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5|回复: 1

[史地人物] 为什么说最“钩心斗角”的地方是山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19 03: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说最“钩心斗角”的地方是山西?

 风物菌 地道风物  2023-03-03 06:38


IMG_6951.JPG

其实,“钩心斗角”的不是人,而是这些“老木头”。


IMG_6952.JPG
钩心斗角,出自杜牧的《阿房宫赋》,
最早用来形容宫殿建筑布局精巧,参差错落。
摄影/逻辑羊社长


一块普普通的木头,究竟能被玩出多少花样?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全国没有哪个省份比山西更有发言权。

Image
Image
在《黑神话·悟空》中,
山西的“木头”已经突破了次元与时间的桎梏,
成为震撼世界的中国符号。

世代居住于此的“老醯(xī)儿”们用木头搭建了无数的奇观——


或是雕梁绣柱、山节藻棁,

用纷繁的纹饰罨画四海为家的壮丽威德;

IMG_6955.JPG  
IMG_6956.JPG  
IMG_6957.JPG  
IMG_6958.JPG
位于天花板上的藻井,是整间房屋的中心所在。
图1/视觉中国、图2摄影/李平安、图3摄影/任超、图4摄影/逻辑羊社长

或是绘以丹青、饰以琉璃,

用极致的色彩描摹人们尊崇的诸天星宿;
IMG_6959.JPG  
IMG_6960.JPG  
IMG_6961.JPG  
IMG_6962.JPG
古人用木头建起庙宇,在其中泥塑雕像。
镇国寺同款色号。
摄影/任超、逻辑羊社长

 它们点缀在“表里山河”的无数村居巷陌,使得仅占全国陆地面积1.63%的山西,成了一座独一无二的“古建筑博物馆”。

全国仅存三座半唐代木构建筑,
三座位于山西;
我国明代以前的“高古”木构建筑总计约600余座
山西独占80%以上;
在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65处古建筑中,
山西占有421处全国第一
在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的全国263885处古建筑中,
山西坐拥28640处全国第一

IMG_6963.JPG
山西,是一座当之无愧的“古建博物馆”。
设计/九阳


就算是山西一个地级市,木构古建的保存数量都足以“吊打”其他任何省份。

比如晋城市拥有北宋建筑23座,全国其他省份加起来只有14处。

甚至是单独一个县拎出来,木构古建的数量都称得上“独步天下”。像是(cháng)治市(zhǎng)子县,拥有金代建筑11处之多,而全国其他地方打包起来也不过只有14处


IMG_6964.GIF
图中古建分布仅精确到县级,不代表具体位置。
设计/九阳


“无人问晋”的山西,藏着中国最极致的木头。



IMG_6965.PNG
木头的极限


7400吨木头是个什么概念?

重量来说,几乎与埃菲尔铁塔的金属框架相当

如果把它们还原为树木,则足以栽满数百亩的土地,堪称一片不折不扣的“森林”。

若是发挥极致的匠人精神,穷尽136年的光阴将它们一一拼接组合,便足以雕琢出一座900年不倒的建筑奇迹:

应县木塔

IMG_6966.JPG
“缥缈层檐凤翼张,南山相望郁苍苍。”
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的应县木塔,
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木塔

摄影/余尧


一望无际的塞北草原上,高耸入云的应县木塔是我们实实在在能见到木构建筑征服天空的极致高度。

在应县木塔的身上,古人使用了现代修建摩天大楼时常用的双层套筒结构67米的高度甚至已经超过了如今绝大多数居民楼。

IMG_6967.GIF
在1935年的维修之中,
应县木塔的内墙被当地乡民以“不够玲珑、破坏风水”为由拆除,
致使承重结构遭到毁灭性破坏,
被梁思成称为“木塔八百余年以来最大的厄运”。
来源/李乾朗《穿墙透壁》,设计/九阳

但木头的极限还远不止于此。

应县木塔落成前500年,四十九丈、136米,约等于45层楼高永宁寺塔便已经成为了北魏都城洛阳最为壮丽的天际线。“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极”,塔顶长明的灯火在百里外依然清晰可见,仿佛《烟花易冷》中伽蓝寺听雨声盼来的永恒。

IMG_6968.jpg
就算在如今,应县木塔依然是“鹤立鸡群”的存在。
摄影/李文博

唐朝大明宫中的麟德殿,超过50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足以举办容纳3000人的奢华宴会,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真实写照。

然而这些古人所钟爱的木头材料又生得太过娇贵,怕水、怕火、怕虫蛀、更怕人为破坏,这些无可避免的短板使得木构建筑天生“短命”。永宁寺塔建成后仅16年便毁于雷火,而大明宫亦在唐末战火中毁于一旦。

