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6|回复: 0

[哲史艺丛] 鲁肃的大战略,从天下二分到天下三分,比诸葛亮版本更加现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0-3 07: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鲁肃的大战略,从天下二分到天下三分,比诸葛亮版本更加现实

 军机处打字员 历史D学堂  2022-10-03 05:28 Posted on 广东

IMG_3425.JPG

作者:军机处打字员  校正/编辑:莉莉丝
全 文 约 4200 字
阅 读 需 要 12 分

 
  • 豪族公子的眼光与奋斗
   
三国大争之世,各个集团,不乏谋士规划宏大的战略,比如孔明的隆中对。三国谋士中,鲁肃极易被低估,《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让没用老实人的形象深入人心。其实他对东吴重大军事外交战略的形成,乃至孙权帝业蓝图,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就连周瑜、诸葛亮这样的一时俊杰,也与他心心相惜。
    
鲁肃并非江东人士,是北方徐州临淮郡东城县的豪族子弟。他早年丧父,爱出奇计,不事生产,卖田卖地,用得来的钱粮,四处游荡,到处撒钱,结交各路朋友。中国古代,总是不乏这种不安分的灵魂。在家族中老一辈的人看来,这就是个败家子。
   
这些举动背后,其实来自他对天下局势的考量。鲁肃早就看出天下将倾,特别是当时徐州盗贼横行,又处于战略要地,各路军阀觊,战端一起难免生灵涂炭。到时候土地也带不走,不如换成钱粮,至少不愁吃穿,而结交天下朋友,可以获取信息、名声、关系,这些都是地方普通豪族缺乏的资源。
   


IMG_3426.JPG
上图_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


    
年轻的鲁肃绝不缺乏眼光,连避难之所想好了。他把视野投向了长江以南,觉得沃野千里的江东,是避难的好去处。保全性命于乱世,这是人的求生本能,何况是动辄上下几百口人的大家族,更是要想好如何安置。

当然,这也与跟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有关。他觉得中原大地,未必是建功立业的好地方,南方又何尝不能施展拳脚?当时的有志青年中,有类似认识的不少,最典型的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曾经对一道游学的士人说,天下之大,哪里不可以建功立业,何必执念于回到中原故里。
                                                                                                      
毕竟北方人才多,存在着各种士人派系,以地域、师承、血缘等为纽带,关系盘根错节,圈外人要出头也不容易。说起来孔明与鲁肃,经常英雄所见略同,后来他们虽各为其主,但惺惺相惜,经常互相帮助支持。



IMG_3427.JPG
上图_  1994年版《三国演义》剧中的草船借箭 (诸葛亮、鲁肃)



  • 周瑜与鲁肃

即使是英雄,也面临着是金子未必发光的困境,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要发光总得遇上几个意义非凡的引路人。在鲁肃结交的各路人物中,周瑜就是这样的人。鲁肃虽然家资丰厚,不过是一个地方的土豪,影响力没有超出本乡本土,没有人引荐,很难有更好的发展。让鲁肃得以脱颖而出的人物,是东吴集团的顶梁柱周瑜。

周瑜与鲁肃不同,出身“二世三公”顶级士族之家,这很容易让人想起袁绍。与袁绍类似,扬州庐江郡的周瑜,祖上两代,都有人担任过太尉这样的高官,门生故吏满天下,加之仪表不凡风度翩翩,是名望极高的偏偏公子。周瑜、孙策的关系也很不一般,两人同岁,少年时就情谊深厚,周瑜不惜把他家的一座大房子给孙家住,两家十分亲密。孙策母亲后来甚至对孙权说,我把周瑜当儿子看,你要把他当大哥看。

这种联系背后,有着非常现实的考量,周瑜希望借重孙氏家族的武力,成就功业,而出身扬州吴郡普通豪族的孙氏家族,一直被本郡士族轻视排斥,也要倚仗周家的声望,才能更好的招揽人才,乃至统治一方。此后周瑜一直积极支持孙策的事业,在孙策死后,又受命辅佐孙权,是支撑孙氏集团的核心人物。


IMG_3428.JPG
上图_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



可以说结识周瑜之后,鲁肃的命运发生了巨变。

两人结识的契机,是周瑜向鲁肃借兵粮。鲁家有两个大粮仓,各三千斛米。周瑜一开口,鲁肃毫不犹豫地借出自己一半的存粮。汉代的一斛米相当于现在的60斤,三千斛差不多相当于18万斤。如此大手笔,让贵胄公子出身的周瑜也为之惊叹,说这是个豪杰啊,从此结为密友。

