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5|回复: 0

[教育漫谈] 有二孩家庭的父母真能做到「公平」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5 06: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9.jpeg

有二孩家庭的父母真能做到「公平」吗?

有二孩家庭的父母真能做到“公平”吗?

作者 / 妤妈养育

从描述看,题主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不轻易介入孩子们之间的争端。

同时,我也看到了题主正在经历我以前踩过的“”。家有 6 岁大宝和 3 岁半小宝,以过来人的经验,给题主一些实用的指导方法和科学的建议。

一、没有人能做到绝对地一碗水端平

朋友就曾因为绝对公平这事儿跟我咨询过,事情是这样的:

那天朋友家里只有一块巧克力了,两个孩子都要吃。我朋友就把巧克力掰开,一人一半。结果姐姐说了“凭什么我这块小,弟弟那块比较大”(其实相差不大,姐姐的稍微小了一点点)。我朋友就说:“差不多的啊”。而这时候弟弟已经咬了自己的那块巧克力了,也没法交换了,姐姐闹着不吃,还说妈妈更爱弟弟。

朋友问我:“是不是要借助工具,比如直尺定中点,电子秤称,把两块巧克力分得绝对相等才行。”

我果断回答:“不需要,你陷入绝对公平的焦虑和紧张中了”。

朋友的这件事,下次如果还有类似的情况,这么处理:

妈妈告诉孩子们:现在只有一块巧克力,你们俩人都要吃,那就分成两半。妈妈会尽量在中间掰开,但没办法保证掰开的两块巧克力一模一样。现在你们来选(或者石头剪刀布),决定谁要哪一边,等我掰开了这块巧克力,你们就只能要自己选择的那边。

选好之后再闹都坚持原则,但不说教。

当然,朋友这事儿还得考虑平时的养育模式,姐姐为什么会因为巧克力小一点点就闹,是不是平时妈妈给弟弟的照顾比较多忽略了姐姐,姐姐故意通过此行为希望获取妈妈的关注?这就涉及更深的亲子关系和养育模式的问题,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这次先不展开深入讨论。

绝对地一碗水端平几乎是做不到的,我们要做的是在自己真的做不到的时候,如何引导孩子。

二、建立规则,温和坚定执行

回到题主描述她家两个孩子的情况上来:

妈妈是不是每个时候都要实现每人一边手呢(引申来说就是:是不是每个时候对待两个孩子的行为都要一模一样以保证绝对地一碗水端平呢)?当然不是,也很难做到,比如一个宝宝拉便便需要帮忙的时候,就没办法照顾到另一个孩子。怎么办?

提前建立好规则,并引导孩子执行;对于能够理解规则的孩子,提前告知他们家里有这个规则,而对于有能力制定规则的孩子,则跟他们一起商讨并制定规则,全家人共同执行规则,将规则内化。】

题主的情况,可以这样制定好规则并温和而坚定地执行:「只有睡觉哄睡和你们刚醒来的早晨时光,每个人都能享受妈妈的一边手,并且谁也不能独自享受两边手。就算妹妹要让,妈妈也不要执行,坚持规则不轻易动摇!」

需要注意的是:执行规则没必要大动肝火,也不能妥协,即使孩子哭闹。平静地执行,对于孩子不符合规则的要求(小宝让着,哥哥抢),只做规则解释,不做评价,也不做任何说教(比如你看小宝真懂事这样的评价就不建议)。

具体做法如下:

小宝说一只手给哥哥。

建议做法:

妈妈和小宝说:“宝贝,谢谢你提醒我,确实应该是你和哥哥每人一只手。”

鼓励小宝对这个规则的认识,对她表示赞同。

大宝却说要两只手。

建议做法:

妈妈对大宝说:“抱歉,宝贝,我知道你很想要两只手,但是在我哄睡你和弟弟,还有你们刚醒来的早晨时光的时候,你和弟弟只能每人一边手。”

注意,和两个孩子说这些话的时候,不要带任何情绪和情感偏见,包括“小宝很懂事大宝不懂事”这样的想法,否则孩子能够敏锐察觉,然后被妈妈的情绪强化他们的这两个行为(这部分接下来第三点会详细谈)。

大宝听到妈妈的拒绝一般会闹。妈妈需要做的是让自己平静,然后和平时一样该干嘛干嘛,不过度关注他这个行为,也不说教。这样,大宝逐渐就会明白,哭闹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也不会得到妈妈的过度关注(在孩子眼里,就算说教也是一种关注)。那么大宝总是要求得到两只手的行为就会逐渐消失,而且还能够帮助他将“哄睡和刚醒来的时候每人只能享有妈妈的一只手”这个规则内化。

孩子天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但是解释能力和理解能力却很弱,所以通常会通过一些大人无法理解的“错误行为”来获取自己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并且孩子自己根本没有这个意识。他只知道只要我感觉到归属感就可以了,他们并不能判断行为方式的正确与否,这时候就需要大人的正确指引。

三、不强化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认知和行为

我们得想想:除了天生的性格特质,还有什么因素导致“小宝总是喜欢让着,而哥哥总是喜欢抢着?”

