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1|回复: 0

[风味小吃] 这座“移民之城”的家常味,不只是老干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7 12: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座“移民之城”的家常味,不只是老干妈

 张从志 三联美食 2023-04-07 09:20 Posted on 北京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0.jpeg

『酸甜苦辣,东南西北,在贵阳和安顺人的餐桌上,常常有各种跨越距离的呼应和碰撞。』


作者 / 张从志

摄影 / 于楚众


贵阳和安顺地处黔中,两座城市离得不远,都说自己是“移民之城”,历史上也确实经历了类似的移民过程。


从明朝的征南部队,到抗战时期的“下江人”,再到“三线建设”时期内迁的工厂建设者,以及近些年城市扩张中涌进的新市民——五湖四海来的人们,造就了这里开放包容的饮食特点。酸甜苦辣,东南西北,在贵阳和安顺人的餐桌上,常常有各种跨越距离的呼应和碰撞。

路边店的味道

张老二小菜馆,是那种多数人路过都不会正眼打量一下的苍蝇馆子。它在一个十字路口的转角处,地势比旁边低,门头又矮,缩在里面,一不留心就会错过。但在贵阳的几天里,我们前后去吃了三次。


第一次去是跟着在电视台工作的廖云飞。外地朋友来了贵阳,如果不想去大餐厅,他就常把他们带到这儿。晚上6点多到的时候,店里已经坐满,我们提前打电话留了一个位置。店极小,应该不到20平方米。


一进门是厨房,从灶台和水池中间的走廊穿过去,再下两级台阶,才到有座位的地方,分里外两间,外间摆了两张小桌子,里间有四张桌子,最大的是一张圆桌——每次去必定有人,有时是一家老小,有时是朋友聚会,场面总是热闹。本来店外的人行道也能摆上两三张桌子,但我们在的那几天贵阳刚好降温,加上疫情局势趋紧,外面的桌子刚刚撤掉。


我们在里间占了一张小方桌,用不锈钢打造的,刚好容下三人。点的菜有糟辣鱼、宫爆肚尖、锅巴三鲜、水豆豉萝卜菜,还有水豆腐。先上来一盆米饭,不够,再加了一盆。痛痛快快,过了次饭瘾。


糟辣鱼是经典的贵州菜,张老二这儿是家常做法,用自己做的糟辣椒,口感脆,够入味,鱼是鲫鱼,现杀的,很新鲜,虽然刺多,也便忍了。宫爆系列也是贵阳家常菜馆里的必备,肚尖必须当天买,刮干净,先过沸油,然后加泡椒和葱姜蒜,大火猛炒,几秒即可,吃的就是爽韧弹牙的口感。最让人惊艳的还属烩三鲜,看着其貌不扬,入口却是惊喜,里面放了蹄筋、鱿鱼、火腿片,还有胡萝卜片、香菇、蒜薹,加入鸡肉熬制的高汤一烩,鲜味融为一体,一盘上桌,顷刻便空。廖云飞不只是带外地朋友来吃,自己也常来。一边吃着,他还另点了一份糟辣鱼,准备打包回家给女儿。


1.jpeg

▲糟辣鱼


张老二小菜馆的老板姓张,人称老二或二哥,50多岁了,我们几次去都没见到,后来听说因为鼻炎做了手术,没法说话,就断了采访的念头。现在掌勺的是张老二的弟弟,也做了十几年,他还带了个年轻徒弟。他告诉我们,炒家常菜没什么秘诀,就是锅要烧烫,食材要新鲜。大家说他家的炒菜有锅气,原因可能就在此。在店里张罗的是张老二的妻子和几个亲戚朋友,算下来总共有七八个人,店太小,客人一多,自己人都没处下脚,得站到外面去。我初次去的时候,总觉得一个小店请这么多店员,有点浪费,还愈显得挤。再去几次,转念一想,一家人沾亲带故,能拉一把是一把,也是这类小菜馆的动人之处。


除了张老二,我们在贵阳还去过几家小菜馆,各有特点,做的菜也有好有坏,要看个人口味,可能也看厨师状态。贵阳人的口味其实杂,但很多外地人来了,总喊着要去吃酸汤鱼。他们平时爱钻的这些苍蝇小馆,又确实难登大雅之堂,要不是至密好友或者来客主动提议,外地人很难知晓。


