现,Nike、优衣库、GAP、Zara等品牌也均在境外官网发布过“禁用新疆棉花”的声明。

 

3月25日,“新疆棉花”引爆网络一整天。关于此事,网上已有太多相关报道及事件分析,在此不多赘述。而本文要解答的问题就一个:为什么是棉花?

 

其实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度,才能看清楚此事

 

 


0.png

真相


1830年,美国马里兰州,黑奴乔赛亚·亨森逃离了一直生活与劳作的种植园。此后,他又帮助一些奴隶成功逃亡。

 

1850年,美国通过了第二部《逃亡奴隶法》,将协助奴隶逃亡定为违法,并再次限制黑人奴隶所拥有的权利。


在一个礼拜日,身材矮小的斯托夫人正在教堂里做礼拜。然,她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奴隶正在遭受毒打,老奴隶的脸上带着耶稣受难的表情,仿佛宽恕了鞭打他的人。

 

靠着灵光一闪的画面,斯托夫人决定创作一本小说。在搜集素材时,她翻到了黑奴乔赛亚·亨森的自传,并以此为蓝本,创作了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


1.jpg

 同类题材《为奴十二年》剧照


1852年,距离美国南北战争爆发还有8年时间。这一年,《汤姆叔叔的小屋》出版,并在当时成为“圣经之后最畅销的书籍”。

 

在肯塔基州的一个庄园,主人公汤姆被庄园主卖掉抵债。与他共同被卖的奴隶同伴在前一晚带着孩子连夜逃离庄园,冒着生命危险踩着浮冰渡河,最终逃到了自由州。


而汤姆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他不愿违背自己的信条,甘愿被主人卖掉好为主人分忧。在被贩卖的路上,善良的汤姆救了一名小女孩,因此得以前往小女孩父亲的庄园照顾小女孩。后来,小女孩父女两人去世,汤姆落到了另一个种植园庄园主手中,最终被鞭打致死。

 

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被认为是战争的导火索之一。因为它的许多细节,都还原了当时奴隶制下的美国惨绝人寰的现实情景。

 

在奴隶制盛行的南方种植园,汤姆叔叔的结局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在当时,奴隶可能会因各种“罪行”而受到惩罚,包括懒惰、逃跑,甚至他们的母语。即便是孕妇和儿童,也经常受到鞭打的惩罚。

 

2.png

奴隶“戈登”(又名“鞭打的彼得”)

 

更残忍的是,当奴隶的伤口开始愈合时,这些庄园主会令人将伤口再次切开,并在上面涂抹红辣椒和松节油之类的刺激性物品。有的奴隶主甚至将砖块磨成碎石和灰尘,将其与猪油混合,然后擦入奴隶遭受鞭打后的伤口之上。

 

哈丽特是一名女黑奴。为了躲避庄园主的性侵,她在祖母的天花板上躲了整整七年,最后才逃到英国。在她的自传里,描述了这样一个画面:


住在她附近的另一个奴隶主最喜欢的惩罚是用火烧奴隶。绑住一个奴隶,在他身上生火。然后一块肉被烤熟了,燃烧的脂肪滴落到其他奴隶裸露的皮肤上……

 

《汤姆叔叔的小屋》如同一篇鼓动战争的绝佳软广:自诩正义的北方以解救受苦受难的黑人的光辉形象,发动了战争。最终,如同那个让作者灵光乍现的老奴隶一样,黑人以基督的胸怀宽恕了美国白人。

 

在书的尾声,斯托夫人说道: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原型,每一个情节都是真的。

 

但斯托夫人没有说的是,真正引发南北战争的,并不是双方关于奴隶制的废除与否,而是棉花

 

 


3.png

资本


 

1831年,托克维尔旅行美国时曾这样写道:


“(俄亥俄)河的左岸人烟稀少,时而看见一队奴隶在半荒芜的田野里懒洋洋地走着。你会觉得这个社会正在沉睡。但是右岸,从远方传来嘈杂的哼哼声,你可以知道人们正在忙于劳作;田地里长着茁壮的庄稼……舒适的迹象显而易见。”


俄亥俄河左侧当时是蓄奴制的肯塔基州,右侧是俄亥俄州。南北战争爆发前,自由州的北方经济活力是优于南方的。

 

