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1|回复: 0

[哲史艺丛] 嘉靖不上朝,却亲自监工修了一个地方,《永乐大典》能幸存全靠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15 10: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嘉靖不上朝,却亲自监工修了一个地方,《永乐大典》能幸存全靠它

 文史君 浩然文史 2022-05-15 18:30

51C7F1F9-46DB-42C5-968D-29702B582B76.jpeg

明清时期的金匮


历史是一个不断层累叠加的过程,我们身处现代,好比是站在河流下游回顾上游,之所以还能领略千百年前古人的风采,除却地下文物的出土,还有赖于大量史册典籍、文献档案的流传。古人对于文化传承极为重视,这促使他们筑石室、造金匮以收藏典籍。那么金匮石室究竟藏有什么奥秘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金匮石室为何物?


在古人的观念中,金、石是最为坚固耐用之物。石室不言而喻,即是用石头建造的房子,金匮倒不是金子所造,而是一种经过特殊处理的木柜,常用金属封碱。“以金为匮,以石为室,重碱封之,保慎之义”,是自金匮石室制度诞生以来就世代延续的传统。


最早关于金匮石室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周,《大戴礼记·保傅篇》载西周“书之玉版,藏之金匮,置之宗庙”,此时的宗庙就是由砖石建造的。《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载老子曾为“周守藏室之史也”,这里的守藏室也很有可能是按照金匮石室的标准建立的。《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述秦朝“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这说明秦朝也有专门的金匮石室以藏典籍。


8045B0A9-CE91-48B2-A906-54D159171147.jpeg

冯远征话剧版司马迁


为什么要用金匮石室来保存文献典籍呢?首先是因为金匮石室十分坚固耐用,可流传万世,但更主要的还是为了防止火灾。金匮石室并不易燃,就算发生火灾,也可以减少损失。人们还在金匮石室周围开挖沟渠,储水以备火灾。


汉代建立后,设有石渠阁、兰台和东观等机构保存典籍,这些地方因存有大量的文献典籍,因此往往与重大的文化事业相联系。司马迁曾遍览金匮石室之文献典籍,故成《史记》。班固曾任兰台令,因此著有《汉书》。而《东观汉记》也是由在东观任职的官员编写完成。


858FDD54-EB89-4AFE-9125-DF24D044E216.jpeg

汉代石渠阁遗址


金匮石室制度自创立后就一直延续下来,就算是战乱频仍、动荡不安的魏晋南北朝也未中断这个传统,统治者依旧十分重视建设藏书机构。南朝梁时爆发的侯景之乱,导致大量文献典籍被毁,这次动乱也因此被后世学者称之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书厄。


此后的唐、宋、元都号称盛世,自然重视文献典籍的搜集整理,唐代称之为甲库,宋、元谓之藏架库。宋朝更有金匮之盟的传说,即宋太祖和其弟、其母约誓,等自己百年后将皇位传给弟弟,这道诏书由赵普负责眷写,并由太后藏到了金匮中。可见当时对于金匮石室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


0767E6BF-FC27-492D-A67B-3016E573269C.jpeg

陈建斌版 宋太祖


以上所列举的这些藏书机构,大都因为年代久远而失其祥,我们无法考证其原貌。但是明清时期的金匮石室制度不仅记载详细,而且还有实物传世,为我们提供了很大帮助。统治者对金匮石室内所藏文献典籍一直讳莫如深,无形中更是给金匮石室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心向往之。


二、明清时期的金匮石室


明朝初年,并未设立专门保管史册典籍的机构与地点。至明代中期,府库盈书,浩如烟海,建造藏书机构也就逐渐提上了日程。明孝宗时期,大学士丘濬上书说:“自古帝王藏国史于金匮石室之中,盖以金石之物为物坚固久,非土木,又能扞格水火,使不为患。”丘濬所虑在于后世,他明白建金匮石室以藏文献典籍,便可使“祖宗功德在万世,永传信而无疑,国家典章垂百万,递沿袭而有本矣”。


但明朝真正修建金匮石室还是始于嘉靖年间。嘉靖十三年(1534年),嘉靖皇帝下谕阁臣建造神御阁以藏祖宗御像,这里的神御阁后来改名为皇史宬[chéng],成为了明清两代保存文献典籍的场所。皇史宬历经两年,于嘉靖十五年落成。嘉靖帝对皇史宬的建造格外重视,从选址、经划到动土建造,都亲自过问,甚至亲临施工现场视察指挥。


4EDD1BB7-9101-4278-96C1-5B20E215B73D.jpeg

现在的皇史宬


从皇史宬的设计上也可看出嘉靖帝对于藏书传统的重视。首先,皇史宬坐落于南内,其外观设计与紫禁城宫殿群并无二致,汉白砖石,琉璃瓦顶,与原有的宫殿群浑然一提。华丽与庄重兼具,体现出了皇家的气魄与威严。


