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6|回复: 0

[哲史艺丛] 秦简中的帝国兴亡史:除了兵马俑,秦朝还留下了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7 05: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秦简中的帝国兴亡史:除了兵马俑,秦朝还留下了什么?

 周渝 国家人文历史  2021-09-07


IMG_3233.PNG

本 文 约 5480 字

阅 读 需 要 14 min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唐代文学家杜牧的一篇《阿房宫赋》洋洋洒洒,以史为骨,借助夸张的想象,绘制出一幅秦阿房宫宏伟绚丽的图卷。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统一的秦帝国只存在了短短14年,然而这个庞大帝国的影响却延续了两千多载。它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另一方面,秦始皇一统六国后,举全国之力兴建的一系列庞大工程,不仅在彰显着这个全新帝国的实力,而且如边塞长城、贯通全国的“驰道”更是在王朝覆灭后仍然继续发挥作用,影响着历史的进程。


两千多年的沧海桑田,宫阙万间早已化作尘土,而 《史记》中关于秦帝国那超乎世人想象的浩大工程;那闻战而喜、横扫六国的虎狼之师;还有那些令“天下苦秦久矣”的严刑峻法⋯⋯关于秦帝国有限记载中的光与影,是史家争论不休的话题,也是文学家的灵感来源。也是因文献稀缺,这个短命而恢宏的帝国始终戴着一层神秘面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秦代考古工作展开,20世纪下半叶,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发掘展开、秦始皇陵兵马俑重见天日、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湖南龙山里耶古城秦简发现等等,一个接一个的重大考古发现,不仅让虎狼军团“复活”,也让那个时代的社会百景通过简牍重现,大秦帝国的面貌正在逐渐变得清晰。


IMG_3234.PNG

1975年9月,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考古发掘现场。秦陵兵马俑被发现后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政府决定在发现兵马俑的原址修建一座遗址性专题博物馆。当遗址性博物馆就地成立之时,由陕西省文管会领导的“秦俑坑考古队”也随即转入正式发掘工作



秦军功制度的另一面



当然,若不纠结于具体历史事件,单只从秦代徭役制度的角度来看,睡虎地秦简中不仅有关于秦代法律的具体条文填补了空白,而且一些具体记载也的确刷新了传统文献中的定论,尤其为研究秦代徭役制度和军功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先说徭役制度,早在战国时期,秦国为了最大限度地动员国民参与国家建设以及对外战争,对全国百姓进行编户,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户籍制度和徭役征发制度。简而言之,秦国在搞战争总动员,实行普遍征兵制,而士兵又多以徭役的形式来征发。旧时的研究成果,主要是根据 《汉书·食货志》《文献通考·兵考一》等传统文献中记载得出结论:秦代男子23岁以后要服兵役,一生要当兵两次,一次负责守卫首都一年,称“正卒”;另一次守卫边疆一年,称“戍卒”,此外还要在本县、郡内服役一个月,称为“更卒”。这也是长期以来人们对秦汉时期兵役制度的定论。但随着睡虎地秦简的陆续公布,这个传统定论受到挑战和一定程度上的颠覆。


IMG_3235.PNG

1976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发掘出的秦代竹简进行科学保护。竹简材质处于极差状态,竹简内容又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必须尽最大努力想尽一切办法,及时妥善、完整、长期地保存这份珍贵的遗产


这份重要史料主要出自 《编年记》,根据简牍记载,墓主喜生于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到秦王政元年(前246)出现了“喜傅”的记载,“傅”即是指将名字著于户籍,也是开始服徭役之年,这一年喜刚满17岁。到了秦王政三年(前244),19岁的喜就已“卷军”,参加了卷地的战斗。这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即秦国男子至少早在20岁之前,就有被征发从军参战的可能性,而非23岁以后。该年之后,《编年记》的信息量更大,喜先后在秦王政三年(前244)、秦王政四年(前243)、秦王政十三年(前234)三次参军。就喜个人经历而言,无论从服役的起始年龄,还是征发频率来看,都与传统认知的一生服役两次差距甚远。


IMG_3236.PNG

秦简《为吏之道》,1975年12月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之一,由51支竹简组成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喜的几次参军经历皆发生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不具备说服力。但事实是,秦横扫六国、建立秦朝后,且不论仍需要大量人力筑长城、建宫殿、修陵寝等大兴土木建设,即使是对外战争也一直未曾停止,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秦始皇命蒙恬率军30万出上郡,北伐匈奴。同样在秦朝建立后,又兴师南征百越,《史记》中提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朝征服岭南后,设置桂林、象、南海三郡,而 《淮南子》载秦军在征伐百越的战争中,更有“伏尸流血数十万”的惨烈记录。秦帝国在统一后仍在进行战争,用兵数量也未必比吞并六国时少,要短时间从本质上变革兵役制度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