这一点或许很好理解。随着新大陆的不断开发,北方的工厂主已转型到利用经验丰富的北欧移民开展制造业,而南方的庄园主们却还继续沿用着落后的奴隶制大规模经营种植业。

 

但接下来可能就要推翻读者的惯性认知了:在当时,经济活力更强的北方,经济水平却远远落后于死气沉沉的南方。

 

而造成这一反常现象的原因,就是棉花。

 

当时,美国南方的棉花是全世界纺织业工业的主要产地。由于联邦政府对南方海岸线的封锁,造成了国际棉花市场的崩盘。不仅英国和法国没有棉花,美国北部同样没有工厂赖以为生的棉花。

 

当南方庄园主靠着棉花制肘着北方新崛起的工厂主们时,北方社会同样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这些占据了社会资源的资本家们,逐渐掌握了国会话语权。


随后,他们开始用报纸、用广播……用一切可用的媒体,宣扬南方奴隶制的黑暗面,并在国会议程上,把废除奴隶制提上了台面。

 

废奴?这无疑是对南方经济的“杀鸡取卵”。

 

南方经济胜过产业更先进的北方,靠的就是棉花。美国南部的气候本身就更适合棉花生长,但这还不够。真正保证南部棉花利润最大化的,其实是黑奴。

 

美国黑人奴隶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产棉者,而且他们的生产效率在逐年提高。因此,在1860年棉花需求增加500%的情况下,这种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原材料的实际价格却大幅降低,只有1790年的25%。棉花也推动了美国的扩张,使这个年轻的国家从一个狭长的海岸带扩张成一个幅员辽阔的强国,其经济增长率居全球首位。


4.jpg

1791年——1860年美国棉花产量

 资料来源:《被掩盖的原罪:奴隶制与美国资本主义的兴起》,浙江人民出版社


那么对这些南方庄园主来说,黑人究竟是什么?是免费劳动力吗?


并不完全正确。

 

黑奴不光要整日劳作,他们的人身自由权——包括生育权,也同样掌握在奴隶主手里。这意味着黑奴生下的孩子,生来就是奴隶主的私人财产,可以随意转卖——对奴隶主来说,黑奴就是牲口。

 

庄园主像照料牲口一样照料黑奴,等黑奴的孩子出生了,要么继续充当免费牲口种植棉花,要么像牲口一样,作为一件商品,再卖出,凭空赚取一笔额外利润。


这种经济优势,是北方乃至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弥补的成本差距。

 

庄园主们要维持住自己的成本优势,自然得用尽一切办法,掌控住手底下的黑奴劳动力。在路易斯安纳州,允许对奴隶进行烙印,作为逃跑的惩罚。


5.jpg

美国西南部黑奴婴儿死亡率

 资料来源:《被掩盖的原罪:奴隶制与美国资本主义的兴起》,浙江人民出版社


不少大的奴隶主经常给奴隶打上烙印,以使其易于识别,并防止偷窃和转售奴隶。通常,字母或其他可识别的标记会被灼到奴隶的脸上,带上这些标识的黑奴被禁止分配到任何其他奴隶主的房屋或服务工作中,以防止逃亡。

 

这些看似落后的庄园主、奴隶主,其实全是精于计算的资本家代名词。他们优先考虑的,不是人权和道德,而是成本。

 

这也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棉花是南方经济的重要支柱,当生产棉花的劳动力都来自廉价的奴隶时,当地的底层白人却陷入了另一种窘迫——他们无法找到养家糊口的工作。

 

为此,1807年,美国通过了一项禁止奴隶输入的法令。但在利益面前,法律也只是一纸空文。美国本土黑人数量仍增长非常快,到内战开始前,南方900万总人口,黑奴接近400万。黑人人口几乎和白人人口相当。


最后,南方只剩下了三个群体:拥有一切的白人庄园主、破产的普通白人和被当作牲口的黑奴。

 

但随后,更离奇的事发生了:当北方为了打破南方的棉花垄断发起战争时,这些同样遭遇凄惨的底层白人却义无反顾地站在了挤压自己生存空间的奴隶制这边,同北方军队拼死作战。

 

