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2|回复: 0

[哲史艺丛] 离状元最远的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9 11: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离状元最远的人

最爱君 最爱历史  2021-06-09


人生最大的打击是什么?

 

在这个状元满天飞的季节里,韩愈会告诉你两个字:落榜

 

在后世看来,这位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文豪,是典型的人生赢家,然而最爱君告诉你,韩愈这位大文豪,曾经三次古代“高考”落榜,又三次通不过大唐朝吏部组织的选拔考试,最后是靠着走后门、靠关系才当上一个小官的。

 

落榜,真是太恐怖了,以致于韩愈在长安城里混混多年,穷困潦倒,几乎都快支撑不下去了。

 

后来,韩愈给当时的唐朝宰相连续写了N封信,内容重点是:

 

求关注、求当官,我的爷!

 

在描述自己多次落榜的狼狈和潦倒时,韩愈如此写道:“遑遑乎四海无所归,恤恤乎饥不得食”

 

你可能会嘲笑韩愈,可你不知道,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从隋唐开始到清末1905年废除科举,1300多年间,只录取了10万多名进士,平均每年80个人都不到

 

竞争这么残酷,你只知道现代的状元,却不知道,遗忘在历史那个阴暗角落里的那群人:

 

落榜者!

 

落榜:超高概率的失败
 
作为古代版的“高考”,科举考试,录取竞争究竟有多残酷?
 
从录取率来说,在唐代,每次进士科的录取大概在一二十人左右,唐玄宗的时候,录取率稍高,也就是一年录取27人还不到,也就是说,如果拿现在的高考作比喻,中国只有各个省的高考状元,才是唯一具有入榜资格,和唯一能不被“落榜”的那位幸运儿。
 
录取率太低,很多人皓首穷经也高考不中,以致于唐昭宗动了容,在唐朝光化四年(901年),特别恩准,将曹松、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等五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一同录取,号称“五老榜”
 
0.jpg
状元及第,是古代读书人的至高理想。
 
北宋时,录取率仍然非常低,即使进入到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的殿试,淘汰率也仍然高达50%左右,数十人仅有一半能被录取,以致于很多贫苦学子远赴开封考试落榜后,竟然没有盘缠能够回家,心灰意冷,甚至有不少人因此投河自尽
 
在听说不少前朝往事后,宋仁宗内心非常不忍,于是最终规定,从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开始,凡是能进入到殿试的,全部录取,“不黜落”,即使如此,每科的录取率,也就是70人左右。
 
到了清朝末年,录取率仍然非常低,以光绪九年(1883年)为例,当年应会试考生1.6万多人,但最终只有“赐陈冕等三百八十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其录取率约为1.9%,所以幸运如你我,真的应该感谢这扩招的高等教育,否则早出生个百八十年,“落榜”或许将是伴随许多人终生的噩梦吧?

 

唐诗:失意者的落寞悲心
 
科举录取率如此之低,幸运儿如此之少,所以古人高考过后的心情,大抵是抑郁低沉的。
 
唐诗,更是记载了很多落榜者心情的活化石
 
与那些科举得中后,赋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五星高会记当年,笑语喧江夜不眠”的幸运儿相比,大多数人是以悲剧和抑郁来对待这种生命体验的。
 
唐朝诗人贾岛在落榜后,写了《下第》这首诗:“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乡?···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科举落榜、盘缠用尽、经济窘迫、人生失意,帝都长安是个从经济上、心理上都难以再呆下去的地方了。
 
在落榜后的归途上,唐朝诗人张继,更是给我们留下了那首千载闻名的古诗《枫桥夜泊》,在落榜后一个孤冷的夜晚,窘迫、失意的诗人寄宿在当时姑苏城(苏州)外河边的一艘小船上,在辗转反侧中,失眠面对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悲寂心境。
  
1.jpg
一首《枫桥夜泊》,道尽千古落榜者的心声。
 
当然也有坦然面对的,唐朝诗人崔涂,在科举落榜后,就曾经写了一首诗《喜友人及第》祝贺友人高中,而对于自己的落榜,他则坦然“只应才自薄,岂是命难通。”心态平和,却也透着命数的无奈。
 
终极狂人如黄巢,则在科举落榜后,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的古诗,显示出他的恼怒、狂妄与雄贼,“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而在日后,他则将怒火倾泻到士大夫们身上,几乎将唐王朝士大夫和王公贵族,屠戮至尽。落榜的读书人,有的竟然可怕至此。
 
