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9|回复: 1

[百家杂谈] 然而我们做生物技术,不开发App|一席 李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3 08: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也觉得这个领域不只是有魅力,它还有巨大的机会 | 李腾

 李腾 一席  2021-12-03 20:46

李腾,蓝晶微生物联合创始人、总裁。


过去的五年,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路以后就开始在这个路上往前探索,虽然它很慢,但是它非常坚实。



然而我们做生物技术,不开发App
2021.10.17 北京
                            


大家好,我是一个生物技术领域的创业者。
 
前一阵我去参加一个创业者的聚会,我跟另外一个创业者聊天,他问我,你在做什么?我就跟他解释了一下我们在做的事。然后我问他,你在做啥?他说他在做电竞。
 
在我们这个领域,电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电子显微镜嘛。我就说,好厉害,因为通常我们用的电镜都是进口的。我就赶紧问他,你做的是透射电镜还是扫描电镜?他愣了两秒钟说,我做的是手游电竞。
 
像我这个领域的创业者经常经常像这样有点违和,因为你在用另外一套话语体系做事情,所以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我这个看起来违和的、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创业故事。
 

01

这是我第二次来一席,我们公司成立五年了,正好差不多是五年前,在我们公司刚刚成立的时候我来过一次一席。那这五年我们做了什么?现在在做什么?

这个故事应该从我高中的时候讲起。2004年我上高一,刚去报到的时候,我看见学校门口挂了一个巨大的横幅,写着我一个学长的事,说他参加了全国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拿了金牌,保送了清华大学。
 
当时我太兴奋了,发现原来还可以不高考就上清华大学。于是我就入迷了,整个高一我就一直在自学,把大学生物学的课都学了,越学越觉得有意思。
 
那时候我为什么觉得生物那么有意思呢?因为我发现各种各样的生物——一棵大树可以长成一百多米那个样子,有的可以活三千年;人这么高的智商;微生物,那么小,但是它可以快速繁殖,这些都是生物,但它们是那么不一样,有如此的多样性。
 
但如果你去深究它背后的逻辑,你会发现它们都是通用同样一套语言——DNA代码。DNA翻译成RNA,再翻译成蛋白质,直到实现所有生命的功能的这套逻辑在生物里都是一样的,而且它已经存在了至少30亿年。如此久远的一套编码系统,这么统一,它却能长出来如此多的多样性,这件事真的非常迷人。
 
我用了一年时间,最后也参加了生物竞赛,但是没有保送。所以我就回来去高考,最后还是如愿上了清华——这里不是要凡尔赛一下啊。我上了清华,而且上的是生物系,所以大家可以想象,我那时候非常开心,觉得那是我人生的巅峰。
 
刚刚入学就陷入了巨大的痛苦,因为我发现大学里的生物学跟我想象的不一样。我想象我们研究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以及它底层的逻辑,多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但这个行业有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对我影响挺大的。我在上本科的时候看到一个纪录片,是央视2006年拍的,叫《大洋彼岸》,它每一集会讲一个在美国的华人的故事。
 
其中有一集就讲到了一个谢博士的故事,这个谢博士跟我一样学生物,在中科院读了博,然后出国。拍那个片子的时候,他在美国应该是待了六七年了,但是他在美国过得挺不如意的。他每天大概有十几个小时泡在实验室做实验,没有业余生活,也没有女朋友。

对着镜头他就哭了,他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变成了一个失败者。看这个纪录片的时候我也哭了,我想这难道就是我的未来吗?
 
其实问题根本不出在这个谢博士身上,而是这个系统出了问题。生物学这个领域的问题在于它没有出口。我举个例子,在清华,电子系、计算机系基本上是招生人数最多的系,但是它有非常多工作的出口,不管你是在学术界还是在产业界,有无数多的机会。
 
另外一个极端的例子——数学,数学系出口少,但进来的人也少,生物系不一样,是一个出口非常少,但入口特别大的专业,这就是问题。
 
你看这张图显示的,这是美国的数据,红色是生物技术,青色的是计算机科学不同岗位需要的人数,差别是非常大的。
 
IMG_9406.jpg

所以我想,我这么喜欢这个领域,想在这个领域里做事,但是我在这个系统里可能会变成第二个谢博士,或者说这是不能改变的行业大趋势。
 
这个时候我就看到了一个领域,我觉得找到了出口,这个领域叫做合成生物学。为什么我觉得在这儿找到了出口呢?因为这个领域就是想办法在各种日常生活场景中去应用生物技术。
 
合成生物学的技术其实就是在DNA上编程以控制生命系统的行为。这有什么用呢?

