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9|回复: 0

[哲史艺丛] 那么多近支皇亲为何只有远支刘备高举兴复汉室的大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28 02: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么多近支皇亲为何只有远支刘备高举兴复汉室的大旗?

 瀛洲海客 国家人文历史 2022-06-27 07:55 Posted on 北京

21.png
本 文 约 8900 字
阅 读 需 要 23 min


蜀主刘备“白手起家”的逆袭故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关于他的成功,常被总结为“人和”二字。一是说刘备能折节下士、又善待百姓,所以他走到哪儿,都能收获一批忠实拥趸;二是说他的出身,作为汉室后裔,刘备始终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从他进汉中王、建国称帝乃至诸葛亮北伐,这个目标始终未曾动摇。


22.png

影视剧中,刘备在“隆中对”时抒发自己的志向。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成了“皇叔”,这让他日后的一系列军事、政治行动更加“名正言顺”,前来归附的人也越来越多。只是,在小说或正史中,刘备的帝系出身都不是独一无二的。汉末乱世之际,我们能看到许多割据一方的宗室人物——幽州牧刘虞、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扬州牧刘繇、兖州刺史刘岱……且相较刘备,这些宗室条件更好、名气更大。


然而,这些割据一方的封疆大吏,在面对汉室将倾之时,往往“自扫门前雪”,毫无作为。反倒是家道中落、以织席贩履为业的刘备,一直在矢志不渝地“兴复汉室”。那么,刘焉、刘表、刘繇这些真·宗室为何不打出“兴复汉室”的旗号呢?


宗室割据是巧合吗


东汉末年,除了刘备以外,尚有刘虞、刘焉、刘表、刘繇、刘岱五位宗室割据一方,这种现象绝非偶然。

东汉以来,皇室对宗室一脉多有打压,“诸王有制,惟得自娱于宫内,不得临民,干与政事,其与交通,皆有重禁”,直接导致了宗室的倾颓不振。在封建社会,凭关系就能直接掌握权力的,主要有宗室、外戚与宦官。东汉一朝,宗室被强制“退游”后,便轮到宦官和外戚轮番“坐庄”。因此,桓帝在解决掉“跋扈将军”梁冀后,有意识地让宗室进入朝堂之中,与外戚、宦官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

灵帝末年,黄巾乱起、盗贼出没,宗室刘焉向朝廷请命:“可选清名重臣,以为伯牧,镇安方夏。”这就是对时局影响深远的“废史立牧”之策,它加强了地方长官的实权,使其不但职重而且位尊。彼时,随着地方大姓、冠族的崛起,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大不如前。所以刘焉的提议虽非一种良策,但它却让朝廷看到了一种可能:权力经过强化的伯牧,若由刘姓宗室或忠正之士担任,未必不能拱卫中央,使之重新恢复对地方的掌控。幽州牧刘虞与益州牧刘焉,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赴任的。

23.jpeg
影视剧中刘焉发布征军告示,围剿黄巾军。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及至汉末乱世,王纲不存,汉献帝一度沦为西凉军阀的傀儡。董卓、李傕执政期间,为了树立形象、维护自身统治,他们积极地为党锢士人平反,“幽滞之士,多所显拔”;同时,还征召大量名士、公族子弟入仕。名声在外的刘表、刘岱、刘繇三人,由此得到了荆、兖、扬三个大州的刺史、伯牧之职。

相较于苦哈哈的刘备,这些宗室蒙受“皇恩”,早期的割据之路无比顺畅。可乱世之下,时局变幻莫测,董卓退守长安后,关东联军四分五裂,互相征讨,这些割据一方的刘姓宗室,也难免受时代洪流所裹挟,不得不抛却“帝系”身份,转而寻求更加稳妥且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而他们之所以不打出“兴复汉室”的旗号,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受时局所扰,导致其自身心态发生了转变。

刘虞素有威望,最是忠正,可心有余而力不足,后为公孙瓒所杀;刘表、刘焉(子璋)为宗室名臣,本该坐守一方、拱卫朝廷,却因时局之变而渐生不轨之心;刘繇、刘岱兄弟俩本非封疆之才,又无强大后盾,自己尚且都朝不保夕,何况他事?唯有刘备于逆境中崛起,并高举“兴复汉室”的旗号成功建立蜀汉。这些汉末宗室的割据情况,详情可参见下表:
 
