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70|回复: 4

[转贴] 现在没人结绒线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29 12: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没人结绒线了

 阿舒 山河小岁月  2021-11-29 10:44

上海女人的灵魂里,大概有一部分是绒线结成的。

 

雪花皑皑,办公室午休时间,年轻女子低着头。有人经过,有意无意瞥一眼,哟,小吴也开始结绒线啦!女子羞涩地藏起褐色绒线团,桌子上是刚撕下来的黄色标签。一个星期后,那绒线团将会变成一条男式围巾,一个完美的圣诞礼物,给她的男朋友。恋爱中的情意,哪怕用简陋平针表达,也是恰当的浓烈。

 

IMG_6039.jpg


杨柳依依,公园长凳上,三两妇女叽叽喳喳。谁家的大脚娘姨黑夜里偷了家生卖钱,新搬来的邻居手上的棒针分秒不停,这是她们的劳动下午茶,丈夫的背心,儿子的手套,沾染了第一手里弄新闻,更加鲜活。

 

IMG_6040.jpg


清风徐徐,理发店里,《妇人画报》上最时兴的头发还有两小时出炉。太太难得好脾气,大约想起今晚的派对必定独占鳌头,绒线团松了一松,理发师奉承,太太绒线生活,真是漂亮得不得了。她有些得意,嘴里是谨慎的,因着旁边还有女伴,哪里,不过是打发辰光呀。

 

IMG_6041.jpg


一团绒线,成衫成裙成帽成手套,花头精十足,穿上登样,难得的是妥帖合心意,像极了上海女人。

 

绒线拆了结,结了拆,先是先生的旧毛衣,再是小人的背心,最后变成阿囡的手套,这是属于上海女人的实惠。先生见了,想起恋爱那年,一个女孩羞涩地递过礼物,那一刹,他确定了她的心意。

 

结绒线最需要的是耐心,顶怕一个不仔细,错针漏针,等发现了,已经结了两三寸,只好拆了从头再来。像男与女的感情,需要经营,也需要天意。

 

IMG_6042.jpg


怪不得张爱玲笔下,结绒线的场景不少。讽刺傅雷的《连环套》里,不动声色的妻子永远在结绒线:

 

她忙着烧水,霓喜低头只顾结绒,一任汤姆生将言语来打动,她并不甚答理。结上了五六排,她含笑帮他从头上套下去。


——张爱玲,《连环套》

 

《半生缘》里,邂逅的开始是绒线手套,曼祯和世钧的最温馨一刻,仍旧是绒线衫:

 

他结果还是拿了他自己的一件咖啡色的旧绒线衫,还是他中学时代的东西,他母亲称为“狗套头”式的。曼桢穿着太大了,袖子一直盖到手背上。但是他非常喜欢她穿着这件绒线衫的姿态。在微明的火光中对坐着,他觉得完全心满意足了,好像她已经是他家里的人。


——张爱玲,《半生缘》

 

还是程乃珊老师说得好,如果说上海男人是一对冰冷尖削的钢针;上海女人,则是那团柔软毛茸的绒线。绒线与钢针纠缠之际,在欲拒还迎、牵丝攀藤的交锋中,织出各种图案的一片彩虹。

 

IMG_6043.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9 12: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6044.jpg

 

绒线是地地道道的舶来货,上海人根据它的英文名字 woolen,取名毛冷。

 

1900年,一位名叫金永庆的货郎不想继续沿街串巷,他靠着卖头绳赚了点小钱,在兴圣街(今永胜路)开了家金源茂毛冷店。这是上海、也是中国第一家专营绒线的商店。

 

IMG_6045.jpg


一开始,金永庆秉持着原本货郎担的特色,不仅做纱线、丝线和毛冷头绳,也兼营做鞋子用的各种鞋皮、衬底。众多业务中,唯独毛冷业务发展迅速。为何?兴圣街地处法租界边缘,南端正对着华界小东门,是老城厢的居民进入租界最便捷的通道。而老城厢里的市民们很快发现,毛冷真是好东西:细的可编小囡的鞋,粗的可编帽子,更粗的织衣服,多下来的断头绒线当扎头绳,完全不浪费。