在人类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当我们一点一点在探索DNA是怎么行使功能的时候,也一边在探索它的应用。一个最典型也是最早的例子是生产胰岛素,这个例子后来拿了诺贝尔奖。

20世纪70年代以前,胰岛素全都是从猪的胰脏里提取的,就是屠宰猪的时候把它的胰岛细胞拿出来,从中提取猪胰岛素。但猪跟人的胰岛是不一样的,而且你可以想象它一定是很贵的。于是人们就开始想办法——能不能把人的胰岛素基因放到一个微生物里,一边养这个微生物,一边让这个微生物帮人制造胰岛素,胰岛素是个蛋白质。
 
这件事在1978年的时候最终做成了,做成之后到现在,全世界所有的胰岛素都是这样生产的。像酿造啤酒一样,在一个发酵罐里养微生物,这个微生物一边生长自己,一边合成人的胰岛素,最后再把胰岛素提纯出来。

最近也有一个很热闹的例子,叫人造肉,过去人们都是通过屠宰牛来获得牛肉,但有特别多问题——甭管是动物伦理的问题,还是能源消耗的问题都存在。然后人们就想,能不能用植物代替牛来产牛肉呢?

IMG_9407.jpg

牛肉本质上是由蛋白质、脂肪和一些微量元素组成的,所以人们就开始用植物油代替脂肪,用植物蛋白代替牛的蛋白,再用微生物去合成一些小分子。比如赋予牛肉味道的血红素就是一种小分子,你在吃牛排,切牛肉的时候流出来的那个红色的汤,那个不是血,是血红素的溶液。这个血红素可以用微生物来合成,就像做胰岛素一样。最后把它们混在一起,口感跟牛肉是一样的。类似这样的例子非常非常多,这都是我说的合成生物学的出口。

于是读研究生快结束的时候,大概在2015年,我跟我的合伙人张浩千——他是在北大读的书,我俩很早就认识,都觉得这个领域有意思,我们就想在这个领域做事情,所以就一块儿成立了一家公司,叫蓝晶微生物。
 
我们是做什么事呢?我们想用微生物合成塑料,这个微生物本来是像左边那个样子,但我们可以通过修改它的三个基因,让它把原料吃进来后变成右边这样白白的塑料颗粒存储在体内。
 
IMG_9408.jpg

这样的塑料颗粒跟传统塑料的性能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它有两个不一样。第一,它是完全可自发降解的,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天然材料。还有一个不一样就是它不是来自石油,大家知道塑料是来自石油的,石油里面的乙烯还有丙烯聚合之后就变成了塑料。降解都是微生物的作用,微生物把它吃掉了,但是像聚乙烯这样的塑料没有微生物认识它因为这个东西自然界不存在,所以微生物吃不掉。
 
所以我们想做的事就是做一个微生物,然后通过发酵这个微生物来合成PHA的原料,用PHA做成的产品扔在土壤、水体、海洋中都可以在几个月的时间内降解掉。
 
这里有个视频,是一家美国公司用PHA做的一根吸管在海水之中的降解过程,在45天的时候它突然变小了,58天的时候就完全消失了。

类似还可以做很多东西,这个就是五年前我在一席讲的我们要做的事。
 

02

事情听起来挺完美的,但实际上做起来有特别多的问题。2016年开始的这五年来,起码前三年我们都处在非常痛苦的状态下。现在回想起来大概有几个原因,一是这个事情还是挺烧钱的,我们要想把它做出来需要很长的路径。每个路径都要实现工业化是非常烧钱的。

