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52|回复: 1

【维摩诘经实证】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慧与方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18 08: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维摩诘经实证】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慧与方便

pexels-photo-2666598.jpeg


     彼有疾菩萨应复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

      生病的菩萨应该这样想:「像我现在生了这个病,只是一种幻化的存在,不能说它真,也不能说它有。」就好像电影播放出来,有人物,有山河大地,这些影像就在电影中出生了,但你不能说那个人和山河大地是真的。这个病也是一样,菩萨病了是非真非有,众生病了,一样是非真非有。

      身体方面的病可以说非真非有,那心理上的病呢?比方说有各种烦恼,其实也是非真非有。这个部分大家要经常去作意去思维它,不要以为:「为什么开悟了烦恼还这么重?」烦恼就是病,你现在有病,你应该问自己「这个病是真的还是假的」,要有这种作意。所有的病,包括身体的疾病和心理的烦恼,一定是非真非有。既然是非真非有,你又何必想办法把它去除掉呢?所谓的「把病去除掉」也只是随顺世间而说罢了。

      作是观时,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

      很多世间有慈心的人落入爱见大悲。比如妈妈对于孩子,疼得不得了,如果孩子生病,妈妈就会非常着急,甚至自己很憔悴。另一种是家人生病了,你必须要照顾他,一照顾就是十年二十年,都没有办法解决,你自己也痛苦不堪。虽然你心疼自己的家人,但是对于这件事情,你把它当成真实有。这里面有爱,也有见。爱,对眷属的贪爱。见,有见解,误认真实有我、有眷属、有病苦。在这种状况之下产生的悲心是有系缚的。你察觉到自己在这种爱见悲的时候,就应该把它舍离掉。要怎么舍?不外就是用般若波罗蜜去舍离它。观察它只是功能差别,如果离开业力与妄想它什么都不是。

      所以者何?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

      为什么要舍离?菩萨应该断掉烦恼而去生起大悲。

      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

      如果是爱见悲的话,会产生疲劳跟厌恶。就像刚刚讲的,你照顾病人照顾久了,几个月可能还撑得过去,如果是十年二十年,有的人就受不了而自杀。这类的事情常有新闻报道。为什么会受不了?因为他疲劳、厌恶,觉得自己被困死在这里。为什么这样?因为他有贪爱,他有自性见。照顾病人最初的时候是贪爱病人,不希望他离开世间,或者不希望他受苦。等照顾到某个地步,你就会贪爱自由自在的生活,你就开始想:「如果我不用照顾这位长辈的话我就可以到处去玩,轻松愉快。」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很正常,但实际上这些都是贪爱,贪爱舒适的生活。这里的见:认为有我,有长辈,有病,有解脱,有快乐等等,认为这些法是真实。有贪爱,又有自性见没有除掉,就会产生疲劳和厌恶感,这就是爱见悲的过患。

      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也。

      如果离开爱见悲,你每一世去到哪里受生都无所谓,因为你已经离开了对某个国土的众生和环境的贪着、系缚。不管你生到什么地方,也都不会有爱见的系缚。如果说生到战乱或流行病的地方,大家都很惨、很痛苦,你周围的人都是你的亲属、要好的朋友等等,但是如果你不被爱见所遮覆,就不会有太大的痛苦。

      所生无缚,能为众生说法解缚,如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能解彼缚,斯有是处。』

      如果说不管生起什么法都没有系缚,这样能为众生说法解除系缚,就是有道理的。就像佛所讲的:『如果你自己有系缚,你就不要指望能够解除别人的系缚;如果你自己没有系缚,说你能解除别人的系缚才是有道理的。』

      是故菩萨不应起缚。

      所以菩萨不应该在这上面产生系缚。

      何谓缚?何谓解?贪着禅味,是菩萨缚。

      什么叫做系缚呢?什么又叫做解脱呢?贪着禅味就是菩萨的系缚。禅味,禅定轻安的滋味。如果一个菩萨贪着禅定的滋味,他就会往生到跟禅定相应的色界或无色界天。为什么这是菩萨缚呢?因为往生到那里既不是离开三界也不能度众生,障碍菩萨道,所以说贪着禅味是菩萨缚。

