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69|回复: 2

【维摩诘经实证】佛国品第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7 05: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22-9-24 11:40 AM 编辑

【维摩诘经实证】佛国品第一


pexels-photo-8844221.jpeg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毘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已清净,永离盖缠;心常安住,无碍解脱;念、定、总持,辩才不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随顺转不退轮;善解法相,知众生根;盖诸大众得无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名称高远,踰于须弥;深信坚固,犹若金刚;法宝普照,而雨甘露;于众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演法无畏,犹师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无有量,已过量;集众法宝,如海导师,了达诸法深妙之义;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无畏、十八不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而生五道以现其身;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其见闻者,无不蒙益;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其名曰: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法相菩萨、光相菩萨、光严菩萨、大严菩萨、宝积菩萨、辩积菩萨、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常惨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执宝炬菩萨、宝勇菩萨、宝见菩萨、帝网菩萨、明网菩萨、无缘观菩萨、慧积菩萨、宝胜菩萨、天王菩萨、坏魔菩萨、电德菩萨、自在王菩萨、功德相严菩萨、师子吼菩萨、雷音菩萨、山相击音菩萨、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妙生菩萨、华严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梵网菩萨、宝杖菩萨、无胜菩萨、严土菩萨、金髻菩萨、珠髻菩萨、弥勒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如是等三万二千人。

      复有万梵天王尸弃等,从余四天下,来诣佛所,而听法;复有万二千天帝,亦从余四天下,来在会坐;并余大威力诸天、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悉来会坐;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俱来会坐。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

      尔时毘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宝山、金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悉现于宝盖中;又十方诸佛,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尔时一切大众。睹佛神力,叹未曾有!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不暂舍。于是长者子宝积即于佛前,以偈颂曰:

      前面四段主要讲参加这个法会的成员,以及他们成就的修证功德。

      接下来讲请法的人──在家菩萨宝积。他带了很多和他同族姓的人,每一个都拿了七宝盖,这样就有很多个七宝盖。每个人拿了宝盖供养佛,佛用神通力把这些宝盖合成一个盖,把三千大千世界都覆盖起来了,山河大地统统出现在这个宝盖之中,而且这个世界出现了广长之相,十方诸佛在宝盖中说法,大家看到这种现象都非常欢喜,在佛的面前用偈颂称赞佛:

      目净修广如青莲,心净已度诸禅定,

      「目净修广如青莲」,这是三十二相之一。

      「心净已度诸禅定」,心已经非常清净了,各种禅定都能得证。「度」是超越的意思,已经超越了各种禅定。

      久积净业称无量,导众以寂故稽首。

      「久积净业称无量」,很久以来修习清净业已达到无量无边。

      「导众以寂故稽首」,引导众生趋向寂灭,我们应该要稽首礼敬。稽首是中国古代最隆重的跪拜方法,这里是借用来表达印度的头面接足礼。

      既见大圣以神变,普现十方无量土,
      其中诸佛演说法,于是一切悉见闻。


      看到佛陀神通变化,现出十方无量的佛国土,有许多的佛在里面演说佛法,这一切我们都看到了。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

      佛陀的法力超越一切众生,经常用法财布施一切。这里特别提到法财而不是一般的财物,因为佛陀示现成出家人的身相,出家人以法施为主,而不是财施。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这句特别重要。前半句是说在世俗谛中,要随顺世间智者而分别,无有错谬。后半句说,虽然有世俗谛的分别,但还是住在第一义(胜义谛)中,没有相、名、分别。这是于相而离相,于念而离念的境界,世俗谛跟第一义谛不相妨碍。

      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

      「自在」就是不会受到诸法的系缚,不会落在各种法相里面,只有佛才能彻底做到。阿罗汉证得人无我,菩萨要渐次分证法无我,只有究竟成佛才能于诸法得自在,不然总会有一点点烦恼没有断掉,会觉得有些法是真实存在,所以我们应该稽首这位法王。

      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

      「说法不有亦不无」。「不有亦不无」是站在中道的角度去说,以胜义谛来讲是「不有」──什么都不是;以世俗谛来讲是「不无」。世俗谛和胜义谛圆融无碍,不有亦不无,不落两边。

      「以因缘故诸法生」,有因有缘而产生诸法。从这里就可以知道,诸法的产生要有因有缘。因跟缘都是种子,关键在于众生有业力和妄想,所以认为有诸法出生,众生不知道诸法只是如梦如幻,并没有实质。要是没有业力与妄想,这些法,根本什么都不是。既然什么都不是,就等于从来没出生过。

