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96|回复: 0

[史地人物] 古代的大象曾大量分布在长江黄河流域,为何现在全消失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26 07: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代的大象曾大量分布在长江黄河流域,为何现在全消失了

 江河散人 历史学堂君 2023-04-26 07:01 Posted on 广东


作者:江河散人

编辑:莉莉丝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印象中,大象是非洲的特产,想见它一面,往往得跑到动物园才行。然而,最初却并非如此。

1.殷商时期


距今三四千年之前,大象在中国境内广泛分布,从黄河以北的河北阳原一带到东南的岭南地区,从西部的巴蜀到靠近缅甸的云南地区,大象的踪迹遍地可循。这一情形大概是今人很难想见的。

舜是中国上古的传说人物,司马迁将其列入《五帝本纪》中,认为确有其人。在司马迁的记载中,舜以愚孝闻名——无论生父、后妈和后妈的儿子对他多么不待见,甚至多次想要送他见佛祖,舜仍然以德报怨,爱的火热。

0.jpeg
舜 (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_图

这个要杀舜的弟弟就叫象。当舜代尧做天子后,弟弟象也被封做诸侯,其封地名叫有鼻,而大象正以长鼻著称。有关舜与大象相连的传说不止如此,晋初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便说,“舜死苍梧下,群象常为之耕。”唐初编纂的《括地志》里有这样的传说,“鼻亭神在营道县北六十里。故老传云,舜葬九疑,象来至此,后人立祠,名为鼻亭神。”

尽管是否真的有舜这个人史学家存在争议,但从上述古老相传的故事中可以推测,在殷商之前,黄河流域应当生活着众多的野生大象,而且已经为人类所驯服。

如果上述传说让人存疑的话,那么到了随后的殷商时期,大象大量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事实,便有实打实的证据而不容置疑了。

河南安阳是殷墟所在地,在过去的考古发掘中,不仅出土过大象的骸骨,而且还有为数不少的用玉石雕刻而成的玉象和象形艺术品,以及青铜象鼎。在出土的甲骨文中,既有占卜能否猎获大象的卜辞,又有提及以大象作祭祀品的记载,以及用作占卜用具的象骨本尊。

1.jpeg
大象古画_图

在考古材料之外,据《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骑着大象打仗的商人,似乎有点穿越到印度了。

还有一个关键的证据,依据的是古文字学角度。

河南省简称豫,因为古代称之为豫州,而豫州的叫法则源自先秦典籍《禹贡》,该书将天下划分为九州。而豫字,按照中国著名的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的解释,乃是邑、象的结合,意思是大象之地。从这个命名方式来看,豫州当以产象而闻名,这与秦始皇占领岭南后将其中一块大象较多的区域称之为象郡,是一样一样的。

类似的还有为字,从甲骨文来看,是以手牵象之意,甲骨文大家罗振玉便以此脑洞,“意古者役象以助劳,其事尚在服牛乘马之前?”再结合之前提到的舜与象的传说,这种推测的可能性并不小。

2.jpeg
商代的玉象_图

2.第一次退却


殷商及之前的时代,大象肆意地在黄河流域玩耍,无论是考古材料还是文献记载,这方面的证据已经足够把它做成铁案,然而,到了战国时期,对于黄河流域的居民来说,大象已然成了一种化石的存在。

出生在今河南新郑的韩非,在其著作中便做了一个类似盲人摸象的比喻。他说,时人因为很难见到活的大象,只能依据得到的大象遗骨来推测其生前的样子,而每个人都言之凿凿,声称自己脑海中的那个东西才是真的大象。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在于自然环境的变化。

大象体型庞大,食草量惊人,需要生活在植被茂盛之地,它性喜温暖潮湿,只能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又喜水,除了必要的生存性饮水外,大象常常通过洗澡来降低体温,特别是炎热干旱季节,母象常带着小象在溪边栖息。