24.png
制表/瀛洲海客

宗室大员意欲何为


在几位宗室大员中,刘虞的先天条件最好。论出身,其祖父刘嘉官至光禄勋,位列九卿之一;父亲刘舒也曾领丹阳太守,列为一方大员。有此背景,刘虞以举孝廉入仕,后虽“与时主疏远”,却凭借实打实的政绩累迁至幽州刺史。早在黄巾之乱前,他就是颇有才干的封疆大吏,非但幽州百姓对他感恩戴德,以“歌悦之”;就连时常扰边的鲜卑、乌桓、濊貊等少数民族也对其崇敬有加,并主动遣使朝贡。正是凭借这段经历,刘虞在免官后依旧能快速崛起,“征拜尚书令、光禄勋,以公族有礼,更为宗正”。在朝廷“废史立牧”后,刘虞顺利被封为幽州牧,成了最早割据一方的宗室大员。

25.jpeg
影视剧中的刘虞。来源/电视剧《三国》截图

刘虞一脉,三代深受皇恩,他自己还以“德义”著称,自然会对汉室忠心耿耿。最能直接表明其态度的,莫过于袁绍、韩馥等人欲另立刘虞为帝,但后者坚决不允。以袁绍关东联军盟主的身份,都要借刘虞“宗正知名,民之望也”的声势,足见后者早已是“威信素著,恩积北方”。对此,《三国志集解》引何焯语曰:“但属宗室,自为人所服从,乃两汉稍存封建之效也。”刘虞名望高、血脉近,倘若他能打出“兴复汉室”的旗号,效果必然比刘备更好,可他为何没有这么做呢?

实际上,刘虞是个“一根筋”,皇帝在哪儿,他的立场就偏向哪儿。董卓执政后,以刘虞为大司马,次年又征召他为太傅。据《后汉书·刘虞传》记载,刘虞未能赴任,并非他主观意愿上不想,而是“道路隔塞,王命竟不得达”。换言之,若道路畅通,刘虞极有可能会前往长安应命。这种现象绝非个例,汉室虽然衰微,却仍有一定的号召力:挽大厦将倾的名将皇甫嵩、朱儁,先后奉诏入京;名满天下的大儒蔡邕,也屈节入仕。以刘虞之忠正,若董卓以天子名义下诏,他又怎会不从?

汉室尚在,未曾彻底沦落,以刘虞之忠正,自然不会另起炉灶,行“越俎代庖”之举。更何况,幽州境内的另一股强大势力——公孙瓒,也让刘虞难以分心去做他事。至初平四年(193),刘虞在与公孙瓒的战斗中落败,死于非命,提前结束了割据生涯。倘若他能活跃到建安年间,看到献帝孤怜,或许会打出“兴复汉室”的旗号吧。

条件稍逊刘虞一筹的,是荆州牧刘表与益州牧刘焉、刘璋父子。同为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刘表与刘焉(刘璋)的出仕、经历与心态变化可谓极其相似。刘焉“少仕州郡,以宗室拜中郎”,可见他的帝系身份是其仕途顺畅的重要因素。刘表少有清名,名列“八顾”之一,是党人集团的中流砥柱,后虽遭到禁锢,却也让他的名气更甚从前。汉末乱起,刘表与刘焉分牧荆、益二州,一个孤身入荆,打造了文化圣地;一个割据巴蜀,使西南民殷物丰。

26.jpeg
影视剧中的刘表。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客观而言,刘表、刘焉二位宗室都颇有才干。他们势单力薄,却能顺利执掌一州之地,并将其打造成一片乐土,倘若身处治世,未尝不是朝中肱骨,一方名臣。可惜遭遇一系列变故的两人,早对朝堂生出了不满之心。在成功割据后,出身宗室的他们目睹到王室衰微,竟产生了僭越自立之意。