      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

      虽然似乎有诸法出生,但其中并没有造作的人(无我),没有造作这回事(无造),也没有受业果的人(无受者)。虽然如此,善恶之业并不会就此消亡。前句是依胜义谛而说,后句是依世俗谛而说。

      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

      菩萨在菩提树下以智慧和神通力降伏众魔,得到了究竟的佛法,灭掉一切的分别妄想,成就无上佛道。「觉」是觉观、分别的意思。

      已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

      以世俗谛来讲成佛后还是有心有意,我们还能观察到他有受有行。但是佛已经证得「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他明白诸法从来不曾生起,安住在无住处涅槃中,所以说「已无心意无受行」,这是胜义谛,「而悉摧伏诸外道」则是世俗谛。这也是在讲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圆融无碍。

      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

      佛陀三次转法轮:初转阿含、二转般若、三转唯识。法轮的相貌本来常清净,都是第八识。

      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

      前面讲佛成道、转法轮,现在有天人、人得到道果,成为僧宝,证明法轮的清净性。这样佛、法、僧三宝都出现在世间。这里的「法」是指佛陀所演说的教法,所以在这里三宝出现的顺序是先有佛,再有法,最后有僧。
   以斯妙法济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

      用这样的妙法来济渡众生,众生一旦接受就不会退转,经常能够住在寂灭的境界。

      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

      佛陀就好像能够超度老病死的伟大医王。「法海」形容佛法无量无边,它所显示的功德也是无量无边,所以我们应当深入这无量无边的法海。

     毁誉不动如须弥,于善不善等以慈,
      心行平等如虚空,孰闻人宝不敬承。

      这是讲僧宝。他们无论是被称赞还是被毁谤都不动摇,像须弥山一样,对于善人或恶人都平等地用慈心来度。他们心行平等,不取相分别,把众生当成佛,所以不会有谁听到人中有这样的珍宝而不恭敬承受教化的。

      今奉世尊此微盖,于中现我三千界,
      诸天龙神所居宫,乾闼婆等及夜叉。

      今天我们供养佛世尊这个微薄的宝盖,宝盖中现起三千大千世界。还出现了天、龙神的宫殿、乾闼婆、夜叉等等。

      悉见世间诸所有,十力哀现是化变,
      众睹希有皆叹佛,今我稽首三界尊。


      世间的所有都一一能够看见,这些都是具足十力的世尊所变现出来的。在场大众看到希有的景象都赞叹佛的威德和智慧,现在我要稽首三界中最尊贵的佛世尊。

      大圣法王众所归,净心观佛靡不欣,
      各见世尊在其前,斯则神力不共法。


      身为大圣法王的佛陀,是大家所归依的,大家用清净的心去观察佛,没有一个不高兴的。每个人都看到世尊在自己面前,这就是世尊不同于其他的菩萨、凡夫外道而特有的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只是用一个声音演说,各类众生都听得懂,都说世尊跟自己讲同样的语言。我们可以想象,联合国在开会的时候有很多翻译,讲话人所说的话被翻译成各国语言,让与会的成员都听得懂。同样,以佛神力使得众生所触到的语言都是他们可以听懂的。这也是佛的不共法之一。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
      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陀用一个声音说法,大家的理解各不相同,却都普遍地获得利益。这也是佛陀的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
      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陀用一个声音讲同样的法,有人听了会害怕,有人听了起欢喜心。比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罗波罗蜜」,有人担心:「罪和无罪都不可得,大家都去做坏事怎么办?没有戒相可得,我们要怎样修行?」有人起欢喜心:「既然本来清净,我何必时刻担心自己有没有犯戒?」这是两种不一样的根器。「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有的对世间产生厌离,有的断掉疑惑。都是讲同一个法,因为众生的根器不同,受用也不同。

      稽首十力大精进,稽首已得无所畏,
      稽首住于不共法,稽首一切大导师,
      稽首能断众结缚,稽首已到于彼岸,
      稽首能度诸世间,稽首永离生死道。


      有十力、能大精进的就是佛陀,「无所畏」是指四无所畏,也是不共法。礼敬一切有情的大导师,礼敬能断掉各种结使和系缚的人,礼敬已经到达彼岸的人,礼敬能够超越各种世间相的人,礼敬能够永远离开生死道的人。这几句都是礼敬佛陀的意思。