2.jpeg

▲“张老二小菜馆”现在掌勺的是张老二的弟弟


贵阳设市很晚,以前城区就是很小的一块地方,沿着南明河还修筑了城墙,城内人口不多,只有十几万。贵阳历史上经历了数次大规模移民,远的就不说了,近的,一次是在抗战时期,贵阳作为大后方,来了很多逃难的人。他们把长江中下游来的叫“下江人”,长江以北的叫“北方人”,两广来的就叫“老广”。下江人最多,不少就留在了贵阳。新中国成立以后,上世纪50年代,搞五年计划,贵阳迁入了二三十万人口;到六七十年代,搞“三线建设”,又有几十万人迁入;改革开放后,小商品经济兴起,房地产开发加速,又涌进来一批人。近20年,贵阳的人口规模已经从300万涨到了超过600万。


移民之城,特点当然是多元融合,饮食文化更是如此,贵阳的很多东西,溯源一下,都是外地或者周边地市带过来的。比如北方人带来的馒头饺子,“下江人”带来的各种甜丝丝的糕点,如今都留在了贵阳人的餐桌上。外省人来了以后,吃不惯当地的食物,还会搞些发明创造,湖南面就是一例。它是湖南人结合贵阳口味而发明的,只在贵阳才吃得到。我们采访的“王记湖南面”,老板王超林的父亲是福建的,母亲是湖南的,都是抗战时期逃难到贵阳的,王超林的爱人潘姐则是地地道道的湖南人,上世纪90年代来贵阳打工,从此扎根下来。


3.jpeg

▲贵阳自民国始就有发达的小摊小贩文化,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大开,这种文化得以复兴


从各地迁移过来的人,还使得贵阳自民国始就有了发达的小摊小贩文化,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大开,这种文化得以复兴。据说以前在喷水池附近的人民大道,还有陕西路、二七路、黔灵东路,一到晚上,沿街到处都是夜市摊。有各种好吃的东西,卖豆腐、魔芋的,卖粉或面的,还有各种烧烤、烙锅。小摊小贩做的时间长了,稳定下来,就会自我迭代,想着怎么把东西做得更好吃。不过,这几年因为城市改造,旧城老街拆了不少,不少老摊老店都慢慢消亡了。这是贵阳人遗憾的事情。


我们采访的泉上餐厅的主理人宋德新,是广东湛江人,1995年到的贵阳,粤菜厨师出身,做了很多年高端餐饮。但他说,自己平时吃饭很少去豪华的餐厅,倒喜欢找些街头小餐馆。对于怎么挑馆子,他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我首先会看他的招牌,看他的产品是不是干净卫生。小馆子一般都是两口子做,你还得看看他们面相,凶恶还是善良。你一看这个阿姨,干干净净,善良热情,她做的东西肯定不会太差。有的老板站在那里,就像要宰你一刀,凶神恶煞的,你就千万不要走进去。”

来自民间的屯堡菜

从贵阳往南走,80多公里就到安顺,高铁只要半个小时。那里的黄果树大瀑布比安顺这座小城名气大得多,但如果你愿意在安顺停留几天,那么,有些东西肯定是要吃的。一样是小吃,能吃的据说有几十上百种,都挤在安顺老城里,记不住地名不要紧,你就让司机把你扔在文庙或武庙,下车,然后一头扎进随便哪条街巷里,从街头吃到街尾,从这街吃到那街,准保不重样,本地人形象地称之为“小吃过街调”。


小吃吃腻了,便可以去尝尝另一样东西——屯堡菜。吃屯堡菜,也不必找什么酒楼饭店,最好是能找个屯堡村寨人家,因为寨子里的阿姨手艺最地道,次之是去找些私房菜馆,它们通常藏身居民楼里,得费点劲,打听一番。


所谓屯堡,就是明朝时设立的军屯,一般都在边远地区,军人战时打仗,平时屯田,从事生产。明朝征服贵州后,在当地建立了很多军屯,后来经过世代衍变,就成了屯堡村寨。安顺是当时的军事行政中心,屯堡大且多,保存较好,里面的居民最初大都是来自江淮一带的老汉族,代代相传,又受本地和周边的影响,于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其中就包括屯堡菜。屯堡菜杂糅了淮扬、川、湘等不同菜系,又结合了本地特有的食材,特点是精致简洁,小锅小灶,又能成宴成席。


我们到安顺吃的第一道屯堡菜,叫作灌汤猪脚,是在刘伟家吃的,他就是屯堡人,开的店叫“屯滋味”,在一个镇上,离安顺城有20分钟的车程。灌汤猪脚的制作过程颇为繁琐。一只猪脚,不要蹄髈,把剩下的部分剁成大块,带皮,洗净后,用钢刷子不停地扎皮,扎完后进油锅炸,皮就会起泡。


