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5|回复: 0

[百家杂谈] 人真的可以做到谁都不依赖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17 11: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4.jpeg

人真的可以做到谁都不依赖吗?

作者 / KnowYourself

完全可以。甚至我可以告诉你很多的具体方法立刻「教会」你如何不依赖任何人。但坦白说比起不依赖任何人,更有难度的其实是学会依赖别人。

当一个人不去依赖他人的时候,ta 的交际关系只会是短暂且浅薄的。「我不需要去依赖任何人」的这种想法只是一种内心脆弱的伪装,掩盖掉了自己对于表达需求的困难。

而这种表现,通常被称为「依赖无能」。

根据临床心理学家 Jonice Webb 的总结,「依赖无能」的人会有以下几种表现:

1. 有人会用「冷漠」来评价你

2. 你希望给他人留下独立、强大的印象

3. 爱你的人曾抱怨你在情感上过于疏离

4. 你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5. 向他人求助对你来说异常艰难

6. 在太过亲密的关系中你会感到不适

7. 示弱或是暴露自己的脆弱会让你感到极其不舒服

8. 你时常会感到孤独,即使身边有亲人和朋友

不会依赖别人的人是什么样的?

美国心理学家 Janae Weinhold 和 Barry Weinhold(2008)在他们所著的关于依赖无能的书中指出,这个人群对于依靠别人这件事是心怀恐惧的。他们乍看之下可能是强大、自信,甚至是很成功的,但在内心他们其实脆弱不安,虽然害怕,却又隐隐渴望着亲密。

如果这个人群中存在一句共通的咒语,那一定是「我不需要任何人」——对别人这样说的同时,也在内心这样告诉自己。

从行为上来看,他们会尽可能地回避对他人的需要,如果不得不依靠别人或者寻求外界的帮助,他们会感受到强烈的羞耻和尴尬,甚至还会因此厌恶自己。这种依赖也包括情感上的,比如在自己非常难过、孤单的时候也不愿意告诉身边的人,寻求慰藉与关怀。

与依赖别人相比,他们相对更能接受被别人依赖。但比起这样,他们更希望别人也不要依靠自己。因为,依赖无能者往往对“依赖”这件事本身抱有负面的评价,认为「自己的事就该自己做」。他们不喜爱、也不擅长应付来自他人的依赖。

于是,在人际交往中,他们有「逃避人际交换」的倾向。也就是说,最好你是你,我是我。对他们而言,似乎只有避免你来我往的付出,才能获得「孤岛般的独立」。

因此,依赖无能者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无法与他人建立深刻的联结和长久的关系。他们身边可能也不乏朋友和熟人,但那些试图亲近他们、与他们建立联结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在某个时刻发现和他们之间像是隔了一堵墙——到了一个点就很难再靠近。

这是因为依赖无能者鲜少在人前暴露自己的脆弱,让他们的伴侣和身边亲近的人时常产生前文留言中说的「找不到存在感」的挫败心情,好像自己的存在对对方而言是可有可无的。

另一方面,依赖无能者即使面对亲近的人,也会把得到和给予的关系算得格外清楚——「你帮了我一次,我一定要在下一次帮回来」。长此以往,对方难免会感受到他们的疏远和「客气」。

依赖无能者并不是从不会有依赖别人的冲动。在一些波动的瞬间里,他们会明确地感受到自己想要亲近、依赖他人的愿望。但他们却会对人际交往中各种微小信号的过度解读,极其容易将他人的一句话、一个表情理解成对他们的拒绝,从而一瞬间就打消自己的念头。并从此用更加严实的「外壳」武装起自己。

依赖无能者不是发自内心的不想要依靠别人,也不是不渴望亲密的联结。只是,表达需求对他们来说是那么困难,所以他们的需求常常会以别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他们可能经常让别人听到、看到自己的抱怨,却又拒绝帮助;甚至去指责、控诉对方没有做好,来别扭地表达自己需要对方的事实。由于表达需要的方法是负面的,关系反而可能变得更加糟糕。

无法依赖别人的实质是什么?

1. 无法依赖别人与自身的匮乏感相关

在成长过程中,如果长期感到需求无法被自身拥有的资源所满足,就会产生一种长久的匮乏感。

这种匮乏感不一定是客观上的贫穷,也有可能是家长主观告诉他们的。比如,有一些家长由于自身的匮乏感,或是不懂得正确的教育方法是怎样的,他们会习惯于夸张地跟孩子强调:「我们家很穷,你要节约」、「养你太费钱了,我们都快要养不起了」、「也不知道花这么多钱养育你,你长大后能赚几个钱」……

在这样的匮乏感中长大的孩子会建立起一种脆弱的自尊感——一种「我没有」的低人一等的感觉从年幼时就和他们如影随形 。对于一般人来说,接受别人的付出,带来的感受是温暖;但对他们而言,接受别人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的,更多是虚弱和没有力量——他们不会感到在这种交换中自己与对方是平等的,而会感到自己不得不承受了他人的「赐予」,ta 会不自觉的把自己放在更低一级的位置上,又因为这种感受被刺伤。而这种感受正是来自于他们童年那些匮乏的经历。