IMG_3237.PNG

彩绘变形凤鸟纹漆卮,秦代,高12.3cm、口径12.7cm、底径11.3cm,木胎,卷制。单环耳已残,盖已佚,外底与内底均有烙印文字“亭”,出土于云梦睡虎地11号墓,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还有揭竿而起的陈胜,也给秦代兵役制度的严苛提供了一条有力证据。陈胜起义说“戍死者固十六七”,说到边地服兵役的这些人,有十分之六七都是要死在那边、有去无回的。这也从侧面证明,秦代兵制,服兵役的期限绝不会是一生仅两次。从秦简 《编年记》中关于喜一生多次服役的记载来看,更可能的情况是秦王朝统治下的男子,但凡年龄在十六七岁傅籍开始,一生中随时都有被征调从军之可能,而这些人一旦被征调,往往有六七成的人有去无回。去秦不远的汉朝人评价秦政“穷武极诈”,大抵是准确的。


IMG_3238.PNG

陕西临潼出土的秦代兵马俑。左图为下级军吏俑,右图为普通士兵俑。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建立二十级军功爵位制,从出土兵马俑外观看,也能明显看出等级差异。军吏俑身份上低于将军俑,秦陵出土的军吏俑有中级、下级之分,从外形上看,头戴双板长冠或单板长冠,身穿的甲衣有几种不同的形式。普通士兵俑在秦陵中占大多数,通常只梳发髻,无冠


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后,秦朝的军功制度得到更完整的细节补充。战国时代,秦国自商鞅变法后迅速崛起,而变法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打破了原有固化的贵族阶层世袭,建立了二十等级的军功爵制,将战功作为升迁的主要依据。古代战争常以斩获敌人的首级来作为军功,在以往认知中,秦人的军功基本与敌人首级画等号。这个制度曾被认为是可以从士兵到将军的公平制度,也是秦人能闻战而喜的主要激励来源。


但睡虎地出土的秦简却告诉你,敌人的首级也不是万能的。在 《秦律杂抄》中有这样一条规定,即“故大夫斩首者,迁”,这里的“迁”指流放、贬谪,位于第五级的“大夫”亲自去斩首,不仅没有军功,反而是犯法的。换而言之,斩首封爵的上限不得过“大夫”。也就是说在秦代的军功制度中,首级不能完全等同于军功,底层军士的确可以通过斩杀敌人首级晋升,然而一旦靠首级晋升到大夫后,其身份相当于基层军官,对于他们的考核标准也变了,不再与普通士兵相同,而是带领团队获得战果。


一支军队,士兵作战勇猛固然重要,但指挥官的能力则起决定作用。如果仅仅靠砍敌人脑袋就能一路无屏障晋升到高级将领,甚至封侯拜相,那秦国高位者恐怕全是一群武夫、莽夫,又哪能培养得出王翦、蒙恬这样能够统领千军万马的优秀统帅?此外,秦律中禁止大夫亲自去砍首级,除了对军官变更考核标准外,也是为了杜绝军官利用职权与士兵抢夺战功的情况出现。毕竟在军功制度的刺激下,因争功而内讧的情况时有发生。


睡虎地秦简 《封诊式》中记载的两个案例就揭示了秦代军功制度这方面的弊端。案例一是士兵甲在军中看见士兵丙拿着剑砍士兵丁,甲制止后问起原因,得知是丙要抢夺丁获得的首级,于是将丙捉拿治罪。案例二则是讲两名秦军在战场上斩获一个首级,而后互相争夺,于是请上级来裁断。没想到这位裁判官在验首级的过程中发现首级所受的是剑伤,而非战场上的矛、戟、戈等长兵器造成,裁判认为事有蹊跷,怀疑是谋杀自己人冒领军功,于是通告各部队统计失踪的士兵,并让他们来辨认首级。


这两个案例反映出一个残酷的事实——在秦代军功制度的激励下,士兵固然能够勇猛作战,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自相残杀、杀良冒功等弊端。在这种激烈竞争制度下的秦军尽管凶猛如虎狼,但当初“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精神,恐怕也在军功的刺激下所剩无几。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从时间来看,里耶秦简的跨度由秦始皇 (含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到秦二世二年 (前208),基本横跨了整个秦王朝。这批秦简的性质虽然是秦朝洞庭郡下辖的迁陵县档案,但丰富的史料价值足以从各角度去填补传统史料的空缺,在研究秦代地方管理制度、社会风貌方面更是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更有意思的是,除了官方文书性质的简牍之外,里耶秦简中还发现了一块乘法口诀表。


乘法口诀作为小学算术的基本功,每个人都不陌生。中国使用“九九口诀”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荀子》《管子》《淮南子》《战国策》等书中就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等句子。而里耶秦简中的乘法口诀表印证了先秦经典中的记载,这也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乘法口诀表。2200年前这块秦代简牍上的乘法口诀,与现今生活中使用的乘法口诀表基本一致。当然,它也有不同于现代教科书中乘法口诀之处,那就是这份秦代乘法口诀表里还涵盖了二半而一这样的分数运算。在世界考古史上,西方发现的最早乘法口诀表有1600年历史,而里耶秦简比西方早了600多年,这个发现不仅改写了数学发展史,也给世界算术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IMG_3239.PNG

