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5|回复: 0

[中华脊梁] 远离祖国好几代,华侨为何归国抗日?不是天经地义,而是有意为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5 06: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远离祖国好几代,华侨为何归国抗日?不是天经地义,而是有意为之

 文史君 浩然文史 2023-06-05 18:31 Posted on 山东


教育关乎国家的各个阶层,无论是咿呀学语的儿童,还是意气风华的青年,亦或是年衰岁暮的中老年人,都是教育的汪洋大海中的一滴水,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这里的“教育”并不只是指学校的教育,更是指社会当中的整体文化氛围,这也是判断一个民族有无未来发展潜力与生命活力的重要指标。


0.jpeg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云南瑞丽)


自1920年代开始,中国稍显“和平”的国际氛围再度发生变化,新晋的“西方”强国日本对中国虎视眈眈,先后发动了“济南惨案”、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就在不远处的东南亚,一场如火如荼的爱国教育正缓缓拉开大幕。


1.jpeg

九一八永不能忘


一、从边缘化到革命的中坚力量


自明清大量中国人南下以来,南洋的华人群体一直不被朝廷重视,可谓是边缘得无法再边缘的人物。乾隆时期在东南亚发生过一次针对华人的屠杀惨案,但乾隆皇帝却对此嗤之以鼻,将其视作“天朝的弃民”。


直到孙中山组建革命党并多次在海外奔走呼号,南洋华侨才算是被正式视作一支潜在的革命后援力量。孙中山更是多次前往东南亚,向华人群体演讲,并进行招纳革命党人、筹集活动资金等革命活动。而南洋华侨也以实际行动展示出其强大的爱国力量,对后来革命的成功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2.png

孙中山先生在南洋


在广阔的南洋各地,至辛亥革命时已建有侨校数百所,鉴于华侨在海外的弱势地位,人们认为有必要在华人聚集地开办新式学校,以开民智、习科学,进而提高华侨在南洋的地位。而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之所以能够在南洋顺利地宣传演讲,与数百所侨校的建成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孙中山的宣传下,南洋华人群体中涌现出一大批有智识的青年和甘愿“倾家荡产”来支持革命的同志。


3.png


二、1920-1930年代的南洋华侨教育


辛亥革命后,南洋各地的华侨学校更是如雪花般四处成立,到1920年代,马来西亚与新加坡两地大约有10万名左右的华侨学校学生,印度尼西亚地区也有近5万学生,学生数量呈爆炸式增长。数量的大量增加也意味着教育的普及范围更加广泛,这正与华侨学校创办的初衷,即通过创办学校普及中国文化,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根”到底在哪,进而多关注危机四伏的祖国,并通过学习掌握能够报效国家的本领。


4.png

如今的新加坡华侨中学


侨校内的重要教育内容是推动国语的教学,要知道语言是民族自我认同最为重要的方式,学习并大胆地讲国语是海外华侨认同中华民族身份的最直截了当的体现。除教授国语之外,许多侨校将教育的重点放在了民族危机的宣传上,尤其是此时的中国已经处在日本的强大威胁之下,学校希望通过教育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日本将会是中国最大的敌人。当全面战争爆发之后,无数青年正是在华侨学校爱国教育的影响下,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当中去,为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5.jpeg

如今的华侨中学


到了1935年,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南洋地区的侨校数量已经达到了2500多座,学生数量保持在十数万以上。大量南洋侨校的建立使得在二三十年内成长起来的青年人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他们会发觉自己虽身在海外,但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他们有义务为中国的前进与发展做出应该做的贡献。时人曾在报刊上有过这样的言论:“舍己国之主人教育,而受他国之奴隶教育,是谓就之死地!侨而曰华,必须受华侨教育,通晓华语,认识华文,确立起为华侨之身份。”这句话用来概括华侨教育的必要性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三、国民政府与华侨教育



眼见南洋地区兴办侨校搞得如火如荼,革命党起家的国民政府再次认识到了南洋华侨所拥有的力量,而这些力量如果运用得当,是很有可能起到巨大的效果的。为此国民政府制定了关于华侨的四大方针,即“移、殖、保、育”,其中的“育”,就是华侨教育。


此后,国民政府陆续颁发了21部有关华侨教育的政令法规,如《华侨学校立案规程》,十分清楚地规定国内的华侨学校开办需向政府报备,但凡有利于国家发展,政府都会给予大力支持。同时,政府还决定选派国内教师赶赴南洋华侨学校任教,并鼓励他们在海外举办教育类的培训班、自行编写侨校教育的教材与书籍,而其教授的华侨学生若想回国,其待遇与国内学生是一样的,不会有任何不公平对待。


6.png

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馆塑像(瑞丽)


国民政府非常希望能够参与南洋地区的侨校教育,并培养出当地华侨的爱国心,但操之过急了。1931年,国民政府希望前往侨校教课的教师能够多向学生宣讲国内政治时事,希望通过教育传播国民政府所奉行之三民主义思想,但这种做法显然带有强烈的政府主导意志,必然有违教育的初衷。


7.png


事实也的确如此,当课本中增添了政府所传播的思想后,很快引起了当地殖民者政府的不满,他们将侨校看作国民政府宣传三民主义的场所,甚至有学校在风波中被查封,这显然与侨校的开办目的南辕北辙,最终的效果也不会太好。在压力之下,国民政府被迫放弃这些做法,侨校依旧在南洋的土地上四处盛开,宣传着爱国主义教育。


8.jpeg

当时的东南亚大部分地区成为西方殖民地


文史君说


南洋地区的华侨长时间远离祖国与故土,尤其是许许多多的青年人只是从祖辈那里听说过关于中国的故事。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他们势必对中国没有太多的感情,而爱国教育则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最“笨”但最为扎实的做法。伴随着一座座华侨学校拔地而起,在数千座侨校的爱国教育的引领下,讲国语、爱中国成为青年华侨的习惯,这样血浓于水的爱国情怀指引着他们在抗日战争中拼命效力,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而战。


参考文献


谢美华:《华侨教育与20世纪初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的产生》,《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


颜海波:《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救国思潮在南洋侨校的传播及影响探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


(作者:浩然文史·刘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8 05:55 PM , Processed in 0.04441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