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7|回复: 0

[哲史艺丛] 刘禅当了四十年皇帝,水平究竟怎么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21 02: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禅当了四十年皇帝,水平究竟怎么样?

 成长 国家人文历史  2022-05-20 07:49 Posted on 北京


30.png
本 文 约 5100 字
阅 读 需 要 13 min


近日,三国谍战剧《风起陇西》里,后主刘禅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其实,剧中对刘禅着墨并不多,且出场时,他或以背影示人,或隐藏于帷幕之后,只显露出一个模糊的面孔。但这一形象,已经与我们常见的愚蠢、颟顸、有点弱智的刘禅有着不小的差别。


剧中的许多剧情甚至还在给观众透露这样一个信息:刘禅并不昏聩,他反而更像一个隐藏在幕后、心机深重的布局者。


千百年来,刘禅的身上始终贴着“乐不思蜀”的标签,顶着“扶不起的阿斗”的帽子,成为群嘲的对象。但近些年来,刘禅在一些人的口中又成了一个被误解千年、大智若愚的君王。所以,到底哪张面孔才是真正的刘禅?


前半生:稳固的“二元权力架构”


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经常是在比较中获得。刘禅的历史评价长期猥琐,除了因为他是亡国之君,还因为人们往往将他与刘备、诸葛亮二人作比。刘备是“天下枭雄”,诸葛亮是“千古名相”,置于这两大光环之下的刘禅,自然高下立判。

31.jpg
被两大强人前辈环伺的刘禅,心里也很苦。来源/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截图

魏之曹操、蜀之刘备、吴之孙坚、孙策、孙权(前半生),这是三国开疆拓土的一代人,三国的疆域和基本盘在他们手中确立。之后虽然天下三分,三国之间征伐不断,但其力量对比、疆域面积始终没有太大的变化,即三国都进入了守成之君的时代。开疆之君与守成之君,其成长背景、人生经历、所面对的困难与挑战均不同。

就以曹魏来说,曹操征战一生,面对的是袁绍、袁术、吕布、刘表等强敌,而曹丕、曹叡在位时,除了需要应付吴、蜀的进犯,还要平衡内部朝臣、制衡派系,让整个官僚体系既能够有效运转,又不至于尾大不掉,威胁皇权。此外,守成之主还要面临个人权威树立的问题,江山是开疆之君浴血拼杀所开创的,朝臣对他们无不俯首帖耳,而守成之君不过是凭借血脉关系而承其基业,他们何以服众?

因此我们看到,当曹操、刘备、孙策等开疆之君谢世之后,权力交接之际,总会发生一些动荡与不安。如曹操甫一去世,就有臧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刘备病逝前后,汉嘉太守黄元、南中豪帅雍闿等先后叛乱。孙策暴毙、孙权即位之初,也有庐江李术、宗室孙暠之叛。尽管叛乱者只是少数人,但大多数的旧臣是站在旁观者的位置上,如何实现权力过渡,让作壁上观的文武旧臣们心悦诚服地效力,考验着新君的智慧与能力。

威望明显不及先君,这些年纪与资历尚轻的新君势必要找帮手,曹丕依靠曹真、曹休等宗室与司马懿、陈群等士族,依然承袭着曹操时代“谯沛集团”与“颍川集团”并峙的权力格局,让曹魏政权内部的结构性稳定一直保持到曹芳时代。孙权任用周瑜、张昭等“淮泗集团”,后又提拔陆逊、顾雍等江东世族与之制衡,这一格局让东吴平稳度过了多次政治危机,但到了孙权晚期,淮泗派势力消退、江东世族与孙权失和,江东新贵(全琮)崛起,权力格局逐渐走向失衡,再加上孙权诸子夺嫡之争,最终酿成严重的内讧,让东吴国力大为折损。

32.jpg
曹丕给曹叡安排的曹休、曹真、司马懿、陈群四大辅臣,涵盖了宗室和士族两大政权支柱。来源/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截图

刘禅即位时只有十七岁,比孙权即位时的年龄还要小两岁,当时蜀汉政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先失地于荆州、后败军于夷陵,魏吴虎视,内部生变,而股肱之臣大多凋零。正如诸葛亮所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因此刘禅即位后,蜀国进入到一个特殊的政体之中,即如《魏略》所言“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刘禅作为名义上的一国之主,主持祭祀天地祖庙这样的国家礼仪,而诸葛亮总摄内外军政,是国家实际上的话事人。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得明白:“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皇宫与相府,内廷与外朝,在实际运转中并不需要彼此分隔,而是连通管理,最大限度地给予诸葛亮治国理政的空间,减少掣肘与羁绊。

33.jpg
影视剧中的永安托孤。来源/电视剧《新三国》截图

刘禅将朝政全部委以诸葛亮,从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刘备“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的临终安排。诸葛亮在刘禅即位后相继开府、领州牧,亲率大军南征,而同为托孤重臣的李严则被孤立在江州,远离政治中心,连“统内外军事”的权力都逐渐被褫夺,最终在建兴九年因运粮失职为诸葛亮弹劾,废为庶人。

