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9|回复: 0

[转贴] 朝鲜一场农民起义,本是“驱倭逐洋”,却点燃中日间的国运之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14 05: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朝鲜一场农民起义,本是“驱倭逐洋”,却点燃中日间的国运之战

 林森 历史学堂君 2022-11-14 09:06 Posted on 广东


0.jpeg
作者:林森  校正/编辑:莉莉丝
全 文 约 2900 字
阅 读 需 要 8 分

对于“东学党”这一名词,今天绝大多数国人都不会感到陌生。1894年,正是因为东学党起义的爆发,最终引发了甲午中日战争,并由此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然而,在一般的历史叙述中,每当谈及甲午战争,东学党起义这一重要的战争发端事件却仅仅被略微提及便一笔带过。甚至在一些专门研究甲午战争的文史著作中,对这一事件也只是三言两语讲个大概即止,让人无法了解其来龙去脉究竟如何。

那么,这个引发我国近代史上空前民族危机的东学党起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其所标榜的“东学”又是什么呢?


1.jpeg
1a.jpeg
上图_  甲午中日战争

 
  • “东学道”的诞生

既然提起东学党,那就不得不说其“母体”东学道。东学道本是朝鲜王国的一种民间宗教,由庆尚道庆州人崔济愚于1860年创立。当时的朝鲜,国内政局黑暗、民生困顿,又遭西方列强觊觎,大批殖民者打着所谓“传教布道”的幌子,借口在半岛传教而行刺探行间之事,并收买众多流氓、地痞和不法之徒为“带路党”,深入半岛腹地收集情报。这些朝奸以西洋教士和教会为靠山,欺压良善、为非作歹,导致半岛的民教矛盾日趋尖锐,由此引发了朝鲜严重的民族危机。

在此背景下,半岛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尝试以本土信仰对抗以洋教为核心的西学,东学道便在此背景下诞生。所谓“东学”,即“东方之学”。1860年5月,崔济愚结合儒、释、道三家教义,以诚、信、敬三字为要,创立“东学道”,自称代天造化济民、抵制西教、维护正义。由于东学道教义简明,又非常切合当时半岛底层民众的愿望,故而发展迅速,短短两年便信众逾万,遍布庆尚、全罗二道。

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东学道这样一种民间信仰的壮大,势必会使半岛统治阶级感到恐慌。于是,朝鲜官方对东学道进行了严厉打压。1864年4月,庆尚道观察使徐宪淳诱捕崔济愚,并以“蛊惑百姓”之罪将之处斩,道徒也多被发配远地,东学道遭遇了一次沉重打击。


2.jpeg
上图_  朝鲜天道教第一任教主崔济愚朝鲜李朝末期哲学家,朝鲜天道教第一任教主,东学创始人
 

  • 春风吹又生

不过,崔济愚的死并没有使东学道消亡。在幸免于难的道徒的拥戴下,崔济愚的入室弟子崔时亨接过老师的衣钵,成为第二代道主。在崔时亨等人呕心沥血、宵衣旰食的奔波与运作下,到1880年,东学道已在半岛南部四道呈星火燎原之势,各道、郡、县都建立了较为严密和完备的组织体系。
    
随着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朝鲜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东学道由此号召广大民众“驱倭逐洋”,以挽救危亡,并呼吁政府“厉行改革”,以增强国力、誓争主权,得到了半岛广大农民、手工业者、破产商人的响应。


3.jpeg
上图_  《江华条约》签字现场


1893年1月,崔时亨组织数万道徒于忠清道报恩县发起请愿,陈述东学道秉中持正、普度众生的教义,呼吁当局对前道主崔济愚之冤予以平反,并停止迫害道徒,共遏西学。3月,以崔时亨的门人朴光浩为首的40名道徒于景福宫光化门前伏阙上疏,恳请国王“同力誓死,欲扫破倭洋,而效大报之义……募选有忠有义之士,同遂辅国之愿”(《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2卷)。

由此可见,至少到1893年,东学道的宗旨是对抗以洋教为主要内容的“西学”,并逐步发展到逐灭洋人、捍卫民族独立与自由。其虽与中国近代诸如义和团等组织的反洋斗争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带有笼统排外的倾向,但其本意确实是为了挽救朝鲜危亡,是具有反帝性质的运动,并不具备反对朝鲜王国封建统治的斗争内容。因此,部分文史著作认为东学道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色彩,是不对头的。


4.jpeg
上图_  朝鲜王朝(1392年—1910年),又称李氏朝鲜,简称李朝

    
  • 揭竿而起

然而,东学道徒的和平斗争并没有取得成效。李氏王朝视其为洪水猛兽,对其继续采取高压态势,最终激起了东学党起义。

1894年2月,全罗道古阜郡的东学道徒和农民因不满郡守赵秉甲强征杂税并逮捕请愿的道徒,遂于当月15日在全琫准的率领下驱逐赵秉甲,并开仓济民,宣布起义。起义军虽然只有镰刀、铁锹等简陋武器,但却得到了广大底层百姓的支持,因而迅速发展壮大。