 

IMG_6046.jpg

儿童动物绒帽


巨大的财富效应吸引了一家又一家绒线店到兴圣街落户。短短几年光景,开设在兴圣街的绒线店从街头连到街尾,鼎盛时期,兴圣街及附近马路绒线店多达数百家,绒线销量占全国销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上海滩当年盛行这么一段民谣:买呢绒棋盘街,买绒线兴圣街,买假货大兴街——


如今,人们仍旧用“大兴”来形容假货。

 

这条总长不超过100米的小马路在历经了百年沧桑之后,仍旧逃脱不了被拆的命运。我和同伴找了又找,一家和绒线相关的店也没有找到。无意间却发现一座建筑,凹字形上下三层,住满了七十二家房客。走进去,狭长幽暗的过道里,堆满了各家各户的厨房家生,一个男人赤膊炒菜,斜对过的女人对此习以为常,注意力全放在砧板上一块五花肉上。


走出来一回头,只见一个硕大的“sbs拉链”,这是和永圣街最后的关联。

 

IMG_6047.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9 12: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6044.jpg


九十多年前,苏州人沈莱舟见到的兴圣街当然不会是我们看到的景象。


鳞次栉比的商店,熙熙攘攘的人群,33岁的他走了一遍又一遍。人声鼎沸中,没有人知道沈莱舟的烦恼。在四马路,他开了一家叫恒源祥的毛冷店,匾额请马公愚题写,出自“恒源百货,源发千祥”。开恒源祥,沈莱舟野心不小,然而一年过去,生意门可罗雀。百思不得其解的他决定来兴圣街看一看,在这里,他终于找到了答案——上海人,买绒线只认兴圣街。

 

IMG_6049.jpg


买店面的钱不是一笔小数目,沈莱舟决定搏一把。当时意大利人生产的人造丝颇受欢迎,沈莱舟跟一个意大利商人有交情,订了几十吨的人造丝,准备大赚一票。抵达时间预计是1933年12月30日,货还在海上,海关的朋友告诉他,政府打算从1934年1月1日开始,提高进口关税,人造丝的关税从33%升到了100%。只要耽误一天行期,买店面的钱就打了水漂。


早赶晚赶,总算在12月31日进了吴淞口。谁知,当日吴淞码头的泊位挤满了船,船无法进港,办好海关手续的他一筹莫展——最终,因为这艘船上还有一批政府某高官亲戚的西药,沈莱舟靠着顺风船搭乘,恒源祥的起动资金总算有了。

 

1935年初,装饰一新的“恒源祥公记号绒线店”开张。

 

IMG_6050.jpg


竞争才刚刚开始。

 

兴圣街的绒线店大多是传统设计,外观没有橱窗,绒线摆在木头柜子里,灯光暗淡,顾客站在柜台外朝里看,连绒线的颜色也分辨不清楚。大红与酱红、深绿与深蓝⋯⋯连店员也会搞错。沈莱舟仿照永安公司的设计,把霓虹灯装到了恒源祥,沿街是崭亮的大玻璃窗。绒线摆在玻璃柜台里,粗粗细细,各种颜色,一目了然。

 

恒源祥所有的店面都坐南朝北。沈莱舟觉得,顾客买绒线是为了保暖,一进门,就要让他们感受到寒冷——赶紧买绒线吧。

 

恒源祥老职工刘仰侯先生回忆,在恒源祥当店员,先发一套统一的制服。店规繁多,要求苛刻,但待遇不错。包三餐,包住宿,店员不请病事假,一年可拿到 14 个月的工钿。还有,所有学徒都不允许被称为学徒,而叫练习生,这也是沈莱舟订的规矩。

 

恒源祥生意一好,“八大号”坐不住了。当时,兴圣街上所有的绒线都是先由“八大号”控制的联丰办事处进货,再批发给其它绒线店。八大号的折扣是九二折,其他洋行则只有九八折。现在,他们决定,不给恒源祥供货了。

  