刘焉本是宗室名臣,在目睹“灵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后,本“欲避世难”,远渡交阯。但侍中董扶却告诉他:“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刘焉听罢,意更在益州。在东州人(南阳、三辅一带的流寓士人)与益州豪强的支持下,刘焉顺利掌控益州,而后又令张鲁杀害了汉中太守苏固,隔绝通道,从此与朝廷不复得通。于是,刘焉俨然成了益州的“土皇帝”。他听闻吴懿之妹吴氏(即蜀汉吴皇后)“当大贵”,便将其许给了儿子刘瑁。另外,刘焉还“造作乘舆(即天子御辇)车具千馀乘”,公然行僭越之举。他的这种行为,让刘表对其破口大骂。

可讽刺的是,刘表虽自称“内不失负职,外不背盟主”,却也渐有“图窃神器”之意。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是时荆州牧刘表不供职贡,多行僭伪,遂乃郊祀天地,拟斥乘舆。”联系上下文,可知汉献帝此时已迁都至许,“至是宗庙制度始立”。值此情形,刘表仍顶风作案,足见他对汉献帝的背离之心,当为“坐守之贼”。

刘焉、刘表割据一方,妄图僭越,又如何能指望他们打出“兴复汉室”的旗号?恐怕在他们眼中,自己才是所谓的“汉室正统”吧。

相较于前三者,扬州牧刘繇、兖州刺史刘岱这对亲兄弟才是混得最差的。从出身来看,两人虽然是太尉刘宠之侄,“皆有隽才”,但缺少治理一方的手腕。刘岱“孝悌仁恕,以虚己受人”,刘繇“藻厉名行,好尚臧否”,皆为一时名士。所以,董卓、李傕才会以朝廷名义加封他们为一州长官。但蔫坏的两人给刘繇、刘岱挑的兖州、扬州,都是各路军阀争夺的重点对象。

刘岱虽名为兖州刺史,但辖内尚有陈留太守张邈、济阴太守吴资、济北国相鲍信、泰山太守应劭、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任城国相郑遂等人。这些地方官要么是本地大族出身,要么就加入了关东联军,彼此之间互相呼应。刘岱虽然攻杀了桥瑁,但东郡却落入曹操之手,可见他这个刺史还不如关东军盟主袁绍的话语权高。在后者支持下,曹操强势入主东郡,蚕食兖州各部。初平二年(191),袁绍割让渤海郡给公孙瓒,引他进攻北上的青、徐黄巾军。这支黄巾军在被公孙瓒截击后,又吸收了不少残部,并于次年“意外”来到兖州,杀死了刘岱与郑遂。不久后,曹操遂为兖州刺史矣。

与自己的哥哥一样,刘繇也是个“倒霉鬼”。他在扬州,时刻处在袁术、孙策的夹攻之下;同样“意外”的是,原为陶谦(袁术同盟)麾下的笮融,也一路劫掠来到了扬州,并与刘繇展开大战。尽管刘繇击败了笮融,但他自己也心力交瘁,随即病逝在了建安二年(196)

27.jpeg
影视剧中的刘繇。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诚如田余庆先生所言:“刘繇本人,本非封疆之才,在江东既无治乱安邦长策,又乏强大后盾。他以儒生外镇,只是汉朝风化所被、正朔所行的一种象征,别无其他作用。”这话同样适用于刘岱。这对兄弟固然是一时隽秀,但也是受时代洪流所裹挟、身不由己的苦命人。因此,他们虽能主政一方,却连基本的生存问题都无法解决。在此情形之下,深陷漩涡的刘岱、刘繇,又如何会打出“兴复汉室”的旗号呢?

以上五位宗室,虽然自身境遇、发展各有不同;但不难看出,他们的宗室身份与清正之名为他们早期割据一方,提供了不少助力。与之相比,刘备才是真正的“孤迹发微”。《三国志》虽云刘备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因为刘贞(刘胜之子)到刘雄(刘备祖父)之间的世系不明,所以不少史家都对此事持有怀疑态度。如裴松之所言:“先主虽云出自孝景,而世数悠远,昭穆难明。”司马光亦云:“族属疏远,不能纪其世数名位。”

话虽如此,刘备以及他建立的蜀汉政权,却始终以“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政治目标。那么,与其他真·宗室的顾虑重重相比,刘备又有什么资本,能毫无顾忌地喊出“兴复汉室”的口号呢?

