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0|回复: 1

[百家杂谈] 对话郭初阳:以这件小事,抵抗虚无、压抑和苦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24 03: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话郭初阳:以这件小事,抵抗虚无、压抑和苦难

 搜索下载一条 一条  2022-04-23 18:55

杭州人郭初阳,
是一位中学语文老师,教书27年。
过去的一年,他对语文教学的思考流传甚广:
“学语文,不需要语文书”和“无功利的阅读”,
这些观点,被越来越多人理解和赞赏。
疫情以来,
郭初阳的教学也受到了影响,
他住在杭州僻静的郊区,
开始更深入地阅读、写作,定期举办读书会。

IMG_2734.JPG
在语文老师郭初阳看来,
“读书可以让一个人免于孤独。”
“在疫情期间,一个极狭小的空间里,
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就觉得是坐牢,度日如年。”
“很多人在物质丰富之中却挨着饿,
一旦精神上面挨饿了,
就会空虚,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IMG_2735.PNG
郭初阳在杭州接受一条采访
三月末,一条远程采访了郭初阳,
他为我们提供了对这个时代的观察
和一些优质阅读的方法论。
当个体无法抵抗外部世界的侵蚀与变幻,
或许我们还能找寻一条自救的路径:读书。
阿克顿说:“反抗你的时代
——须得找到它之外的立足点。”
一本好书就提供了一个立足点。
编辑   陈沁  责编   陈子文


IMG_2736.JPG

IMG_2737.JPG

静寂的小道上,樱花快要落尽了

三月末,杭州大屋顶的樱花已经落尽,静寂的小道上空无行人。我们跟随语文老师郭初阳,在晚春略显萧索的光景里穿行了一番。

平日,他偶尔来此散步,从自家寓所步行过来,大约十几分钟就到了,更多时候是骑自行车过去。
郭初阳一直生活在杭州,间隔一段时间,也总会去一趟西湖孤山南麓的四角方亭。多在晨间,六点多就到了西湖边,一径深入,进了御花园,在峭岩下,贮月泉旁,便是取名自苏轼诗“西湖天下景”的小亭。

IMG_2738.JPG

他喜欢清静之地,绕亭走走,读一读黄文中的名联与匾额,已是至乐。

身为语文老师,他对文字尤其敏感,词藻之丰富,文字组合之恰当,自然是重要的。但在他看来,语言作为符号系统,更多是来表达生活与内心,只要是真实的情感与现象,都会动人,因为“诚实是力量的根源”。

2020年初,疫情爆发后,他开始举办面向成人的读书会,这些成年人里,很多是学生的家长。家长因为孩子而与他结识,日久,彼此也成为朋友,大家都是热爱阅读的人。

在成人读书会里,他们读美国哲学家诺齐克的《经过省察的人生》、张爱玲的《流言》,也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这样还不过瘾。今年元旦时,郭初阳忽然有了灵感,尝试举办了一场“双重读书会”,读的仍旧是《哈姆雷特》,让孩子和家长分别用朱生豪和卞之琳的译本,“实现一个家庭读同一本书,但又是有一点点差异化的阅读”,获得了很好的反馈。

IMG_2739.JPG

今年,是郭初阳教书的第27年,他教了好几代人。教师生涯的前12年,他在体制内,研究应试的技巧,也探索自由式的课堂。

离开体制的这些年,他把自己的职业身份定位在“一个面向社会的教育工作者”,其使命之一,是促进优质的阅读。

在语文老师郭初阳看来,有良好阅读习惯的人,了解更多的历史,思考得更深入,建构存在意义的能力更强,也更能对抗生活中的压抑、苦难和虚无感。

尤其在疫情中,在那些让人感到被缚的时刻,在纷纭复杂的流言漩涡里。或许只有专注的阅读,才能让人保持清明的头脑和心灵。
以下是一条和郭初阳关于阅读的对话。

Q:一条

A:郭初阳 

IMG_2740.JPG

Q: 在疫情中,我们为什么尤其需要读书?

