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4|回复: 0

[哲史艺丛] 曾国藩:只有“中人之才”的你我,怎样才能逆天改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9 09: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曾国藩:只有“中人之才”的你我,怎样才能逆天改命?

宝木笑 最爱历史  2021-03-30


曾国藩,也许是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陌生人之一。


从熟悉的角度说,曾国藩确实有被神话的资本。儒家讲究“立德”“立功”“立言”,这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搭配成一整套人间游戏关卡。古往今来几千年,尤其是到了明清两代,能够通关十分罕见,然而曾国藩却几乎完美地实现了儒家人生的通关奇迹。


他被称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与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并称 “晚晴四大名臣”,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发起洋务运动,创立古文流派“湘乡派”,甚至连子女教育都成为范本,《曾国藩家书》《持家教子之术》广为流传,不少人推崇他为“千古第一完人”虽然溢美,但也并非一味单纯吹捧。


然而,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来又追剿捻军,特别是在攻占安庆、南京过程中手段狠辣,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曾剃头”、“曾屠户”的外号流传甚广。“天津教案”中曾国藩“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满足了法国的大部分要求,最终被天下人指为“卖国贼”,曾国藩的形象逐渐转为负面。上中学的时候,我们关于曾国藩的记忆,就是历史课本上那个湖口兵败急的要跳水自杀的插画……曾国藩越来越陌生了。


正因此,同样来自湖南的唐浩明上世纪90年代初写三卷本《曾国藩》时,也许还带着一种为曾国藩正名的意味吧。当年唐浩明分配到出版社当编辑,然后接了一个“大活儿”,他要负责《曾国藩全集》的编纂。要知道曾国藩“立言”的美誉并非凭空而来,曾国藩一生写了大量著作。光是曾氏家书,唐浩明就从曾府百年老档中整理出约百万字,他编撰的那套全集一共30 册、1500万字。于是,唐浩明萌生了写《曾国藩》这套书的想法,这想法完全是水到渠成,因为只有真的去读曾国藩的故事,才能感受他的世界,而曾国藩的魅力就在于他用一生的笨功夫、苦功夫,拉近了我们普通人与神话的距离。


无论是时人评价还是自我认知,曾国藩都是“中人之才”,说白了就是普通人的天赋。今天的我们需要这样的曾国藩,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告诉我们:即使是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也同样可以过好自己的人生,如果风云际会,如果再努力一点,逆天改命这种事儿,有时候也只不过是自然而然的事儿。


60.jpg




没钱、没人、没背景怎么办?读书啊。


唐浩明在《曾国藩》第一卷中借为母奔丧的章节,将曾国藩的家世介绍的非常详尽。毕竟是做过十年曾国藩全集编撰的人,若论各类资料的丰富,《曾国藩》这部书确实得天独厚。细看之下,曾国藩的家世算来算去也只是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根据唐浩明考据,曾国藩的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还算宽裕,但绝非大富之家。如果说曾国藩家里有些书香气的话,也只是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是一位塾师秀才。可以说曾国藩是在一个教师家庭成长起来的,他五岁启蒙,六岁入家塾“利见斋”开始学习。


很多年前流行“读书无用论”,就是“做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那个时期。后来这种论调逐渐被碾碎,但最近几年却改头换面、沉渣泛起。没人会直接说“读书没有用”,却会给你举很多例子。比如谁谁谁大学毕业了找不到工作,最后沦落到了悲惨的地步,比如谁谁谁非常努力了,最后却因为没钱、没人、没背景成为了悲催的分母。


这其中其实有一个致命的逻辑错误。社会竞争确实激烈,确实存在各种不公平,但这并不是读书惹的祸,读书并没有让你被淘汰,读书并没有让你变平庸,说到底,我们的路是我们自己走出来的,关读书什么事?为什么要读《曾国藩》?为什么要了解曾国藩?第一点就是要明白读书对我们这些“中人之才”的普通人,真的很重要。


61.jpg



曾国藩一生都在读书,他将读书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曾国藩之所以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是因为曾国藩中进士、成理学家,我们就认定他就是一个传统顽固的干瘦夫子了。然而,现实中的曾国藩却是个非常有性格的读书人。他读的书和同时代其他读书人所读的书完全一样,都是程朱理学,都是“四书五经”。在我们看来这些都是些最没有真学问、最老朽不堪的精神“毒草”。