沈莱舟没有被封杀吓跑,他做了一件全兴圣街想不到的事——建厂。1936年初,裕民毛线厂诞生,生产的绒线起名“地球牌”与“双洋牌”。这是中国最早诞生的绒线厂之一,在这之前,兴圣街上所有的绒线都从英国和德国进口,现在,中国人自己也生产绒线了。

 

“八大号”怎么也没想到,他们逼迫沈莱舟开厂的举动,竟在一年后成了恒源祥称霸兴圣街的资本之一。1937年淞沪抗战以后,上海成为孤岛。绒线美观实用、保暖性好,易于储存,成了保值品,一时间生意相当好。兴圣街上的其他商家,失去了稳定的进口货源,不得不依靠日本货源,有的很快宣告破产。

 

恒源祥有自己的毛线厂,不仅自家供货稳定,甚至可以卖给其他商家。绒线生产周期短,从毛条到裕民厂上车,纺成毛线染色,到送到店里上柜,只需七日。沈莱舟便在市面上大量收购毛条,让厂里一日三班加足马力生产,沈莱舟成为当之无愧的绒线大王。

 

IMG_6051.jpg

沈莱舟


刘仰候回忆,沈先生每天都要到店里来转一圈。一来就站在账台边上问账房:“今朝生意如何?”大家听不到账房的回答,但如果生意不错,沈莱舟就会讲:“晚上加个菜。”生意特别好,则是“加两只”,如果听到“添壶酒”,那大家简直要击掌相庆……

 

IMG_6052.jpg

恒源祥公记绒线店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伪当局发布命令,将包括羊毛在内的18种物资列为统制物资,非经日本军方兴亚院华中联络部发给的许可证,一律“禁止移动和使用”——也就是说,不能用库存的毛条生产绒线,有了绒线,也不准随便买卖。裕民厂被迫关门,一关就是三年半,一直关到抗战胜利。沈莱舟的恒源祥不准卖羊毛,于是什么生意都做:六神丸、十滴水、拎包、雨伞、火柴、油漆、涂料、洋钉……他甚至还动过棺材生意的脑筋,八年抗战,恒源祥没有辞退一个职工。

 

1946年初,裕民毛绒线厂恢复开工,恒源祥重新出山。绒线大王如何再创佳绩?这一次,沈莱舟想到了一个女人。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9 12: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6044.jpg

 

上海女人的眼界高,要她们服服帖帖一个人,总是很难。陆小曼太土,唐瑛太张扬,阮玲玉牙长得不好,胡蝶看起来完美太没有个性了。只有一个女人,讲到她的名字,无论是中西女中名媛还是里弄小家碧玉,无论是新里之花还是洋房淑女,都只有两个字:

 

结棍。

 

这个叫童升月的浙江女人在求德女中读书时,无意间发现了自己的天分:刺绣、编结和花样设计,她是永远的佼佼者。结婚之后的童升月为了补贴家用,在日本商社上班,为了感谢一位日本同事,她做了一顶帽子,谁知不仅获得了一致好评,还额外收获了一份兼职:替人织毛衣。究竟如何学会结绒线的手艺?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在委托毛衣的日本老太太家中,一种是她的美国女友Macery的指点。也许兼而有之,但她自己的钻研不容忽视。


IMG_6054.jpg


在熟人圈子里小有名气的童升月开始以“冯秋萍”的名字教授编结方法,方浜路恒安坊22号,这是“良友编结社”的最初地址,附设编结学校。第一届学员仅 5人,至第三届,已经超过100人。1934年,失业了的丈夫决定一门心思经营良友绒线店,他们把“良友编结社”搬到了淮海路巴黎大戏院对面。

 

IMG_6055.jpg
IMG_6056.jpg

冯秋萍创办的良友编织社毕业生合影


沈莱舟注意到了冯秋萍。绒线传入上海不久,太太小姐大都不会结绒线,教授结绒线的大多是一些杂志,《妇人画报》上刊登的绒线衫图片,会在边栏说明,鼓励读者来函询问绒线衫的编织方法,只需要剪下绒线衫图片放入信封中,贴足邮票写清地址,就可收到教学信函。

 

