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1|回复: 0

[哲史艺丛] 文史天地◆郑珍、莫友芝编纂《遵义府志》的曲折经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15 11: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史天地◆郑珍、莫友芝编纂《遵义府志》的曲折经过

王珺偲 最爱历史  2022-03-07 22:02

道光二十一年(1841),80余万字的《遵义府志》编修成书,后人评论可与《华阳国志》相媲美。近百年后,梁启超先生也称赞为“天下府志第一”。其作者便是被张之洞称誉为“西南两硕儒”的郑珍(字子尹,1806—1864年)、莫友芝(字子偲,号郘亭,1811—1871年),其修志过程,一波三折。



一、郑子尹回遵讲席


青年时候的郑珍就已经才学出众。


道光六年(1826),20岁的郑珍被选为贡生,到北京参加会试,落第后到湖南,跟着老师程恩泽游幕。程恩泽本是一代大儒,又是湖南学政,他带着郑珍走遍了湘山楚水。郑珍以博学和谦逊的态度,结识了湖湘文坛著名的学者和诗人,和他们砥砺诗文前行。


道光八年(1828),郑珍从湖南回黔参加乡试落第。在此后的7年中,郑珍在禹门沙滩一边从事农耕,一边潜心钻研学术。


“七年磨一剑”,郑珍带着撰写的《说文新附考》来到北京,再次拜见了老师程恩泽。程恩泽称其学术已经超过同时期的水平。


道光十六年(1836)正月,郑珍的大舅黎恂任云南平夷县知县,郑珍以幕宾身份随行,开始了他在滇中治学游幕的生活。


郑珍到云南的那年,以儒臣名世的贺长龄,由山东布政使升调贵州巡抚。贺长龄到任后,发现“黔地瘠苦,文教未兴,或连数厅县, 无一义塾”。因此,他把发展贵州文教事业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在各州县兴立书院义学,整修省会书院,还参照岳麓书院的办法厘定条规,增设拔贡学额,以培养人才。


而那时的遵义府城已有启秀、湘川两所书院,在教育相对落后的贵州,也算是文教兴盛。遵义知县德亨久闻郑珍其人,知道他“制行端洁,著作繁富,为黔中不易觏人物”。于是,写信聘请郑珍为启秀书院主讲。


郑珍在云南已有一年,过着清苦的生活。恰逢好友莫友芝进京会试落第,回到遵义,两人常有书信往来。郑珍在给莫友芝的信中说,即使过着“翻瓮饱黄齑”的艰苦生活,也要“冷寻红叶寺”,拿出好书“便当出秘籍,共读梅花底”的诗句,已生归意。


郑珍在接知县德亨的聘信后欣然应允。道光十七年(1837)二月,郑珍启程返回遵义,出任启秀书院讲席,走上讲坛,传道授业。



二、平知府两请修志


郑珍回到遵义后,本地文人贤达都与之相交,其中遵义知府平翰与郑珍往来密切。


平翰,字樾峰,浙江山阴人,道光十六年(1836)十一月任遵义知府,是一位为政勤德、廉明清正、有所作为的官员,也是一位诗人。


一次,郑珍和平翰议论为官之道,他写下一首《次韵和郡守平樾峰翰》的古风长诗,郑珍把引进山蚕放养的陈玉殿、创建湘川书院的刘绍升两位遵义前任知府视为地方发展的楷模,希望平知府能“继亩思旧畎”,效法前贤,做一个良臣,为遵义做出一番显世勋业。


此时,贵州巡抚贺长龄要求各地州府编修地方志书,以推动地方的文化发展。修纂《遵义府志》,平翰自然想到严谨博学的郑珍,并给他写了一封信,邀请商辑修纂。郑珍也非常认同,在回答平翰的诗中说:“独思有此邦,昧昧古疆畎。公能念图志,山川感嘉腆。”并明确地表示,只要知府大人“请遂导先路”,自然修纂志书就会“兹事有人践”。