刘备如何兴复汉室


刘备最大的资本,就是他没有资本。陈寿为蜀国旧臣,以他对故国的了解,都无法编出一个完整谱系,可见刘备对此也知之不详。这便意味着,刘备发迹之初,无法用“帝系”身份获取政治资本。是以,刘备想要崛起,便必须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人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名义。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不甚乐读书……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

刘备虽拜师于大儒卢植,自己却不喜读书,没法走“经学致仕”的路子。恰好,他的同门师兄公孙瓒因军功担任涿县县令,于是刘备得以聚众乡里,并顺利得到了土豪的财力支持,建立起武装力量。关羽与张飞二人在此时的加入,更增添了刘备早年的“武勇”之名。适逢乱世将起,在公孙瓒的照拂下,刘备征讨黄巾军,屡立战功,累迁至平原国相,成了以军功起家的边地武人。这样的经历,让刘备不同于其他割据一方的宗室大员,也为其日后的成功积累了丰厚的资本。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刘备折节下士,善于笼络各种出身的人才。陈寿赞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这既是他的性格,也是其用来拉拢人才效忠的必要手段。刘备与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对赵云“捉手而别”;在平原国为相时,“士之下者,(备)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到了荆州后,他又广树恩德,于是“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庞、马、向、习等地方豪族皆跟随刘备入蜀。反倒是条件很好的刘表、刘焉等人,却在用人方面屡屡出现重大失误。刘表“外宽内忌,有才而不能用”,当时避难荆土者,皆海内俊杰,然而他们宁愿寻找其他出路,也不愿在刘表手下讨生活。刘焉、刘璋父子治理益州之初,多依仗当地大族、豪强;但掌权以后,他们又放任“东州人暴侵旧民”,以至于益州大族渐生怨怼之心。不难发现,刘备生于微末,可以放下身段;而刘表或少有清名、或出身优越、对待士人往往高高在上。

28.jpeg
影视剧中,刘备和他的两个“好弟弟”。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其次,刘备百折不挠,拥有时刻进取的积极想法。刘表、刘焉是宗室名臣,美名在外,故而很容易得到朝廷重视,位列一方大员。如此顺利的割据之路,加之地方大族阻扰,让他们缺少始终积极进取的雄心壮志,甘当“坐守之贼”。与之对比,以军功起家的刘备虽然屡次失败,流窜于中原各地;但这些经历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故陈寿谓称其为“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

最后,刘备甘当枭雄,虽然重视名声却从不迂腐。刘备被誉为“宽仁有度”,常以“吾不忍也”为口头禅。可一旦关乎到了自己的切实利益,他往往能当机立断,痛下“黑手”。曹操对他礼遇备至,他却暗中参与“衣带诏”密谋诛曹;刘表托孤于他,但曹操打来时,刘备第一时间想着跑路;立足荆州后,刘备诓骗孙权,抢先一步从恩人刘璋手中夺来益州。因此,周瑜所言“枭雄之姿”,才是最符合刘备真实形象的评价。与之相比,刘虞的资本虽然雄厚,却过于看重名声,导致公孙瓒逆风翻盘,完成了对他的“反杀”。而刘表、刘繇、刘岱等人,也或多或少受名声所累,每每在关键时刻丢不下脸面、卸不下包袱。诚然,名声是宗室大员晋升的一条主要捷径;但在乱世之下,他们不知变通,反倒让过去积攒的好名声成了拖累。

事实证明,只有真正成功,他的名声和身份才会得到世人认可。刘备早年的宗室身份,并未给他带来多少帮助;然而,当刘备拥有了一批坚实簇拥与认可他的一帮盟友后,其过去种种的一切行为,都能统一被归纳到“兴复汉室”这面大旗之下了,具体情况可参见下表——
 
29.png
制表/瀛洲海客

建安五年(200),刘备秘密参与“衣带诏”。国舅董承称受汉献帝委托,故而师出有名。在董承等人事败身死后,刘备作为这个计划的唯一幸存者,从此就拥有了对抗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资本。但此时的他寄人篱下,尚未形成自己的割据势力,就算打出“兴复汉室”的口号,也不过是一句虚言。

