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8|回复: 0

[面食] 100年前的苏州吃面黑话指南,现在居然还适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28 03: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0年前的苏州吃面黑话指南,现在居然还适用

 阿舒 山河小岁月  2021-03-25

在去苏州的高铁上,忽然想起来,小辰光好像是三天两头上苏州的。

 

尤其到了夜里,被窝里的你,打着手电筒,睁大眼睛看漫画书玩游戏机,小小的世界温暖而自我,只属于你和尼罗河的女儿。此时忽然一阵妖风,随后平地惊雷:“你怎么还不去苏州的啦!

 

是的,“去苏州”是我小时候时常听的教诲,意思是睡觉。

 

为什么去苏州等于睡觉呢?

 

有人说,过去去苏州要走水路,睡一觉才会到。

有人说,苏州这么美,只好梦里见。(那为啥不说去杭州?以及我查到杭州人似乎也把睡觉说成“上苏州”。)

还有更夸张的,说去苏州要经过昆山,昆山,睏也。这索隐得忒结棍了!

 

现在去苏州太方便了,尤其是上海的同学们。是那种看个电影都很担心会坐过站的近。

 

比如我,吃了碗面,见了一个朋友,又笃悠悠回去了。

 

27.jpg

 

28.png


为了吃碗面来苏州,值得吗?

 

作为我个人而言,我肯定会坚定地回答你:值得。

 

不用讲陆文夫先生《美食家》里的头汤面,单说一碗面汤,就有很多讲究。面分白汤和红汤两种,红汤并不是酱油汤,用的是爆鳝爆鱼红焖后的汤汁,吃口浓而甜。白汤不是纯白,指的是清澈之意。据说这一碗白汤,根据四季又略有调整,夏天最淡,到了春秋季淡黄,冬天又再深一些。


苏州作家嵇元先生在他的《走读苏州》里回忆,古城书院巷原江苏省巡抚衙旧址东琼琳阁,曾经出过一块宣传牌,说自家的面汤,自有一味“助汁”:“助汁铺在碗底,只有一匙的样子,深褐色,在窗口拿面的人是不容易看到的。它是五花肉经过数小时的烧制焖熬出来的底汗,绝对的精华。”

 

29.jpg


《乾隆南巡图》和《姑苏繁华图》里,大大小小的酒楼里,和徽苏大菜并列的,是形形色色的面:比如我一直心心念念的三鲜大面——民国时期的观前街上,也有面馆挂出"三鲜大面"的硬招牌,黑漆底的金字招牌。

 

30.png


显然属于季节限定版的河豚大面。

 

31.jpg

 

乾隆年间似乎特别流行吃河豚——尽管人人知道有毒。先讲一个喜剧,来自《子不语》。常州御史蒋和宁,和朋友一起吃河豚。大家正在吃的时候,忽然发现一个姓张的朋友“斗然倒地,口吐白沫,噤不能声”,大家都以为他河豚中毒,当时人认为喝粪可以解毒,御史和大家一起“各饮粪清一杯”。——谁知,张先生醒来,抱歉地告诉大家:“小弟向有羊儿疯之疾,不时举发,非中河豚毒也。”大家只好一边漱口一边呕吐一边后悔一边大笑。

 

再讲一个悲剧,乾隆十二年殿试,读卷大臣把第一名定为刘墉(就是大家特别熟悉的“刘罗锅”)。但乾隆皇帝读卷之后,认为刘墉才气不够,怀疑读卷大臣有巴结刘墉爸爸之嫌疑。最终,刘墉被贬为二甲二名,原来二甲二名的吴鸿则被拔为一甲第一名。结果这位取代刘罗锅的状元在十六年之后回京时,因为吃了河豚鱼中毒身亡,年仅38岁,当时朝野都觉得可惜。

 

当然,这种悲剧现在很少出现了,因为现在的河豚鱼基本都是养殖,毒性大大减弱,店家又有河豚鱼制作执照,大家基本可以放心食用。

 

32.jpg

我在江阴名豪山庄吃的河豚,太赞!