      悉知众生来去相,善于诸法得解脱。

      看到众生来来去去,而知道一切诸法原本就是寂灭、解脱。

      不着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

      菩萨不会染着在世间相中,就好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经常安住于空寂的心行之中。

      达诸法相无挂碍,稽首如空无所依。

      「达诸法相无挂碍」。通达各种法相一点挂碍都没有。「稽首如空无所依」。稽首像虚空一样一无所依的伟大的觉者。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闻得佛国土清净,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

      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问于如来净土之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


      宝积说完以上的偈子,请佛陀开演诸菩萨如何清净国土。「净土之行」又称为「庄严佛土」或「净佛国土」,就是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成就度众生的净土,比方说极乐世界。净土之行,加上游戏神通和成就众生,称之为菩萨三法。

      佛言:

      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


      佛对宝积说:「众生就是菩萨的佛土。为什么呢?因为菩萨所度化、调伏的众生在哪里,那里就是他的佛土,众生在哪里入佛智慧、发起菩萨种性,那里就是他的佛土。」这点明了菩萨恒顺众生的道理。

      「以何国入佛智慧」「以何国起菩萨根」,这里的「国」可以诠释为「法门」。要知道,众生的根器不同,修行的法门就不同,见道的机缘也不同。比如有的修行人觉得出家是很好的方法,而有些修行人还有眷属,贪爱未断,无法出家修行。菩萨只好随顺众生,开演出适合各类众生修行的法门,既可出家修行,也可在家修行,让他们渐次入佛智慧、发菩提心。「取」是「建立」的意思,菩萨这样做的同时也就建立了自己的佛土。

      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

      菩萨为什么要做这些事?因为他要饶益众生。菩萨如果不去度众生,孑然一身,不和众生往来,也没有必要取什么佛国。

      就好像有人在空地上可以随意建造宫宅屋室,但离开地面在空中就没办法建屋了。实际上,菩萨之所以可以通过度众生来庄严佛国是因为众生即是第八识,佛土亦是第八识。何以见得?阿弥陀佛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曾经是法藏比丘,他发了四十八大愿。在法藏比丘没成佛的时候没有极乐世界,在他成佛后有极乐世界,将来该度的有情度尽后,极乐世界也会消失不见。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佛国,极乐世界从无到有,正是靠法藏比丘的第八识流注种子而出生。除了法藏比丘之外,极乐世界的有情,也流注种子共同产生极乐世界,就好像移民的人也要缴税让政府去做建设。菩萨的佛土正是从度众生而累积功德在第八识,时机成熟时便由菩萨和所度众生的第八识共同流注种子成就佛土,所以没有众生就没有佛土,好比没有空地就没有宫室一样。

      「造立宫室」指盖房子,「众生」相当于土地,「取佛国」就相当于盖房子。菩萨要成就佛果,就不能一直住在无余涅槃里面,一定要去度众生。「取佛国土」是世俗谛,有相、名、分别,如果没有分别,佛菩萨就不会知道众生的差异,产生方便善巧。方便善巧和观行都是世俗谛,世俗谛并不是必然的不好。

      什么才是真正的佛国土?就是第八识。《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也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诸佛菩萨不会离开第八识去说法,随便举出一法都是第八识,钥匙、眼镜、桌子、椅子……没有任何例外。修习大乘法的人读经典时要经常想到第八识,把其中的名相和第八识联系起来,才能融汇贯通。

      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

      「直心是菩萨净土……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所以「直心」就是「不谄」的意思。「谄媚」就是心里怀有歪曲的目的,比如拍马屁,不是真心称赞别人,而是有其它的目的。怎样才能够有直心?比如我请你喝茶,你不要寻思我为什么要请你喝茶,直接喝茶就好。为什么特别强调直心?因为直心就是第八识,它不会怀疑,也不会拍马屁,它没有烦恼。

      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深心」是指「具足功德」,它跟粗糙的心相对。它一方面是指你可以考虑到一些细微的事;一方面是当一个人有需要的时候,你会首先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体谅别人的难处和需求,替他筹划。怎样才能够有深心?要观察入微、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事物。萧平实老师说过:「上层的菩萨法必须运用语言文字去思维。」所以请大家不要讨厌语言文字,反而要学习使用精细的语言文字,你的智慧才会愈来愈深入。如果一个医生只会讲金、木、水、火、土,我们会觉得粗糙,因为医理不仅仅是这样,人体经络、食物属性都需要深细的语言来描述。佛法也一样,为什么要强调「深心」,因为第八识的功能非常深细,包罗万象。深细的第八识一定要有深心与其相应,如果没有深心就没办法认识它。

