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61|回复: 0

[哲史艺丛] 300多年前,连一株水稻都没有的东北,为何会变成我国的粮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2 03: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00多年前,连一株水稻都没有的东北,为何会变成我国的粮仓

 大狮子 历史学堂君 2023-01-24 09:51 Posted on 湖南
作者:大狮子
编辑:莉莉丝


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粮仓。东北大米,享誉天下。2021年,黑龙江省大米产量累计2913.70万吨,位列全国各省区第一,占全国大米总产量的13.67%。


富饶美丽的东三省,肥沃的黑土地上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晶莹剔透的大米供往全国各地,供养亿万人民。但是,在300多年前,山海关以北,却连一株水稻的影子也难以寻觅到。


10.jpeg

上图_ 东北平原的农作物分布图


  • 源远流长


水稻原先是一种热带、亚热带植物。野生的水稻,生长在中国南方、印度、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等地。喜欢温热潮湿的环境。


中国古人是充满智慧的。距今3000多年前,先民居然奇迹般地将南方才产的稻米引种到了东北。在辽宁阜新县高台山遗种,就发现了公元前1500年前后的水稻田遗址。1988年,在大连湾大嘴子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2400年前的碳化粳米。


到了隋唐时期,东北地区建立了渤海国政权。渤海国内广泛种植水稻。渤海国所产的“卢州之稻”,是当时的名物。但是随着渤海国的灭亡,东北的农耕文明受到毁灭性的破坏。从10世纪到18世纪的800多年中,历经辽、金、元、明数代,东北大地上再也没有形成规模的稻米种植。


到了清代,东北大米又在史籍上零星出现。康熙二次东巡,盛京官庄资料中可见“稻”的记录。乾隆时,奉天府道尹的奏书中提到一种叫“辽阳青”的大米。但是这些稻米种植量十分稀少,价值昂贵,属于权贵阶层才能消费的奢侈品。东北大米的大规模引种,还是要到清朝末年。


11.jpeg

上图_ 晚清东北沈阳城外的平原


  • 朝鲜移民


自夺取天下之后,清政府一直视关外祖宗之地为禁脔,将其封禁,关内百姓不得擅入。但到了清朝末年,东北被日俄帝国主义垂涎,边疆危机日益严重。为了应对日益恶化的形势,清政府不得不以“安置流民”“开荒济用”“以利饷源”等各种名目放松对东北边疆的封控。


与此同时,东北的近邻朝鲜也处于内外交困之中。外部日本虎视眈眈,内部饥荒灾祸连连。大批的朝鲜人为了躲避灾祸,趁着中国边禁渐弛的机会,来到中国东北谋求生计。


朝鲜移民东北开始于1845年,当年大约有十几名朝鲜人偷越国境,来到临江县。19世纪60—70年代,朝鲜咸镜北道等地连连灾荒,朝鲜移民迎来一个小高潮。1872年鸭绿江北岸一带,就有朝鲜人470户、3139人。1880年后,清政府在东北边境设局招垦,“划图们江北沿岸为韩民专垦之区,”移民合法化。朝鲜人成批大规模涌入。朝鲜平安道监司闵丙奭的奏报中说“我民越之去者,不下十余万”。到光绪末年,仅延边一地,朝鲜移民就有10.95万人。这些朝鲜移民在中国落地生根,成为我国民族大家庭中新的一员——“朝鲜族”。


12.jpeg

上图_ 朝鲜半岛地形


  • 拓荒水田


朝鲜半岛虽然位于东北亚,但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种植水稻。故而朝鲜族长期以来就有种植水稻的传统。朝鲜移民进入东北以后,就将这传统带来了东北。


据专家考证,位于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拐瘸子朝鲜族镇的上甸子、下甸子是近代东北最早的水田开发地。清同治年间,朝鲜移民在此刨草甸,挖水渠,修池梗,引种水稻。经过三年的耕耘,清光绪六年(1875年),终于培育出了近代东北的第一块水稻田。从此以后,水稻种植在东北迅速铺开。到民国初年,东北地区水田总面积已经超过11.7万公顷,就连北纬52°冰天雪地的黑龙江呼玛县,都培育有水田。