这时候, 鲁肃广结天下朋友的效果,也逐渐开始显现。先是在庐江的刘烨写信给鲁肃,说当今天下群雄并起,正是老兄你施展才能的时候。庐江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有个叫郑宝的,都纠集了一万多人马。很多人都将此事解读为刘烨劝鲁肃投奔郑宝。实际上刘烨对郑宝很不以为然,想必他在信中真正意思是,郑宝这样的人都能拉起一支队伍,何况是我辈呢。同时周瑜也没有忘记这位老友,也拉拢鲁肃加入孙氏集团,对鲁肃而言这是一次关键的人生抉择。



IMG_3429.JPG
上图_  孙策开拓江东图



当孙策政权在江东奠定基业时,周瑜就极力催促鲁肃来投奔江东。可并未重用的鲁肃,借归葬祖母之名,回到徐州故乡。孙权新立广招人才,为说服鲁肃,周瑜颇费了一番心思。他说当今天下,就像马援对汉光武帝说的那样,不光是君择臣,臣也择君。孙权礼贤下士,而且根据神秘的预言,取代汉朝的势力将在东南兴起。辅佐帝业成就自己的功名,机不可失啊,至于刘烨的话,你大可不必在意。

周瑜显然知道辅佐君主成就王业的前景,最能打动这位老友,果然鲁肃选择了再次渡江。虽然有张昭等人的轻视排挤,周瑜则向孙权极力推荐,说一定要重用鲁肃,否则让这样的人才又跑了。

后来鲁肃劝孙权不要投降曹操的话,就很能说明问题。鲁肃说自己回到乡里,按照在当地的名望,只能当一介郡吏,最后顶多官至州郡的长官。可是由于周瑜的推荐与孙权的赏识,鲁肃逐渐在孙氏集团中占据核心地位。

可以说是周瑜给了鲁肃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甚至可以说,没有周瑜,就没有后来的鲁肃。这背后即是士族与普通豪族的资源交换,也是鲁肃周瑜个人的心心相惜。

这两人互相欣赏,私交很深,但政见却并不完全相同,最让人感叹的是,他们之间的信任与相互推重,始终不变。



IMG_3430.JPG
上图_  1994年版《三国演义》剧中的周瑜



  • 鲁肃的大战略:从天下二分到天下三分

鲁肃的战略,随着局势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大致可以分为二分天下、联刘抗曹、天下三分三个阶段。                                                                                                                         
就像刘备初见诸葛亮,有番屏退旁人的深谈一样,鲁肃也获得了与孙权独对的机会,提出了自己宏大的战略方案。很多人都说鲁肃也提出了“天下三分”,或者叫东吴版“隆中对”。     
                            
其实鲁肃一开始的战略构想,与诸葛亮的“天下三分”并不完全一致,鲁肃说的是“天下二分”,这和周瑜的见解基本一致。鲁肃的方略是现实主义的,他对孙权做出了如下分析:     
                                 
首先,北方有曹操,实力很强,取代他很不容易,所以你想当齐桓公晋文公,挟天子令诸侯称霸中原,那是不可能了。
   
 其次,那你最现实的选择是什么呢?那就是在沃野千里的江东发展,并积极向长江中上游拓展。趁着北方多事,曹操来不及南顾,从刘表手里夺得荆州。

最后,形成与曹操分庭抗礼的局面,等待时机,最后一举夺取天下,成就帝业。



IMG_3431.JPG
上图_  刘表(142年-208年),字景升

    

代汉称帝,这是惊人之语,就算孙权心里这么想,也不敢这么说。可窗户纸经鲁肃一捅破,孙权虽然面不改色,连说自己的期望不过是治理一方,辅佐汉室,重未想过称帝这回事,可心头仿佛有团火焰在燃烧。恐怕此时的孙权,已认定鲁肃深知己心,是可以依靠的谋臣良将。

随着局势的发展,天下二分的方略也随之调整,周鲁二人的分歧也逐渐显现。建安十三年(208年),统一中原的曹操剑指南方,在取得荆州后,想进一步吞并东吴。

这时候还是鲁肃,率先提出了主战的意见,而且还提出了给刘备借兵,结成孙刘联盟的具体方略,这可以视为鲁肃战略的第一次调整。



IMG_3432.JPG
上图_  央视版《三国演义》 里的刘备



与此同时,诸葛亮也有联合东吴,抵抗曹操的意思。然而双方要结成联盟,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当时的鲁肃面临两个难题:
  
1、张昭为首的多数东吴大臣,希望投降曹操。
2、虽然鲁肃、诸葛亮都有此意向,可如何取得联系,建立信任并达成具体协议?