蜀汉朝政“二元权力架构”的形成,以往论者多着眼于诸葛亮的政治意图,甚至有不少人将诸葛亮比拟于曹操,而后主刘禅的处境在他们眼中宛若汉献帝刘协一样形同傀儡。诚然,诸葛亮的相府与曹操的“霸府”有不少相似之处,包括丞相开府的制度也是承袭自曹操(东汉在曹操之前不置丞相,以三公领衔),但后主刘禅并非任人摆布,可以看到,自刘备死后蜀汉的一系列政治体制变化,都是刘禅与诸葛亮共同参与的结果。也就是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二元权力架构”,其实是最符合刘禅利益的选择。

这一切都源于,早在荆州时期,刘禅与诸葛亮就已经结成了天然的政治同盟体。建安十二年(207),诸葛亮出山、刘禅诞生,历史的偶然将这两个年龄相差二十六岁的人的命运捆绑在一起。刘禅出生之后,刘备常在外征战,而诸葛亮负责镇抚后方,足食足兵,他也自然担负起刘禅的监护权和抚养权。诸葛亮陪伴刘禅的时间,要远多于刘备,诸葛亮在刘禅的人生中比刘备更像一名“父亲”。《出师表》的谆谆教导,不断出现的宜什么、不宜什么,以至于后人读起来会觉得它更像一篇《诫子书》。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始终在维护刘禅的唯一合法继承人的地位。刘禅并非刘备的嫡子,他的生母甘夫人虽然因为刘备“数丧嫡室”,而“常摄内事”,但在有生之年并未被“扶正”,以妾室的身份去世。刘备之后又出于政治联姻的需要,先后娶孙、吴二夫人为正妻,这让刘禅的继承人地位并不明朗。诸葛亮为此做了两件事,一是劝刘备杀了养子刘封,为刘禅的即位扫清障碍,二是亲自担任刘禅的学业老师,在公务繁忙之余亲手抄写《申》《韩》《管子》《六韬》等刑名法家之书作为刘禅的教材,并且不遗余力对刘备大赞刘禅的才能。这才有刘备欣慰的遗言:“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

34.jpg
影视剧中的甘夫人与糜夫人。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刘备在永安崩殂后,主持政事的诸葛亮做的第一件事是将刘禅生母甘夫人追谥为皇后,与刘备合葬惠陵,解决了刘禅十余年来庶子身份的尴尬。这成为刘禅与诸葛亮君臣相知、精诚合作的重要基础,此后,刘禅放手将权力交给诸葛亮,甚至在诸葛亮与李严党争之时、在诸葛亮与反对北伐的朝臣辩论之时,也明显偏袒于诸葛亮,这都体现了刘禅对诸葛亮充分的信任。而诸葛亮也只有不断北伐、鞠躬尽瘁,才能展现出自己的忠诚,以及自己对刘禅的君权绝无威胁之感。

后半生:比孙权更深谙政治制衡之妙


刘禅与诸葛亮的“二元权力架构”是一种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它建立在蜀汉内外交困、存亡危机的现实需求之上,它建立在诸葛亮与刘禅超越一般君臣、近乎于父子之情的推心置腹之上。当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于五丈原去世后,这一模式便不能复制。二十八岁的刘禅已非幼主,他开始实施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将权力重新收回到自己手中。

其一是废置了丞相一职,前文已述,东汉一朝本无丞相,而以三公为首。东汉末年,曹操复立丞相,意在为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野心服务,为后来的汉魏禅代做铺垫。蜀汉所置的丞相是为诸葛亮量身打造的,蜀汉的丞相之所以没有像曹操的丞相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是因为有诸葛亮的绝对忠诚作为保证。而诸葛亮之后,刘禅无法信任任何一位诸葛亮的继任者,于是干脆将丞相悬置。蒋琬最终官至大司马,这已是补偿他不能为丞相的极高殊荣了(刘备称帝前曾任大司马),而后来的费祎、姜维最高只担任大将军。蜀汉首席大臣的官位一再被“降格”,这折射着刘禅对朝臣的控制力不断加大。

35.jpg
影视剧中的蒋琬。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其二是弱化辅臣“开府”的权力。诸葛亮以丞相兼益州牧开府治事,并常驻汉中沔阳。其丞相府体系十分庞大,拥有长史、司马、参军、军师、护军、军祭酒、从事中郎等众多职位,囊括了蜀汉当时几乎全部的精英人才,包括魏延这样的前朝宿将,都需兼任相府府官职务(先为丞相司马、后为前军师),这让汉中的相府俨然成为蜀汉真正的政令中心。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以车骑将军吴懿督汉中,后又更替为“文盲”出身的王平,而让诸葛亮“钦定”的接班人蒋琬留守成都,以此切断汉中与首辅大臣的联系。后来尽管蒋琬为了筹备新一轮北伐北驻汉中数年,但随着东下计划的流产,他就被召回,屯于距离成都不远的涪县(今四川绵阳),终病卒于斯。继任蒋琬的费祎无北伐之意,因此将大将军府置于汉寿(今四川昭化),并最终为刺客刺死于斯。到了姜维时期,虽然刘禅授予他重启北伐之权,但汉中督却由荆州旧人胡济担任,以分割其权力。成都之外再也不可能出现“第二朝廷”。

