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2|回复: 0

[哲史艺丛] 小孩上街卖痴呆,除夕夜要照镜子,一文了解那些小众却有趣的年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1 02: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孩上街卖痴呆,除夕夜要照镜子,一文了解那些小众却有趣的年俗

 文史君 浩然文史 2023-01-18 17:30 Posted on 山东
0.jpeg


临近岁末,年关将至,贴春联、燃爆竹、包压岁钱等年俗,又将唤醒我们的文化记忆。其实,除了这些习以为常的年俗,还有一些在古代甚为流行的习俗,因为失去了时代需要而最终湮灭在了历史当中。今天就不妨来看看那些较为小众却甚是有趣的年俗。


1.jpeg

清姚文瀚 《岁朝欢庆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镜听


镜听,是古人利用镜子在新年前后进行占卜的行为,具体的操作过程可见描绘苏州民俗的《吴郡岁华纪丽》:“除夕,更深人静,祷于灶神,以杓投釜中,随杓柄所向,执镜而往,听路人无意之言,以卜来岁休咎,谓之乡卜,亦名镜听。”但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下的“镜听”习俗有着不小的区别。在方法上,成书于元代的《贾子说林》收录了《镜听咒》“并光俪影,终逢协吉”,并记载说占卜时需手握镜子面向灶神,不能令人看见,口中诵咒七遍,再出听人言,以定凶吉,这和元代伊世珍《嫏嬛记》中的描述一致。也有另外一种方法,即是占卜时闭眼信足七步,随后开眼照镜,随其所照的方位去倾听人言。在时间上,《吴郡岁华纪丽》只言明在除夕时才会有“镜听”,《挥尘录》则说是在“元夕第三夜更阑时”。这些记载虽然有所差异,但“镜听”作为一种新年前后的占卜习俗则毫无疑问。


2.jpeg

王弘力所绘《古代风俗百图之镜听图》


行镜听之人需听无心之言方可定凶吉,因此这种行为一般都是在夜深人静时私下偷偷进行的,而他人也知自己无意中说的话可能会极大地影响占卜之人,因此盛行这种习俗的当地人在新年前后都会尽量相约说好话。清人钱沃臣就在《镜听》一诗中道:“相成好言非媚灶,隔墙镜卜有人听。”这种时候也要特意关注那些口无遮拦者,清人袁景阑也曾写过:“此夕街头扶醉汉,隔墙有耳勿轻言。”


镜听之俗最早可以追溯至唐代,唐代诗人王建写有一首《镜听词》,颇值得玩味:“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回身不遣别人知,人意丁宁镜神圣。怀中收拾双锦带,恐畏街头见惊怪。嗟嗟㗫㗫下堂阶,独自灶前来跪拜。出门愿不闻悲哀,身在任郎回未回。月明地上人过尽,好语多同皆道来。卷帷上床喜不定,与郎裁衣失翻正。可中三日得相见,重绣镜囊磨镜面。”


按照诗中的描述,镜听之俗应该在此前就已经形成。镜子本就与女性息息相关,早期的诗文故事中行镜听之俗的绝大多数都是女性,而且不少是以闺怨为主题,如明人韩洽写的《镜听词》:“夫婿经秋长别离,空留明镜照相思。含颦自启香匳看,分付愁心与镜知……隔溪遥听人行处,依稀似道归家去。自疑自信还自庆,镜明镜聪堪作证。”这就暗示了镜听之俗与女性尤其是闺中妇女间亲密的关系。镜听之俗很有可能就起源于闺中妇女对于某些事物的占卜,此后这种行为才逐渐扩散开来,不仅占卜的对象日益扩大,不少男性也加入到了镜听之列,最后和民众过年祈福占卜的心理相结合,发展成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年俗。


3.jpeg

清徐廷琨《春节磨镜图》,大英博物馆藏


镜听之俗在古代应受到过不少民众的欢迎,在《聊斋志异》中就收录有一篇名为《镜听》的短篇小说,描写的是一户普通人家有两个兄弟,父母偏爱大哥,这就招致了弟弟媳妇的不满,因此她于夜半行镜听之俗,想以此占卜自己丈夫的前途,但只听见“汝也凉凉去”一句,这令她十分困惑,未曾料到不久后的夏日,两兄弟双双中举,她正可抛开家务凉快去,这令她不禁感慨镜听如此灵验。收录于《贾子说林》中的另一个关于“镜听”的小说也明示了这种习俗有多么灵验,有一女子行镜听之俗,闻见有人说“树边两人”,镜子里照见的簪饵之数为五,她因此获悉五日后将有两人经过,期至果然。或许正是在这些故事的传播渲染下,镜听之俗才会在古代民众中受欢迎。