真正的转折点应当在赤壁之战前后。随着刘备集团的逐渐成型,越来越多的人承认了刘备的“帝系”身份,并将其用作对抗曹操的重要依据。于是,刘备顺利得到了孙权、刘璋的资助。值得一提的是,“强而无义”“勇而不仁”的马超之所以能在蜀汉担任高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他曾对抗过曹操,符合刘备集团“兴复汉室”的政治目标与舆论宣传。关于这一点,具体可参见下表——
 
30.png
制表/瀛洲海客

由上表不难看出,蜀汉政权及其盟友在对抗曹操的过程中,已形成了“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一致观念。想要做到这一步,仅仅是依靠身份、名义是行不通的;其最重要的一点,是拥有与口号对应的一系列政治、军事行动。这同样是其他宗室大员未能打出此旗号的又一主要原因。田余庆先生指出:“汉献帝的法统既然还存在,刘备就不能置之不顾而另外有所标榜。所谓帝胄身份并无助于刘备的成功。”这个结论,其实更适用于另外几位宗室大员。反观刘备,在将身份、名义、行动三位一体化后,凭借其参加过“衣带诏”的独有经历,这才成功经营起了“兴复汉室”这块招牌,并将其成功运用到了蜀汉的称帝道路中。

不难看出,刘备未必是想要“兴复汉室”,只是就他的出身与经历而言,这种政治宣传方式更有利于他的创业。其实,刘备与刘表、刘焉等宗室大员以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刘姓宗室一样,对汉室的归属感根本不高。在曹魏政权中,以刘放、刘晔为代表的汉室宗亲,甚至早早就归顺了曹操,为曹氏一族的篡代鞍前马后。

犹记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朝令夕改,以致天下大乱。以刘秀、刘玄、刘盆子为代表的汉室宗亲,积极讨伐不臣,试图匡扶社稷。为何到了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宗室大员或掌控地方资源的其他刘姓宗室,为何却毫无作为呢?

宗室何以冷眼旁观


上文已述,刘焉、刘表等宗室大员对汉室冷眼旁观,未曾打出“兴复汉室”的旗号,这固然与他们自身境遇与心态变化有关,但也离不开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即东汉时期,地方大姓与冠族已悄然兴起,这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刘姓宗室的意愿。

包括刘备在内的汉末宗室大员,他们早期能割据一方,都离不开地方大族的支持。如刘表孤身入荆州时,行至宜城而止。按盛弘之《荆州记》:“襄阳郡岘首山南至宜城百余里间,雕墙峻宇,闾阎填列。汉宣帝末其中有卿士、刺吏二千石数十家,珠轩骈辉,华盖连延,掩映于太山庙下。”从宜城到襄阳的这段路途,住着很多地方豪族,刘表行至宜城,先得到了当地名士蔡瑁、蒯越的认可,才成功获得了这些豪族的支持。

唐长孺先生曾指出:东汉时期的地方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当地大姓、冠族控制的。刘表虽然是荆州之主,但荆州绝非是他的一言堂。他的很多决策,要先通过这些地方大族的支持,才能顺利施展下去。否则,便会如刘璋与蜀国末期一般,丧失其自身的统治基础。问题的关键是,这些大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牢牢与地域深度绑定,故而相较于地方长官而言,他们才是最不希望打仗的。张邈、鲍信等人迎奉曹操入主兖州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要借助曹操的军事才能,消灭在兖州一带劫掠的黄巾军。

显然,刘表、刘虞等宗室大员的“坐守”心态,也曾深受地方大族影响。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地方大族可以在关键时刻出钱、出人,但若是长官想要奋起反击、或是争霸中原,这些大族豪右就会重新计较得失。亦如赤壁之战前的江东,张昭等人极力劝说孙权投降。对他们来说,不过是换个主公罢了,自身利益又不会损失。故何焯云:“(蒯越等)封列候者十五人,此子布等所以望风劝权迎操也。”同理,孙权称帝以后,以陆逊为首的江东大族对其“进图淮南”的战略计划表示反对,也是出于他们偏向于自保的消极心态。