然而,曾国藩却把这些“毒草”变成了“药材”,把“死书”读活了。曾国藩认为:“善学者于古人之书虚心涵咏,而不妄加评骘,斯可哉。”换成现在的话说就是,书这个东西就像武器,关键在使用的人,别没翻几页书就开始在网上乱喷,善学习的人是不会那样彪的,人家领会的是精神。所以,曾国藩立定规模,博览群书,然后求精求熟,约取精髓,读书成了他一生中最宏大的个人工程。


我们可以悲愤,我们可以控诉,但我们不可以欺骗自己。读书也许不能给我们立刻带来升职加薪,也不能给我们马上换碗泡面,生存的问题确实值得最高的重视,但这是读书的问题吗?显然不是。曾国藩无论顺境逆境,终生读书,以读书为乐,不唯书也不功利,最终感慨:“天下凡物加倍磨治,皆能变换本质,别生精彩。何况人之于学?但能日新又新,有倍其功,何患不变化气质,超凡入圣。”


曾国藩的感悟换成今天的公众号问题就是,我们不能马上改变一切,但我们可以每天轻微地完善自我。做人最好别想太多,读书确实并不能带来什么东西,但却能让我们在平凡的日子里更加清楚地认识我们自己。一点点变好,而不是一天天堕落,反正你我如此平凡,读些书也不会损失什么,这也许就是曾国藩的凡人读书之道吧。



从“坑王”到“开挂”: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唐浩明当年是憋着一股劲写《曾国藩》的,他既厌烦了对曾国藩的一味吹捧,又实在不满对曾国藩的一味贬低。如果说《曾国藩》有什么创作的指导思想,那就是要还原曾国藩这个人本身。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和以往不一样的“中兴第一名臣”,那是一个我们似曾相识的自己。


曾国藩让我们最熟悉的部分恰恰距离我们最远。比如他攻下南京,剿灭太平天国,成为晚晴“中兴第一名臣”,成为当时权倾朝野的超级大员。唐浩明的《曾国藩》里当然有这些内容,但这三卷本的大部头最珍贵的地方,却是让人能看到曾国藩的一路走来。为什么说你我这样的“中人之才”的普通人更应该读曾国藩呢?就是因为曾国藩实在是有太多能够引起我们共鸣的经历,那是我们最陌生却最适合我们的“曾氏故事”。早年的曾国藩用我们现在的话说,绝对是名副其实的“坑王”,真是一步一个坎,一米一个坑啊。


曾国藩和“学霸”没有半毛钱关系,第七次参加考试才中了秀才,然后中举人,28岁中进士,30岁入京。在漫长的考试过程中,尤其是七次考秀才的时候,差点儿就回家里开的学校任教了。比起范进,曾国藩当然算是很好了,但确实当得起“中人之才”的评价,不高不低,不快不慢。


62.jpg


唐浩明写曾国藩五十五岁时在家书中回顾一生,当年的经历依然被养气功夫已经一流的他称为“奇耻大辱”。比如23岁时才考取秀才,前后考了七次,而且考秀才的时候,竟然“被考官公开批责”。这是什么场景?就是人家正认认真真答着卷子呢,考官你丫走过来砸吧砸吧嘴说:“我去~~~就这水平还考个屁啊!赶紧弃考算了!”好不容易熬出头了,到了集团总部工作了,结果“遭同事讥笑画图甚陋”。有没有点儿团结意识啊?当面羞辱同事,你丫够狂啊!


更不用说后来搞团练,唐浩明写曾国藩被各方势力挤兑得吐血,再后来和太平天国干,被打得要跳河。这简直就是你我的人生,咱们普通人实在不容易啊,不是考试型,也不是学习型,不是人精型,也不是颜值型,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左不靠谱,右不靠路,整个一个十三不靠。然而,曾国藩对我们的意义正在于此,他并未化身键盘侠整天在网上喷,也未变身老宅男整天打游戏看小电影,人家曾国藩从来不放弃自己,他开始了坚定的自我修养之路。


个人修养这种事儿和读书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基本上也就慢慢淡了。曾国藩如果有什么事真的值得我们崇拜,也许就在于他在工作生活极为不顺,心情极为郁闷的日子里,坚守了自律的人生。曾国藩修身“十二法”很有名:持身敬肃、静坐养性、早早起床、读书专一、阅读史书、说话谨慎、保养真气、爱护身体、每天获知新学问、每月不可荒疏旧技能、写字、夜晚不出门。