然而,这一年秋,郑珍要到贵阳参加乡试,编纂府志的事情也因此搁置,这是郑珍第五次参加秋闱。揭榜后,他考中了举人。巡抚贺长龄看了郑珍的试卷文章后,十分欣赏,把他纳入门下,并赠送一部清代著名学者阮元的《揅经室集》,希望他能在研究汉学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郑珍感谢贺长龄认可和赠书,他说:“文学无贵贱,师弟有因缘。”也表达“千金学屠龙,用志良亦专”的学术志向。


郑珍秋闱中举后,他与好友莫友芝联袂赴京,参加来年的会试。在寒冬行路上,他们一起在寒冬里跋涉80余日,经历了艰辛,才走到京城。郑珍又染上风寒之病,带着病体勉强完成考试,两人双双落第。但他们一路游学,甚是惬意,直到道光十八年(1838)六月,才回到遵义。


郑珍会试返回后的重阳节,与平翰登龙山郊游。此间,平翰重提请修纂《遵义府志》事宜,郑珍在《樾峰次前韵,以郡志稿重属仍和道怀》一诗中,写下“天荒文献堪愁绝,空负黄鸡白日歌”等句,深感地方文献资料匮乏,担心有负重托。但受黔北山川孕育的郑珍,感到为这一方土地留下恒古、翔实的史志记录,自己责无旁贷。他当仁不让地受命了。



三、来青阁三年成书


道光十八年十月初,平翰知府在府署内的来青阁开设修志局,正式聘请郑珍主持修志事宜。


郑珍入主来青阁修志,两手空空,志局也无任何资料。他请莫友芝到修志局为辅佐。二人进入府署内的来青阁,下榻听莺轩,着手搜集资料。


修志局成立之时,仁怀县温水(今习水县温水)人谢法真、穆继贤托神降临,招募无赖流民在仁怀、綦江(重庆綦江)两县之间的温水一带搞暴动,仇杀掠村。仁、綦二县派捕役围剿不果,领兵千总被杀,捕役死伤无数。谢、穆二人声势大震,占据险关碍口,竖旗反清。


道光十八年十月初九,平翰知府与副将福谦、都司张文贵领兵前往温水,会同省内其他各地官军围剿反贼,直到十二月初七,才将谢法真、穆继贤擒获伏法。次年三月初二,平翰因温水民变事件处理不力而降级,到省内补用。知府的调任,资料的匮乏,严重影响修志进程。郑珍在给杨华本的诗信中道:“郡方谁嗣歌,纂辑想难更。逝讲归竹溪,重寻鱼鸟盟。”已经有了放弃修志、返回沙滩过隐逸生活的打算。


0.jpg
▲莫友芝


平翰离开遵义后,张锳代理遵义知府。他了解修志局情况后,决定筹款支持,让郑、莫继续修志。郑珍开始组建修志团队,请得遵义县生员黎兆勋、张云标、张朝琮,绥阳县生员聂通会,桐梓县生员赵旭等人为采录,另请协采12人,负责各地的资料搜集和考察。


在此之前,遵义有两部志书:一是明万历平播过后,遵义知府孙敏政编修的《遵义军民府志》;二是清康熙年间遵义知府编修的《遵义军民通志》,两部志书距离郑珍时代,已经有160余年和200余年。


然而,这两部志书佚落民间,博学的郑珍也没有听说过这两部志书的下落。经过近一年的采录和搜集,仅在民间找到《遵义军民府志》前半部分手抄本和内容十分粗糙的《遵义军民通志》,以及一些县的志稿。郑珍后来回忆说:“议之始盖茫然无刺手处。留心一年,始知有孙《志》、陈《志》及各州县《草志》而搜得之。”