而且那个时候很少有人认知到这个领域。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最近这五年时间是中国科技类的创业崛起的时候。最开始我们讨论创业,通常情况下讨论的是互联网的创业,到现在大家越来越多地在讨论科技类的创业,比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空间技术,这正好是一个大的转变的时期。
 
我们的经历这个时期里是个缩影。我有一次跟一个人聊天,我跟他讲我们在做什么,听了一会儿他不耐烦了,他说你说的这些我也不懂,你就告诉我你是做什么App的。所以这中间有很多问题,有我们自己的成熟度的问题,也有外部环境的问题。
 
在特别惨的时候,有一年过年我们把公司账户里唯一的钱——大概几千块钱拿出来想奖励优秀员工,说今年你干得不错,给你一千块钱,你干得不错,给你五百块钱,结果发完之后公司账户里没有钱了。
 
我们还有一个同事,也是一个联合创始人,他比较会攒钱,我们就说跟你借一点钱吧。于是从他账户里借了钱到公司账户,再转身给他发工资。
 
我们想了很多办法自救,甚至去做了教育。我们把实验室开放出来给高中生、大学生,让他们在我们实验室里做合成生物学相关的项目,他可以依此去写论文,去参加比赛,所以后来我们衍生出来一个子品牌,叫作蓝晶实验室。
 
IMG_9409.JPG

这个蓝晶实验室还挺有影响力的,有很多人是先听说了蓝晶实验室,才知道我们公司蓝晶微生物。在这里你也可以看到这个领域的魅力,比如你要在物理学或者数学的领域做一点创新,一个高中生或者大学生几乎不太可能做出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
 
但生物不一样,这里有大量的从来没有人尝试过的东西,我记得在深圳有一组高中生,他们用微生物合成了猫薄荷的前体,这在过去都是植物提取的,没有人拿这种重组的微生物来合成,所以基本上就是世界首创。这样的事情是高中生先在我们实验室里大概培训两三个月的时间,然后就可以做出来。所以这个领域有非常非常大的魅力。

但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也觉得这个领域它不只是有魅力,它还有巨大的机会。这个机会在某种意义上可能可以改变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的样子。
 
所以那个时候我们一边要想办法赚钱,一边要把我们的事情往前推进。PHA的合成从菌种开始,到发酵、纯化,到逐步地放大规模,要做高分子,要做产品的稳定性,有非常非常多的工作。
 
这张图就是当时我们在工厂里奋斗的时候拍的。因为我们那时候没有钱,所以就用代工厂来做,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往前推进,到现在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
 

IMG_9410.jpg


但是这中间挺曲折的。在2018年的下半年,就是大概做了两年之后,因为发现过去的技术路线在成本下降上有问题,所以我们更换了技术路线,这更换的意思基本上就意味着重做一遍
 
因为如果成本不能下降到可观的水平,它的商业化就会有很大的问题。我们重新做了一遍技术路线之后,它就越来越好了。
 
同时这个世界也在发生变化,PHA或者生物可降解材料的需求在变得越来越多。这个事情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五年前我在一席演讲的时候,同一场讲的人有一个导演叫王久良,大家可能看过他的视频,影响力挺大的。他拍了一个纪录片叫《塑料王国》,讲的是中国进口废塑料的事情。

因为《塑料王国》这个纪录片,中国进口废塑料这件事情被越来越多人关注。2018年的时候中国禁止了废塑料进口,这件事对全球塑料行业和可降解塑料行业来说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
 
因为中国在2018年以前进口了全世界50%的废塑料,突然停掉之后,世界上的很多废塑料没地方去了。这件事情对欧洲、对美国影响很大,因为过去欧洲人、美国人觉得他们的塑料问题处理得很好。
 
当中国不再处理废塑料的时候,全球范围内都加快了塑料替代品的商业化。有非常多立法出来,也有特别多客户找到我们,说可降解塑料可能是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而在我们看来,PHA可能是其中最好的解决方案。
 
