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8|回复: 0

[转贴] 坦桑尼亚人如何用冷兵器打败了德国纳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0-5 07: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坦桑尼亚人如何用冷兵器打败了德国纳粹?

国家人文历史  2022-10-05 01:23 Posted on 北京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冷兵器研究所 Author 冷研作者团队

IMG_4326.PNG

本 文 约  6900 字

阅 读 需 要 18 min


机枪,号称改变人类历史的武器,正如《机枪的社会史》所说:“少数几个白人,掠夺者和梦想家,平民和士兵,仅凭军械库里的机枪,就能肆意嘲弄非洲人的反抗,并将他们制定的规则强加于整个非洲大陆。”


但非洲人的勇气并非全无作用,甚至在一次战斗之中,某些只拥有长矛、盾牌的土著居民战胜了侵略者,那就是发生在1891年8月17日,坦桑尼亚伊林加地区的“赫赫人”对抗德国殖民者的战斗。


赫赫人原本是坦桑尼亚中南部伊林加地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地部落,在普遍印象里文明发展程度较低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赫赫人所居住的地区也以贫瘠和封闭著称。当地的土壤以沙质为主,蓄水力弱、养分含量少、保肥力差,再加上旱季漫长,导致直到欧洲殖民者和阿拉伯商人传入玉米等美洲作物前,当地都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政治组织。


19世纪上半叶,当地山脉和高原上居住着大约15个独立的小部族,其中一些部族由世袭家族统治,这些家族的成员承认彼此地位相同,在这片人烟稀少的土地上,部落土著们一直生活在相对和平和孤立的环境中,直到两件震撼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历史大事发生——非洲民族大迁徙运动与欧洲殖民者的大规模入侵。


IMG_4327.PNG

坦桑尼亚地区


南非赫赫有名的祖鲁大王夏卡的崛起引发了非洲大规模的民族迁徙,那些被奉行古典军国主义的祖鲁王国击败的部落,以及不堪忍受夏卡王野蛮暴戾的军国体制的祖鲁附庸们纷纷北上。


迁徙者也给北方土著带去了夏卡发扬光大的古典军国主义体制、战术和训练战术,因此一度无往而不利,摧毁了许多沿途的大小土著政权,迁徙者的兵锋直指坦桑尼亚地区。


IMG_4328.PNG

祖鲁影响下的民族大迁徙路线


受到征服者的刺激,坦桑尼亚地区的许多高原土著既借助地利躲过入侵者的兵锋,也得以吸纳入侵者传入的军事组织技术,赫赫人就是这一历史大潮的受益者。短短15年内,赫赫大酋长穆尼古巴扫荡了当地其他的部落,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并用战吼声“赫赫”为自己所属的部族命名。


通过向入侵者学习祖鲁人的军事技术,穆尼古巴建立了一套适应赫赫部落组织的“公民兵”体系——无论出身高低,哪怕是酋长或者村长的儿子,都必须前往赫赫人的统治中心服役一段时间,并由最高首领授予新的姓名和服饰,同时宣誓绝对效忠大酋长,获得军功的人无论出身高低,都能得到大酋长赐予的牛。


在战争中,赫赫人使用祖鲁人传入的长矛和盾牌,进行激烈而残酷的近战。所有战斗,都由老兵居前,新人居后,酋长和精锐位居中心,而年龄最大的老兵部队负责殿后。


与嗜血好杀的祖鲁王夏卡不同,赫赫酋长穆尼古巴更具备一种“氏族时代的古风”:俘虏虽然会被当作奴隶,为赫赫人服务,但俘虏所生的孩子就是自由人,奴隶和俘虏的后裔也能通过获得军功而提高地位,因此有不少奴隶、奴隶之子甚至甘愿为了赫赫人而对抗他们原生的部族。


通过建立一支锐气十足的新式军队,赫赫人在统一当地后,迅速开展了对坦桑尼亚其他地区的侵攻。穆尼古巴先是劫掠阿拉伯商队,迫使阿拉伯商人撤退到城市里,又与坦桑尼亚的土著桑古人和来自南非的祖鲁入侵者后裔恩戈尼人开战。


