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3|回复: 0

[海鲜] 酸与甜的碰撞,一条松鼠鳜鱼的诞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13 09: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酸与甜的碰撞,一条松鼠鳜鱼的诞生

 丘濂 三联美食 2022-08-13 08:55 Posted on 北京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4.jpeg

『最适合搭配甜味的非酸味莫属,因为这两者在大自然中就是相辅相成的。


作者 / 丘濂


苏州饮食文化研究会会长华永根认为,在吃食五味中,甜味的宽容度最高,可与其他味道组合、融合,提升和丰富味道。苏帮菜善于用糖,也在于苏州人懂得用甜来组合出更多的味型,并能形成经典的菜肴。


最适合搭配甜味的非酸味莫属,因为这两者在大自然中就是相辅相成的。当果实的酸和甜达到平衡之际,也就达到了口味和营养的高峰。酸甜的口感天然就具备接受的亲近感和传播力,否则也就不能解释为何糖醋里脊、左宗棠鸡、咕咾肉之类的菜式总能进入外国人最喜爱的中国菜排行榜。而苏帮菜里的松鼠鳜鱼,就是这样一道甜酸味型的代表。


即使许多苏州人说“我们平时不吃松鼠鳜鱼,它只是游客来到苏州才会品尝到的食物”,当让他们自己来选择介绍一道苏帮菜中的名菜,也多半会是松鼠鳜鱼。它考验对刀工的驾驭和油温的控制,并不是一道谁都能做好的家常菜。

5.jpeg

▲李俊生将松鼠鳜鱼的制作流程进行了标准化(蔡小川 摄)


苏州人平时的宴席餐桌也经常能看到它的出现,因为“鱼”总是能带来好的口彩,它又有着大红的色泽和立体的造型,是道能镇得住场面的大菜。松鼠鳜鱼在全国的成名和影视作品相关——上世纪60年代,一部根据苏州市滑稽剧团滑稽戏改编的同名电影《满意不满意》中,虚构了苏州一家名叫“得月楼”的餐馆,松鼠鳜鱼屡次被当作本店招牌菜介绍给顾客。在1979年首版的中国江苏名菜谱上,松鼠鳜鱼被列为了水产类第一款。


虽然许多关于松鼠鳜鱼的源流演变,将这道菜追溯到了东汉时期《吴越春秋》中吴王僚喜欢吃“炙鱼”,准备行刺他的专诸“从太湖学炙鱼,三月得其味”的记载,但其实炙鱼只能理解为烤鱼,和松鼠鳜鱼油炸的方式还相去甚远。


真正对松鼠鳜鱼这道菜有准确描述的是清代菜谱《调鼎集》,里面有一道关于“松鼠鱼”的文字:“取鯚鱼,肚皮去骨,拖蛋黄,炸黄,做松鼠式。油、酱油烧。”鯚鱼,苏州人也称鯚花鱼,实际就是鳜鱼,这说明这道菜的形成不会晚于清代中期。不过,用油和酱油来烧,并不是今天所吃到的酸甜口感。关于它味型演变的一个解释是,后来上面所浇的卤汁变为了糖醋汁——有一道名为“猛虎下山”的苏帮菜老菜可看作中间的过渡:鳜鱼两面剞花刀再拍粉油炸,立在盘子里,浇糖醋卤,后面还会用打发的蛋白做出连绵的山峰,真的好似有猛虎出山的气势。之后随着番茄酱作为调料的大规模普及,番茄酱便代替了米醋,成为酸味的主要来源。

6.jpeg

▲金海华·悦食东方·CHAO27的出品总监林钟坤,擅长潮菜和苏帮菜的融合(蔡小川 摄)


苏帮菜制作技艺传承人李俊生从老字号松鹤楼退休后,便在餐厅吴越荣记担任顾问,帮助餐厅将松鼠鳜鱼完善成一道每桌必点的推荐菜。在民间传说中,乾隆正是吃了松鹤楼出品的松鼠鳜鱼赞叹不绝。过去人们来到苏州,也会慕名来到松鹤楼品尝这道名菜。


1973年,李俊生刚进入松鹤楼工作时分到的是“墩板”的岗位,也就是完成选料的切配。给松鼠鳜鱼进行改刀对这位少年学徒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现在李俊生指导吴越荣记来做松鼠鳜鱼,想要改变的是原本餐厅“毛估估”的做法,也就是将全部流程标准化。就算是刚进来不久的新人,也能在一定时间的训练之后,做出口味达标的松鼠鳜鱼。

7.jpeg

▲酱汁最后淋到鳜鱼身上,要达到“挂卤吱吱叫”的效果(蔡小川 摄)


从选料开始的标准化是第一个步骤。李俊生记得原来在松鹤楼尝试过用黄鱼和鲈鱼来做松鼠鳜鱼。“鲈鱼肉没有那么细腻也没有那么厚,黄鱼打了花刀之后肉很容易散掉下来。试来试去还是鳜鱼最完美。”那么鳜鱼的大小也要确定,“最好活鱼在两斤重,去掉内脏后是一斤七八两,这样做出来漂亮大气”。虽然按照时令来说,有“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说法,鳜鱼春天是最为肥美的,但依照一定规格来选料,再活鱼现杀,一年四季鳜鱼的口感就能相对保持稳定。


改刀成形最考验厨师功夫,看李俊生行云流水的操作是种享受。要想鳜鱼犹如松鼠般挺立,有“头昂尾巴翘”的效果,就要依赖于师傅的改刀技巧。只见李俊生先用刀将鱼头背后的骨头“嗒嗒嗒”地敲松,这样炸制出来,鱼头就能服帖地立在盘中。