于是技术在慢慢成熟,市场也在慢慢成熟,我们就开始了真正的商业化的进程。大概从2018年开始到现在,这个事情变得越来越快,现在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公司、消费品公司,很多都是我们的客户。我们做了PHA可降解的塑料袋、吸管、纤维、纸杯。纸杯虽然是纸的,但是它的那个内涂层是塑料,因为纸泡水就烂掉了,它要在内涂层涂一层塑料,所以我们做的纸杯是PHA跟纸的复合。
 
我们现在正在江苏建设新的生产工厂,这个生产工厂的一期工程明年就可以投产了,接着就会建二期、三期,它的产量会越来越大,所以我们终于走完了商业的闭环,再去往更大的商业化的方向前进。
 

03

当我们摆脱了生存危机,开始去思考更大的未来的时候,我就常回忆这个过程。生物技术领域的创业,或者说科技领域的创业,它跟互联网领域终究还是不一样的。
 
一个互联网的创业,比如做一个程序,这个程序从你写完它到测试它,这些都是在计算机上完成的,所以它的速度是相当快的。我们做的事也是在做编程,是在DNA上做编程。
 
我们写程序逻辑可能就是说,你要去合成一个这样的蛋白质,或者若干几个这样的蛋白质,这个逻辑是非常简单的,如果你用计算机写代码,可能三行不到就写完了。
 
但是你要想把它合成为一段DNA,把这段DNA里放到微生物里,等这个微生物长起来,然后再用它去做测试,这个时间就很长。微生物已经是最快的了,大概最短要一周,长一点要一个月的时间做一次测试。如果做植物的话,你做了一个细胞后要等它长成一个植物,需要一季的时间。

第二,要形成商业化的闭环步骤是很多的,往往你的事情做完,它要到你的消费者或者客户手里,需要经过很多很多的步骤,所以这个领域更像制造业。
 
为什么过去二十年间中国科技领域的创业飞速发展,但科技领域的创业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领域,就是因为它是在现有的世界之上新架构起来的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做的创新实现闭环是很短的。
 
但在制造业里它的链条特别长,所以过去制造业领域的创新都是巨头的游戏,对于我们这样的初创企业来说,它天然就不占优势。
 
想明白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发现自己很坦然,这个事注定是一个长周期的事情。在我们领域做一个产品,平均来讲大概需要五年的时间、五千万美元的投入,差不多是这个样子。
 
还有一点也是很不一样的,在深科技的领域,很多东西它有明确的需求,你也有足够的能力去把这事做了,但是你并不知道这事能不能成功。如果非要类比的话,你会发现这个领域有点像芯片
 
这又是一个电子显微镜下的照片,左边是微生物,右边是芯片。

IMG_9411.jpg

芯片是人造的,它是微观结构,非常复杂,但是它可以被认知,因为基本上所有东西都是人设计出来的,但微生物是进化出来的,所以充满了混沌,很多东西你是不清楚的。
 
但是这两个产业形态是很像的,比如芯片产业上游是半导体设备、半导体材料,中游是芯片设计,芯片一旦设计之后,流片成功、制造、封装,它就可以出货,去做各种各样的应用。芯片设计本身是一个资本密集并且风险很高的领域。
 
合成生物学是一样的,我们做微生物的设计,你就可以想象成是在做各种各样芯片的设计,我们的上游是DNA的合成和测序,中间就是微生物的设计,下游是微生物合成的各种各样的产品应用场景。
 
比如我们做可降解塑料,下游就意味着要去生产那个塑料。我们在做的事是中游跟下游一起做,因为这个领域还没有横向的产业分工。在一个领域的初期,这是很正常的情况,就是当它的场景还没有被证明的时候,没办法支撑一个中间的中游企业。
 
就像早期的芯片行业也没有专门的芯片公司,所有都是应用企业自己去做芯片,但是随着产业的发展一定是会做横向分工的,也就是说未来会出现专门的微生物设计的公司。
 
过去的五年,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路以后就开始在这个路上往前探索,虽然它很慢,但是它非常坚实。我们现在大概有200个员工,其中差不多一半都是科学家跟工程师。
 

04

我们现在在做PHA,也还有很多产品在研发之中。当我们解决了生存的问题,就开始去思考一些更宏观的事情,就是我们在做的这件事对这个世界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它是不是有更宏大的背景?
 