全琫准实时提出“不杀人,不伤物;忠孝双全,济世安民;逐灭倭夷,澄清圣道,驱兵入京,尽灭权贵”(《1893—1895年朝鲜农民起义》)的行动纲领,尽管仍未把斗争矛头指向腐朽的李氏王族(甚至起义军在告示中还明确表示“我圣上仁孝慈爱”),而以“逐灭倭夷”为核心,但却提出“尽灭权贵”的主张,这无疑表明全琫准领导的起义已经较崔时亨的请愿有了一定的反封建进步性。


5.jpeg
上图_  崔时亨(1827年—1898年),朝鲜近代民间宗教东学道第二世教祖


由于起义军军纪严明,与民秋毫无犯,甚得民心,加之半岛境内的东学道徒趁机相为呼应,引导广大百姓云集影从,故而起义军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内便控制了半岛南部的全罗、忠清、庆尚三道,建立了自己的执政机构“执纲所”。至此,起义达到顶峰。

但到这时,东学道道主崔时亨因坚持和平斗争路线,故未响应起义。受其影响,道内信众也分化为支持起义和反对起义两派。故而全琫准等起义领导人虽是东学道众,却无法代表整个东学道,所以其及孙和中、金开男等起义军骨干便被称为“东学党”,以示和“东学道”的区别。


6.jpeg
上图_  李熙(1852年—1919年),即朝鲜高宗

 
  • 余音未息

由于朝鲜政府军在围剿东学党起义军的过程中屡战屡败,朝鲜高层便有了请求宗主国大清帮忙平定内乱的想法。1894年6月,经过激烈争论,朝鲜国王李熙终于下定决心,由内务府参议成歧运照会清政府,请求清朝出兵。10日,第一批援朝清军在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的率领下登陆牙山,同时北洋水师亦出动济远、平远、超勇三舰巡防仁川,以护航陆军运兵船。

随着清军到来,感觉底气足了的李熙亦派两湖(指全罗、庆尚两道)招讨使洪启薰率大军南下。全琫准见清、朝两军大举压来,深感难以抗衡,故主动退出全罗道首府全州,以示议和之意。聂士成见状,便遣人招抚起义军,晓以大义,令其自散,“能悔罪投诚,洗心革面,均予免杀”(《东征日记》)。

不久后,李熙派严世永为招抚大使,与起义军议和。这时,日本借口中日《天津专条》,以保护在朝日侨为由亦出兵半岛。全琫准得知后,感到事态不妙,便在严世永允诺严惩赵秉甲等贪官污吏、停止迫害东学道众、不追究起义者及支持起义者责任后,与其签订《全州和约》。

7月5日,聂士成与新任全罗道观察使金鹤镇入全州,谕慰百姓、招抚流民。全琫准率起义军退至南原、淳昌一带休整,以待李氏朝廷派来的接洽官商议义军整编事宜。


7.jpeg
上图_  丰岛海战,亦称牙山海战


然而,7月25日,随着日军挑起丰岛海战,甲午战争爆发。由于战火阻隔,李熙派出的接洽官未能与义军联系上。

9月21日,随着驻朝清军被日军全数逐出半岛,为巩固占领区,日军开始重兵围剿被其视为心腹大患的起义军。全琫准等人坚持战斗至11月,因补给缺乏,在寒冷天气与日军进攻的双重打击下,起义军损失惨重。

12月9日,因叛徒出卖,全琫准被日军俘获,后遭处斩。日军对起义军官兵及家属进行了血腥屠杀,死亡者多达三十余万。连一贯主张和平运动的东学道道主崔时亨也未能幸免,其在1898年7月被日军处以绞刑。至此,轰轰烈烈的东学党起义被日军完全镇压下去。


8.jpeg
上图_  全琫准(1854年—1895年),朝鲜王朝后期农民起义的领袖

    
东学党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举起的反帝反日大旗仍旧在近代亚洲民族解放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一提的是,崔时亨死后,其弟子孙秉熙接过衣钵,继续从事反日斗争。为避免树大招风,孙秉熙和幸存的东学余众将道名改为天道教以掩人耳目。他们逐渐接受了一些西方先进思想,提出了改革内政、实现工业化、选拔人才等主张。

日占时期,孙秉熙率天道教组织了著名的“三一运动”,掀开了又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也算得上是东学党起义最后的余音。

参考资料:
[1]王芸生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2]戚其章 《甲午战争史》
[3](日)桥本海关 《清日战争实记》

....................EN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9 12:17 AM , Processed in 0.17123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