尽管是桑古人和恩戈尼人向赫赫人传授了军事技术,但“更野蛮、更粗犷”的穆尼古巴却转过身把老师桑古人打得大败,逼迫他们在今天坦桑尼亚的姆贝亚地区建立了一个“东非最大的石头要塞”,以图自保。


恩戈尼人与赫赫人的战斗也不顺利,虽然恩戈尼人掌握了从南非引入的更先进的军事科技,但赫赫人明显更有锐气,双方一度相持不下。


1878年左右,赫赫酋长穆尼古巴去世,他原本想传位给自己的亲兄弟,但较为原始的赫赫部落立刻如同旧大陆那些上升期的原始民族所遭遇的继承事件一样,爆发了巨大内乱——穆尼古巴的妹夫姆克瓦瓦,一个来自精通贸易的坦桑尼亚-尼亚姆维齐族的奴隶,成功夺取了酋长之位,并屠杀了穆尼古巴的兄弟。


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正在前线对抗恩戈尼人的穆尼古巴之子,年仅23岁的姆克瓦瓦迅速带兵返回,大败了姑父,成功成为赫赫族的下一任酋长。


姆克瓦瓦根据欧洲殖民者的记载,是一位“身材矫健、行动敏捷、聪明绝顶”的统治者,“性格专横、不可预测、多疑且残忍”。他尽管身为氏族领袖,却很快着手改革赫赫部落的政体,以适应新的情况。


IMG_4329.PNG

赫赫人酋领姆克瓦瓦。来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ief_Mkwawa


姆克瓦瓦宣传他是历史更悠久的坦桑尼亚酋长的后裔,通过迎娶有名望的土著酋长的女儿,祭拜当地著名“传说英雄”的坟墓,姆克瓦瓦在政治、战争、宗教事务上赢得了许多人的忠实支持和崇拜。


面对不断扩大的赫赫领土,姆克瓦瓦不再用单纯的氏族部落方式来管理,而是转而分封下级的统治者——他们是以前独立的酋长或亲属,是姆克瓦瓦的亲戚和忠仆,或是坦桑尼亚西南部有名的勇士,其中最忠诚、最有能力的下属就会被姆克瓦瓦分封到最关键的边境要害地区。


姆克瓦瓦将土地授予他们管理,换取这些人的忠诚,让他们维持秩序,裁决争端,向赫赫酋领通报重要消息,并为公共工程和战争集结人力物力。


姆克瓦瓦在他的“首都”卡伦加聚集了他的忠臣和仆役,以及从各地村庄征募来首都进行“集中训练”的年轻人,姆克瓦瓦蓄养了许多世袭奴隶,用来执行那些满足酋长个人需要的工作——放牧酋长的坐骑、整理酋长的粮食,但这些人的特权却超过了一般的部落氏族成员,享有酋长亲属的地位。


作为赫赫人的政治军事领袖,姆克瓦瓦能征善战。他会提前几天派出间谍去调查邻近的民族和商队路线,然后派出斥候部队进行一次火力侦察,若不能取胜,由主力部队和预备队组成的赫赫主力军就会出动。


尽管赫赫人缺乏火器,绝大多数人只有长矛和盾牌,而他们的对手桑古人已经有了殖民者传入的火器。但目击了赫赫人战争的欧洲殖民者表示,赫赫人战士久经训练,在狩猎和平时都操练长矛和标枪,因此是极其优秀的战士,在对抗使用火器的黑人土著中反而能占据优势。


尽管姆克瓦瓦早就认识到了火器的价值,每次缴获枪支,他就会把火器和弹药保存下来,交给最重要的战士。


在撒哈拉以南的黑色非洲,并不缺乏身强力壮的战争领袖,但对姆克瓦瓦来说,“耕种和战争同样重要”。尽管赫赫地区十分贫瘠,但姆克瓦瓦仍然强调生产,征服了许多更加肥沃的产粮地区,并在首都存储了大量的粮食以备不时之需,并由姆克瓦瓦进行统一分配。欧洲人甚至惊讶,在姆克瓦瓦所统治的这么大而多样的地域内,几乎没有爆发过全面的饥荒。