IMG_6057.jpg

冯秋萍女士,金铃花圆角女大衣


沈莱舟找到冯秋萍,表示愿意掏钱出版《冯秋萍毛衣编织花样与技巧》,在恒源祥店堂里免费赠送。绒线大礼包还包括从日本专门进口的竹针,2根一副包装,买一斤绒线送一副竹针,一本冯秋萍编结书。


IMG_6058.jpg


另一边,他专门邀请上海滩的演艺明星到恒源祥来试穿冯秋萍编织的新款毛衣:周璇、白杨、上官云珠、竺水招、尹桂芳、童芷苓……沈莱舟的儿子沈光权回忆:“父亲先在电台里做几天广告,说是什么时候明星要到恒源祥来。明星尚未到来,店堂里已经挤满了人,还有各报记者。”冯秋萍为周璇编织的一件绒线旗袍,一时风靡上海滩;白杨穿过的绒线衫款式,也成了当年最时兴的“白杨衫”。今天的人大概想不到,当时的明星出场费,不过就是她们穿的那件绒线衫而已。

 

IMG_6059.jpg

《艺文画报》  1947年刊登的冯秋萍新闻,童芷苓穿着冯秋萍织就的最新款式,左边和冯秋萍合影的是王丹凤。


抗战胜利后,静寂多日的冯秋萍在沈莱舟的邀请下重新出山。这一次,沈莱舟买下电台的各档黄金时段,请冯秋萍讲授绒线编织技法。


IMG_6060.jpg


讲课的内容同样整理成书,这就是《秋萍毛线刺绣编结法》合订本。


IMG_6061.jpg


为这本书题签的是海上闻人王晓籁和严独鹤,担任模特儿的是在上海小姐选举中刚刚获得“上海小姐”第三名的谢家骅和“平剧皇后”桂冠的言慧珠。1947年的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里,阔太太上官云珠慰劳抗日将士的是一件精工细作的绒线衫,当时小报报道,夸赞颇有“冯秋萍气质”。

 

IMG_6062.jpg


“张小泉的剪刀,冯秋萍的编结”,时势造英雄,绒线造巾帼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9 12: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6044.jpg

 

1949 年10月1日,新中国正式成立。

 

也是在这一天,恒源祥发行了股票,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发行的第一张股票,沈莱舟将屯积在香港的全部毛条运回上海,并且筹建了恒丰毛纺织厂。1950年,恒丰生产出第一绞优质毛线,沈莱舟将它定名为“红福牌”,并将其赠予陈毅市长。

 

IMG_6064.jpg


冯秋萍的代表作开司米“孔雀开屏披肩”被作为礼物送给了在沪访问的原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她的《秋萍毛线刺绣编结法》在不断再版印刷着,也因为这本书的畅销,冯秋萍成为“有历史政治问题”的嫌疑犯。“风头出足,苦头吃足”,她这样评价自己在那段岁月中的经历。


“文革”结束,她被彻底平反,重新踏上工作岗位。穿着开司米“孔雀开屏披肩”的沪剧演员马莉莉成为新版《冯秋萍绒线钩针编结法》的封面模特儿,这一版本最终发行量150万册。

 

IMG_6065.jpg

孔雀开屏披肩


1987年,94岁的沈莱舟去世,他曾经对劝他把恒源祥搬去香港的朋友说:“我是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上海。”这一年,绒线业票证刚刚取消,恒源祥做店庆展销第一天,位于南京东路广东路口的门店外人山人海,排队的人围绕着广西路、九江路、贵州路一直到南京路足足兜了一圈,甚至出动了警察维持秩序。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瑞旗回忆说:“感觉好像全中国的绒线贩子都来了。”他做出一个决定:不准卖大户,每人一次只能买2斤,“那个时候,买到恒源祥绒线,就等于买到钞票,买到黄金。”外地人会背着麻袋而来收购,因为回到当地,便能轻松地以两倍三倍的价格转卖出去。

 

也是在这一年,成为全国“高级工艺美术师”的冯秋萍退休了。

 