486F7573-5AC2-4914-B0F4-7C4DD19EFF06.jpeg


皇史宬建成之后,受到了高度评价:“从古所无之异章,其鸿规厂丽,龙阁崔巍,石室金匮,不假寸木”。“石室金匮,不假寸木”表明皇史宬在追求外观上的赏心悦目之外,也注意实用性。


A7571579-A8C9-4431-8C20-7BAD0896E5B7.jpeg

皇史宬内景


据史料记载,皇史宬内无梁无柱,屋内成拱形结构,窗户极少,却冬暖夏凉,可通风亦可防震。室内置有多个雕龙画云的金匮被摆放在汉白玉的基台上,金匮内并不直接存放典籍,里面摆放着一个个木匣,木匣严行密缝,内覆黄锦,再配以大锁。这样的石室金匮可防虫、防蛀、防潮、防盗,完美地贴合了古人保存文献典籍的需求。起初皇史宬内这样的金匮只有19具,但是到了清末已达152具。


自嘉靖十五年(1536年)皇史宬落成之后,后世明清各代皇帝基本沿用其制,并未加以更易,只不过偶尔对其进行检修,以恢其宏。现在的皇史宬内只有一座御碑亭是清代建筑,内有一碑,记载了皇史宬的来历。


D02EDB43-E68D-40A6-BCE1-775E9E28E15E.jpeg

御碑亭


明清皇帝对金匮石室的要求简直到了吹毛求眦的地步,如此大费周章地修建这样一个场所,那里面究竟藏着什么呢?


皇史宬落成之后,很快就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批藏品,那就是嘉靖帝之前明朝历代皇帝的《实录》与《宝训》。中国古代帝王向来重视前世之鉴,后事之师,因此自唐朝始,每位皇帝去世后,继任之君就会替先帝编写一部记载其言行举止的实录。唐宋亦有《实录》,只不过多散佚,现已不多见,明清两朝的《实录》却是传世甚巨,颇为学界重视。《宝训》则是从《实录》中摘选的“可供传诵宣布者”编辑成册,以为后鉴。


85351904-D6E8-43C6-9C71-99183F1470F2.jpeg

《明太祖实录》


明代不修国史,以《实录》为国史,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实录》就是国家记忆,就是对祖先功绩的记载,是可垂递万年,恩泽百代的,因此历代皇帝都对这些文献典籍极为重视。


但是到了后期,皇史宬就不单单只有《实录》《宝训》了,大量珍贵的儒家典籍,诸如《性理大全》也被放在此处保存。值得一提的是,嘉靖年间宫内失火,《永乐大典》差点葬身火海,嘉靖帝便命人誊录了一本副本藏在皇史宬,后来其他诸本皆毁,只有藏在皇史宬内的《永乐大典》保存了下来。嘉靖皇帝多年不上朝,是历史上有名的奇葩帝王,但《永乐大典》能够保存下来还真是要感谢他。


B602CE42-1E66-4C50-B56E-E3195D26FC61.jpeg

现在存留下来的永乐大典


清朝建立之后,承袭明制,仍将历代的《实录》《宝训》《玉碟》等珍贵文献存放于此。这些珍贵典籍原本静静地躺在金匮内,直到1900年的某一天,一群强盗冲进了这里,撬开了金匮,抢走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献,只留下满地狼藉。


八国联军的劫掠给皇史宬造成了巨大伤害,除了被抢走的文献典籍,更多的遭到了士兵的野蛮破坏,大量文献典籍污秽不可识。清朝灭亡之后,皇史宬内的文献典籍或被人盗卖,流入民间,或毁于战火,幸存下来的部分现如今则被保存在各大档案馆内,成了史学研究者们与古人对话的桥梁。


皇史宬作用虽然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明清时期唯一保存文献典籍的地方。例如,明朝黄册就保存在南京玄武湖,清代内阁亦存有大量档案,民国时教育部因为财政紧缺,还将这些档案打包售卖,史称“八千麻袋”事件,轰动一时。


文史君说:


金匮石室制度是我国古代为保存文献典籍所作的最大努力。自西周始,后世历朝历代加以沿袭,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这对于我国的文化事业的传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到了近代,羸弱的国家既然无法抵御列强的侵略,就算是坚固的金匮石室也无法阻止文献典籍的外流与破坏,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国家在崩溃之际的无奈与伤痛。


参考文献


1、傅璇宗:《中国藏书通史》,宁波出版社,2001年。


2、秦国经:《石室金匮皇史宬——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房》,《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六辑上,2007年。


(作者:浩然文史·景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5 12:33 AM , Processed in 0.03489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