当一无所有时,捍卫种族歧视的“合理性”,变成了捍卫自己仅有的优越感。而随着战争结束,无论这些底层白人或黑人,他们的生活都没有得到改善:


那些战后前往北方工厂内工作的黑人,同样充当了廉价劳动力,报酬少的可怜,难以维生;而工厂主同样对他们任意打骂,甚至频繁性侵

 

资本才是真正的元凶。

 

但南北战争对世界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揭露这个真相。

 

战争爆发前,搞工业的北方工厂主们要和当时的世界大国英法直接竞争,而由南方控制的参议院因棉花出口限定了关税,这让北方资本家们想要挣点钱显得格外困难。相反,这些看似落后的南方资本家(庄园主)却靠着低成本的奴隶制和全球贸易成为全世界最富有的一批人。

 

南北战争后,南方的庄园制经济濒临崩溃。虽然后面进行了重建与恢复工作,但南方的衰落却一直持续至今。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自然是战后大量底层白人战死和黑人前往北方导致的劳动力流失和成本上涨有关,但更深层的原因却是:世界已经适应了没有美国棉花的经济秩序。

 

 

 

6.png

全球化


 

早在1840年,美国南部就供应了全球60%的棉花。但南北战争的爆发让美国的棉花出口变得极不稳定,英国纺织业断了口粮,不得不转向印度和埃及。

 

19世纪前,在美国南部的棉花产业还未崛起,印度一直是整个阿拉伯世界和欧洲的主要棉纺织供应地。1647年,一位奥斯曼官员抱怨道:“有太多的财富用来购买印度商品,世界的财富聚集在印度。”

 

工业革命前,棉花是重要的保值产品和交换媒介。世界各地的统治者都以棉布作为征收贡品和实物赋税——棉花既是封建时代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也与政治经济学息息相关。

 

令欧洲人感到遗憾的是,在棉花的种植、生产和消费的整个网络中,欧洲一直处在边缘地位。长久以来,欧洲人穿的,都是亚麻和羊毛。因为棉花,印度的甘地曾这样评价过:当印度给欧洲供应棉花时,欧洲人自己还沉浸在野蛮、无知和粗野之中。

 

欧洲也数次尝试过在棉花产业中分一杯羹。但最终,他们发现,无论是技术上的突破还是商业形式上的改进,都无法改变这一局面。


很快,欧洲第一批棉纺织品商人总结了自己失败的原因:他们没有征服供应棉花原材料的人。而要达到这一目的进而保证在棉花贸易中获得成功,就必须有国家权力的介入。

 

1492年,哥伦布登陆美洲。这是改变世界棉花格局的第一件大事,因为美洲南部适合种植棉花。关于新殖民地的争夺战打得热火朝天,很快,欧洲殖民者就靠武力在美洲攫取了大片土地,开展种植园经济。但劳动力短缺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

 

5年后,也就是1497年,达.伽马成功驶入卡利卡特港,开拓了从欧洲绕好望角到达印度的海上航线。这是改变棉花经济秩序的第二件大事。发现好望角后,欧洲人开始前往印度购买棉花制品。随后,再用从印度购买的棉花制品,到非洲去跟当地的非洲统治者购买黑人。最后,再把黑人运到新开拓的美洲殖民地。

 

从16世纪起往后的三个世纪里,超过800万奴隶被从非洲贩卖到美洲。同时,印度的棉纺织品源源不断地进入非洲、美洲以及欧洲。


7.jpg


建立在贩卖黑奴的基础上,有史以来第一次,棉纺织品形成了一个横跨四大洲的全球性贸易系统。从产地、劳动力、物流到消费市场,欧洲逐渐重塑了棉花产业的整个产业链。而随着欧洲本土市场对棉纺织品需求的不断扩大,最终又刺激了工业革命的爆发。


对当时的欧洲来说,维持住自身在棉花网络中的主动权,就是维持住了在全球化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但意外还是不期而至。十八世纪末,美国独立。英国人靠军事武装和发达航海业所建立起的一系列棉花配套产业和经验,都一股脑送给了新生的美国。美国南部,一下子成为全球化经济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南北战争期间,南方始终坚信英法两国肯定会出兵帮助自己,因为它们需要自己的棉花。但令南方没有想到的是,趁着自己忙于战乱,英国正在对自己的种植园经济模式进行复制。