道光十九年(1839)八月,代理遵义知府张锳离任,新任知府黄乐之还未到任,修志一事又暂时停顿。郑珍、莫友芝干脆回到禹门沙滩,与黎兆勋等人诗文畅游。


黄乐之出任遵义知府时,张锳特意关照,请支持志局编修《遵义府志》。黄知府欣然同意,致信郑珍,请其出山继续编修,又设法落实志局用款。后来黄乐之在《遵义府志》序中说道:“张公告余旧政,意恳恳,属为平公终此。余敬承,不敢怠。”


有了黄知府的支持,郑珍、莫友芝于道光十九年九月底回到来青阁,又开始他们的修志工作。


修志第二年,郑珍与莫友芝以及黎兆勋、杨本华、赵旭等人或寻访山中耄老,考核古今文献;或悉发荒碑仆碣,抄录旧记资料。经过两年多的搜求考证,共征引古今各种文献、书目、家谱共358种,加上遵义原有的府志、县志稿和未记名的手稿等,总引征不下400余种。在郑珍、莫友芝的纂写下,道光二十一年(1841)冬,《遵义府志》纂毕成书,共48卷,80余万字。



四、后世评名垂千古


《遵义府志》稿成,黄知府令郑珍送到贵阳评审,主评审官是时任贵州巡抚贺长龄。


贺长龄对郑珍、莫友芝编修的《遵义府志》十分满意,他在序中写道:“实余门人郑生珍属稿,莫孝廉友芝佐焉。”流露出一种得意之情;又写下“是志也,于黔中足谓雅赡耳矣”的评价。


1.jpg

▲郑珍


贺长龄曾任翰林院编修,这是为朝廷论撰文史的学问型职位,得到他肯定并不容易。4年后,纂成的《贵阳府志》,贺长龄就要求删繁考订,纠正其“体未详、载未备”的缺陷。


《遵义府志》成书当年即刊刻出版。然而,郑珍、莫友芝二人的“秉笔直书”,如实记述陈规陋习、人物详略各异,评价高低有别,引起了他们的后裔、族群责难。周围有些无知之人对他们冷遇、白眼,在背后窃窃私语。更有甚者,煽动无赖“不云合围而劫之家,即拟群聚而殴之市”。


对于这些非议和恫吓,郑珍写诗反讽那些生事的人说:“太祝瞎无翳,仲车聋有灵。”并言其心志道:“海澄何日见?世议皱眉听。”莫友芝也说:“谨守吾素,不与世争,风波之兴,任其自起自息而已……今此嚣嚣,不值得一噱!”


虽然郑珍、莫友芝是一代名儒,但是历时3年编修80万字的志书,其中也有一些遗漏和瑕疵。《遵义府志》刊发20年后,郑珍在给赵旭的《桐筌》作序时用检讨的口吻写道:“余昔之辑郡志,阅三年乃成,而物产不采《茶经》,祠庙不摭《宾退录》,杨氏事不载《清容集》,则目之未遍也。鼓楼隘之水误指为渭河,乐安江混叙其源处,则足之为周也……然余固悔之。”


2.jpg

▲《遵义府志》篡修衔名


莫友芝在收录地志遗迹篇章时,古代牂牁郡,有一“郘亭”就被遗漏。莫友芝后来看到南朝顾野王的《玉篇》时,查阅“郘”字,才发现这个遗漏,懊悔不已。为了永记治学上的这种疏忽,莫友芝把自己的号名定为“郘亭”,以此警醒自己。

《遵义府志》白璧微瑕,它的出版,在晚清、民国时期的学术界引起了轰动,意欲研究西南风土人情的专家学者,争相求购。光绪十八年(1892)又补刻出版,民国二十六年(1937)再补刻出版。赵恺在编纂《续遵义府志》中写道:“古今文献,搜罗精密。好古之士欲考镜南中,争求是书,比之《华阳国志》。”后来,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南开等大学讲学时这样评价道:“各府州县志,除章实斋诸作超群绝伦外,则董方立之《长安》《咸宁》二志,论者推为冠绝古今;郑子尹、莫子偲之《遵义府志》,或谓府志中第一。”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2年第3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9 02:23 AM , Processed in 0.04863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