      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

      菩萨在成佛的过程中会碰到很多挫折,也要累积大量的褔德。这些挫折也许是过去佛为了成就菩萨而示现的。褔德的累积需要布施和忍辱。布施简单,忍辱就比较难了。忍辱是接受别人对你不如理的批评或攻击。如果你有世俗菩提心,想到他将来会成佛,或者想到他就是你要度化的人,就能忍辱。如果你想不到这里,怎么能忍下这口气?如果你有胜义菩提心,可以观诸法空相,要成就忍辱功德更加容易。有胜义菩提心的人一定会有世俗菩提心,没有世俗菩提心成就不了胜义菩提心。总之,菩萨要有世俗菩提心,最好有胜义菩提心,才能战胜挫折,不断积累褔德,这是成佛的必经之路,所以菩提心是菩萨净土。

      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

      这里在讲布施跟第八识的关系。「布施」即是「能舍」。佛言:「得第一义,度一切法到彼岸,以是义故名般若波罗蜜。」第八识远离一切差别对待相,想要「度一切法到彼岸」,一定要转依第八识,不取相分别,这样就把一切的相都舍掉。刚开始学佛时,你以为「舍」是舍掉某个东西,开悟以后你知道并不是舍掉什么东西,因为执着的人、可执着的对象,都是种子,要是离开业力与妄想,它们什么都不是。甚至也没有「舍」和「得」可言。你舍掉的是取相分别。能够这样舍的人才能布施,所以与此相应,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到这个布施的佛国。

      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

       这里讲的「持戒」是「行十善道」。真观说过:「戒律,就是行为规范。行为,包括身行、口行、意行。」对于一个菩萨来说,他已经发了弘愿要度人度己,所以我认为提倡普贤行愿比提倡菩萨戒还要好。有人说这叫「慢戒」,即觉得戒律不是什么重要的事。实际上不是。

      《大般涅槃经》讲:「护持正法者,不受五戒,不修威仪。」甚至讲「若有受持五戒之者,不得名为大乘人也;不受五戒为护正法,乃名大乘。」为什么呢?菩萨要度众生成佛,只要对众生有益,没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如果落在戒相中去思维,就要在戒相中取相分别,反而违背菩萨道。菩萨可以不受五戒,是因为菩萨有解脱道的功德受用。《优婆塞戒经》说:「从重烦恼则得重罪,从轻烦恼则得轻罪。」如果你不是在有重大烦恼的情况下违背了戒条,就不构成破戒。比如为了守护菩萨法师而杀人,或者守护国土、人民而在战场杀敌。杀人虽属重罪,但你并不是为了自己的贪嗔,而是为救人,这种情况不但不会下三恶道,反而可以成就功德。

      五戒是依据世间善法而制定的。比方说「不与取」(盗)戒,擅自取用别人五钱以上的财物,按波斯匿王的法律是杀头的罪,所以五戒中规定拿别人五钱以上就是毁破「不与取」戒。由此可以看出,是先有世间善法,才有佛制的戒律。我们读佛教史也可以知道,佛最初弘法的时候是没有戒律的,十二年后,有人做了不该做的事,戒律才被一条条地制定出来。为什么前十二年可以没有戒律?大家都清净还需要什么戒?如果大家都是阿罗汉,需要戒律吗?

      有人说「守护密意」是戒,守护密意必然是戒律吗?有没有什么情况是不需要守护密意的?如果在座的人都知道密意就不需要守护它了。很显然这种戒律也是在某一种条件下形成的。

      对于菩萨来讲,唯一的戒律是「取相分别」。《楞严经》说:「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烦恼都是从取相分别而来,能取是六根六识,所取是六尘,能取和所取都是一心,所以叫做「自心取自心」。修如幻三摩提(真如三昧)到最后证得究竟佛果,这中间的关键在于「不取」。「不取无非幻」,不取相分别就没有「非幻」这回事,没有「非幻」和「幻」的分别。只要「不取」,就可以先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随后证得有余涅槃,最后成就无余涅槃和无住处涅槃,而成就究竟佛果。

