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8|回复: 0

[影乐之声] 教师“铁饭碗”热了,但想当好老师可不简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15 09: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师“铁饭碗”热了,但想当好老师可不简单

 王一平 看天下实验室  2022-09-09 22:25 Posted on 北京

IMG_2747.PNG

一个好老师不需要是完美的,但至少需要真正尊重和关心学生。

撰文 | 王一平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你们知道除了考公热外,最近还有哪个职业属于职场香饽饽吗?没错,就是“教资热”。


近日,#教资考试报名人数升至1144.2万#冲上了热搜。根据教育部官方数据,十年前,这个数据还只有17.2万人次。


对于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教师这个工作有诸多优点:稳定的“铁饭碗”,有寒暑假,收入也还行。


考编大潮下,教师已然成为热门职业,名校生扎堆当中学老师绝非新鲜事。


年轻人都想当老师,但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好老师。


豆瓣小组“我被老师摧残过”里,随处可见老师带给网友的“童年阴影”。


“24岁了,想起小学英语老师我还是会害怕委屈。”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老师,想起来都怕怕的。”


不同于其他的职业,教师会直接参与学生的成长,在学生的生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甚至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人生。


因此,一个不好的老师可能会给人留下一辈子的伤害,这个豆瓣小组中的发帖便是例子。但反过来,一个好的老师也会让人终生受益。


不利用手中的权力伤害学生,这是一个合格老师的底线。在此基础上,什么样的老师才能被称为好老师?


教师节之际,我们选取了三部关于教师的电影,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


01

找到你们自己的声音

年轻气盛的学生一个接一个从座位上起立,站到课桌上,齐声喊着“哦船长,我的船长”。伴随着激荡人心的风笛声,基汀老师在学生们的目送中离开教室。


《死亡诗社》中的这一幕让无数观众热泪盈眶。


电影设定在1960年代的美国,在一所强调传统与纪律的封闭学校里,基汀老师是个破局者,像一股春风吹进了沉闷的校园,唤起学生们的激情。


IMG_2749.JPG
基汀老师在课堂上,这部电影的另一个中文译名是《春风化雨》


他引用惠特曼的诗歌,让学生们用“船长”称呼自己;他引领学生们撕掉书本,站上课桌,学会打破常规。


从他的口中,学生们第一次听说,“金融、工程、建筑、计算……固然很重要,那是我们生存的条件;但诗歌、浪漫、爱,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原因。”


他是一个启蒙者,为懵懂的学生带来光明与指引。


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以洞穴之喻解释过什么是启蒙。在这个故事中,一批囚徒从小被关在洞穴中,阳光照进洞穴,在墙上折射出影子。因为看不见外面的世界,囚徒们错将影子当成了真实。而启蒙,便是引领囚徒走出洞穴,打破他们的错误认知,让他们看到真实的世界。


《死亡诗社》中的学生某种程度上正是囚徒。他们被送进规矩森严的精英学校,被教导着成为医生、律师、工程师,过上体面的中产生活。学校成为了他们的洞穴,基汀老师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他对这群十几岁的少年说,“找到你们自己的声音”。


于是,他们开始自我探索,他们开始思考,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在深夜偷偷溜出学校,在一个隐秘的洞穴里,打着手电筒,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这个秘密的小团体被命名为“死亡诗社”,基汀老师年轻时也曾是这个团体的一员。


IMG_2750.JPG
洞穴中的聚会,该片获得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原创剧本


在文学与艺术的浸染中,这群学生逐渐学会了独立思考,精神变得自由。彼时美国男女不平等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女性想要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教育机会极其不易。他们开始质疑权威和传统,向校长发问为什么学校不招收女生。


看起来,这几乎是理想的教育,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获得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句出自陈寅恪的话也是清华大学的校训。