8.jpeg

▲松鼠鳜鱼能够“头昂尾巴翘”,之前的改刀是关键(蔡小川 摄)


然后就要从中心脊骨上分离两片鱼肉,要做到“骨不粘肉,肉不粘骨”。接着是将刀斜过来,在鱼片上开棱形花刀。“刀切下去,切到底又不能切破皮。当年这个手艺练了许久。”现在这个环节有了严格的标准——要横着8刀,再纵着8刀,两片鱼肉一共形成128粒肉刺,每粒刺的规格在1.5厘米左右,这在油炸后就好似松鼠身上的毛。如此下刀的次数是经过精心算计的,因为切得少,表现不出来毛的效果,松鼠形象就不够生动;切得多了,每一粒肉刺都很细,下油锅之后就会立刻炸透变硬,失去了外酥里嫩的质地。


李俊生将鱼肉两面每个肉刺都拍上干淀粉,扑簌簌地抖动了一下,就要下锅去炸。过去炸鱼难在判断油温,冒出多少的青烟,对应是多高温度心里要有数。李俊生引进了测温枪,就让这步简单多了。先是七成油温、210℃进行初步定型,再提高到八成油温、240℃复炸更脆。两片鱼肉炸的时候是要靠手捏和在一起,下锅之后一只手拎住尾巴,另一只手用炒勺往上不停地淋油。


等到基本定型,就可以松手让已经蓬松开来的鱼肉漂浮在油锅中。炸制松鼠鳜鱼的过程很具有观赏性,这让我想起了在李安导演的电影《饮食男女》中,开头表现厨师老朱出神入化的厨艺,专门给了炸松鼠鱼以特写镜头。

9.png

电影《饮食男女》


原本松鼠鳜鱼的浇汁基本只用白糖、香醋和番茄酱来调制酱汁,李俊生则加入了大红浙醋、广东的冰花酸梅酱,还有番茄味道更浓的番茄酱配合番茄沙司一起来调配,让酸味变得丰富起来。和糖结合在一起,味道也更加柔和。酱汁回到锅中烧热,淋在炸出锅的鳜鱼身上,有着“挂卤吱吱叫”的形容,是从形和声都能与松鼠来比拟。松鼠和葡萄相搭配的图案在明清瓷器上很常见,有“多子多福”的含义。


李俊生炸了一些土豆球配在旁边,就象征了葡萄。不过他也特意强调了酸甜的卤汁,应该紧紧包裹在鱼身上的状态,要不稀不溏。是不是能有足够的酱汁来蘸土豆球,就不是这道菜的重点了。 


新聚丰的朱龙祥对松鼠鳜鱼有着别样的演绎。他和李俊生一样,早年入行时都在松鹤楼,拜的其中一位师傅是红案大师刘学家。上世纪80年代,刘学家到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带去的是这道松鼠鳜鱼,一举拿下了“全国优秀厨师”的称号。等到1993年,全国第三届烹饪大赛派朱龙祥去参加,他绞尽脑汁,要做点和师父不一样的东西。于是就诞生了一道“祥龙鳜鱼”。

10.png

▲新聚丰的老板兼主厨朱龙祥,曾经凭这道祥龙鳜鱼获得全国烹饪大奖(蔡小川 摄)


在新聚丰餐厅,朱龙祥又为我们展示了一次:鳜鱼身上的两片肉炸制之后组成了龙身的造型,新鲜的橙汁调制成金黄色的卤汁,浇在“龙身”上面,下方还有打发蛋清制成的两朵“祥云”。这道“祥龙鳜鱼”当年也荣获了烹饪大赛的金奖。别具一格的造型之外,更重要的是橙汁调出来的酱汁带有柑橘的清香,无论酸度还是甜度,整体也清淡一些,符合现代人健康饮食的要求。


苏帮菜中其实酸甜味型的菜不算多。松鼠鳜鱼之外,还有用番茄虾仁浇在锅巴之上的“天下第一菜”、苏式咕咾肉等,但都不及松鼠鳜鱼这样声名远播。在苏帮菜与潮州菜相融合的金海华·悦食东方·CHAO27餐厅,出品总监林钟坤告诉我,潮菜当中用的酸多来自腌渍发酵的酸,比如说酸咸菜或者咸梅。

11.jpeg

▲苏式潮州菜炸粿肉,上面有液氮处理过的腌制青芒果碎,口感酸甜(蔡小川 摄)


酸经常和咸来做结合,像是酸咸菜煲猪肚、咸梅蒸鱼都是这样的菜式。受到苏帮菜酸甜味型的启发,他也尝试着将酸甜的味道来结合潮菜的食材:一道潮州的炸粿肉,是用腐皮将五花肉、荸荠和葱白包好,再切段油炸。


上面他洒上了意大利黑醋和糖调成的酱汁,以及用液氮冷冻后压碎的腌制青芒果;而另外的一道黑糖醋汁脆皮法国蓝龙虾配干烧两面黄,盘子中有两面煎得焦黄的伊面做底,炸好的龙虾球淋上黑糖醋汁摆放在中间,龙虾头尾依照原状摆放。

12.jpeg

▲这道黑糖醋汁脆皮法国蓝龙虾配干烧两面黄,外形和口感都在致敬松鼠鳜鱼(蔡小川 摄)


无论是造型还是口味,抑或是在一席菜中出场的位置和吸引眼球的程度,都是在向松鼠鳜鱼这道苏帮菜的名菜致以敬意。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22年第4/5期)

Image
END
本文作:丘濂
     微信编辑:孙孙Boy

微信审核:然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8 07:12 AM , Processed in 0.08932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