A: 人为什么要读书?这有点像人为什么要活着一样,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首先,读书可以让一个人免于孤独。此外,我认为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阅读:每一次优质的阅读,都是一次“神游”。我们的肉体在这里,但是灵魂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在疫情的现状之中,行动不自由,我们生活在一个极狭小的、仿佛被囚禁的空间里。这时,如果一个人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他度过时间,就不是那么艰难。但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觉得是坐牢,度日如年。

倘若没有阅读的“神游”,就只能堕落、只能躺平、只能“鬼混”了,对不对?所以优质阅读,在疫情中,可以帮助我们的心更安定。

IMG_2741.GIF

Q: 在您看来,阅读的本质是什么?

A: 人是社会的动物,每个人都渴望交流。当我们打开一本书的时候,它的本质就是在交流。你就在倾听写书的那个人,专门拿起笔为你写下的文字,接受它、思想它,试着来质疑它,与之产生对话,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过程。

书本上,记载着人类历史上那些非常伟大的头脑的思想。作为一个21世纪的人,当我们翻开《论语》,直接就可以听到孔子的声音;当我们翻开《理想国》,就见到了苏格拉底,这是多么难得的场景啊。

Q:读书为人提供“避难所”,如何理解?

A:古人有所谓的“三上之说”:枕上,厕上,马上。躺在床上要睡觉的时候,上洗手间的时候,或者骑在马上赶路的时候——这个场景,如今我们可以变换,在公交车上、在地铁上,不管在哪里,稍微有点空闲,就可以打开一本书来阅读。

毛姆有一句话,“那些善于阅读的人,就仿佛为自己搭建了一个避难所”。每一本书,就是一个阅读的空间,你专注地进入到书里面,这就已经是一个很好的避难所。 

IMG_2742.GIF
IMG_2743.JPG

Q: 您教过80、90和00后,这三代人在您看来有什么差别?

A: 我从1996年开始教书,一直教到现在,我的第一届学生,都已经带着他们的孩子重新回到我的课堂。我教过80后、90后,也教过00后。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小朋友也会有一些气质上的差异。

不过,我感觉一言以蔽之:他们的个子越来越高——因为营养越来越好,现在我们看到小学六年级都有1米8的个子——但是他们所看的屏幕越来越小。以前,我们都看大屏幕,80后看电视屏幕,90后看电脑屏幕,如今00后看手机屏幕,这中间的反差还挺值得引起我们重视。

IMG_2744.GIF
Q: 显示屏越来越小,会带来什么问题?
A: 我们说一个人的才、学、识,才华天生而来,学问是后天的,还有一个“识”,见识很重要,在汉语里面,我们说见多识广,指的是视野之开阔。

但如果你总是坐在一张凳子上,看着小小的屏幕,你的人生何其狭窄?虽然屏幕上的东西变幻万千,但我还是觉得,可能会让你的见识局限在这极小的方寸之间,这是让人有点忧虑的。

Q: 您怎么看待我们这个时代的碎片化阅读的现象?
A: 我觉得2000年以后,大家总体的阅读量应该提升了。但是我们的深度不够,围绕核心知识的整合,这方面不够。所谓碎片化的阅读,同时也意味着思维的碎片化,会让人有一种漂浮感和破碎感。
阅读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精神的食粮。我觉得这有一点点反讽,虽然这是一个物质很丰盛的时代,很多人在物质丰富之中,却挨着饿,这是挺惨的事情,因为一旦精神上面挨饿了,人就会感到空虚,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有点类似于在海上漂泊,满眼看去都是水,但是最后却可能被干渴而死,因为没有可以喝的水。

IMG_2745.JPG

Q: 碎片化阅读,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什么?

A: 真正的阅读,应当让人进入一种心流(Heart Flow)状态。当年我读金庸的小说,读得昏天黑地,读得废寝忘食,恨不得一口气全读完,完全忘掉外面的世界,完全忘掉时间。

如今一个人在刷手机的时候,刷过一段,看下一段,刷过一段,看下一段,这是碎片化的阅读。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仿佛处于一种梦游状态。

我觉得,碎片化阅读者,有点像白日梦里的梦游者。你拍拍他、敲醒他,问他“你刚才在读什么?”他说,“我不知道”。读到最后,读了什么?不知道;跑到这里来干嘛?忘记掉了。

我都有点担心,长此以往,热爱碎片化阅读的人,会不会是一个很健忘的人?会不会陷入到像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面所写的场景——雷蓓卡的失眠症传染开来,整个马贡多的人都因失眠而逐渐丧失了记忆——最后大家都忘了周围的东西叫什么名字。