      (有人说:在世俗谛里面不取相分别也是不应该。)注意,「分别」跟「取相分别」是不一样的。看电影的时候荧幕上有个人出现了,你知道这是暂时出现的幻相,不会认为真的有一个人,但是你也可以分别那是光影所成就的变化,所以会说那是一个人,这就是有分别但不是取相。如果是取相分别,就是真的以为有个人出现了。比如小孩子不知道电视里面的人是假的,所以有坏人出现的时候他就吓得躲起来。这是二者的主要差别。

      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


      「忍辱」是因地行,「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是果报。为什么忍辱会换来这种果报?要知道,修忍辱但尚没有证三果的人,虽然有时还会有嗔心现起,但他不会表现在语言和行动(包括表情)上。如果嗔心表现出来就不会庄严了,所以修忍辱会有庄严相的果报。

      为什么忍辱是菩萨净土?以胜义谛来说,能够安住在无生法忍才是真正的忍辱,取相分别就离开了无生法忍。所谓无生法忍就是你对于「一切的现象统统都是本来无生」这件事情能够接受,「忍」相当于接受。能够安住于「无生法忍」的人遇到别人来骂他的时候,他会这么看待:没有骂人的人,没有被骂的人,没有骂这件事,统统没有,主体、客体和作用都是本来无生,也就是三轮体空。与此相应,能够安住于无生法忍的菩萨到最后就会现起三十二相。

      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从这里可以看出,所谓的「精进」是指「勤修一切功德」。第八识本身就有无量功德:一直在护念众生,一直在显示它的清净性,从来没有停歇过。我们随学第八识的这种体性,即是精进、勤修一切功德。

     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

      「禅定」就是「摄心不乱」。第八识分别根身、器界、种子从来没有丝毫的差错,这种功能与初禅相似,初禅可以很清楚地了别境界相,又不会被境界相扰乱,这是禅定与第八识的关联性。二禅等至位以上的禅定,无法了别五尘相,只有意识了别清净的法尘。而第八识从来都不了别五尘,甚至也不了别法尘,所以它完全不会受到六尘相的干扰,这等于随时都在禅定之中。我们明白第八识的体性,明白「一切有为法皆是第八识流注种子现起的功能差别」,全体有为法皆是种子,与第八识打成一片,假名为一真法界。安住在一真法界当中,成就真如三昧。这是依第八识体性而发起的禅定,是最胜妙的禅定,它可以成就未来的净土,摄受具有禅定功夫的众生来出生。

      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

      智慧和正定不是直接的关系,这里的意思是说:能够缘着智慧而发起正定的众生来生其国。般若(度一切法到彼岸)是真正的智慧,一直缘在般若上面你会成就真如三昧,这能让你究竟成佛,没有一种禅定法门能够超过它。

      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

      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第八识的慈悲喜舍体现在哪里?第八识会随顺众生,七转识避苦趋乐,无论是善业、恶业、无记业,第八识都会在众生业力允许的范围内配合七转识,所以它是慈能与乐,悲能拔苦。第八识会随喜众生的善业,从因果报应可以看出来,比如极乐世界由阿弥陀佛以及其所度众生的第八识所变现。再比如,一个众生做坏事,他所在世界的状况也会变差,相反地,众生为善,那个世界的状况也会变好。这些例子都可以体现第八识的随喜功德。第八识的舍很容易理解──第八识能缘一切法、能舍一切法,所以没有烦恼,也没有一切法相可言。以上就是第八识的慈悲喜舍。

      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

      四摄法是指布施、爱语、同事、利行,四摄法能够让众生对菩萨产生无比的信任,最终愿意跟随菩萨修习解脱法。因为第八识具足一切的善功德,所以你修四摄法就会跟第八识的善功德相应,被四摄法所摄受的解脱众生就会到你的佛国土来出生。

      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

      方便是跟智慧相对的,菩萨藉方便度人,藉智慧增上自身。你在方便善巧方面用心,将来你的学生也跟你一样,常常观察别人的根器来度众,他们将来也会出生于你的佛土。另外,因为你平时很注重方便善巧,所以有很多方便善巧的种子在你的第八识中出生,这也是「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这里的「众生」就是种子。你增长的这些种子,将来会在你的佛国土(第八识)中,出生。

      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

      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加起来是三十七道品,在佛学辞典中可以查到。「国」是指第八识,修三十七道品,就有三十七道品的种子出生在你的第八识中。