他们会认为,需要依赖别人、接受别人付出的那一方是更加弱势的、低姿态的,即使事实并非如此。他们排斥将自己置于这样一个弱势的情境中,就算不得不接受了他人的付出,他们也会想方设法地「还回去」,来恢复内心的平衡。

2. 无法依赖的本质也是信任感的缺失

Weinhold(2008)在书中指出,我们在三岁以前需要完成最重要的两件事情:一是与父母的情感联结;二是从心理上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依赖无能的形成则是因为没能完成与父母之间健康的联结与分离。

情感联结的建立是健康的分离发生的前提。这种情感联结指的是,父母会肯定孩子表达自己,会在他们需要依靠时给予支持和帮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明白,自己的情感需求是正当的、合理的,他们不管在感到开心、难过、迷茫还是脆弱时,都有地方可以去,都有人可以依靠。而我们的安全感,以及对他人、对世界的最初的信任感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被建立起来的。

这种情感联结带来的信任感包含了三个方面:第一,相信自己对他人的需求是被欢迎的;第二,相信他人有意愿且有能力帮助自己;第三,相信依赖他人、提出需求这个举动不会带来针对自身的负面评价,对方不会利用自己暴露出来的脆弱反过来伤害自己。

但,如果在本该与父母建立情感联结的阶段,我们感受到自己的情感需求既不被鼓励也不被接纳,甚至总是在想要寻求依靠的时候感受到了负面的信号。比如,虽然父母为自己付出,也接受了自己的依赖,但他们的态度却总是给孩子一种“我在给他们添麻烦”的感觉。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对这个世界和他人产生出一种不信任的感觉。

上面说到,我们要先建立起健康的情感联结,才能够在成长中完成与父母的分离,实现真正的独立。这种「分离」并不是物理上的,而是在精神上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可以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情感和决定。

这是因为,我们能够从健康的联结中获得一种自信——从他人对自己的接纳中,我们也认可了自身。所以,我们才会开始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自己的感受是有价值的,从而也有能力从自己的内部感受出发,去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

而那些没能形成情感联结的孩子,有一部分会走上错误的分离道路。他们看似非常独立,但其实这种独立并不是从他们内心的感受出发的,而是即使当内心感受到对他人的需求时,也强迫自己不去这样做。他们这种“独立”实际是基于别人对自己的评判——他们只是在做一个别人眼中的独立的人。

依赖无能者要如何学会依赖,

建立真实的联结呢?

1. 认识到你对依赖的恐惧

想要消除你对依赖和脆弱的恐惧,你需要先意识到自己的恐惧。有很多依赖无能者都不明白自己这种不依赖别人的状态并不是因为不想,而是因为不敢。为了帮助自己认清,你可以试着问自己几个问题:

· 你是否因为不会依赖而失去了很多本可以获得的帮助、支持和机会,使你在很多时候让自己处于一个不利、甚至不公平的位置上?

· 不会依赖别人这件事是否常常让你感觉自己孤立无援,在这个世界上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

· 「不依赖别人」是否总是变成阻碍你和他人关系的绊脚石,让你感受到不到人与人之间联结的深刻和丰富,而这给你带来了痛苦?

可以发现,判断的关键在于你的这种不依赖,或者说是「独立」带给你的究竟是快乐还是痛苦。

2. 承认和尝试交流你的恐惧

有时候,在和他人的关系中表达需求和脆弱可以从告诉对方你有多害怕开始。你可以明白地告诉对方,你有隐藏的无法被表达的事实和情绪,或者在想要表达的时候,是什么原因可能令你感受到不安全,或者在你曾经试探时,是否是对方的反应和举动令你犹豫和退却。你们可以共同分析这种恐惧的来源,这将对你进一步表达提供有效的帮助。

你们对彼此的依赖,是逐渐展开和深入的。你的每一次表达都仿佛一种测试,当一次次被证明,你的不安全感是多余的,对方能够接纳、能够让你依赖,并且未曾离开时,你们的信任关系就会更加坚固,表达脆弱和依赖对方也变得越来越自然,你们也会更深入地了解对方、建立联结。而如果“脆弱测试”的结果证明,Ta 并不能给予你想要的回应,Ta 的表现是冷漠的,甚至是伤害你的,那么也有助于你进一步地评估和决定这段关系。

你需要知道,相互依赖对于一段关系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养分,而不是负担。一个真正爱你的人,也会在你向 Ta 寻求依靠的过程中获得安全感,以及对这段关系的信心。

3. 从小事开始练习依赖

虽然你已经让对方明白了你的恐惧,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你也要知道学习依赖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

你可以从很小的事情开始,比如在你感冒生病的时候,请求对方帮你倒一杯水、买一盒感冒药。从这样相对积极的小事做起,要比一开始就让对方帮自己一个大忙,或者「掏心窝子」要简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7 06:08 AM , Processed in 0.23149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