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2|回复: 0

[转贴] 印度女儿头上的三座大山,童婚、嫁妆、萨蒂,谁帮她们劈山开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0-10 09: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印度女儿头上的三座大山,童婚、嫁妆、萨蒂,谁帮她们劈山开路?

 文史君 浩然文史  2022-10-10 18:30 Posted on 山东

IMG_6227.PNG


2012年12月,印度,一位23岁的女大学生在一辆“黑公交”上惨遭6名歹徒轮奸并施暴。送医后,她体内的肠子仅剩不到5%……现代医学没有魔法,13天后,这条年轻而美丽的生命离开了这个世界。事后,一名罪犯在面对媒体时居然扬言:“她不反抗就不会死,她就应该安安静静地接受。”其离谱的公开言论可见印度社会观念之偏差。


十年后的今天,印度女性生存状况依然令人担忧,疫情之下更是出现童婚趋势上升的现象。在印度这个国家改善女性地位如此之难,为什么?


一、文化禁锢


公元前1500年前后,来自中亚的雅利安游牧部族南下印度,带来了吠陀文化。此后,这份文化资源被不断完善,发展成为婆罗门教与其后的印度教。印度女儿的苦难,与这份文化、宗教传统息息相关。


吠陀早期,男女地位虽趋于分化,但社会风气还比较开放,男女相对平等,女性依然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扮演一定角色。这一时期,女性形象具有多元性和矛盾性:她们光明、智慧、美丽,同时她们黑暗、诱惑、嗜杀。湿婆的妻子杜尔迦便具有生殖与毁灭的双重性格、温柔相和恐怖相的不同面貌。


IMG_6228.PNG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性因其生理优势而逐步垄断着经济、社会资源,女性的地位进一步被贬抑。女性形象更多地与阴暗面联系在一起,邪恶又诱惑。印度文化追崇“洁净”,而女性被认为是“不洁”,女子应该为自己的“不洁”性别负责,应对丈夫百依百顺,为其生养后代。成书于公元前后的古印度宗教、法律经典《摩奴法典》规定:女子一生只能嫁一次,并且不得脱离父亲、夫主或儿子。可见在当时的社会中,女性已经沦为了男性的附庸。


这样的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孩子们都在重男轻女的环境中成长,男孩们发现自己可以分得更多的食物与关爱,而女孩们自幼就要承担起家务。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被文化所塑造,认为男尊女卑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因为女孩不重要,男孩们就觉得可以对女孩做任何想做的事——导致印度社会强奸、家暴事件多发。


IMG_6229.JPG


二、宗教“加害”:童婚、嫁妆与萨蒂制


印度的传统宗教——印度教吸纳了其形成时期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观念,并被一代代虔诚的印度教教徒所传承,成为禁锢剥削印度女性的又一利器,其中,童婚制、嫁妆制与萨蒂制的危害甚至流毒至今。


童婚在印度历史上由来已久,将女儿们早早嫁出去甚至成为父亲的宗教义务。《摩奴法典》中规定:“不及时嫁出女儿的父亲应该受到谴责”、“女孩应该在8-12岁结婚,30岁男子应该娶12岁女孩。24岁男子应该娶8岁女孩”。印度文化观念中,女性是“不洁”的,月经初潮后的女性更是“不洁”,因此应该在少女月经来潮前为其安排婚事。早在公元前,女孩们的婚龄便开始降低。英国殖民期间,曾对童婚做过记录:童婚是普遍的现象,女孩们的婚龄多在8-12岁。过早地承担人妻、人母的角色给女孩们带来了严重的身心伤害,许多女孩因过早产子而难产死去。


IMG_6230.JPG

童婚女孩


与我们中国部分地区男性为彩礼所累相反,印度女性深为嫁妆所困。在早期,嫁妆是女性获得继承权的途径,父母出于对女儿的怜爱,自愿将部分财产以嫁妆的形式给予女儿。在印度,这一原本美好的举动逐渐走向它的反面:嫁妆成了女方父母的义务。《摩奴法典》中的教条“一切希望幸福的男人应该不惜一切供给女儿各种装饰品、衣物及食品”,更是加剧了这一倾向,嫁妆成为女子在婆家地位的决定性因素。高昂的嫁妆使女孩被父母视为负担,更迫使女孩家长选择童婚——因为传统上,女子年龄越小,嫁妆越少。