根据竺可桢先生的研究,从距今五千年左右到殷商时期,中原地区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出2度左右,正月份更高,约3-5℃。故而,在公元第十世纪之前,黄河流域的殷墟一带属于亚热带气候,而不是像今天这般寒冷干燥。

3.jpeg
黄河流域_图

另一方面,由于人口密度小,生产工具低下,人类对自然的开发程度较低,在殷商之前的这一地区有着今天难以想象的广阔植被:森林、草原、水生植被、沼泽植被等遍布各地,称之为另一个非洲大草原也并不过分。

这样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对于大象自然是理想的生存场所。其实不仅大象,诸如鳄鱼、犀牛、水牛 、竹鼠等属于热带或亚热带动物也曾经肆意生活在黄河流域。

然而,在商周易鼎之后,中原地区的气候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温暖多雨转向寒冷干旱。在西周中期的周孝王在位的公元前903年,据《竹书纪年》载,这一年冬天,天降大雪冰雹,牛马皆冻死,而且长江与汉水竟然结冰了。不久后的公元前897年,江、汉再一次结冰。

长江流域如此,黄河流域的温度更可想而知。这样寒冷的天气对于大象来说,自然是很难适应的。因此黄河流域的野生大象开始向南迁移,去寻找适合他们生存的广阔天地。

与此同时,随着人口的膨胀和铁器工具的使用,昔日茂密的森林植被、广阔的平原被人类的生活所占据,变成了可供耕种的土地,地理条件因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气候与地理条件的双重变化,使得大象的这一南迁没法逆袭,乃至于到了春秋战国之时,大象在黄河流域就基本绝迹了。

4.jpeg
曹冲称象_图

3.第二次退却


西周以后,大象逐渐从黄河流域退出,但温暖湿润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野象仍然无拘无束,广泛存在,这一分布以秦岭-淮河为北界。

春秋之时,楚国便以拥有大象、犀牛、牦牛等珍稀动物著称,乃至于引得中原人的羡慕,在后来的诸侯争霸中,史书上也不乏楚人以大象参战的例子。到了三国时期,孙权称霸长江中下游地区,他便献宝似的向曹操进献大象,曹冲称象的故事便由此而来。

其后一直到北宋初年,长江流域仍有不少的野生大象存在,这些大象偶尔也会北上到达淮河以北,但由于此时淮河流域已经被广泛开垦,故而大象不免会践踏田地、毁坏百姓住所。

如东魏天平四八月(537),一头巨象来今天的安徽砀山县地区旅游,但不久便被人捕获送至东魏首都邺城。南朝梁元帝承圣元年十二月(553),淮南郡有数百头大象游荡,到处寻找食物。宋太祖乾德元年(964),有大象在南阳县出没,被人捕获后将象牙、象革献给了朝廷。

但到了北宋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野象也趋于灭绝,要找大象,只剩下更为偏远的岭南地区和云南地区。

5.jpeg
安史之乱_图

长江流域的大象为何消失?

核心原因在于人象的矛盾。随着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大量汉人被迫南迁,长江以南人口密度大大增加。安史之乱又加重了这一进程,最终使得在唐朝后期,南方经济一跃超过北方,成为国家经济的命脉。宋代定都开封而非洛阳或者长安,便是这一变迁的事例证明。

不难想象,随着大量人口的南移,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到彻底的破坏,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又一块的田地,哪里还有空间可供大象去生存呢?长江流域的野象就这样不复存在,逃过一劫的便只有南迁到更远更偏僻的岭南和云南地区。

而到了清代,随着人口进一步增加,过去偏远的地区也陆续被人们所霸占,岭南、云南涌入了大量的汉人,使得这一地区的大象也难逃魔手。时至清末,便只有最为偏僻的云南西双版纳一带,还有少量的野象坚强地活了下来,一直到今天。

参考资料:《吕氏春秋·古乐》《帝王世纪》《五帝本纪》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7 12:23 PM , Processed in 0.05603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