炸完第一道,捞起来把油沥干,再烧油,复炸一道,让猪皮更加起泡。刘伟的店里每天都要炸几大筐出来,晾在那里,像虾片一样,完全失去猪脚的样子。灌汤猪脚传统吃法是用猪骨汤来煮,猪脚放进去能吸收汤汁,炸得越泡,吸汤就越多。现在的做法经过了改良,锅底可以做酸汤的,也可以做麻辣的。


刘伟本来是一个化学老师,2012年开餐馆,初衷只是为了支撑自己收藏的爱好。他喜欢收集各种老物件,尤其是石器,买回来也不倒腾,就堆在家里,让自己和朋友来欣赏。前两年,刘伟开始玩抖音,把做灌汤猪脚的视频发上去,一下就火了,很多人找过来拜师学艺,刘伟靠收学费赚了不少钱,马上就扩大了自己的收藏,还自建了一个小博物馆。


4.jpeg

▲旧州古镇,是当地最大的屯堡聚落之一,村里不少老人依然着青衫,宽袍窄袖,当地人说是“凤阳汉装”


安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时期,迁入了一批航空航天企业,有些是服务“两弹一星”的。安顺人就把屯堡菜的寡蛋、山药蛋和鱼腥草也叫作“两弹一星”。鱼腥草(就是折耳根)自不必说,不只是安顺,在西南地区的餐桌上,几乎无处不在。


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寡蛋,北方又叫“毛蛋”,就是孵化失败的鸡蛋或鸭蛋。很多人视为一道黑暗料理,避而远之。在贵州,似乎也只有安顺这个地方吃寡蛋,据说就是明朝时从江淮带过来的。南京现在也有寡蛋,叫“活珠子”。不少安顺人到了南京,就有意去尝尝那里的“活珠子”,但回来后都会摇头说,还是不如他们安顺的寡蛋。


南京的寡蛋是蒸,如果里面的胚胎已经成形(称为儿寡),剥开一看,黑糊糊的,一般人确实不敢下口。安顺的寡蛋是炒,把寡蛋蒸熟以后,去壳,儿寡还要一根根去毛,然后改刀切片,放辣椒、葱姜蒜或者西红柿进去炒。这样做出来的寡蛋,没有任何腥味。安顺晓乐人家的罗师傅给我们做过一盘,火候恰到好处,吃着香脆,一嚼就碎。


山药蛋是在任纯君的私房餐厅里吃到的。他做的山药蛋,都是小指头大小,先冷油下锅,油开了即起锅,再用青椒末炒入味。任纯君早年在黄果树宾馆当过厨师,接待过不少领导。后来出来单干,在黄果树大瀑布外面开了餐厅,有一手做野味的绝活,远近闻名,想去都得提前订位置。如今做私房菜,一天就做几桌,朋友称他是用大酒店的手艺做家常小炒,降维打击,能不好吃吗?


在安顺,我们还去了旧州古镇,那是当地最大的屯堡聚落之一,民居生态保留很完整,村里不少老人依然着青衫,宽袍窄袖,当地人说是“凤阳汉装”,但不知情者定以为是少数民族的服饰。罗师傅的朋友在那里开了一家小餐厅,叫“旧州时光”,据说还上过电视。


一听名字,本以为是那种景区常见的网红餐厅,不抱多大希望。点了几个菜,有鸡渎豆腐、旧州辣子鸡、糟辣肉片,在别处也吃过几回了,这里再吃,风味又不同。旧州的辣子鸡是一绝,他们又叫鸡辣子,突出的是辣子,鸡肉反倒可当配角。传统的做法非常独特,材料用的是旧州本地土鸡和本地辣椒,把辣椒做成糍粑辣椒,和鸡肉一起热油炒制好后,要装进坛子里封存,过几天再捞出来,冬天吃稍微加热一下,夏天则直接装盘,香味极其浓郁,鸡肉软糯,回味悠长。吃完,罗师傅带我们去了后厨,一看,掌勺的都是阿姨,是从附近村寨里请过来的。


5.jpeg

▲宫爆腰花


贵州的辣

强哥,本名许劼,是餐饮投资人,自己也做美食自媒体。他在北上广的大厂里待过,后来回到贵阳,贵州88个县里跑了66个,吃了很多好吃的东西。他总结的是,贵州的美食是一种“部落文化”,“一坨一坨的”,差异性很大。


这背后的原因很多,一个是地理上,贵州多山,交通闭塞,很多小生态就得到保存;另一个是历史原因,贵州建省比较晚,行政版图也变动不定。黔北的遵义曾经长期隶属川渝,所以遵义菜受川菜影响就大,而黔南的不少地方,历史上要么被划入云南,要么被广西管辖过,就受到了南边来的影响。黔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多,山高路远,食材和烹饪技法更加迥异。