 

美国南部掌控世界棉花经济命脉靠的是低成本(奴隶制)和全球贸易(狭长的海岸线及低昂的关税)。而这两者的关键都在于靠政策的支持提供合法性——也就是国家权力的介入。

 

以国家权力介入资本运作。在当时,没有哪个国家比资本主义诞生的英国更具备这样的条件了。在建立棉花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中,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就一直在提供军事支持,以便维持殖民地(原产地)的统治地位,加上发达的航运(物流)和工业革命(技术),最终得以实现反超亚洲。

 

但美国南部“翻身做主人”的故事还是刺激到了英国。他们从未想过,在整个产业链中,明明自己在各个环节都已占尽优势,唯独输在劳动力成本这一个环节之上就会满盘皆输。于是,他们也有样学样,开发了影响至今的新模式——产业转移

 

在此之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已在印度进行棉花贸易。但在南北战争之前,东印度公司采用的其实是外包制度。也就是从当地棉纺织者手中购买棉布,再运输到欧洲市场。种植和纺织这一环节其实并不参与。

 

但南北战争之后,东印度公司开始靠着背后的国家军事武力,跳过印度本土的纺织从业者,直接对农户进行管理——更准确地说,是进一步剥削。

 

从此往后,殖民地有了一个更加具体的形容词:种植园

 

这一过程具体是如何实现的呢?

 

作为距离印度产棉区最近的港口,孟买成了印度棉花的交易中心。商人们纷纷去乡下鼓动印度农民改种棉花,并开出比纺织厂更高的价格。当纺织厂纷纷倒闭后,商人们开始不断降低棉花的收购价。印度就这样从一个棉布出口大国,转变成了棉花种植大国和出口大国。

 

为了追逐更低的劳动力成本,进而获得在“棉花全球化”中的主导权,英国用经济手段硬生生改变了印度的产业结构,也间接地让美国南方断却了最大的经济收入来源。

 

坐在世界霸主宝座上的英国,用“全球化”打败了新的挑战者。而其实现的具体方式,就是将种植棉花这类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或地区,而纺织等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产业,却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哪怕用武力实行垄断

 

这个故事在今天的翻版,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五国,通过《广场协议》,诱使改变日本产业结构,将正在崛起的日本半导体产业扼杀在摇篮。这场泡沫经济带给日本的影响,是曾经足以对挑战美国跃跃欲试的日本,至今都未曾缓过来。

 

倘若我们再把这个故事换算到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就是美国把生产外包给中国人工更便宜的富士康,但却死死卡住芯片技术,甚至还要对华为、抖音进行制裁。


8.jpg

 带着电子脚镣的孟晚舟


但中国不是日本。

 

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国家来说,巨大利益的背后也藏着陷阱;对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危机中往往又裹挟着机遇。

 

 

 

9.png

棉花


 

从特朗普上台到英国脱欧、从日本泡沫经济到法国“黄马甲”运动,背后都有着一个共同名词:中等收入陷阱。

 

同样是开出租车,凭什么在发达国家收入就能是发展中国家的数十倍?因为他们收入的真正来源是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

 

靠着全球化,这些西方资本国家沿用棉花经济时期的策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更低廉的劳动力价格生产产品,再把这些产品卖给发展中国家,赚取高昂利润。赚来的钱,又用来大力发展金融等第三产业,用资本运作的方式攫取更高昂的利润。

 

但这看似精明的做法,又产生了新的问题。首先,这些国家的第二产业,尤其是实体行业大量流失,造成了产业空心化。多数无法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行业的底层人士,就业机会减少,国内阶级矛盾激烈。但再次迁回这些产业已是不可能的事情。


乔布斯曾说过,苹果不可能把生产线搬回美国,因为产业链满足不了——美国已失去了满足实体经济生长的土壤。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这些发达资本国家能做的,就只有是源源不断地提高国家福利。但这些提供福利的钱,又并不来自真正有钱的资本家(他们如果愿意掏钱,当初就不会迁出实体产业了),而是中产阶级——当然,这些中产阶级的钱本质上还是来自资本家对发展中国家剩余劳动力价值的压榨。

 

无论中产的钱来自哪儿,这种做法还是进一步加深了国内的阶级矛盾。为此,政客和背后的资本家们又开始转移矛盾——将资本制造的罪,嫁接给移民和少数族裔,以及中国。


靠着这一策略,特朗普收获了大批底层白人的选票,成功赢得大选。背后的资本家们,同样赚得盆满钵满,而美国这个国家,却开始不断坠落。

 

既然资本依然富裕,那国家为何会坠落?