13.jpeg

上图_ 古代打稻图(图源明代《天工开物》)


  • 兴修水利


水稻种植对水的需求极高。发达的水利设施是形成大面水田的前提条件。朝鲜移民兴修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在延边,1906年,延吉县新乡大教洞的14名农民开掘水渠1308米,引河水灌溉33顷,而到了 1924年,延边水利灌溉面积达4269.3公顷。


在吉林,朝鲜移民修筑的水利工程星罗棋布,仅舒望县细鳞河流域,现在仍使用的水利工程就有5处。在黑龙江,至今还残留着池埂子,1926年朝鲜移民在木兰达河尖山子脚下建柳条坝,形成了著名的尖山子灌区。


一项项水利工程,使得沉睡的荒地变成了水田。为大面积水稻播种打下了基础。


14.jpeg

上图_ 水稻


  • 选育良种


东北地区气候寒冷,水稻本产南方,不耐严寒。朝鲜移民原先从朝鲜半岛带来的稻种,在气候较暖的辽东地区可以生长,但在辽河以北,更冷的地方,水稻不是难以生产,就是产量很低,难以形成经济效益。直到清末,一名叫申友景的移民,弄到了日本北海道的稻种“赤毛”,在牡丹江地区试种,几年后试种成功,培育出了适应黑龙江地区的耐寒高产稻种。


根据1912年的调查情况,东北地区“稻皆朝鲜种,耕耘方法为朝鲜式”,朝鲜移民的稻种和耕作方式在东北地区发枝散叶。东北地区的农业资本家和地主,为了提高产量,提高利润,还积极从日本引进高产稻种。1913年春,吉林省派出一个30人的农业代表团去日本北海道考察,带回了优良稻种,在吉林省农业学校聘请日本专家试种。“小田代”“北海”“陆羽”等日本高产稻种也相继引入东北。


15.jpeg

上图_ 清末东北地区“开禁放垦”的过程中的升料地执照


  • 当局鼓励


晚清东北边禁全开,清政府对移民一改排斥驱逐的态度,开始设局招垦,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如1906年,辽宁新民府就设立新民蒲城水利局。挖掘了新开河,促进水稻生产。


到了北洋政府东北当局政府对垦荒种稻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1913年,在辽宁塔西湾设立水稻试验基地,绘制通俗易懂的水稻种植图画分发给各县。同年奉天省水利局成立,开掘了“引浑入蒲”的水利灌溉工程。北洋政府东北当局,还多次进行土地普查,将查出的可耕荒地,低价抛售给农民耕种。


1915年,日本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当时的朝鲜是日本的殖民地,东北当局害怕日本人利用朝鲜移民对东北实行侵略渗透,鼓励汉民种植水稻,汉民也开始大面积耕种水稻。


1918年,北洋政府内务部、农商部向奉天省发出通报“旅满朝鲜人会收买水田,严加防范”。东北当局颁布了《提倡华民耕种水稻办法》。责成各县政府调查境内的水田面积,由县政府督促农会劝导民众耕种水稻。如果资金不足,则有政府联络乡绅商行,提供贷款。


16.jpeg

上图_ 东北大米


20年初,东北地区相继成立了奉天官牧场、新纪公司、溥丰农场、彰武农牧场等官办或商办的稻田公司。这些稻田公司招徕民众耕种土地,提供农资、粮食、住处,极大地促进了水稻增产。


经过数十年的耕耘运作,原本不产稻米的东北三省,逐渐变成了北方稻米之乡,成为我国重要的大米生产基地。1931年,“9·18”事件爆发,日本侵略者霸占了东北。日本人在东北抢占了东北的大米资源。直到解放后,东北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富饶的黑土地,才真正成为人民的“北大仓”。


参考资料:

[1]《论近代辽宁省地区水田农业的发展于朝鲜移民社会的形成》 金颖  满族研究 2007.4

[2]《朝鲜移民于近代东北地区的水田技术》 衣保中 中国农史 2002.1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5 04:08 AM , Processed in 0.08846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