但如果说贵州菜有什么一脉相承的东西,那答案绝对是辣椒。无论是在贵阳还是安顺,一桌家常菜里,往往能找出好几种不同的辣椒。张老二家的糟辣鱼、晓乐人家的糟辣肉片,肯定都离不了糟辣椒,而且糟辣椒得自制,风味各异,是各家独有的味觉记忆。吃水豆腐或者各种火锅,用的蘸水里放了干辣椒。吃粉吃面,必须来几勺糊辣椒。糍粑辣椒则是贵州菜的另一大特色,是把干辣椒用开水煮开,泡软,加入其他佐料,舂至产生黏性。再进一步进油锅炒制,就成了油辣椒。糍粑辣椒最经典的应用便是辣子鸡。和用干辣椒炒出来的辣子鸡相比,贵州的辣子鸡滋味丰富细腻得多,口感也更软糯,这是贵州人引以为豪的。


提到贵州的辣椒,我们这些外地人当然也想到“老干妈”,但贵阳人一听,有些不屑。“我们不吃老干妈,只有一种情况,就是离开家乡20年,我可能会吃,在贵阳我不会。就是油辣椒嘛!我爸妈也会做,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手艺还不一样。”强哥说道。


6.jpeg

▲一家子围着一个锅吃一个菜, 热气腾腾的


在吃辣方面,贵州人拥有足够自信,尽管周围是强邻环伺,北边有川菜,东边有湘菜,都是大戏,更加强势,但只要说到辣椒这个东西,贵州人不管在哪儿,都会轻描淡写地讲一句:“这个辣椒不太香!”贵阳的美食爱好者张旭阳说,贵州的辣椒比四川、湖南都更精致,强调复合味道,追求变化,突出香味,不是简单的、直愣愣的辣。“比如糊辣椒,是像炒咖啡豆那样去烘焙,把干辣椒焙得很香;糟辣椒则是发酵,还有油辣椒、糍粑辣椒,都经过了加工,有层次变化,既要辣,又不是那种死辣。”


贵州人吃辣的历史很长,甚至可能是最长的。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曹雨在《中国食辣史》一书中考证,贵州是中国第一个食用辣椒的省份。康熙六十年(1721)的《思州府志》里就记载道:“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原本是被沿海一带的商人作为观赏植物引进的辣椒,到了缺盐少油的贵州人手里,开启了国民食辣的历史。


吴堃嵘1989年出生,在广东上的大学,他的父母是“仟纳酒楼”的创始人。但吴堃嵘是不走寻常路的人,大学读到一半,自己辍学回家,父母断了他经济来源,他就偷偷开家里的车出去跑黑车。他本来更感兴趣的是粤菜。10年前,吴堃嵘跟一个老板合伙创办了贵阳第一家港式茶餐厅,请的都是广东厨师,用的食材也是从广东空运过来的。第一年天天排队,大家觉得好奇。两年后,新鲜劲儿过了,粤菜馆也多了,客人就少了,吴堃嵘后来干脆关了店。他后来还创了几次业,到疫情这几年,店纷纷都关了,家里老店的经营也遇到困难,他只好回来。


7.jpeg

▲插图:文哲


仟纳是做贵州菜起家的,已有20多年,吴堃嵘觉得这面旗帜不能倒在自己手里,他回来后一直在琢磨,贵州菜应该怎么做才能适应现在的市场。在历史上,有钱的地方吃甜,没钱的地方吃下饭菜,贵州菜属于后者,比较重口,以下饭为主。他分析说,贵州菜有几个弱点。一个是颜色难看,比如糊辣椒,黑糊糊的,还有糍粑辣椒,舂出来本来是鲜红色,一烹饪菜品,颜色就变暗了。贵州的辣子鸡,其实口味很好,但做出来接近于黑色;二是食材比较低廉,做法也相对粗糙,很难高端化,不像粤菜、鲁菜和淮扬菜,食材考究,做法和工艺也很繁复。


吴堃嵘说,贵州菜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辣椒。贵州是全中国辣椒种类最多的地方,有糟辣椒、糊辣椒、糍粑辣椒、干辣椒、皱皮辣椒等十几种。“很多菜,如果你不放辣椒,它就不是这个菜了。比如牛肉粉,说白了就是拿牛骨头熬一锅汤,然后再烫一碗酸粉,上面给你放两片牛肉,如果光是吃清汤的牛肉粉,它就跟兰州的粉没得比,但贵阳人吃的时候加一勺糊辣椒,那就不一样了。”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23年第3/4期)


END
   本文作:张从志
   本文摄影:于楚众
     微信编辑:孙孙Boy

微信审核:然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16 05:02 PM , Processed in 0.03652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