      以方便生,是菩萨解。

      相反地,以方便生起各种法,众生有什需要,菩萨便生起相应的法。因为菩萨没有什么贪着,所以生起什么法对他来讲都一样,但是众生有需要,所以用「方便」这个词。

      《大乘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性涅槃故。」既然是涅槃,会有什么时候是散乱的?你误认这些现象是真实有,所以你觉得散乱。如果你不觉得现象真实有,你为人说法或是照顾别人并不会影响涅槃境界。菩萨的见地是:诸法根本从来都没有出生过。这样才是菩萨的解脱。

      又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

      方便,累积福德而不取着。慧,般若波罗蜜。没有方便或没有慧,都会产生系缚,既有方便又有慧,才是菩萨的解脱。因为菩萨要做的无非两件事:自度、度他。有慧才能自度;有方便才能度他。

      修行人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身、口、意行有没有符合菩萨道。菩萨道不外就是两个:般若波罗蜜和菩提愿。在般若波罗蜜的方面,你要检查自己有没有着相。在菩提愿的方面,你要检查自己有没有违背普贤行愿。

      有的菩萨听说某件事功德很大,就产生贪爱,他希望自己能够成就这样的功德。他又产生了见,认为庄严佛土、成就众生这些全都是真实法,对它有了取着之心,他就会去抢做功德的机会,甚至不惜打击别人,让自己能够取而代之,把道场弄得乌烟瘴气的。这就是既没有慧,又没有方便的状况。

      何谓无方便慧缚?谓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而自调伏,是名无方便慧缚。

      何谓有方便慧解?谓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以自调伏,而不疲厌,是名有方便慧解。

      无方便慧缚,意思是说,只有慧却没有方便就会产生系缚。成就众生是因,庄严佛土是果,你必须要成就自己的各种功德,去利益众生,让他们得到成就,同时就会庄严佛土。这种菩萨虽然有爱见悲,但是又懂得用三解脱门来调伏自己。虽然说是系缚,但毕竟已经在对治,所以终究会变成「有方便慧解」。既有方便又有智慧,就不会产生疲厌。

      何谓无慧方便缚?谓菩萨住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植众德本,是名无慧方便缚。

      什么叫「无慧方便缚」呢?就是没有智慧而有方便所产生的系缚。刚刚学佛的人具足贪、嗔、痴(邪见),但是他能修福德,比如他去布施、持戒、修禅定等等,懂得把这些功德回向自己得到殊胜的果报,所以说他有方便。

      何谓有慧方便解?谓离诸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植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

      「无慧方便缚」的菩萨会渐渐具足福德资粮,转而修习智慧法门,终于能够离开贪、嗔、痴三毒,成为「有慧方便解」。这样的菩萨能够离开贪、嗔、邪见而修集福德,回向自己和众生得到无上正等正觉。

      初见道的菩萨,还是有贪欲和细微的邪见,但是你在修集福德,尤其是弘法的时候,不要把贪欲和嗔恚放在里面。比如说,你很讨厌一个人而公开讲他身口意的过失──这是自赞毁他,足以毁破菩萨戒。但有的人做得很高兴,他讲的是人家身口意行的过失,一直在讲这个人是多么地糟糕。

      《瑜伽师地论》讲,真正破坏菩萨道的四件事:故悭(比如人家来找你帮忙,你很容易就可以帮他,但你就是不帮)、故嗔(人家跟你道歉,但你死也不肯原谅人家)、信受相似佛法、自赞毁他。《梵网经》菩萨戒还讲杀人、淫,出家菩萨不可违犯。但如果是在家菩萨就不一定,你觉得杀人会毁破菩萨戒吗?如果我为了护法而杀人呢?淫也一样,如果我是为了护法的目的而去邪淫呢?会不会毁掉菩萨戒?也不会。《大般涅槃经》讲得很清楚:不持五戒而能够护法的人才是真正的菩萨。所以杀人、邪淫这些事情都不必然会破坏菩萨道,但是这四条:故悭、故嗔、信受相似正法和自赞毁他,违背菩萨道的根本精神,绝对不能违犯。所以请大家要特别小心这四件事,就算你什么戒律都不受,也绝对不要违反这四条戒律,不然你修了一堆善法都白费了,甚至反过来变成是魔业。