关于第一点,孙权的本意是抗曹,可是面对主和派强大的声音,难免犹豫,更不便表态。他此时最希望的是,有人站出来坚定地主战。最后力排众议,支持孙权的,正是鲁肃、周瑜二人。这二人成为了东吴主战派的代表人物。

鲁肃在劝说孙权下定决心时,有段话最能打动孙权。前文已经提及,鲁肃说我们谁都可以投降曹操,唯独主公你不能,我投降照样有官做,最后当个郡守、刺史不成问题,将军你若投降,哪里是你的归宿呢?换今天的话说,打工人换个老板依然打工,老板破了产,恐怕想当普通打工人都不可能。鲁肃说出了孙权内心的忧虑,不得不说,他总是能窥见孙权内心真实的想法。

鲁肃为了打消孙权最后一丝顾虑,说将军要早下决断,不必在乎众人的意见。不久孙权从鄱阳召回周瑜,听到的也是坚定的主战论,于是下定决心不惜一战。周鲁两人虽然都是主战派,并且促使孙权做出抗曹的决策,但是不同的是,周瑜对于联盟刘备并不热心,虽然分歧,可后来周鲁二人在赤壁之战中配合依然完美。



IMG_3433.JPG
上图_  1994央视版《三国演义》中的 赤壁之战



关于第二点,孙权派鲁肃出使刘备,试探对方的意图。这次鲁肃的关系网,再次起到了大作用。在双方接洽中,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极有可能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

这就要说到鲁肃诸葛瑾的交情,他们差不多同一时间投奔孙权,关系甚好。而诸葛兄弟分隔两地,却经常通信,书信中的内容,不乏各自集团的机密事项,可见虽然各为其主,但兄弟之间的纽带始终无法斩断。鲁肃见到了诸葛亮,当即表示我是诸葛瑾的朋友,很快就取得了诸葛亮的信任,从此两人建立起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苦心维护孙刘联盟。这里可以做一合理的推测,恐怕诸葛瑾事先早已通过书信,与其弟进行了沟通联络。在达成合意后,诸葛亮随鲁肃出使,与孙权会面,最终孙刘联盟结成。  
    
赤壁之战胜利后,鲁肃的天下三分的策略,才最终成型。这是一个极具魄力的方案,他极力主张在刘备取得其他领地前,将荆州南部借给刘备,将刘备扶植为曹孙之外的第三方势力。当然,借荆州是东吴人的说法,其实按马植杰先生的考证,准确地说,江南四郡是刘备打下来的,东吴借出的只是江陵或南郡。



IMG_3434.JPG
上图_  三国鼎立


鲁肃对此是这样分析的:荆州人心未附,东吴在短时间内,要完全控制有困难,不如通过扶植刘备势力,使之成为对抗曹操的屏障。周瑜则认为这是养虎为患。孙权最终还是采纳了鲁肃的策略,毕竟按马植杰先生的分析,这一方案,有刘备作屏障,还可让东吴腾出手来,加强对岭南的统治与对山越的控制,这时鲁肃天下三分的构想,得以实现。  

当正在写书信的曹操,听到这一消息时,心中一惊,笔都掉在了地上。就像日本学者渡边义浩先生说的,鲁肃版三分天下方案,比诸葛亮版更加现实,而作为这一方案针对的对象,曹操比刘备、孙权,更能体会它的杀伤力。



IMG_3435.JPG
上图_  94版《三国演义》剧照--曹操



  • 最后的苦心维持

周瑜虽然将刘备视为眼中钉,并不以鲁肃的意见为然。可是他在临终前,写信给孙权,文字间有英年早逝的不甘,有对国事的忧心忡忡。他说北方有曹操贼心不死,寄寓的刘备无异于养虎为患。虽然存在政见分歧,他在信中依然推荐鲁肃继任大都督。他称赞“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替自己。最后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希望自己的临终进言被采纳。周瑜对鲁肃的推重与欣赏,至死不渝。

至始至终,周瑜都没有看错鲁肃。果然在刘备取得益州后,鲁肃单刀赴会,重申东吴对荆州的所有权。这番交涉后,加之局势变化,刘备同意将湘水以东的荆州之地交给东吴,而孙刘联盟从208年赤壁之战,直到217年鲁肃去世,都得以维系。虽然在具体方略上有分歧,两人着眼的,都是东吴的利益,而鲁肃一直在维护东吴利益与维持孙刘联盟之间,努力平衡,苦心经营。



IMG_3436.JPG
上图_  孙权题跋像



后来孙权登基的时候,向群臣感慨道,过去鲁子敬曾说我会有这一天,真是个洞悉天下大势的人啊。孙权始终没有忘记,这位当年的战略设计者,以及他谈笑间纵论天下的样子。

参考资料:
[1]陈寿 《三国志》 中华书局1959年版
[2]渡邊義浩《三国政権と「名士」》 汲古書院2004年版
[3]马植杰 《三国史》 人民出版社2006版


....................EN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8 11:15 AM , Processed in 0.03620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