      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

      以世俗谛来说,这里的「回向心」是将一切的菩萨行的功德回向给未来的佛国土,愿自己的国土具足一一功德,比如阿弥陀佛的前身法藏比丘所发的四十八大愿,其中就有很多对自己成佛时之国土的描述。

      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

      八难,是指生在三恶道、长寿天、边地无佛法处、盲聋瘖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菩萨成佛时国土没有三恶八难,你可能会问,释迦牟尼成佛时就有三恶道,怎么没有三恶八难?我会告诉你:一切有为法都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离开业力与妄想它们什么都不是。甚至,我也可以讲:「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圣贤。」《心经》讲:「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智亦无得。」从胜义谛的角度讲,一切法皆空。

      「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已经度一切法到彼岸,众生自己本身有业力跟妄想,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心不清净。

      另外还有一种解释:报身佛的国土没有三恶八难,但是应身佛的国土则有三恶八难。在这一期地球人类文明史中示现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佛,所以有三恶八难。

      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

      菩萨守自己的戒行,不去嘲笑别人缺少什么功德,这是真正的菩萨净土。「犯禁之名」是指诸如四重戒、五逆重罪之类的名相。有人可能又要问:我们这个佛国土有没有犯禁之名?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为什么会有?循业发现,取相分别故。

      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

      由于菩萨经常行十善道,与他随学的众生也行十善道。不杀所以命不中夭。止盗布施所以大富梵行。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所以讲的都是真实语和软语。软语,就是别人听了会很舒服、不起烦恼的话。

    眷属不离,这样好的人眷属当然不愿离开他。善和诤讼,大家在吵架的时候,只要他一出现就和解了。

      言必饶益,这句话大家要记得,比如说你看到有人修奇怪的法门就对他说:「你有邪见」「你一直在修外道法」。你讲的是没错,可是这样讲对他有什么好处呢?你这样一讲,他心里不舒服就把你骂回来了,你害他毁谤佛法僧,这可不是饶益他了。所以大家要知道,不要为了证明自己正确而去跟别人辩论甚至吵架,这与菩萨道不相应。菩萨道是为了饶益众生,即使不能饶益别人,至少要饶益自己,避免增长不必要的分别和戏论。对和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饶益众生,若能饶益众生,故意错说又有何不可?《法华经》讲一位长者为了让他贪玩的孩子离开已着火的房屋,骗他们说屋外有三种车,孩子本来因贪玩的缘故而不离宅舍,现在也因贪玩的缘故离开宅舍,出来之后才得到了真正的好东西。所以菩萨讲话的重点在于饶益众生,只要可以饶益他人,有不符合事实的部分也不是那么要紧。

      不嫉不恚,指不去嫉妒别人也不对别人产生嗔心的众生。「正见众生」指具有正见的众生。也就是说,菩萨成佛时,具有以上所说特点的众生会来到菩萨的国土受生,这是因为菩萨修习十善业道的缘故。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佛陀接着讲,如以上所说,菩萨做了那么多事,都是因为随顺了自己的直心。这里的「直心」是指第八识的真如体性。

      这一段经文看似简单,解释起来却非常不容易,我不懂的地方不强行解释。

      这里讲到「国土清净」和「智慧清净」,国土清净至少要八地以上的菩萨,智慧净我认为是要「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大圆镜智」四种智慧都能够成就才是真正的智慧净。已经得到四种清净智慧圆满,这时候「心净」不是意识心的清净,而是第八识的所有染污、无明包括无始劫以来的尘沙惑也全部都清净,也就是究竟成佛。

      「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这里的一切功德就是成佛的一切功德。所以宝积你要知道,菩萨要得到最终的国土清净,就要清净他的心。你说这个「心」是意识心也不算错,但真正要清净的是第八识心。如果你的意识清净了,你的第七识心不净怎么办?或者你的意识和末那识都清净,但前五识不清净,会取相分别,功德仍然显示不出来。只有第八识的所有种子都清净了国土才能清净。

      很多人只要看到心,就把它解释成意识心,但学习第八识的法义以后,读经典都要注意,经文里讲「心」,你要想想看是指哪一个「心」,怎样解释才是正确的。经常这样思维,你对经教的理解就会越来越准确。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这时候舍利弗想:「如果菩萨心净则佛土净,难道世尊在菩萨位时心不清净,他的佛国土怎么会肮脏成这样?」

      在佛经里舍利弗示现成声闻人,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表现出来。但是大家不要认为他真的是声闻人,这样会落入取相分别。我们要把「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作意,永远放在心里,不但不会落入取相分别,也不会不小心轻慢了过去佛。

