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8|回复: 0

[转贴] “景泰蓝”能家喻户晓,竟是因为林徽因听了古玩摊主的一句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17 08: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景泰蓝”能家喻户晓,竟是因为林徽因听了古玩摊主的一句话

国家人文历史 2022-11-13 21:33 Posted on 北京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博物馆丨看展览 Author 黑逗


10.jpeg

本 文 约 2700 字

阅 读 需 要 7 min


在逛博物馆时,“景泰蓝”可能是被误解最多的名词之一,比如,会有人指着明代景泰时期的青花瓷说:“景泰蓝指的就是这种蓝色……”


11.png

明景泰 青花八宝勾莲大罐。青花颜色很蓝,但它真的不是景泰蓝。来源/故宫博物院


实际上,景泰蓝和青花瓷没有半点关系。它的学名叫作“铜胎掐丝珐琅”,是以纯铜为胎,用扁铜丝掐成各种图案粘合或焊接于铜胎之上,再用天然矿物质釉料填入图案中,经过烧制而成。


景泰蓝制作技术在元代传入中国,明代景泰年间达到一个高峰。景泰时期的掐丝珐琅器物,常以蓝色为主色调,“景泰蓝”由此得名。


12.png

明景泰 掐丝珐琅番莲纹盒。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代之后的清代皇帝,也十分重视景泰蓝这种工艺品的制作。清康熙年间,内务府开设“珐琅作”,乾隆年间,又在广州、扬州等地建立作坊,专门生产供皇家御用的景泰蓝。一时间,景泰蓝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期”。


13.png

清乾隆 掐丝珐琅双龙纹水丞。来源/故宫博物院


然而,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景泰蓝也逐渐走向没落。1912年清帝宣布退位后,曾服务于宫廷的许多景泰蓝匠人流落民间,靠开小作坊维持生计。20世纪40年代,由于战争、原材料价格上涨等诸多原因,不少匠人被迫放弃这门传承了六百多年的手艺,另谋生路。景泰蓝制作技艺几乎到了“奄奄一息”的程度。


14.png

清同治 掐丝珐琅勾莲纹执壶。器物装饰明显简化,大面积光素,显示出清廷财力的衰退。来源/故宫博物院藏


1950年,为了挽救濒临消失的景泰蓝制作技艺以及雕漆、象牙玉石雕刻、绒绢纸花工艺、料器制作等十余种传统手工艺,北京市政府成立了特种工艺品公司(简称“特艺公司”)


同时,清华大学营建系(今建筑学院)也在梁思成、林徽因的主持下,成立了为景泰蓝工艺品设计新图样的工艺美术组。实际指导图样设计工作的,是林徽因。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林徽因的成就主要在中国建筑史研究和文学方面,为什么会接手美术设计工作呢?这还要从林徽因的求学经历说起。


1924年,20岁的林徽因赴美留学,报考宾夕法尼亚大学,第一志愿当然是建筑系。然而,当时的宾大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只能采用“迂回战术”,进入美术学院学习,同时选修建筑学课程。1927年,林徽因获得宾大的美术学学士学位,又进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深造。


因此,美术可谓林徽因的“老本行”,让她来指导景泰蓝的图样设计,自然再合适不过了。


关于林徽因与景泰蓝的缘分,还有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有一天,林徽因在海王村古文化市场的一个古玩摊上买回了一只景泰蓝花瓶。老摊主对林徽因说:“这是正宗老天利的景泰蓝,别处你见不到了。就是老天利这家大字号,也撑不住,快要关张了。”


老摊主又颇为感慨地说:“北京的景泰蓝热闹了几百年,到这会儿算绝根儿了!”