小宝是天生喜欢退让自己还很开心?还是他的这种行为“得到”了某种关注呢?

“我让着哥哥,就能获得妈妈的表扬,或者妈妈会为了我开心,妈妈关注了我,我的价值感就得到满足了。”小宝也因此有了对自己地位的认知:谦让!这也是小宝的潜意识。
“妈妈好像更喜欢小宝,我闹的时候妈妈才会更关注我。(注意,就算妈妈说教,大宝也会认为这是一种关注)。”这是大宝对自己定位的认知:我要喊,我要闹要争抢!

我特别理解题主,这些回应肯定是无意识的,但确实已经强化了孩子们对于自己行为的定位。所以小宝就会越来越听话,越谦让,大宝就会越来越争抢。因为他们都各自认为这样的方式能够获得关注,从而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如果持续下去,大宝会变成“不懂理的孩子”,小宝则会是“乖孩子”。这很可能会在孩子们成年后,都形成了对他们不利的性格特点:比如大宝会认为我想要的东西就是我的,我就要争抢;而小宝则很可能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也要痛心做出忍让的决定等。

我看到题主说公共场合会让小宝退让,建议这一点也要改。规则就是规则,不因地点和时间而轻易变动,否则规则就没有效果了。规则执行不一致,孩子对于边界的认知也会很模糊。

公共场合如果怕影响到别人,可以暂时抱孩子离开。而不是选择让小宝退让这个方法。

所以,不表扬小宝的谦让,不指责大宝的争抢。面对两个孩子的行为,不做评价,不带情绪偏见(一定要完全抛开小宝天生喜欢让,大宝天生喜欢抢的这个认知),只做规则解释,并温和而坚定地执行就好。

这样,孩子们就能朝着正确的行为方向去发展,两个“不平衡的行为”就不会得到强化。我们可以理解小宝天生喜欢让着的性格,但千万不要强化,也不要鼓励小宝的这种行为,对于大宝也一样。

不过题主自己有描述“小宝还是让,让完也不放在心上,还是开开心心。”所以并不排除小宝是真心想让给哥哥的情况。但这就代表着哥哥可以抢着吗?当然不是,即使小宝是自愿的,哥哥也不能抢着,而且小宝退让的行为或多或少已经影响到哥哥了(哥哥会认为:因为我每次争抢弟弟都会给我!)。

当然,如果小宝开心让着,哥哥欣然接受,而不是争抢,那就可以。这里,引用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一书中关于孩子们之间的行为、父母的行为反应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在我们知道之前,孩子就开始为自己、父母和周围环境塑造他们自己的特质。孩子是鲜活的、充满生命的独立个体。在建立与他人的关系方面,他们和大人有同等的力量。孩子建立的每个关系都不尽相同,每个关系的变化也取决于这个关系中双方的互动和贡献。每个关系的变化也取决于这样的互动和对变化的反应。关系中的两者可能是大人和大人,可能是孩子与孩子,也可能是孩子和大人。这些人际关系中的每个因素都有可能因为其中一方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这些人际关系时,孩子会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其中给自己定位。孩子尝试每件事,如果成功地达到目标,那么他就会把这个方式保留下来,将此作为给自己定位的方法之一。有时候孩子会发现,同一种方法未必处处适用。那么他会有两种选择:要么不再尝试,不再发展这个关系;要么采用新的方式,发展不同的人际关系。

所以,我们可以告诉小宝:“我很高兴你愿意让给哥哥,但是你和哥哥的机会是一样的,你没有义务退让给哥哥,哥哥也不能因此争抢属于你的东西。”

从题主的描述看,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存在争抢情况的。

如果两个孩子不存在争端,哥哥不抢,小宝说:“哥哥,我的这个分享给你。”哥哥欣然接受,并且和弟弟说了谢谢,那么这事儿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不仅不会破坏小宝天生喜欢分享的性格,还能培养哥哥学会感恩的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9 09:36 AM , Processed in 0.10632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