人生终极的胸怀,则应该如唐朝的祖咏。有一次他参加科考,题目是“终南望余雪”,祖咏对此下笔写了一首诗:“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按照当时的考试规定,答题必须是六韵十二句,总共60个字,但写到第四句共20个字时,祖咏却觉得诗的意境已经到了,没必要再画蛇添足,于是便慨然交稿了,由于不符合考试规定,祖咏理所当然落榜了,但他的这首考场诗,却最终千古流传。
 
意到,则不言,即使落榜,也坦然面对,这种心境,最爱君试问,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改行:落榜后的精彩人生

像韩愈这种大文豪,都饱受落榜的摧残,其他人更加可想而知。
 
当然,也有许多人在落榜后,在逆境中奋起,乃至改变人生。
 
在古代,科举落榜后,读书人无以为食,只能谋求变通,对此有的读书人便转去做教书先生,或是给人代写文书,做有钱人的门客,或是达官富人的幕僚;有的则转去画画、写书、做医生;有的无奈的,甚至转行做起了风水先生,或是给人算卦看命,毕竟这个,都是需要文化基础的嘛。
 
明代的唐伯虎,由于涉及科场案,而被终生禁止参加科举考试,此后他改行投身画画,并成为晚明乃至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代画家。
 
以医学家闻名于世的李时珍,其实是个秀才,在连续三次考举人都落榜后,最终他看破红尘,转而学医,并写出了《本草纲目》这一世界史上的伟大医学著作。
  
2.jpg
读书没有出路,改行却成就了许多落榜人。
 
吴承恩蒲松龄,则是在科举屡屡落榜后,最终转向写书创作,如果没有他们的落榜,或许便没有《西游记》《聊斋志异》的传奇了。
 
而“三试不第”的左宗棠,则在落榜后,本来打算一辈子改做农民“长为农夫没世”,但最终耐不住寂寞,投身给湖南巡抚张亮基做幕僚,并由此青云直上、步步高升,最终成为晚清与曾国藩、李鸿章齐名的重臣,和中国近代史上风云显赫的人物。
 
明朝的沈万三、清朝的伍秉鉴,则是在科举屡屡落榜后,改行经商,没想到一下子打通任督二脉、商业奇才爆发,由此成为明朝和清朝时富可敌国的商业巨贾。其中伍秉鉴更是名列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的、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中、入榜的6名中国人之一。
 
由此可见,落榜也不一定是个坏事,反而成全了一个个的奇才、怪才,和放错了领域的天才。
 
废考:永远消失的科举
 
尽管落榜还可以再考,但在最爱君看来,对于传统士人们最致命的打击,莫过于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了。
 
1905年,作为科举屡屡落榜的差等生,袁世凯风云际会却扶摇直上,这一年,他最终联合张之洞等晚清重臣一起,奏请清廷同意了取缔科举制,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一朝被废,连想落榜的机会都没有了。
 
对此,山西太原人刘大鹏就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
 
在37岁那年(1894年)考中举人后,此后刘大鹏连续三次到北京考进士都落榜了,没有办法,刘大鹏就转而去山西太谷一户富商家里做私塾教师,但他还谋划着接着考试。
 
没想到1905年,一声晴天霹雳,刘大鹏突然听说科举被废除了,此后山西很多地方也纷纷取消了私塾,刘大鹏连谋生的饭碗都丢了,因为学生家长们认为,既然没了科举这条出路,那么读私塾、请老师还有啥用呢?
  
3.jpg
1905年的停科举《上谕档》
 
在后来留存下来的日记中,刘大鹏记录了他作为最后的科举落榜生,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甫晓起来心若死灰,看得眼前一切,均属空虚,无一可以垂之永久。”
 
在刘大鹏看来,科举被废,他此生再也没有当上进士的希望了,而“科考一停,同人之失馆者纷如,谋生无路”的他,跟其他纷纷失业、没法再当私塾老师的老考生一样,人生甚至连经济的路也被斩绝了,生命走到了“坐失其业,谋生无术”的境地,刘大鹏的悲哀,也是中国科举所有的落榜生,共同的悲哀。
 
而时代,却因为他们的悲哀,从此走上了一条崭新的路,因为落榜者所灭绝的路,却衍生出了更多的希望。
 
一次永恒的落榜,时代却因此,截然不同了。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6 01:43 AM , Processed in 0.03809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