林徽因听了摊主的话,不禁为景泰蓝的命运担忧起来。她与梁思成再三商量,决定在清华大学营建系成立一个工艺美术组,抢救景泰蓝。工艺美术组的成员,除了林徽因,还有常沙娜、孙君莲、钱美华、莫宗江等人。


15.png

(自左至右)钱美华、孙君莲、常沙娜三人在清华园内的合影。来源/常沙娜《黄沙与蓝天——常沙娜人生回忆》


想要为景泰蓝设计出合适的图案,就要先了解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林徽因带领组员们跑了一整天,才找到为数不多的几家景泰蓝小作坊。这些小作坊有的只有三五个老师傅,几副小炉灶,产量很低,也没有什么销路。一个老师傅听林徽因说他们是为恢复景泰蓝工艺做调查的,激动得老泪纵横,握着林徽因的手说:“你们救救景泰蓝吧!”


1951年,特艺公司在崇文门外喜鹊胡同成立了研究、制作景泰蓝的特艺实验厂,将许多散落民间的景泰蓝艺人请进厂参加实验。当时已有几位老师傅由于生活所迫,改行拉黄包车了,被请回厂时,老师傅们激动得热泪盈眶。


在全面了解景泰蓝的材料性质、制作工艺后,林徽因提出了景泰蓝图样设计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除了花纹好看以外,还要形体好看,颜色好看,而且要三者配合得好看。

2.花纹形体和颜色统一的一致的效果。——我们要求一件器物,一眼望过去就产生单纯的、完整的,明朗的印象。

3.设计以形体为第一位,其次是颜色,最后才是花纹。

4.反对花纹的繁琐零碎,但不主张偷工减料的粗糙马虎。

5.尽量利用古代花纹图案的精华,把古代工艺家的杰作作为组织花纹的借鉴。

6. 从传统出发,然而不做死板的抄袭和机械的模仿。

(摘自林徽因《景泰蓝新图样设计工作一年总结》)


16.png

林徽因指导常沙娜设计的景泰蓝罐。来源/周蓉《艺术、建筑学、文学交叠下的林徽因》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景泰蓝很快“起死回生”。1952年,我国首次承办国际会议“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会议礼品中就包含林徽因和工艺美术组同仁们设计的景泰蓝台灯、大盘、烟具等。


17.png

林徽因指导莫宗江设计的景泰蓝大盘。来源/周蓉《艺术、建筑学、文学交叠下的林徽因》


但林徽因并不满足于此,她希望景泰蓝的使用范围能够更加扩大,可以与当时的大众购买力相适应,真正摆脱“皇家工艺品”的标签,走进平常百姓的生活。景泰蓝因材料限制,不宜作为装水的容器,甚至被溅到水也不合适,因此,她指导设计了一批带盖的小罐、小盒,可以用来装纽扣、针线、糖果等杂物。


18.png

林徽因指导莫宗江设计的景泰蓝烟灰缸。来源/周蓉《艺术、建筑学、文学交叠下的林徽因》


时至今日,“景泰蓝”一词已家喻户晓。作为一个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名词,景泰蓝能够被大众熟知,离不开一代代匠人的传承,也离不开林徽因和她率领的工艺美术小组的努力。


林徽因涉猎艺术、建筑学、文学等众多学科,受到了多元的思想启迪,具有开阔的专业视野,在长期的学习、研究与实地考察中,又深入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和独特的民族气质。这些知识与人生经历的积累,都是她在景泰蓝保护及设计中创造力的源泉。


19.png

1950年代,林徽因在工作。来源/胡木清、黄淑质主编《梁思成林徽因影像与手稿珍集》


参考资料
林徽因《景泰蓝新图样设计工作一年总结》
胡木清、黄淑质主编《梁思成林徽因影像与手稿珍集》(文中林徽因照片及设计舞台布景剧照均引自此书)
苗永生、张莉《钱美华:追寻大师足迹 传承景泰蓝技艺》
周蓉《艺术、建筑学、文学交叠下的林徽因》(文中林徽因指导设计景泰蓝作品图片均引自此文)


a.png END

作者 | 黑逗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苗祎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8 09:31 PM , Processed in 0.03973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