      文殊师利!彼有疾菩萨,应如是观诸法,又复观身无常、苦、空、非我,是名为慧;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

      维摩诘说:「文殊师利!一个生病的菩萨就应该这样来观察诸法。另外,观察色身无常、苦、空、非我,这样称为慧;虽然身体有疾病,还是要经常在生死当中去饶益有情,不产生厌倦,这样称为方便。」不然你整天观察色身无常、苦、空、非我,到最后跑去自杀,这可是很严重的事情。《阿含经》记载,有几个阿罗汉修不净观,观到后来就不想活,还请人家用棍子把自己打死,死后他的衣物归打死他的人所有。这种事情不该发生在菩萨身上。因为观察五蕴身的无常、苦、空、非我不是菩萨主要的修行方法,菩萨最常观的是常、乐、我、净。因为菩萨总是作常、乐、我、净的观行,所以就不会觉得身体有病是多么地糟糕。

      又复观身,身不离病,病不离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为慧。

      又去观察这个色身,其实一直都有各种各样的病,这些病也离不开这个身体(离开身体没有病可说)。不管是病还是色身,它们不是新的也不是旧的。病不离身、身不离病,就没有谁先谁后的问题(这是无相法门,没有实体,只是第八识的显示,所以没办法说新,也没办法说旧),这样叫做「慧」。这是大乘佛法的智慧。

      设身有疾,而不永灭,是名方便。

      就算身体有疾病,也不取证无余涅槃,这就是方便。永远地消灭蕴处界法就是取证无余涅槃,如果这样你自己没办法成佛,也没办法度众生了。

      文殊师利!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复不住不调伏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


      维摩诘居士又接着说:「文殊师利!生病的菩萨应该要这样调伏他的心,不要安住在调伏的心态当中,也不住在不调伏的心态里面。怎么说呢?如果住在不调伏的心态里面,这是愚人法。」一般经文讲「愚」有两种意思,这里是凡夫的意思。另外如果讲凡和愚的话,愚是指二乘人。这里指根本就不修行,生气就生气,贪心就贪心,什么事情都随顺着贪嗔痴在做,这是凡夫境界。

      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

      如果你一直在调伏自己的心,就是二乘人。二乘人认为只有涅槃才是能够安歇的地方,不要起违背涅槃的想念跟心行。这么做的时候就是不断地住于调伏心。

      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

      菩萨不是住于调伏心,也不是住于不调伏,不住于不调伏我们理解,但是为什么可以不住于调伏心,不去专门对治烦恼?因为菩萨修的法是无作。我常常讲,为什么你一定要把烦恼消灭掉?因为你认为烦恼是真实的,如果烦恼本身是不真实的,你还消灭个什么?不去消灭烦恼就一定是随顺烦恼吗?不一定,菩萨知道,之所以有烦恼是因为自性见:认为诸法真实存在,认为诸法有真实的体性。所以菩萨是从见地上去破除真实感,知道诸法都是功能差别而已,离开业力与妄想它们什么都不是。有了见地就不需要总是去调伏烦恼,形成无间作意以后它就一直跟着你。这种修行的方法跟声闻缘觉不同,比如对于「苦、集、灭、道」的解释,菩萨法跟声闻缘觉法不一样,菩萨不是一定把烦恼消灭才是涅槃,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见地不一样,所以修行的方法也不同。

      这算是菩萨修行的总纲,接下来举了很多例子。


 楼主| 发表于 2022-9-18 08: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6 06:20 PM , Processed in 0.09287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