我倒是非常好奇,究竟何谓“大面”?我和90后“苏州通”刀刀师傅聊了很久,他认为是指浇头的肉都是大块的,比如酥羊大面,酥鸭大面,枫镇大面等等。不过,我无意间查到了1923年朱枫隐先生写的一篇关于苏州面的文章,给我们揭开了谜底:

 

面之总名曰“大面”,曰“中面”,中面比大面价稍廉,而面与浇俱轻;又有名“轻面”者,则轻其面而加其浇,惟价则不减。


这位朱先生的生平记述不多,我第一次看到是在郑逸梅先生的文章里,他说朱先生看起来是很谨慎老派的,不过一写文章就很反差萌,“善作滑稽文,诙谐绝世”,“不类其为人”。

 

这在他的文字里可以窥见一斑,比如下面这则“刮骨疗毒之鸭”:


33.png


多亏这位朱先生,给我们奉献了非常详细的苏州面馆黑话。

 

34.png

 

35.jpg


1923年的苏州面馆里,吃肉的面不叫肉面,叫“带面”。肉面之中,想吃瘦的,叫“五花”,纯瘦的叫“去皮”,肥的叫“硬膘”,也可以叫“大精头”。

 

36.jpg

 

吃鱼的面不叫鱼面,叫“本色”。鱼面中,分“肚裆”“头尾”“头片”“淴水”(即今天的划水)

 

肉也好,鱼也罢,都是浇头。苏州人吃面,浇头重要。没有浇头的是光面,又曰“免浇”。


前文所说的“三鲜大面”里的“三鲜”,指的是三个浇头,两个浇头叫“二鲜”,又叫“鸳鸯”,如果是面少一点的两个浇头,可以叫“小鸳鸯”。但“二鲜”又有讲究,鱼肉双浇叫“红二鲜”,鸡肉双浇是“白二鲜”。

 

37.jpg

 

放多多的葱(一说蒜叶)叫“重青”,不喜欢这些的就“免青”——这个规则现在还在用。

 

38.jpg

 

冬月去吃面,担心浇头上桌的时候不热了,可以叫一声“底浇”,这样厨师会把浇头放在碗底。

 

夏天去吃面,要是嫌汤太烫,可以叫“拌面”,拌面又分“冷拌”“热拌”,比如“鳝卤拌”“肉卤拌”。如果吃“素拌”,不是说拌的是素菜,而“以酱、麻、糟三油拌之”,有点类似上海的冷面。

 

以上种种“黑话”,有的现在仍旧适用,有些早已失传。同样失传的,还有响堂。何谓“响堂”?嵇元先生有回忆:

 

解放前苏州面馆还有一种独特的风情,就是服务员(过去叫堂信,并无贬低之意)看见客人进来,要高声迎接,先生、老板、老伯伯、阿爹先热情地喊起来,然后关照客人坐哪张桌子,向客人报出面的种类、价格,请客人点面。客人指定要吃什么面、有什么要求后,服务员就高声用唱歌一样的调子,报出某桌先生要吃什么面,要面条硬一点还是软一点,拌面还是宽汤,声音要洪亮,口齿要清楚,声调有顿挫,哪张桌子哪个客人的要求,绝不能混淆。里面炉灶上师傅听得明明白白,就按服务员所报内容下面。面下好,服务员端出来也要高声唱道:“堂里一碗本色肚档点,楼浪重油免青一只拌。”拌是拌面,只有调汁没有面汤,味较稠厚,“奥么两两碗来哉!”(四忌死,故用两两碗的说法)“某号桌蹄髓葱油面来哉!”音调抑扬顿挫,几个服务员的声音此起彼落,煞是好听,而且那些吃两面黄、三虾面、虾腰双浇之类高档面的客人,其消费内容被服务员高声唱出来,也会觉得面子上有光彩,听了心里蛮惬意。


——嵇元,《走读苏州》


到了结账的时候,客人给了小费,服务员也会“高声报出某号桌先生惠账若干”,其他人一起应一声“谢谢”——感觉非常“海底捞”。

 

这样的“响堂”,在拍摄于1963年的老电影《满意不满意》里面还保留了一点。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看口型可以发现,电影里的演员显然说的是一口苏白,然而配音却是普通话,唯独那两句“响堂”是原汁原味的。


顺便说一句,特别想做《满意不满意》里面女顾客的那条裙子,忒时髦了。

 

39.png

右一 / 《满意不满意》

最近还在下江南,下期也许写扬州,也许还是苏州,主要看胃口大小。如果看到一个面孔大如银盘的阿舒在街头吃吃吃吃吃吃,请不要提醒我的体重,谢谢大家,鞠躬。

 

40.jpg


以下几家店,是我的苏州面馆推荐,完全个人口味,没有任何利益关系。(谢谢90后苏州美食专家村村通小王子刀刀师傅的推荐)

 

4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19 12:48 PM , Processed in 0.06115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