31.jpeg
影视剧中,张昭劝孙权投降。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因此观之,就算刘表、刘焉等人有匡扶汉室之心,那些原本支持他们的地方大族,也未必会继续赞同。若宗室一意孤行,还有可能引起当地大族的反弹,亦如陈宫、张邈选择背叛曹操,改迎吕布做了兖州新的话事人。从刘备的经历中可知,想要打出“兴复汉室”的旗号,就必须要有与之对应的政治和军事行动。这种“费力不讨好”的折腾行为,显然是“高风险,低回报”,很难让看重利益的地方大族为之心动。在他们的反对下,不少宗室成员也只能有心无力,眼睁睁看着汉室衰微。

这种局面,其实正是东汉帝室一手造成的。正如开头提到的,东汉自建立之后,便对宗室实施了颇为严苛的限制政策。宗室想要入仕,可谓难如登天,“自汉兴以来,宗室子弟无得在公卿位者”。彼时,东汉豪族因为垄断了基层选官权,所以在地方上得到了快速发展。如此一来,东汉宗室既无法在政治上获得高位,又没实力在地方上与豪族大姓相争,其整体实力自然一落千丈。更令他们感到气愤的是,朝廷非但没有为刘姓宗室出头,反而默许地方大族侵犯他们,以至于“天下争欲思刻贼王以求功”,给宗室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

朝庭的这种态度,不仅让宗室一脉损失惨重,无力发展,也同时让他们与朝廷离心背德,丧失了对中央的凝聚力与归属感。正因如此,即便桓、灵二帝执政期间,曾提拔了不少宗室进入朝堂;但对早已伤透心的远支宗室来说,此举已是覆水难收,再难起到显著效果。许多刘姓宗室,为了寻求自身这一脉的发展,或依附于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军阀、或干脆舍弃了宗室身份,转变为地方豪族。因此,一些来历不明的刘姓人物,也很有可能是宗室出身。如,献帝一朝的司隶校尉刘嚣、劝曹操进魏公的建武将军刘若、庐江太守刘勋、蜀汉议郎刘豹以及刘备的养子刘封等人。

此外,从第一张图表中还能看到,汉末割据一方的宗室大员,除了三代深受皇恩而对汉室忠心耿耿的刘虞外,包括刘备在内的另外五位宗室大员,皆为西汉宗室出身。这种远支宗室的身份在东汉,自然是被打压、侵犯的主要对象。

可想而知,刘焉、刘表以及拥有同样遭遇的其他刘姓宗室,在目睹汉室将倾时,恐怕很难真正发自内心地去匡扶社稷。备受朝堂器重的真·宗室刘焉,尚且在第一时间内想着消极避世、坐守一方,就更别提那些如刘备一般,早已家道中落的落魄宗室了。

在这一点上,不少世代深受皇恩的名族、学门、士大夫,反而做得更好。

参考资料:
[1]陈寿撰,裴松之注,卢弼集解 《三国志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6
[2]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7
[3]司马光编,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2018.5
[4]唐长孺:《东汉末期的大姓名士》,《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北京:中华书局,2011.04
[5]田余庆:《孙吴建国的道路》《<隆中对>再认识》,《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1.6
[6]方诗铭:《曹操起家与袁曹政治集团》《刘备“争盟淮隅”》,《曹操·袁绍·黄巾(增订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8
[7]杨联陞:《东汉的豪族》,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7.12
[8]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12
[9]王永平:《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6
[10]饶胜文:《大汉帝国在巴蜀:蜀汉天命的振扬与沉坠》,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12
[11]尹建东:《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东豪族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04
[12]王玲:《汉魏六朝荆州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10.09
[13]岳庆平:《东汉在政治上对宗室的限制与利用》,《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14]张楠 《东汉末年的宗室刺史、州牧》,《唐都学刊》,第36卷第6期
[15]赵宣淳:《刘备帝系凭籍与其集团形成关系之研究》,国立东华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a.png

END
作者 | 瀛洲海客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秋沙 李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3 06:33 AM , Processed in 0.11284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