“萨蒂”,梵语原意为“好妻子”,萨蒂制即寡妇在亡夫火葬堆中自焚,跟随丈夫死去的传统。印度教虽然未强硬要求寡妇自焚,但也对寡妇的生活做出了种种限制:寡妇必须保持素朴、守节,过最寡淡的生活,一天只能吃一点食物,此外,还要忍受丈夫家人的刁难与冷遇。17世纪以后,萨蒂制不仅没有被取缔,反而被人们的宗教热情推到巅峰:人们甚至把寡妇捆绑起来投入火葬堆中。1829年,英国宣布寡妇殉夫为非法时,一些印度女子游行要求捍卫她们殉夫的权利……萨蒂传统之毒,可谓浸入骨髓。


IMG_6231.JPG

萨蒂制


三、现代困境


在现代化的今天,许多印度女子的命运依旧令人心酸,尤其是处在社会中下层的女性,她们难逃早婚早育、失去自我的命运。


女性地位的提升离不开女性的独立,而女性的独立离不开接受教育与独立的经济能力。现代童婚扼杀了女童接受教育的机会——贫穷的多子家庭根本承担不起所有孩子的教育费用与女儿们的高昂嫁妆,不得不将女童早早嫁掉。而许多男性——哪怕是受过一定教育的男性,也依然认为嫁妆是他们财富的合理来源。


印度传统文化依然禁锢着印度人的思想。印度黑公交案中的辩护律师声称:“她不该跟食物似的出现在大街上。”“我们有最好的文化。在我们的文化里,没有女人的地位。”许多印度父母甚至认为,如果女儿不幸遭遇强奸,那么嫁给强奸犯是最好的选择。在这方面,印度的现代教育是失败的,其广度和力度都未能真正地打破社会的偏见。


而这一切,不仅仅是印度女儿们的痛,也是所有印度儿女们的痛,是印度的痛——女性困境的背后不仅是文化的困境,也是社会的困境:社会贫富的分化和政府的不够作为,使许多印度人每天都生活在贫困线下,过着根本不值得为之而活的生活。贫民窟的孩子们早早在大街上闯荡,殴打和暴力是司空见惯的事儿。小偷小摸、强奸女孩,乃至杀害一条生命,很容易成为他们无望生活中的宣泄口。黑公交案中一位罪犯的母亲哭着说道:“饥饿的人民能做什么?我们生来就贫穷无助。”


IMG_6232.PNG


当然,也有许多独立勇敢的女性尝试“走出来”。在女孩家人的同意下,媒体公开“印度黑公交轮奸案”受害者的姓名:Jyoti Singh Pandey (乔蒂·辛格·潘迪)。乔蒂的父亲说,Jyoti意为光。她确实像光一样:虽然出生在贫穷的家庭,但是劝父亲让她用自己的嫁妆读书,离开人间的时候,她刚在德里大学医学系接受了4年的专业教育,乔蒂一直梦想未来能够成为一名医生,在她缺乏医疗机构的家乡建起一家医院。她也一直是父母的依靠与期待。


IMG_6233.JPG


印度社会需要更多像乔蒂一样的女孩,需要更多在黑公交事件后发出声音的青年男女,更需要印度政府的努力,需要全体印度人的共识。现实苦闷,而我们依然相信理想与彼岸。


IMG_6234.PNG

为印度的女儿发声


文史君说


近年来,女性题材的电影在印度并不匮乏,杰出者有《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厕所英雄》、《炙热》,这至少说明印度社会越来越重视女性问题。今年,印度GDP超过了它的原殖民国英国,跃居世界第五。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发展中大国,印度若想越走越顺,就必须寻求解决国内的社会问题。关注女性,关爱女儿,将成为评判印度进步的重要指标,不知印度能否漂亮地完成这份作业?


参考文献


陈贝贝:《论印度教婚姻陋习及其对印度教女性社会地位的影响》,郑州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林承节:《印度史》,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奕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6 07:01 AM , Processed in 0.21776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