跟那些热衷于用石头垒房子西方人相比,我们的祖先也并不傻。他们并非不知道,石头远比木头更为坚固。但他们依旧倔强地使用着木头,数千年不变。

IMG_6969.JPG
中国木柱,与西方的石柱师出同源,却又风格迥异。
摄影/逻辑羊社长

这并非是材料与技术不足的无奈之举,因为早在几乎与金字塔同期的洪荒年代,华夏先民就以搭建了4000年来不朽不化的石峁古城

古人的想法或许有些浪漫到匪夷所思:他们相信木头是有生命力的。树木的春荣秋枯,就如同人的生老病死,是一个生命的轮回。用树木搭建的众生居所,便自然地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力。

IMG_6970.JPG

朔州崇福寺弥陀殿上的隔扇门窗,
仍是距今800多年前的金代原件。
摄影/任超

木头是有极限的。但有些极限的意义,就在于超越。

所有热衷于使用木头的民族都会点出名为“榫卯”的科技树,这是文明车轮所推动的必然,并非是中国独有。但唯有中国人将榫卯的艺术雕琢到了极致,创造出不逊色于汉字的伟大发明:

斗栱

斗栱常常被误写为“斗拱”,木头的偏旁才代表了它的本质


IMG_6971.JPG

在砖头被广泛用来砌墙之前,
木构建筑的墙壁几乎不承担承重功能,
一个个斗栱将屋顶的重量,
精确地分配到每一座承重的立柱之上,
所以才有了“墙倒屋不塌”的传奇。
图片摄于芮城永乐宫。摄影/逻辑羊社长

数十个方形“”与弯弓形的“”彼此榫卯交织,如同乐高积木一般搭建出一个无比精巧的承重结构。像这样的斗栱,在应县木塔上足足有240个之多。

如果说石头的特性是一种金属般厚重的“”,木头则代表了与之对应的“”。

正是这种极致韧性的“柔”,造就了应县木塔历经40余次地震200多发炮击900年不倒的奇迹。

IMG_6972.JPG

唐朝建筑上的斗栱大小可以达到柱高的一半,
但到明清时缩水到了仅有13%左右。
图/视觉中国

朴实无华斗栱撑起了中国建筑标志性的“大屋顶”,但它也可以变得极致华丽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上,脱胎自斗栱结构的一抹红色,成为整个园区中最为鲜明的亮色。

IMG_6973.JPG

天花板上的藻井如同万花筒一般,折射出仙界万象。
摄影/逻辑羊社长


随着后世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古人开始使用更为牢固的砖木结构修葺房屋的外墙,斗栱承重的功能性逐渐减弱,转而极尽繁复,成为一件花俏的艺术品。

与应县木塔合称为“南楼北塔”的万荣县飞云楼,在设计方面极尽工巧。这座“手可摘星辰”的百尺危楼,从设计之初就抛弃了实用性,无法让人登上,成为一座“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完美艺术品。

IMG_6974.JPG
“万荣有个飞云楼,半截插在天里头。”
摄影/逻辑羊社长

 楼主| 发表于 2023-3-19 03: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6975.PNG

雕栏玉砌应犹在



假如我们能重新回到这些古建落成的年代,它们的样貌绝对不会像如今这般“灰头土脸”。


IMG_6976.JPG
稷山稷王庙。
摄影/逻辑羊社长

雕梁画栋,绝不只是一句文学修辞式的夸张形容。在每一块木头的表面,都会被施以无比艳丽的彩画,甚至是“乾隆审美”一般妖娆的大红配大绿

佛光寺东大殿的内墙上,来自唐朝的红白两色彩画仍旧依稀可辨,甚至还可以看到当年匠人“赤白博士(唐宋时期常把精通某项技艺的人称为博士)许七郎”的题字。

Image

IMG_6978.JPG

复原后的佛光寺东大殿,
覆盖着唐朝特色的“朱白彩画”,
建筑格局也与如今有所不同。
上图/史图馆:吾汉万年;下图/视觉中国


绚丽的油彩为木质建筑抵御风霜的腐蚀,自身却敌不过漫长岁月的侵袭,早已剥脱斑驳。但在屋檐上铺就的五色琉璃瓦,足以将这份极致的色彩化作永恒。



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

匠人们经过一系列精妙的几何运算,将生硬的檐角幻化为一道极致柔美的曲线,表现他们心中的无限尊崇。


IMG_6979.JPG

宋人通过椽子的“举折”将屋顶线条化直为曲,
这样的曲线也有利于雨雪的自然清除。
图/视觉中国

宫殿寺庙,无疑在古人心中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

然而在历代战火之中,宫殿往往首当其冲,空余黍离麦秀的嗟叹。只有那些与世无争的寺庙,才得以穿越千百年的光阴。

IMG_6980.JPG
太原晋祠,本为纪念晋国开国国君唐叔虞而建,
后来逐渐转为“圣母”邑姜的祠堂。
图/视觉中国

隰县小西天多达33层的悬雕,仿佛闯进了漫天神仙的道场。


供奉水神的洪洞广胜寺,保存着精美程度不输敦煌元代壁画


IMG_6981.JPG
隰县小西天,中国悬雕艺术的极致。
摄影/逻辑羊社长


还有芮城永乐宫,在元朝时它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大纯阳万寿宫

三座大殿中保存有全国最完好的元代彩画,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足以铺满2.5个篮球场。“群英荟萃,神仙开会”的《朝元图》共绘有各路神仙394尊,选用不褪色的天然矿物原料,700年仍然栩栩如生。