      注意「承佛威神」这四个字。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会认为,佛讲完「心净则佛土净」之后,用神通让舍利弗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这样也解释得通,但是你不要一直停留在这个层次。

      佛经里面的「承佛威神」屡见不鲜,有时甚至一位等觉菩萨也要「承佛威神从坐而起」。其实这里的「佛」是指法身佛,也就是第八识,一切法离开第八识都无法运作,这是第八识的圆成实性。所以任何一法的现起我们都可以说它是「承佛威神」。心里起了某种念头,是一种意行,这是万法当中的一法,它也要第八识参与运作,才能够现起,所以说「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

      佛知道舍利弗的想法,就对他说:「太阳和月亮难道不清净,为什么盲人看不到它们呢?」

      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

      舍利弗说:「不是这样,世尊!这是盲人本身的问题,并不是太阳、月亮的过错。」

      「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佛接着说:「舍利弗!众生有业障的缘故,看不到释迦牟尼佛国土的清净,这不是释迦牟尼佛的过失。舍利弗!这个佛国土是很清净的,只是你看不到而已。」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意,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

      这时螺髻梵王对舍利弗说:「不要以为这个佛土不清净,在我看来它像自在天宫一样清净。」「自在天」就是他化自在天,是欲界天的最上层。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蕀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舍利弗说:「可是我看到这个国土都是丘陵坑坎、荆蕀沙砾、各种石土山丘,到处都是脏东西。」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螺髻梵王说:「那是因为你的心有高下,不依照佛的智慧,所以你就看到佛国土这么不干净。舍利弗你要知道,菩萨对于一切众生都是心行平等,身心清净,所以能够依靠佛的智慧看到佛国土的清净。」「心有高下」意思就是有取相分别。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

      这时,佛陀脚趾触地,三千大千世界立刻被很多宝物装饰起来,变得清净庄严无比,就像宝庄严佛的无量功德宝庄严国一样。在场的一切大众都感叹这从来不曾见过的景像,并且都发现自己坐在宝莲花座中。此时世尊对舍利弗说:「你看现在这个佛土是不是很庄严清净呢?」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

      舍利弗说:「是的,世尊!本来我看不到,本来我没有听闻到,但现在这个佛国土的庄严清净统统现起了。」

      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佛对舍利弗说:「这个佛国土一直都是这样清净,但是为了要度化福德下劣的人而示现成不清净。就好像诸天人一起吃饭,所吃的食物都是同一个宝器盛着的,但是他们福德不一样,所以吃起来味道也不同。所以舍利弗你要了解,众生的心要是清净,就会看到这个国土的清净庄严。」

      实际上什么东西该是什么相并没有一定。我们的「不是句」说:「一切有为法皆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若离业力与妄想,它们什么都不是。」这里有一个条件:离业力与妄想。如果你有恶业,你的眼前就会出现「丘陵坑坎、荆蕀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如果你有清净业就会看到「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

      这里说「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蕀沙砾……」,其实真正的「我」是第八识,第八识一无所见。《楞严经》讲:「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你要是认为有知有见,这就是无明的根本;你要是明白知见只是一种错觉,并没有真正的知见,这样全体都是涅槃,没有渗漏,这才是真正的清净。

      佛经里面的很多东西都要用第八识去理解,不然就解释不通。舍利弗的话「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蕀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犯了「自心取自心」的错误,「我」是能取的六根与六识;他所看到的「丘陵坑坎……秽恶充满」是所取的六尘相。六根、六识、六尘都是第八识,用六根、六识来取六尘相,就是自心取自心。自心取自心之后,就变成「非幻成幻法」。本来唯是一心,没有真幻的差别相,结果却变成能取跟所取的幻法了。

      我们的知见多少会有些不纯正,你要懂得利用了义经的法义来筛检不纯正的部分,这样你的般若慧才会更加深入。般若慧越深入,真如三昧也会越来越深入。

      我们只能接触到内六尘相,那是第八识按照我们各自的业力所模拟出来的影像,不是真实有。你的福德胜妙,内六尘显现得就胜妙;福德下劣,内六尘就下劣。「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把福德对内六尘相的影响讲出来了。福德属于业力,而第八识的功能之一是酬偿因果,内六尘相的差异乃是第八识造成的差异。

      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三万二千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