接连不断的胜利,良好的经济发展,为姆克瓦瓦赢得了崇高的威望,他转而用这份威望控制了赫赫地区几乎所有的战利品和象牙贸易,并用获利来奖励忠臣和部下,甚至培养出了新风俗:在欧洲记载中,“赫赫人勇士和贵族喜欢得到长布条,把它们像罗马人的托加袍一样缠绕在自己身上”,这不可谓不是一种人类历史的趋同演化。


如果生在欧亚大陆几千年前,换成无论东西方哪个古典城邦、奴隶制或者封建王国,姆克瓦瓦都是相当不错的统治者,但对他和他的赫赫王国来说,19世纪才做这些事情,“为时已晚”。


1881-1890年,姆克瓦瓦与恩戈尼人达成休战协议,同意在“他们的儿子长大成人之前”不再开战,将桑古人从平原驱赶到山地的堡垒之中。继续他父亲的征服事业,赫赫人开始向东方的印度洋沿岸进发,陆续打败和赶走了许多部落,但与此同时,德国殖民者也在东非划定好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向内地进发。


被局势勒紧的赫赫人袭击了不少与德国人贸易的非洲土著部落,德国人也开始在赫赫人控制区修建碉堡,德国殖民者和赫赫土著都对彼方的声誉和行为有所耳闻,但谁也不可能准确了解对方的真正实力和意图。


赫赫人阻碍了德国对“德属东非”领土的有效控制,德国人也成为赫赫人进一步扩张和突袭的障碍。


IMG_4330.JPG

德属东非全图。来源/static.torontopubliclibrary.ca


1890年,赫赫人与德国东非总督进行了一次“和平谈判”,虽然双方达成了和平协议,但德国人并没有答应赫赫人提出的购买德制武器和弹药的请求,恰恰相反,仅仅一年之后,德国就派出了一支远征军,打着平定恩戈尼人叛乱的名义而闯入赫赫地区。


德国远征军的指挥官是泽莱夫斯基,他率领着一个标准的 Schutztruppe 营—德属东非殖民地的标准配置,由欧洲人军官和非洲土著民兵“阿斯卡里人”组成,共三个连,有 13 名欧洲人军官,320 名阿斯卡里民兵,170 名民夫,并携带了2个马克沁重机枪小组和3门轻型野战炮。


泽莱夫斯基早在镇压坦桑尼亚北部沿海地区的反抗德国殖民统治的阿布希里起义中就“战功赫赫”,赢得了一个土著语“铁锤”的外号。


由于火力占据绝对优势,泽莱夫斯基奉行“焦土政策”,他虽然打出讨伐其他民族的旗号,却借口缺乏粮食,闯入赫赫族统治区烧杀抢掠。泽莱夫斯基还要求赫赫人的首领姆克瓦瓦“送一包泥土来”,得到的却只有一支箭。


根据同行的己方德国军官的记载,泽莱夫斯基甚至用“20发炮弹和850发马克沁机枪弹射击了一个坚固的赫赫族村寨”,在1891年8月5日至16日的短短十一天内,泽拉夫斯基的远征军就屠毁了75个赫赫族农场。


随后,在阿拉伯向导的情报支援下,德国远征军决议进攻赫赫人的首都卡伦加。1891年8月16日晚上,他们在伊卢拉地区扎营,第二天一大早就出发了,泽莱夫斯基司令骑着驴走在队伍前方,在一座小山附近,“那里有大片散落在茂密的灌木丛中的岩石”,在德国远征军距离灌木丛不足三十米远的时候,“只听一声枪响”,大批赫赫人手持长矛和盾牌冲出来攻击猝不及防的德国入侵者。


赫赫人第一次进攻就决定了战斗的胜负,德国远征军在长矛盾牌的攻击下溃不成军。尽管德国人声称,每次大约能出动3000名青壮战士的赫赫人就这一次战役就动员了3000人,哪怕马克沁机枪“据说”发挥了异乎寻常的威力,“打死了700至1000名赫赫战士”,外加许多有名的酋长。