IMG_6982.jpg

IMG_6983.jpg
永乐宫《朝元图》局部,神仙们的“年会现场”。
来源/维基百科



IMG_6984.PNG
它们来自盛唐,绝不应在深山里落了荒


中国建筑像是一位饱经沧桑、阅历丰富的老人,从历史的迷雾中走来,向我们娓娓诉说着沧海桑田的过往。

IMG_6985.JPG

来自大唐的佛光寺与南禅寺,都藏在五台山的深处。
摄影/翟鸿宇

1937年,当梁思成先生伴随着卢沟桥的烽火,在敦煌壁画的指引下发现了佛光寺东大殿时,“斗栱雄大、广檐翼出”是他对这一建筑的最初印象。

这些中国现存最大的斗栱为佛光寺带来了极具深远的出檐,最大限度地隔绝了风霜雨雪对于墙壁的侵袭,更使得厚重的屋顶轻盈得像是一只振翅高飞的凤鸟,“如鸟斯革,如翚(huī)斯飞”,从那个杜牧、李商隐与温庭筠的时代向我们哕哕而来。

IMG_6986.JPG
这些知名建筑,仅仅是山西宝藏的冰山一角。
设计/九阳

也许是源于塞北风霜塑造出的粗犷秉性,辽金时期这种巨型建筑的形制格外流行,硕大雄浑的斗栱继承了大唐遗风。

只有亲身站在它们面前,才能感受到这些几乎能把人逼出“巨物恐惧症”的建筑究竟是何等壮丽。

IMG_6987.JPG

位于辽国陪都大同的华严寺,曾是辽国皇室的御用寺庙。
图/视觉中国

蜀山兀,阿房出”,历朝历代无休止的开发早已将中原地区的巨型木料砍伐殆尽,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建天坛祈年殿时,甚至被迫使用了来自南洋的进口木料

木料的匮乏使得建筑的体量历朝历代不断缩小,经屡次重建后的故宫太和殿,尺寸早已不足最初时的一半大小,只剩下与殿身不匹配的巨大台基诉说着无奈。

IMG_6988.JPG

古人在悬空寺上跟后来的游人们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那些在明面上碗口粗的立柱只是装饰,

并不能起到承重的作用。

仅靠27根插入岩壁的横梁,

在恒山绝壁的百米悬崖之上撑起了40间的“天空之城”

摄影/石耀臣


时至今日,我们只能从这些历经千年沧桑的木结构中,窥见大唐盛世的一角。

山西寒冷干燥的气候,使得木材最大限度地免于了虫蛀与糟朽,无数遍布乡间的庙宇就仿佛被装进了一粒时间的胶囊,千百年来不曾改变模样。

IMG_6989.JPG

阳城县汤王庙。
摄影/焦潇翔

表里山河”的独特地貌,外有大山、内有大河,自古便是易守难攻的绝佳所在。山川天险屏蔽了数千年来的战火,与世隔绝的山村形成了一个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


IMG_6990.JPG

这种下沉在地下的窑洞,是黄土高原上山西与陕西的特色。
摄影/张东阳

独特的一方水土使得山西,也只有山西,成为了保存古建筑的“天然冰箱”。


曾经遍布大唐的四万四千余所大小寺庙几乎全部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唯有群山之中的五台山南禅寺得以幸存,成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它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这一年白居易刚满十岁


盛世大唐,

是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瑰丽梦想。

而这些存续至今的木质建筑,

便是是我们追忆盛唐,

能够以手触及的一抹流光。

它们绝不应当,

在深山里落了荒。


IMG_6991.JPG
  深山之中公主寺,“养在深闺人未识”。
摄影/任超

古人选用木头修葺房屋,为它们注入了灵魂与生命,同时也注定了它们不会像西方的石质建筑般永恒。

正因如此,每一座从时光的罅隙中遗落下的建筑,更显得弥足珍贵。

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
28640座古建筑,是独属于山西的传奇。

IMG_6992.JPG

双林寺,1566尊彩塑静观世间沧海桑田。
摄影/逻辑羊社长




文字编辑 | 赵逃飞

图片编辑 | 奈福

地图编辑 | 孙璐

制图 | 九阳、鱼一条

文章首图 | 图虫·创意

封图 | 任超

特别致谢

迷迷瞪瞪的建筑加班人短歌同志

 

📖

参考资料

《中国考古集成·华北卷》孙进已,苏天钧,孙海主编

《应县木塔》李世温,曹安吉

《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国家文物局主编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4 08:47 PM , Processed in 0.08042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