其三是在人事安排上呈现出更多刘禅的主见。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董允先后担任蜀汉尚书令,是蜀汉庶政的实际执掌者。他们都是诸葛亮培养起来的“贞良死节之士”,无论从能力还是从忠诚度来说,都是当时蜀汉群臣中的不二人选。出于对诸葛亮遗愿的尊重,刘禅默许了这一人事安排,但很难说刘禅与蒋、费、董关系融洽。如董允在担任侍中时就曾严厉阻止刘禅采纳美女以充后宫的想法,让刘禅“益严惮之”。

董允去世后,刘禅提拔亲信陈祗为侍中,后又迁为尚书令。陈祗是司徒许靖的从外孙,未在诸葛亮相府中任过职,是一个没有荆州系背景、反而带有一定东州系色彩的政治新人,也是刘禅真正的“自己人”。刘禅对陈祗的重用凸显了他对荆州系长期掌握实权的不满,在蜀汉朝堂上巧妙实施平衡之术。陈祗深得刘禅信任。“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于维”。陈祗执掌尚书台长达八年,他死后,刘禅痛哭流涕,并为他追谥忠侯。

姜维地位的提升也出自刘禅的意图。《三国演义》将姜维描述为诸葛亮以平生所学相授之人,但实际上,姜维作为一员降将,在诸葛亮时期地位不高,还远远达不到“接班”的资格。然而正因为他降将的身份,让他在蜀汉内部成为一个政治素人,毫无根基与派系色彩,反而更容易受到刘禅的信赖。因此,在蒋琬卒后,刘禅就将姜维拔擢为卫将军,与费祎共录尚书事。姜维与费祎在北伐之事上长期存在争执,让姜维与费祎互相制约,这正是刘禅希望看到的结果。费祎被刺,舆论汹汹,姜维是最大的“嫌疑者”。但刘禅不仅毫不追究,反而放手让姜维重启大规模的北伐。此后姜维无岁不征,这是姜维向刘禅效忠的方式,也是姜维让刘禅放心的唯一途径。因为只有手握重兵的大将不遗余力地对外征伐,他才没有任何机会干预朝政、威胁君主的地位。于是从延熙十六年开始,姜维与刘禅建立了新的君臣默契:姜维主掌征伐,而国中之事则全部集中在刘禅手中。

36.jpg
影视剧中的姜维。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自古而来,在内部对国君权力构成威胁的力量无外乎三者:权臣、外戚与宗室。通过上述对政治体制的改革手段,刘禅在亲政之后于蜀汉消除了权臣专权的土壤,蜀汉一班文武不仅能够各尽其用,且权力彼此钳制,无法威胁皇权。蜀汉外戚、宗室也势单力薄,且在刘禅的压制之下始终无法独大。反观曹魏,政失于权臣,芳、髦、奂三主沦为司马氏之傀儡,或被废、或被弑。再看东吴,自孙权晚期就陷入无穷的内斗,权臣与宗室血腥搏杀,孙亮被黜,孙休亦庸碌无为。魏吴的少主们与稳坐成都宫中四十年的刘禅相比,可谓是相形见绌。

当然,刘禅并不具备一个中兴之主的能力,他亲政之后,也只能表面维持蜀汉的局势,而不可能在“兴复汉室”这个遥远而缥缈的目标上有太大作为。平心而论,他只能算是一个中庸的守成之君,在蜀地安逸之风的浸润之下,他的意志也随着岁月慢慢消磨。直至在陈祗死后,他宠信黄皓,猜忌姜维,走上了东汉衰亡的老路。随着炎兴元年(263)邓艾偷渡阴平,直抵成都城下,刘禅放弃抵抗,献城归降。在蜀地待久了的统治者,都有了一种认命的思想,与其拼死抵抗,不如顺势而为。当年的刘璋如此,整整五十年后,刘禅亦是如此。(关于刘禅的人物故事,点击阿斗的野望:活着

37.jpg
影视剧中的邓艾偷渡阴平。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刘禅这样评价:“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闇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应该说是比较中肯的。刘禅就是一个平庸之人,只是不幸生在帝王之家,不幸生在一个英雄辈出的乱世之中,从而不幸成了千古以来昏君的代名词。

(作者系文史作家、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乱世来鸿:书信里的三国往事》《列族的纷争:三国豪门世家的政治博弈》)

20.png
END
作者 | 成长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李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19 06:35 AM , Processed in 0.06311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