      当佛示现这个国土庄严清净的时候,宝积所带领的五百个长者子都得到了无生法忍。佛经中常出现「五百」,印度人所用的数字往往不准确,差不多有五百,也许只有两百,也许七八百。「长者子」是出身较好的少年人。「无生忍」和「无生法忍」萧平实老师认为是两件事──地上菩萨所得的叫做「无生法忍」,地前菩萨所得的叫「无生忍」。真观查了各种经教,发现这两个词意思是一样的。[1]什么是「无生法忍」?先解释「无生法」。《大乘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以来性涅槃故。」意思是说,所有的法从来都没有出生过、本来无生。这是「无生法」。对于这个义理你已经有充分的证据,能够现观,就是「无生法忍」。

      曾经有一位学员写信来:「真观老师的『不是句』容易落入断灭见,不应该说『一切有为法什么都不是』,而应该说是『真如』。」他还说:「『真空』这个词也不好,容易落入断灭见。」断灭就是什么都没有。

      以世俗谛来讲,他这样想也没有错,但他忽略了一点:说「一切有为法什么都不是」,就是什么都没有吗?不是的。其次,「真空」这个词是佛经中的词汇,不一定是外道用的,对于佛经中的词汇,你要多想一想它真正的涵义。「一切有为法什么都不是」换一个说法,就是「无所得」。比如我们可以说:「没有『杯子』,从来就没有『杯子』出生过。」这么讲符合真空的道理。这样会落入断灭吗?不会,因为整个都是一真法界,都是种子的功能差别,没有什么东西出生过,也没有什么东西消灭过。「不是句」非常重要,如果只有前半句,我想反对的人会少一些,但是你发起真如三昧会比较困难。安住于真如不能靠语言文字,如果总是想抓住一个叫做「真如」的法,语言文字相就没有办法除掉。

      「无生法忍」和「般若波罗蜜」的意思一样,只是换一个解说的方法而已。般若波罗蜜是「得第一义,度一切法到彼岸」。「度一切法」就是灭掉一切的法相。这和「无生法忍」(能够接受诸法从未出生过,从本以来即是涅槃)不是一样吗?如果一个人没办法把一切法相除掉,就不能叫做「入第六般若修行」。乃至,如果一个人不能灭掉「真如」的法相,他恰恰就不能缘于真如而安住。整个三界万法都是真如,是谁能够察觉到「真如」这个法相?能够察觉到「真如」的觉知心是真如、一真法界也是真如。既然能知与所知统统是真如,认为「我察觉到真如」,就落入「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本来不是幻法的东西就变成幻法了。

       闻思佛法到了关键的时刻,必须把一切的法相放下,如果你没有办法接受「不是句」,放不下「真如」的法相,就没有办法闻思成熟,跨越到修所成慧,有修所成慧再求大乘见道就很容易了,因为大乘见道者所证的内容,就是无生法忍。

      「不是句」是般若波罗蜜的现代语言版,它可以让你明心、见性,应该也可以让你过牢关,乃至究竟成佛,因为佛经讲,三世诸佛都是依般若波罗蜜而究竟成佛的。

      「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八万四千同样是概数。他们都发了无上正等正觉心,这个「正等正觉心」不是究竟成佛,但至少要跟《大乘起信论》中的「信成就发心」一样,相当于大乘五十二位阶的初住菩萨。

      在场的大众只有大约五百人证得无生法忍,这相当于大乘五十二位阶的七住菩萨,功德远胜过初住菩萨,因此证得的人数比较少。

      「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佛陀收起足趾,不再显示神通,世界又回复成原来的样子。

      「求声闻乘三万二千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大约三万两千求声闻乘的天人和人间的修行人,因此知道有为法都是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是指证得初果。经文并没有讲到无为法的方面,只说声闻人证得有为法统统都是无常,但声闻人其实是要将有为法跟无为法判别清楚才能证得初果。

      「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这是指证得阿罗汉。



[1] 例如鸠摩罗什译《坐禅三昧经》说「菩萨见道应行三种忍法:生忍、柔顺法忍、无生忍」,解释了生忍和柔顺法忍,接下来却说「云何无生法忍」,可见「无生忍」和「无生法忍」是同义语。
 楼主| 发表于 2022-8-7 05: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22-8-7 10:38 PM 编辑



e7bbb4e691a9e8af98e7bb8fe5ae9ee8af81e5b081e99da2e59bbe (1).pn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7 08: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Untitled.pn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6 12:40 PM , Processed in 0.10101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