IMG_2746.JPG

教学中的郭初阳

Q: 作为语文老师,您怎么看待我们现在的一些网络流行词,比如芭比Q、yyds、内卷、躺平等等。

A: 随着时代,会有一些新词汇涌现,这是常见的语言现象。语言本身是一套符号系统,新词汇一定是对生活中某种现象的命名。

“躺平”,其实我们并没有看到某个人真的躺平了,也许他只是想,“算了,就到此为止了,就在这里安息吧。”

有些词语,也是内在心理状况,甚至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芭比Q、躺平、内卷,都是一些挺好的词语。正如贺拉斯所说:“说出烙有所处时代印记的话语,这一点历来合法而且永远合法。”

但对于使用者而言,不要把这样的网络词语变成了口头禅,让听的人感到厌倦。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你们要记得宋代词人姜夔的名言,“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

Q: 您怎么看待现在年轻人语言使用的匮乏?

A: 优质的输出,有赖于充沛、优质的输入。如果一个人从小阅读量就很少,优质的交流也很少,只是孤独地面对一个小小的显示屏,势必导致他的口头表达、书面表达比较匮乏。

语言是一个连通器,这边的水能出来,那边一定得有水进来。没有源头活水,势必会枯竭,这是一个年轻人语言匮乏的原因和症结所在。

IMG_2747.GIF

Q: 离开学校之后,大家其实就不再重视语文的学习了。在您看来,当人长大之后,该如何维持一个比较稳定的语文学习能力?

A: 难道在学校里面,就重视语文学习了吗?在学校里面只是重视语文考试罢了,对不对?很多学校恰恰败坏了学生对于语文的热爱,扭曲了学生对于文学的看法。 

我们也见到这样的情景,每年考完试后,很多学生在那边撕书,太开心了,从此以后再也不用读书了,他却不知道真正的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多重要。

离开学校以后,如何保持阅读的兴趣?我个人觉得,还是加入一个优质的读书会。成员不必多,可能10来个人,大家以某一本书为主题,定期聚在一起来交流。 

IMG_2748.GIF
IMG_2749.JPG

Q: 在您看来,语文能力和生活的关系是什么?

A: 语文能力就等于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一个人的思维品质高,某种意义上来讲,日后他的生活品质也可能会比较高。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应当锤炼自己的语文能力,而不是生活在一种捣糨糊的语文状态里。

为什么我们要读整本书,而不是读语文书?每一本完整的书,它是一个小宇宙,它会有一个生态、有人情世故。在这里面,蕴含一种教育:你到了某个地方,你得入乡随俗,出门看一下天色,进门看一下脸色,看看周围人的反应,说话要得体。

优质的文学作品,比如说《红楼梦》、《西游记》,就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社会文化全信息的载体在这里面进进出出多了,自然对他日常生活会非常有帮助。情商高的人,能够判断社会的复杂场景,有恰当的语言应用。读书读得太少,确实也就不懂人情练达。


IMG_2750.PNG

清朝孙温以工笔重彩所绘全本《红楼梦》

大连旅顺博物馆藏

Q:我们该如何判断一本书值不值得读?

A:首先,可以看一下这本书是什么时候写的,出版是否至少已经超过10年,时间可以检验一本书是否有价值。

其次,也不妨听一听推荐的人。如果推荐的人可信,他所推荐的书,也许值得我们去看一看。

出版社也很重要,一些好的出版社,某种意义上来讲,也就像一些推荐人。外国文学类,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学出版社。常规文学类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古籍类的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诸如此类,选择优秀的出版社,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保证。

最后,我觉得倒也不妨现场检验一下。一本书,你看看它的前言,看看后记,中间随便选择一段朗读一下,看一看读起来顺不顺,音节是否饱满,语言感觉到不到位。如果一本书读起来都疙疙瘩瘩,很有可能是写作者的语言本身就有一点不过关。

IMG_2751.JPG

青年时期的朱光潜

Q:您如何看待现在的“拆书”现象,即某种阅读上的效率主义。

A: 朱光潜在上个世纪20年代,差不多100年之前,就在跟我们谈效率问题了。他去卢浮宫看《蒙娜丽莎》,面对这样一幅伟大的杰作,他很沉静地欣赏,这时候来了一群美国游客,叽叽呱呱赞美一番,不到三分钟就离开了。

朱光潜由此就有一个感想:“在这个现世纪忙碌的生活中,哪里还能找出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的人?哪里还能找出深通哲学的磨镜匠,或者行乞读书的苦学生?”