德国人还说,赫赫人损失之大,足令赫赫大王姆克瓦瓦十分抑郁,只能“秘不发丧”。但赫赫人明显控制了战场,他们燃起大火,火攻德国人,烧死了大量难以动弹的德国伤员。


只此一役,德国殖民者损失惨重,阵亡了10名德国军官,200名土著辅助军,96名民夫,阵亡率超过了60%。装备更是损失严重,丢弃了300支步枪、2挺马克沁机枪、3门野战火炮与大部分补给,远征队完全失去了战斗力。


战败的消息传到德国殖民地海岸后不久,德国人就不得不派出部队安抚居民,因为居民对能打败拥有机枪和大炮的赫赫人十分恐惧。德国总督同时向法国传教士求助,请求他们协助与赫赫人议和。


当法国神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与赫赫人取得联系并向他们保证德国人只是想媾和时,德国人自己却重新在赫赫人控制区构建了碉堡。赫赫人也没有讲和,1892年10月6日,他们袭击并几乎歼灭了一个大型亲德商队,并在东非海岸和经过其势力范围的商队路线上收取贡赋。1893年,姆克瓦瓦发动了一次远征,沉重打击了亲德的非洲土著部落,许多土著人不敢再与德国人合作,以免“遭到不幸”。


为了彻底解决赫赫人的威胁,德国在1894年再度派遣了一支远征军,由弗莱赫尔·冯·舍勒上校带领,下辖三个阿斯卡里人连队和一些野战炮。在联合了许多当地反对赫赫人或与姆克瓦瓦有仇的土著部落后,德国军队得以通过险峻的山谷和悬崖,抵达了赫赫首都卡伦加。


卡伦加要塞原先是一个巨大的木栅寨子,夹鲁阿哈河而建,以保证充足的供水。后来姆克瓦瓦派了一名军官到海岸研究阿拉伯人的防御工事,之后姆克瓦瓦下令用石头重建首都,并将其称为“大象之城”,此时的卡伦加要塞由一道周长约3公里,高3米,厚1.3米的石墙保护,城里的每一栋房屋都经过专门的防御准备,有射击孔和加固的墙壁,守军能从屋顶和门口的隐蔽位置射击。


姆克瓦瓦将1891年缴获的2挺马克沁机枪也布置在城中,可惜赫赫人并不懂如何使用这种新型火器,缴获的300支德式步枪也只被姆克瓦瓦分发了100支,剩余200支仍然被酋领保管。


德国炮兵连续两天猛轰卡伦加要塞,1894年10月30日,德国突击队翻越墙闯入堡垒,与赫赫人逐屋争夺。


据说双方展开了数小时的肉搏战,德国远征军伤亡41人,而据说赫赫人战死了150人左右。大部分战士跟随姆克瓦瓦一道,放弃了首都卡伦加而撤退。占据了卡伦加后,德国人在城内大肆纵火,俘虏了1500名妇女和儿童,许多枪支弹药,以及2000多头牛和5000多头小牲畜。


IMG_4331.PNG

赫赫人首都卡伦加


IMG_4332.PNG

德国人攻入赫赫首都卡伦加的过程


虽然丢弃了首都,但赫赫人的士气很快就恢复了。11月6日,一支估计有 1,500名战士的赫赫部队在德国远征军返回海岸的途中发动攻击,他们冲破了民夫的后队,杀死25人,但被阿斯卡里人的德国步枪的火力阻止。


德国人见状再次试图与姆克瓦瓦和谈,但遭后者严词拒绝,因为姆克瓦瓦知道德国习惯于在谈判期间“摆鸿门宴”,突然逮捕前来和谈的土著酋长。在知道德国人武器威力后选择改变战术的姆克瓦瓦,逐渐开始避免攻击正规德军和装备了火器的东非“皇协军”部队,转而突袭那些已投降德国人的邻近部落。


战争又拖了两年。赫赫人诉诸游击战,伏击孤立的德军巡逻队和商队,袭击德国控制下的村庄,而德国人报复以残酷的焦土战术和挑拨离间——德国将几个傀儡扶持起来,统治赫赫人的土地,又派阿斯卡里军队定期巡逻,到处烧毁和屠杀任何胆敢庇护姆克瓦瓦和他麾下战士的村庄。