然而,悲剧很快发生了。


在这群学生中,尼尔受基汀老师影响最深,他不顾父母反对加入戏剧社团,参加戏剧演出,决定追寻戏剧梦想。回家后他受到严厉批评,父亲声称要将他转学到更严格的军事学校。


“你必须要考上哈佛大学,成为一名医生。不要再想演戏的事了,那是痴心妄想”,父亲言语之中没有半点回旋的余地。绝望之下,尼尔以性命为代价表达了反抗,他戴上演出的花环,用父亲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悲剧发生后,所有人都开始推卸责任,家长将责任推给学校,学校将责任推给基汀老师,甚至连他的学生也开始质疑:“如果基汀老师没有煽动我们做这些事情,尼尔现在会舒舒服服地在他的房间躺着。” 


当所有矛头都指向基汀老师,他只能承担起尼尔之死的责任,离开学校。离别前,他最后一次来到教室,学生们站上课桌,齐声叫他“船长”,成就影片最感人的一幕。


很显然,导演批判的对象是顽固保守的学校和家长,基汀老师则被塑造成了充满理想主义的教育者,属于正面和光辉的角色。

IMG_2751.JPG


他当然是一个好老师,但他真的完全没有错吗?


老师在智识和权力上都高于学生,当他将自己的世界观与处世之道灌输给学生,应该考虑学生们的理解与承受力。任何一个有权威的人在施加自己的影响时都应当慎重,尤其当他影响的对象是尚且不够成熟的青少年时。


不过,尽管基汀老师并不完美,但能在成长之路上遇到这样的老师,已然是幸事。


02

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

“记住,生活就是赛跑,你要是跑得不够快,就会被别人踩下”。


2009年的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皇家工程学院的院长在开学第一课上这样告诫他的学生。


电影中,皇家工程学院是印度第一学府,每年有40万人报考,却只有200人能考上。


IMG_2753.PNG


而当这群佼佼者来到大学,院长跟他们讲的第一件事是:竞争并没有结束。只有成绩好,才能找到好工作、买大房子、开豪车;而成绩不好,什么都不会有。


这番言论是不是很熟悉?它让我想起可能无数个高中班主任都曾说过的话,“高考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差一分就会被挤下来”。


这类话语背后的逻辑是:你不努力就会掉队,所以不仅要主动参与竞争,还要在竞争中获胜。用现在的话来说即是,你要主动卷。


当多数人都信奉这套逻辑时,成绩就变成了教育的唯一目的。


在这部电影中,老师将这种理念灌输给学生,大多数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个想法,但有一个人偏偏说不。


这个人就是阿米尔·汗饰演的主角兰彻。他从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反对应试教育,信奉应试教育的老师就像他的“敌人”。


IMG_2754.JPG
图中为兰彻


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机械”的定义时,兰彻用裤子拉链做例子来解释“机械”的含义,他拉着拉链一上一下,逗得全班哄堂大笑。老师勃然大怒,因为他期待的是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定义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在老师和校长的眼中,兰彻很快成为了一个“刺头”。随着与兰彻交好的高年级学长在高压之下自杀,悲愤的兰彻火速将矛头指向了校长与他的教育方法。


他向校长提出质疑,指出整个教育体制都有问题,印度学生的自杀率是全世界第一,每90分钟就有一个学生企图自杀。


校长不以为然地回击:“我当校长以后,这所学校从印度十几名直接飙升到第一名,你怎么敢说我的教育方法是错的?”


兰彻回道:“可是这有什么意义?在这里新思想、新发明不受重视,学校只教我们怎么拿高分,没教我们工程学。” 


这段对话直接点出了电影讨论的主题: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校长是应试教育的拥护者,在这部电影中显然是反派,而兰彻则主张素质教育。在电影结尾,兰彻甚至改变了校长,象征素质教育完全打败了应试教育。


IMG_2755.JPG
电影中的校长


电影改编自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也延续了小说对于应试教育的抨击,传达出的观点是:一个好老师不应该是应试教育的附庸,不应当以成绩为导向要求学生,而是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发展。