我们所说的效率,只是价值评估的一种方式,我们是否可以引入更为多元的评估?也就是说,我们做一件事情貌似非常有效率,但它也是转瞬即逝的,我们有没有可能把自己的工作放在永恒里面?什么才是真正长久的?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想,在阅读上追求效率,或者说“5分钟拆一本书”,有没有可能是偷懒的一个借口呢?还是要回到朱光潜所说的,“要走一条抵抗力最大的道路”。如果总是随波而下,总是“多快好省”,可能到最后结不了什么果子,对不对?

IMG_2752.JPG

Q: 现在写小作文,似乎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技能,您如何看待?

A: 前段时间因为疫情,深圳有一个做早餐的小业主,他在一个微信公众号上留了一段言,他说:“茶光村封了,我一个快30岁的男人,一个人支起一个早餐店,我全靠这个店收入,我今晚真的崩溃了……”

他的那段话不过就几十个字,却流传很广,打动了很多人,他的表达一定是不规范的,他的文化程度也不是太高,为什么这段话这么多人被感动呢?

因为语言这套符号系统,固然要考虑文笔、措辞,但它更多是来表达生活、表达内心的,只要是真实的情感,只要是真实的现象,哪怕它用不太恰当的词语来表达,依然会有穿透人心的力量,“事”和“字”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

IMG_2753.GIF

Q: 什么是您眼里的“良好生活”?

A: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里专门探讨了什么是幸福,何谓良好生活,三种生活(享乐的、政治的、沉思的)中,他推崇沉思的生活。我想,良好的生活一定是自由的,换句话说,一个人无须听命于他人,只要服从法律和内心,此人的生活就是良好的。

我目前的生活状况,能够自主地安排自己的阅读、教学、写作,我知道自己的职业使命所在:我是一个面向社会的教书匠,日常工作就是多多读书,找到好书,再把一本好书转变成一场读书会或几节好课。
某种意义上,教师与医生有一点相似——知道预防胜于治疗,也自知一己能力有限,很多时候只是陪伴与安慰而已。

IMG_2754.JPG

家里面能够有空间,收养一条流浪狗,也从小狗的身上学到很多。比如,狗对主人有充分的信任、无条件的热爱,狗很渴望出门,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与盼望。狗天生就有的信任、热爱与盼望,人类要花很多时间才有可能学成,里尔克写过:苦难没有认清,爱也没有学成……

我觉得跟动物在一起相处,经常亲近自然、亲近书本,有一些思考能够帮到别人,这就是在我看来很理想的生活。

IMG_2755.JPG

IMG_2756.JPG

我想推荐的第一本书,是朱光潜的《谈文学》。他深入浅出地谈了文学的方方面面,作为语文老师,我特别希望每个人都能读一读这本书,推荐北大出版社的版本。

第二本书,是江弱水老师的《湖上吹水录》。这是他在《读书》杂志二十年文章的合集,“吹水”是粤语闲侃的意思,这本书臧否人物,品评语言,细读古典诗词……有广阔的比较文学的视野。

第三本书叫做《敬畏生命》,史怀哲在这本书里面,记录了自己成长的过程,以及他对生命伦理的一些思考,特别好。

 楼主| 发表于 2022-4-24 03: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對話郭初陽:以這件小事,抵抗虛無、壓抑和苦難

杭州人郭初陽,是一位中學語文老師,教書27年。過去的一年,他對語文教學的思考流傳甚廣:「學語文,不需要語文書」和「無功利的閱讀」。在郭初陽看來,「讀書可以讓一個人免於孤獨。」「在疫情期間,一個極狹小的空間裡,如果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覺得是坐牢,度日如年。」「很多人在物質豐富之中卻挨着餓,一旦精神上面挨餓了,就會空虛,找不到人生的意義。」一条遠程採訪了郭初陽,他為我們提供了對這個時代的觀察和一些優質閱讀的方法論。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3 10:44 AM , Processed in 0.15275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