通过破坏当地的生产,德国人加重了当地的旱灾和饥荒,许多没有饭吃的赫赫战士选择投降,连姆克瓦瓦的亲兄弟姆潘吉莱都选择向德国人投降,成为德国人庇护下的“赫赫苏丹”。但是姆克瓦瓦还在抵抗,也有不少人还在心甘情愿支持姆克瓦瓦的反抗,游击战与反游击战似乎永无止境。


一位德国的殖民地官员甚至抱怨说:“姆克瓦瓦总是在我们的巡逻队之间来去自如。就在我们部队行动的地方,土著向他提供了情报和食物,却拒绝向德国人提供任何情报,并否认知晓任何姆克瓦瓦的存在。当我们沿着姆克瓦瓦的足迹搜索时,常常会在没有道路的灌木丛中发现食物和酒——他的子民总是知道如何找到他,知道他走的方向和他要经过的地方......姆克瓦瓦对这些愚昧的土著似乎有一种难以解释的影响,当我们突然袭击他的营地时,那些该死的黑人土著平民会一次又一次地盲目地扑向我们的士兵,甘愿牺牲自己,只是为了给姆克瓦瓦逃跑的机会。任何抓捕姆克瓦瓦的计划看来都毫无可能,甚至没有土著平民会透露他究竟长什么样。”


直到1898年,姆克瓦瓦还突袭了一处德军哨站,杀死了13名守军,愤怒的德属东非总督便用巨资悬赏姆克瓦瓦的人头——尽管在这个时期,投降德国的前姆克瓦瓦战士已被饥饿折磨,“宛如活着的骷髅”。


由于饥饿、疾病和持续不断的战争,赫赫抵抗者或是投降,或是战死,连姆克瓦瓦本人也深陷疲劳和疾病之中。


姆克瓦瓦的最后岁月定格在1898年7月19日。由于行踪被德军捕捉,姆克瓦瓦与最后两名部下面对穷追不舍的德国追兵,选择在一处山洞一同开枪自尽。


随后姆克瓦瓦的尸体首级被德国人砍下,运回德国展览,轰轰烈烈的赫赫人抵抗运动就此告一段落——而投降德国人的几位赫赫族傀儡,也被德国人以“秘密支持反抗运动”的名义,不分青红皂白,以令当地的德国神父都十分“悲痛”的方式下令处决。


赫赫人的抵抗终结了,德国人的焦土政策也彻底摧毁了当地的农业,坦桑尼亚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长期不能恢复,但姆克瓦瓦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终结。


1918年,一战结束,由于坦桑尼亚不少土著作为英国列强的“盟友”,支持了英国在东非对抗德国的战争,英国随之要求德国将收藏在德国的姆克瓦瓦头颅还给坦桑尼亚土著人民,至今“据说是”姆克瓦瓦的头骨还保存在坦桑尼亚的博物馆之中,作为当地民族英雄的象征。


IMG_4333.JPG

姆克瓦瓦的头骨如今在展出。来源/wikipedia


另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则是彻底战败的赫赫人也在德国人之中获得了崇拜——尤其是在第三帝国时期,纳粹种族主义者根本不愿意相信低等的非洲黑人土著能一度对伟大的雅利安人战而胜之,哪怕是一次战斗也不行!可姆克瓦瓦的事迹又难以抹杀。


因此,在一些纳粹种族主义者鼓吹下,原本在白人眼中粗犷、封闭,以种地、放牛和战斗为生的赫赫人,居然摇身一变,成了能够与北欧和德国的高贵雅利安人并驾齐驱的“大师种族”——“Herrenvolk”“黑色雅利安人”,赫赫人在某些纳粹种族学中地位就此远超一般的白人,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参考文献:

《Mkwawa and the Hehe Wars》

《非洲通史》

《The Hehe-Bena-Sangu Peoples of East Africa》

《A German Rifle Casing and Chief Mkwawa of the Wahehe: the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Significance of Mlambalasi Rockshelter, Iringa Region, Tanzania》

《The War Trumpets and Other Mistak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Hehe》


IMG_4324.PNG END

作者 | 洗兵大秦海上波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彦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0 03:47 AM , Processed in 0.09582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