 

国家从来都不属于某个家族或者某家企业,而是属于全体国民。为了维持统治的合法性,资本拿出一点点利润,用福利的方式腐蚀着一代又一代国民。当中国开始适应全球化,并以日本为经验教训始终不忘实业兴国时,中国制造扮演起了新时代的“棉花”角色,开始走进世界各地。

 

利用“全球化”攫取巨大利润的资本家们在中国面前输得一败涂地。他们既不愿也无力继续供养国内失业的底层,这让享受着一年5周带薪休假和超高福利的法国人走上街头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黄马甲运动”;而为了能继续享有“全球化”带来的高福利政策,英国在世人面前上演了一幕脱欧闹剧……


10.jpg

法国“黄马甲”骚乱现场


当今世界发生的种种看似不可理解的事件,其运行的内在逻辑,其实都是通过反对自己发明的、却被中国脚踏实地适应下来的“全球化”,来倒逼国家权力再次介入资本运作,重新打造一个能让自己占尽便宜的“新全球化”。


今天发生的新疆棉花事件,也只是这一逻辑的沿用。

 

资本的逐利与短视塑造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昨日辉煌与今日之衰落。在他们建立的游戏规则里,中国又是如何逆天改命的呢?

 

这个话题或许过于宏大,但结合近日西方各国以极其荒谬的理由抵制新疆棉花事件,我们能够看到他们的恐惧,同时也能找到这个答案的一丝蛛丝马迹:

 

2010年前后,河南滑县,在县政府的组织下,成千上万中年妇女背起行囊告别丈夫和家人,坐着最便宜的绿皮火车前往新疆摘棉花。

 

除了华北平原,新疆是我国另一个产棉大区。但与人口稠密的华北平原不同,由于地广人稀,每到棉花收获的季节,新疆都需要大量劳动力采摘棉花。

 

以此为背景,导演周浩拍摄了纪录片《棉花》。出门前,其中一名女主人公这样自白:“出去三月时间,能挣一年的钱。”


11.jpg


影片从河南农村前往新疆的摘棉女工,到新疆的种植户、再到广东纺织厂里的老板和外来务工人员,整条中国棉花产业链夹杂着现实的不易,跟随着镜头的缓慢切换如诗般展露在荧幕之上。

 

2014年,影片发行。同年,我国的棉花种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开始走向大规模机械化种植。曾经的女主人公,去往离家更近的工厂打工,而新疆的棉花农户依然种着棉花,但收入和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大幅提升。

 

在纪录片里,新疆种植户家的小女孩对着镜头说,自己长大后想当医生。据网友提供信息,2019年,这名女孩已在新疆医科大学读研。

 

2019年夏,笔者的一名影评人好友邀请《棉花》导演周浩进行过一场创作分享。在《棉花》播完后,他同我们分享了自己的选角故事:

 

那个村很穷。选谁呢?我去了两次。第一年去的时候,她其实也很爽快地答应了拍摄,但他老公没有答应让她出远门。第二年再去的时候,她才挤着火车到新疆摘棉花去了。


但从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我就知道她会去。因为你能在纪录片里看到,她其实是很聪明也很勤劳的,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改善生活的机会。


也许这就是答案:

 

我们的国家或许没有提供很多一夜暴富的机会,但她的的确确在保障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每个努力生活的人,都有勤劳致富、追逐幸福的权利。

 

END


本文作者:地中海螃蟹,血钻故事高级研究员

部分参考资料:

被掩盖的原罪:奴隶制与美国资本主义的崛起,爱德华.巴普蒂斯特,浙江人民出版社

棉花帝国,斯文.贝克特

汤姆叔叔的小屋,斯托夫人

美国奴隶与棉花种植业

马克龙的“欧洲梦”及其前景[J]. 国际研究参考. 2019年05期,张茜

纪录片《棉花》,周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5 10:53 AM , Processed in 0.10474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