看起来很简单吧?有些条款甚至还萌萌哒吧?然而,人家每天都坚持做,而且坚持了几十年……我们也不能死读书,也没必要和曾国藩做一样的事情,但是其中的那股子韧劲儿和精神却很值得我们深思,那里面有一种《士兵突击》里不抛弃、不放弃的味道。老天的性格其实很闷骚,他最喜欢静静看着我们,手里悄悄攥着礼物,直到他觉得我们够格的那一天到来,然后半遮半掩地把礼物默默递给我们……只是我们大部分人都没等到。


63.jpg




“正道的光”:你有多大的格局,就有多大的机会


十个人里得有九个人说曾国藩奸诈,要不然怎么能爬得那么高?这也是唐浩明写《曾国藩》着重下力气扭转的关键点。从曾国藩的官场沉浮来看真应了那个话了:小利益靠算计,混的开靠智慧,逆天改命靠王道。什么是王道?网上满天飞的职场文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它们的反面就是王道!


写曾国藩的职场之术的书实在太多了,然而真能涉及他的职场之道的却很少。如果细细琢磨曾国藩的职场经验,核心其实就是一条:你要真想逆天改命,又明白自己只不过是个“中人之才”,那就必须讲究两个字——格局。


格局就是足够大气。曾国藩一直强调“正心诚意”,他认为:“方今天下大乱,人怀苟且之心。出范围之外,无过而问焉者。吾辈当立准绳,自为守之,并约同志共守之,无使吾心之贼,破吾心之墙。”翻译成咱们熟悉的风格就是,做人不能太鸡贼,与人共事要有点儿胸怀。


64.jpg


格局就是足够能忍。湘军出省作战实行的是“就地筹饷”,结果曾国藩基本上陷入了推诿扯皮、气度狭隘者的海洋,拼命你们去,要钱没有。当年江西巡抚陈启迈,对曾国藩指手画脚,呼来喝去,江西通省官员与曾国藩针锋相对,曾国藩的名言“打落门牙和血吞”不是说着玩儿的啊。


老板咸丰皇帝也并非明主,气度不大,很喜欢耍小算计。看到天京内讧了,太平军内部分裂了,老板觉得自己差不多也能团灭他们了,于是就大笔一挥让曾国藩回家给父亲守孝三年。太平天国大内讧之前,曾国藩要求守孝你不准,说什么“忠为大孝”,如今反过来让人家去当孝子去了。正当太平军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曾国藩偏偏被打发回家了,他的许多部下都因军功飞黄腾达,而他却仍然是个在籍侍郎,职位没有任何升迁。


然而,这些艰难曾国藩都一一忍了过来,包括整个清朝官场那些被触犯利益者的围攻和讥讽,他都一一忍耐。这不是犬儒么?这样活得还有什么意思啊?拿板儿砖拍丫的啊?还是不是男人?没错,这就是我们的想法,这些想法也没啥,很正常,也没错。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想要更好的生活,我们受够了自己的无能,我们太想让家人因为自己能够生活得宽裕一点,所以,我们就不能学李逵,我们得学曾国藩。


曾国藩把家居的两年称为“大悔大悟”之年。曾国藩终于认识到,诗和远方没有错,但眼前的苟且不一定非得以极端的形式砸烂。真正的强者,从来都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他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所以,再次出山后的他变得周到而和气很多,对老板也不再那么直言不讳了,对于团团伙伙、拉帮结派也不像以前那样偏激攻讦了。


那么曾国藩变了么?没有。如果说曾国藩有所变化,那就是变得更加坚定了。格局就是你将诗和远方深埋在心里,学会正确看待眼前的苟且。“正道的光”并非一味傻白甜,越是善良的人越要学会保护自己,越是你我这样没钱、没人、没背景的普通人越要学会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65.jpg


结语:


曾国藩是人不是神,年轻时候也是大大的“愤青”,比如说话很硬,愤世嫉俗,喜欢站在道德高地上对别人指指点点,办起事来手法单一。他就像每天挤在公交地铁里上下班的你我,才华只够大学毕业,情商勉强混口饭吃。然而,中年之后的曾国藩改变了风格,他变得懂得与现实巧妙相处,他懂得合理照拂好自己的欲望,因此人生迎来了逆天改命的质变。但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曾国藩的这种改变是方法论的改变,而他内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却从未动摇。这和一些心术不正或自甘堕落者有着天壤之别,红尘万丈中的你我对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和学习,千万别换了交通工具,就忘了自己当初的目的地了。


—END—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深度书痴宝木笑(ID:baomuxiaoshu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18 04:19 PM , Processed in 0.03600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