二、卖痴呆和照田蚕


南宋诗人范成大曾久居如今的苏州一带,对吴地的习俗耳熏目染,曾写下过不少诗词来记录年俗,其中有一首名为《卖痴呆词》,若是读者不了解背后的文化知识,肯定会因为这首词名而感觉云里雾里,何谓卖痴呆呢?不妨先来看看范成大的这首词: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歳。小儿呼呌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今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賖痴呆千百年。


由词可知,所谓的卖痴呆就是在吴地盛行的一种除夕习俗,吴地的孩童都害怕自己痴呆,因此在除夕时分就会走上街头大喊“卖痴呆”,希冀把痴呆卖掉,这样就不会得痴呆了。从词里面还可以看出,除夕孩童成群结伴于街道上大声呼喊,而老翁则与小孩嬉笑玩耍,欢闹的气氛跃然纸上。据目前的文献可知,卖痴呆的习俗似乎流行不广,苏州的卖痴呆习俗最为有名(范成大写的这首诗有很大功劳),所见文献大多说卖痴呆乃是吴俗。此外,道光年间撰修的《广东通志》里面也曾有记载说卖痴呆乃是粤地习俗,但这两者的关系已经难以考定。


4.jpeg

清曹夔音 《范成大卖痴呆词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无论怎么说,卖痴呆这种习俗更多的还像是小儿胡闹,但是照田蚕就不一样了。照田蚕并不像卖痴呆一样局限于苏州一地,南方诸如上海、青浦都有这种习俗,北方也有,只是名称变成了“照门庭”。《吴郡岁华纪丽》中有对这种习俗的记载:“乡村田家,就田中插长竿,以秃帚、麻秸、竹条缚诸竿首,燃为高炬。夹以爆竹,流星乱滚,和以钲鼓,喧闻四野,以照烛田塍,灿然遍垅。”这样的活动于夜晚进行,活动进行时星火四溅,光耀阡陌,颇为美观,居于乡下的范成大对这种活动的印象也极为深刻,他用“近似云开森列星,远如风起飘流萤”来形容此番场景,可谓至美至极。农人“照田蚕”的主要目的是占卜来年的收成如何,范成大说是“农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意思是说如果“照田蚕”迸发出来的火光明亮,来年定是丰稔之年,这可比孩童的“卖痴呆”严肃多了。


5.jpeg

清陈士俊《绘高宗御书范成大照田蚕》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三、撑门炭和书米囤


除夕当天,有些地方如太仓、苏州的百姓还会在自家门户前撒一把木炭,名为把门炭,又称撑门炭,其寓意查找诸多文献都没有直说,笔者大胆猜测,木炭乃取暖之物,撒之门外或许有“雪中送炭”之意,应该是百姓希冀来年能够家中暖和如春,不愁炭火。清代苏州人袁景澜的“风雪难逢送炭人,撑门聊博暖生春。思量牖户绸缪计,先办晨炊自积薪”可为佐证。杭州习俗是以砍下的甘蔗置于门两侧,取“渐入佳境”之意。


除夕年夜饭后,小孩燃放烟花爆竹,大人也不能闲着,一些地方在闭门守岁时家家户户会争先用石灰在地上画圆圈,圈中大写吉祥话语,此外还需画出米囤元宝,以祈来年丰收,画出弓矢戈矛,以求禳灾辟邪,这是因为鬼喜黑畏白,不少人家还会在门口用白米画出城池弓矢状,这些行为统称为“书米囤”。许清浮有诗《书米囤》,将此番场景惟妙惟肖地还原了出来:“爆竹声中分岁罢,呼儿净扫空庭下。柴心帚细石灰浓,长绳倒拽周遭书。书得团团米囤圆,满庭小圈复大圈。圈中致祝无躬事,第一先书有年字。尽教禾黍多禳禳,千斯仓与万斯箱。明年米囤大且长,塞破屋子堆上场。”这首诗的语言虽然十分质朴,但是却很好地将普通老百姓“书米囤”的心理勾勒出来,所谓祈福占卜,所希望的也只不过是家中安康,田里丰收而已。


6.jpeg

除夕夜团聚


文史君说


镜听、卖痴呆和书米囤等习俗在当代人看来似乎有点荒诞不经,但究其实质,这些祈福占卜的行为折射出了古人对于未来的向往,自然不能一味以愚昧视之。传统与现代之间,赓续的不也正是这种充满希望的向往嘛?岁暮天寒,爆竹声声,怀揣着希望,用一两种仪式表达愿景,不也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浪漫情怀吗。


参考文献


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张亮采:《中国风俗史》,团结出版社,2005年。


王弘力:《中国风俗百图》,新星出版社,2018年。


(作者:浩然文史·景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8 11:40 AM , Processed in 0.03369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