九九表木牍,秦代,湖南龙山里耶遗址出土,现藏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它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乘法口诀表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秦代考古发现,临潼秦陵兵马俑坑中,一列列整装待发的帝国军士,足以给人们视觉上的震撼,也为后人研究这支能够一扫六合的虎狼之师提供了最直观的实物资料。而云梦睡虎地、里耶古城遗址出土的这一批批秦简,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通过它们,可以一步步解开那个曾经盛极一时、威震华夏,却又短命早夭、二世而亡的第一个帝制王朝的兴衰密码。除了秦陵考古与秦简考古,秦宫殿遗址考古也是还原这个王朝必不可少的工作。


无论是史书 《史记》,还是文学作品 《阿房宫赋》,2000多年来,关于秦始皇大兴土木之记载比比皆是。秦朝建立,嬴政由秦王改称皇帝,原来的秦都咸阳城自然也显得与新帝国不匹配,与改制同时进行的,是秦皇下令修建规模空前的大型工程。首先是六国贵族、富豪12万人被勒令迁徙到咸阳,扩大了居民的人口基数。而秦国在兼并六国过程中,每灭亡一国就将该国宫殿拆除,运到咸阳后再重新组装,修建在咸阳周边的渭水北岸。随着统一进程加速,渭河与泾河之间很快形成了一片庞大的皇家园林,即著名的上林苑。此外,秦始皇还在咸阳周边大建行宫,又修筑只供皇帝专用的行宫之间的交通甬道,形成了以咸阳为核心向四周扩散的庞大宫殿群。


经过无数次改朝换代后,这些宏伟而庞大的建筑群早已灰飞烟灭,只存在于史籍记载中。新中国成立后,对咸阳秦宫遗址的考古于20世纪50年代展开。1959年到196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渭水考古队在咸阳市窑店乡牛羊村附近发现了秦咸阳宫殿遗址。1973年到1982年,考古工作人员对位于宫墙之内的1号遗址西半部和2号、 3号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总面积15168平方米。其后数十年调查发掘工作中,不仅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秦代文物资料,也初步弄清了秦代宫殿的建筑结构。


IMG_3240.PNG

秦咸阳一号宫殿复原图,出自《秦汉文明·历史、艺术与物质文化》。咸阳宫在秦昭襄王时已建成,秦始皇统一六国过程中又经扩建。该宫“因北陵营殿”,是秦始皇执政“听事”的所在。不过考古发现的1号建筑遗址是否就是咸阳宫,目前尚存在争议


秦咸阳宫不等同于今咸阳,其范围也不局限于今咸阳之内。咸阳宫作为秦咸阳的重要标志,也是秦咸阳考古工作的重点对象,多年前1号建筑被发现后,一度被判断为是咸阳宫遗址,但很快遭到研究者反对,毕竟秦代宫殿之多,的确没有证据与科学依据表明那就是史籍中的咸阳宫。不过在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们在宫殿遗址内发现有完整的排水、取暖和窖藏等设施,这倒是很能证明当时秦帝国先进的技术与强大的国力。此外,在遗址中发掘出的大量葵纹、云纹瓦当也为秦代文化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IMG_3241.PNG

陶排水设施,秦咸阳宫殿遗址一号建筑遗址出土,现藏于咸阳博物院。考古发现秦都宫殿中完整的排水、取暖和窖藏等设施,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当时秦帝国先进的技术与强大的国力


根据司马迁记载,秦始皇在咸阳附近的关中修建宫殿三百余座,而在关东地区则修建了四百余座行宫。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渤海湾北部的辽宁省绥中县、河北省秦皇岛市都发现了规模宏大的秦代宫殿建筑群,这些宫殿很可能就是史书中著名的“碣石宫”。至于杜牧笔下宏伟壮丽的阿房宫,根据最新考古发现,秦朝修建阿房宫时仅仅完成了宫殿基址的施工,直到秦朝灭亡,阿房宫也未完工。“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虽然阿房宫的主体建筑还未建成,但项羽那把火的烈度丝毫不逊色于文学作品中的记载,它焚毁的是包括咸阳宫在内的大秦帝国的都城,又经历代兵燹战乱,秦时咸阳彻底湮没于历史长河中。


直至今日,秦咸阳遗址考古仍在进行中,最新的两次发现就在近几年。201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员在秦咸阳城遗址内发现一组大型国家府库建筑遗迹。2019年,考古人员又发现了一处秦代石铠甲手工制作场所。“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唯有考古工作取得越来越多的成果,才能将这个充满争议的大秦帝国的神秘面纱层层揭开。




IMG_3242.PNG
END




者丨周渝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秋沙
排版 | 薛梦缘

本文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1年8月上,原标题为《除了兵马俑,秦朝还留下了什么?秦简中的帝国兴亡史》,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0 07:16 AM , Processed in 0.04843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