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7|回复: 0

[哲史艺丛] 函谷关战略意义重大,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何要放弃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13 10: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函谷关战略意义重大,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何要放弃它

 瀛洲海客 历史D学堂  2022-05-13 10:39

5.jpg

作者:瀛洲海客  校正/编辑:莉莉丝
全 文 约 2300 字
阅 读 需 要 6 分钟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六国)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纠纠老秦,何以拒守六国联军?其在地理上的优势,得益于函谷关的易守难攻。

早在先秦时期,函谷关便已是极其重要的军事关隘,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奠定秦之王业。由于其得天独厚的战略地位,它一度成为地域分野的象征,并衍生出关东、关中、关外等称呼。



6.jpg
上图_ 秦国进军豫西通道和晋面豫北通道示意图 标注处为函谷关



然而,这么一处险要关隘,却被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给“放弃”了。元鼎三年(前144年),汉武帝将函谷关向东迁移三百里至新安(今河南洛阳新安县),并于旧函谷关(今河南三门峡市灵宝市)处另设弘农县。那么,汉武帝为何要放弃战略意义重大的旧函谷关呢?



7.jpg
上图_ 秦函谷关与汉函谷关的位置所在


 
一、杨仆“耻为关外民”

对于汉武帝此举,颜师古注《汉书》时曾引应劭之语:“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关东,以家财给其用度。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徙关于新安,去弘农三百里。”

按此处记载,汉武帝移关三百里,是因为杨仆“耻为关外民”。后者在立下大功后,又散尽家财,终于得偿所愿。这个说法,曾一度受到大多数人认可,但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宋王益之曾云:“杨仆以伐南越,方为楼船将军,犹在二年之后,兼是时仆亦未尝有大功也。”杨仆事迹主要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唯一算得上有功的,即是平定南越,且还是在汉武帝移关两年之后。后人也持赞同意见,称杨仆一生未有太亮眼功绩,何来“数有大功”?既无大功,又谈何“因功移关”?



8.jpg
上图_ 刘彻(公元前156年  -前87年),即汉武帝



另外,杨仆的官职确为“楼船将军”无疑。从他“从齐浮勃海兵五万”来看,这是典型的水军职位。而函谷关却是旱关。是以,“专业不对口”的杨仆又有什么理由能在“移关事件”中发表看法呢?一个表现平平的水军将领,他的意见,恐怕并不能让汉武帝如此看重。

综上可知,“杨仆耻为关外民”一事并非是汉武帝移关的主要原因。这件事,要么是后人杜撰,要么就是杨仆的确说过此话,但汉武帝也只是顺水推舟。

更符合情况的一种解释是:汉武帝早有移关的打算,所以他授意杨仆来当这个“捧哏”。既然如此,汉武帝移关的背后,必然有其他方面的远虑。



9.jpg
上图_ 长安地理位置示意图


 
二、广关与遥控关东

西汉定都长安,与函谷关离不开关系。张良曾云:“关中左崤函,右陇蜀,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函谷关,正是关中的东大门。

西汉建立以后,刘邦大封诸侯王,却担心他们变节,遂承袭秦制,选择“关中本位”政策,定都长安。皇室在关中,以长安为基,函谷关为险,以此遥控关东诸侯。为此,西汉初期还严格控制关中与关东地区的流动,双方出入函谷关,都需要官府开具“通行证”。

汉武帝继位后,锐意进取,逐渐加强中央集权。从政治角度而言,“广关”事件也是汉武帝用来扩大中央管辖范围的一道重要保障。何以见得?

在把函谷关向东移至三百里后,汉武帝在旧函谷关(秦关)设弘农县(郡),由长安直接管控。如此一来,京都便可借弘农郡掌控秦关以东近三百里的地域,直到洛阳附近的新安。换言之,原本的关外此时也成了“关西”地区,此之谓“武帝意亦好广阔”。所以,把弘农杨氏发扬光大的杨震,才会被誉为“关西孔子”。



10.jpg
上图_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类似的操作,曹操也曾玩过。据《三国志·荀彧传》记载:“九年,太祖拔邺,领冀州牧。或说太祖‘宜复古置九州,则冀州所制者广大,天下服矣。’太祖将从之,彧言曰:‘若是,则冀州当得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并之地,所夺者众……’”
早在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下邺城后,便曾打算恢复“九州古制”。

但在荀彧看来,此举固然会令冀州领土急剧扩大,但也会让各路诸侯“自恐不得保其土地”。曹操听罢,遂暂停此计,直到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才基本满足了托古改制的条件,而冀州也的确扩大到32郡之多。

曹操以邺城为核心,扩大王畿掌控范围,是因为他已定鼎北方、又扫除了关中群雄。那汉武帝移函谷关至新安,又哪里来的底气呢?难道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不惜舍弃关中东大门?



11.jpg
上图_ 新安函谷关,又称‘“汉函谷关” (旧址)

 

三、兵种更替与对外政策

倒也并非如此。实际上,随着秦汉时期兵种的更替与西汉对外政策的改变,秦关的战略意义已经大不如从前了。

函谷关地势险要,它“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这毋庸置疑。而它之所以会在先秦时期成为扼守关中的绝佳之地,则是因为崤函古道是当时西行的必经之路。传说老子骑青牛向西而去,也曾在函谷关停留。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提到:“洛阳西至新安,道路平旷。自新安西至潼关殆四百里,重冈叠阜,连绵不绝,终日走硖中,无方轨列骑处……古之崤函在此,真所谓百二重关也。”

函谷关如此地势,“车不得方轨,马不能并辔”。而以四匹马拉着的战车,才是先秦战场上的主流兵种。这正是六国联合攻秦,却被阻挡在函谷关之外的根源所在。因为西行的必经之路被函谷关阻隔,导致体型笨重的战车难以通行,其军队规模纵使再大,也难有成效。



12.jpg
上图_ 西汉与匈奴的战争



但随着西汉对外政策逐渐由“制内”转为“御外”,汉武帝屡次用兵匈奴,这便导致战场上的主要兵种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的车兵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骑兵与步兵。

对车兵来说,函谷关的确是难以逾越的天险;但对更加灵活、机动性更高的骑兵而言,他们不仅能够翻山越岭、渡水穿林,也有可能寻找更加狭窄的通道绕过此关隘,从而直达关中。

在此情形之下,秦关对关中起到的保护作用,便大大降低了。正因如此,汉武帝才会做出取舍,将函谷关移至三百里外的新安。新安到洛阳一片坦途,是以长安不仅能扩大自己的掌控范围,还能将影响力辐射到洛阳一带,进而更好地遥控关东。
 
参考资料:
[1]司马迁撰,三家注 《史记》
[1]班固撰,颜师古注 《汉书》
[1]陈寿撰,裴松之注 《三国志》
[1]曾谦 《论西汉时期的函谷关东迁》
[1]辛德勇 《汉武帝“广关”与西汉前期地域控制的变迁》
[1]代剑磊 《论杨仆在汉武帝“广关”事件中的角色扮演》


....................EN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19 03:20 PM , Processed in 0.04062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