出于戏剧性需求,电影将这个刻板的老师设置为应试教育的化身。但在现实生活中,老师也只是整个体系的一部分。应试教育下的问题是体制性的,而非个人的。


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背后,是一种普遍性的社会氛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便曾在采访中提到,在现代社会,教育被赋予了改变命运的使命。《三傻大闹宝莱坞》中如此,现实社会中同样如此,一旦教育承担起跨越阶层的功能,就会必不可免地走向功利化。


因而,我们当然可以呼吁老师不要太功利,我们也可以称赞一个不把成绩当成唯一标准的老师是难得的好老师。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一个好老师、好校长可能让一小部分学生受益,但想要改变整个风气,只有好老师是远远不够的。


03

蓝天之下人人平等

13岁,没上过初中,也不太会算术,自己都还是个孩子,这样一个女孩能当好乡村小学的老师吗?


在张艺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1999)中,这个看起来不太靠谱的小女孩魏敏芝不仅当上了老师,还成为了一个好老师。


IMG_2757.JPG
这部电影曾获得第56届威尼斯电影金狮奖


故事发生在河北省张家口市的水泉村小学,学校唯一的老师因为家中有事需要找一个代课老师。找来找去,上过初中、高中的都不愿意来,只有没上过初中的魏敏芝愿意为了50块的代课费来当这个老师。


魏敏芝唯二的技能是唱歌和写字,只是她唱歌还有点跑调。她显然不具备当老师的专业能力,但没办法,贫困山区教育资源太匮乏了,只能让她硬着头皮上。


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把课文抄到黑板上,让学生们再照抄到本子上。学生们吵着不认识字,她也不管,跑到教室外面守着门,不让学生们乱跑,这一天的工作就算完成了。


用村长的话来说,作为一个老师,她最大的优点是“能管住学生”。


怎么看,魏敏芝都不算一个好老师。


但很快,一个意外事件发生,她表现出了极为难得的责任感。正是这份责任感,让她成为了一个好老师。


学校最捣乱的小学三年级学生张慧科因为家中欠债太多,在母亲的安排下辍学去市里打工了。连村长都说算了,认死理的魏敏芝坚持“一个都不能少”,一定要去城里把他带回来。


通过这个关键的转变,一下子建立起这个人物的弧光,她从一个不靠谱的代课老师变成了一个难得的、令人感动的乡村教师。


接下来的剧情又进一步强化了这个小老师身上的光芒。想去市里找人并不容易,没钱坐车,她就靠腿,从天亮走到天黑;到城里发现张慧科丢了,她跑到广播站和电视台,尝试了所有能尝试的方法;晚上没地方住,她就住在马路边上,找不到人她就不打算回去了。


IMG_2758.JPG


导演给这个角色安排了一个完满的结局,电视台报道了她的故事,顺利找到了人,还呼吁好心人给这个乡村小学捐款。最后魏敏芝带着张慧科,还有一车子城里人捐赠的学习用品高高兴兴回到了村里。


电影成功塑造了一个伟大的乡村教师形象,故事也在这里结束,这个伟大的乡村教师会让人感动、流泪,就像张桂梅的事迹一样。数十年如一日,张桂梅扎根扎根滇西山区,给大山里的女孩们种下信仰:“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


她们当然值得赞美和宣传,但停留在赞美是不够的。仅凭几个伟大的老师无法改变乡村教育的困境,改变乡村教育是体系性问题。蓝天下众生平等,乡下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都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不能只寄望于老师们去无私奉献。


IMG_2759.JPG
电影中的乡村小学。当年拍摄完这部电影以后,张艺谋在原小学旁边捐助建设了一所新的希望小学。


这三部电影告诉我们,好老师的标准不是单一的。好老师不需要是完美的,但至少需要真正尊重和关心学生。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故事还告诉我们,教育是错综复杂的,老师只不过是教育的一环,而非全部。我们总是期待好老师的出现,但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教育体制的改变同样十分重要,教师不只是一份稳定的、性价比很高的“铁饭碗”。 


*参考资料:《绩点为王:中国顶尖高校年轻人的囚徒困境》,《三联生活周刊》,作者徐菁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5 01:24 AM , Processed in 0.11390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