IMG_6066.jpg


还是在这一年,一个叫蔡林芬的餐厅老板娘盯上了绒线生意。这位插队回城的杨浦女知青和丈夫一起经营着一家以自己儿子为名的“天天酒楼”,拿手菜是三黄鸡,在虹口小有名气。成了“万元户”的蔡林芬将酒楼交给丈夫管理,自己再创一番事业。跑了几次广东,经过一番调研,蔡林芬决定做“马海毛”生意。

 

马海毛又称安哥拉山羊毛,是目前世界市场上高级的动物纺织纤维原料之一。但蔡林芬打算做的马海毛其实应该是化纤原料生产的"仿马海毛"。结果,色彩鲜艳的“马海毛”在上海滩刮起了一股“马海毛旋风”,又风靡大江南北,细想,似乎连我也有好几件。

 

本色“马海毛”的进价是500克20元,染色加工后的价格是500克100元,加工染色“马海毛”这个金点子为蔡林芬带来了巨额的利润。九十年代初期,蔡林芬手中的财富已经高达2000万元人民币,她也被商界誉为“马海毛大王”。

 

“马海毛大王”并不打算止步,她的下一个目标是房地产。她弄了徐家汇路的一块地皮,注册了天富房地产公司,准备建造“天天花园”楼盘。然而,赚来的2000万在拆迁一结束就用光了,怎么办?只好贷款。当拿到4.6亿贷款之后,蔡林芬却并没有用来建造楼盘,而是斥巨资买别墅、养情人、社会捐款……两幢楼盖到一半,资金再次断裂。


银行贷不出款子,蔡林芬灵机一动,发明了一种名为“手拉手”的借贷方式:让企业和上市公司将多余资金存入定点银行,银行将多笔资金集中起来专项转贷给蔡林芬。蔡林芬收到贷款后,需要自己出面向存款户支付高额利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蔡林芬从228家企业拆借出总计5.6亿元人民币,除了要向银行支付利息外,蔡林芬又拿出1.2亿元人民币作为高额利息返还给了存款客户。

 

“天天花园”终于在徐家汇路黄金地段拔地而起,其代价是耗资10.4亿元人民币。这座“天天花园”究竟市价几何呢?经权威部门评估,共有270套房的“天天花园”价值5亿元人民币。这就是说,“亿万富婆”蔡林芬亏了5亿元人民币。

 

怎么办?蔡林芬只好将已出售的房子反复出售,一共只有270套房子的“天天花园”竟被卖成了600多套。有关部门调查,蔡林芬对外重复抵押、重复销售共57次,骗得人民币6296万元。

 

1998年10月15日早晨,在上海某宾馆被监视居住的蔡林芬企图用浴巾撕成条状连成绳索逃离,结果绳索断裂,蔡林芬从三楼坠地,腰部被摔成骨折。

 

在看守所接受采访的蔡林芬以泪洗面。但当记者快要结束采访时,她忽然看了看记者穿的绒线衫,笑着说:“是马海毛的吧。”

 

IMG_6067.jpg

蔡林芬


真遗憾,现在已经很少看到年轻人结绒线了。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职业女性的疲惫写在脸上,哪里还有时间织毛衣?人们更习惯去商场买成衣,结绒线这项手工活渐渐式微。上海滩也出过新的“编结女王”,但没有人能够超过冯秋萍的印量神话。

 

2001年,冯秋萍去世,享年90岁。

 

上海滩结绒线传奇还能继续吗?有点担心。


IMG_6068.JPG

赵一荻低头织绒线,真美。



IMG_6069.jpg

1、吴基民,沈莱舟与绒线大王恒源祥,档案春秋2006-05-10

2、程乃珊,上海lady,文汇出版社2003-1

3、董水淼,海派编结史料钩沉 冯秋萍编结著作考略,上海工艺美术 2016-06-15

4、潘真,看望冯秋萍 ,上海工艺美术1996-02-15

5、王已,上海天天花园大崩盘,法律与生活1999-10-15

6、蓝雨,神话:始于无知 毁于无知 ——“蔡大姐”失败的启示,新青年2000-03-01

IMG_6070.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3 01:37 PM , Processed in 0.09677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