我们人类经历了几次科技革命,第一次是工业革命,第二次是电气革命,第三次是信息革命,那未来的革命会是什么?有人说是人工智能,有人说是生物技术,尤其是合成生物学,还有人说是空间技术。
 
在我看来人工智能跟合成生物学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想想,人工智能是说我们有一个人造的系统,这个系统包含了硬件、软件,但是它所有的逻辑都是人给的,严格来讲它是没有智能的。
 
合成生物学是啥呢?生命系统本来就是个智能系统,小到一个单细胞的微生物,它会跟这个世界产生相互作用,它知道哪里有它的食物,哪里有危险它要避开。它天然就是一个智能系统,但它不是人造的,而我们想给这样的智能系统赋予人为的设计。
 
所以大家发现没有,不管是人工智能还是合成生物学,都想去获得一个东西,叫做人造的智能系统,只不过一个是在硅基做的,一个是在碳基做的,而且人们对于这两个东西的想象都会带着一些恐惧。
 
大家仔细想想那些科幻电影,涉及到人工智能的《黑客帝国》、《西部世界》,涉及到生物的《生化危机》、《侏罗纪公园》等等,这里边没有一个生物学家是好人。因为它带来的变化太大了,它是革命性的,所以人们天然会对它有恐惧。

人工智能跟合成生物学面临同样的问题,就是大家都知道它有很多应用场景,但什么是最先商业化的应用场景,什么是最先落地的应用场景,是需要这些企业来探索的。

合成生物学领域,像人造肉、像我们做的生物塑料,这里有无穷多的场景,但什么场景是最先商业化的,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而找到它,像我刚才讲的,偏偏又是一个风险很高并且周期很长的事情
 
在科技革命之前,人类跟自然是和谐相处的,我们用石头去造房子,用木材去造房子,然后我们烧木材,这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循环的,人类本身就是这个自然的一部分。
 
但科技革命之后一切都变了,人开始跟自然对立了,我们把本来尘封在土地之中的化石能源拿出来烧掉它,先是煤,后来是石油,这就导致循环的碳越来越多,所以生态平衡被打破了。
 
我们人类用了三次科技革命来证明我们有多强大,但是我们却跟这个自然跟这个地球越来越不融合,这个在我看来叫做侵入式的关系。
 
埃隆·马斯克说过一句话,“人类终将会成为一个多星球的种族”,这个我不太同意,虽然他是我偶像。但是在我看来,与其让人类变成一个多星球的种族,不如先想办法跟现在的地球更好地和谐相处,所以我觉得下一次科技革命应该是个融合式的,也许再下一次才是个更宏大更远的。
 
我们的科技革命让人能用石油去造各种各样的东西,概80%以上的石油是用作燃料的,剩下的10%多的石油是用来做化学品的,像衣服、塑料、化妆品、护肤品的有效成分等。

这所有的东西理论上都能用生物制造的方式去做,我们想的就是有没有可能这些东西都用生物的方式去制造,它就是一个天然融合式的技术。
 
所以我们给自己设定了一个使命,叫做使人类不再依赖石油化学。我们想创造一个新的产业,叫做合成生物产业,然后开创100个产品,现在我们只做了半个,就是PHA,还有好多可做。

IMG_9412.jpg


有很多很多的应用场景,但是要慢慢做,做的事情是要真的跟这个物质世界发生联系。
 
这又回到我一开始讲的,我觉得生命系统的美就在于简单的底层逻辑,一层一层叠加出无穷的多样性。其实它也是很多问题的答案所在,毕竟生命系统跟地球和谐相处已经有35亿年了,我们不妨借用这里边的智慧去想想人类未来的发展路径。
 
谢谢大家。


策划蝈蝈

剪辑土圡

 楼主| 发表于 2021-12-3 08: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席 李腾:然而我们做生物技术,不开发App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15 11:39 PM , Processed in 0.04325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