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4|回复: 0

[哲史艺丛] 浩浩荡荡的皇家仪仗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发展到清朝竟相当寒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2 04: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浩浩荡荡的皇家仪仗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发展到清朝竟相当寒酸

 文史君 浩然文史 2023-07-01 18:30 Posted on 山东
00.png


今日的历史剧,大多都会为强调皇家的威严,将宫殿修葺得十分豪华,人物的服装也极为繁琐。但这反而有种过犹不及的感觉,但凡去过故宫的人,都可能会发出感叹,为何大殿会这么小,根本不符合电视剧里所描绘的壮大雄伟的庙堂场景。与其说这是真的皇家派头,不如说是今人对皇室的一种想象。其实真正的皇家礼仪并不在于殿堂有多大,衣服有多华美,而在于皇家的一举一动都渗透着“礼仪”,而仪仗队则是体现皇家礼仪与威严的象征。


一、礼仪制度的出现


“国家”作为一种政权模式诞生之后,就出现了王室贵族与平民的等级划分,于是也就有了区分其身份与行为的种种礼仪。早在商周时期,为保护王室安全,出现了随从在王室周边的宫廷卫士,他们是经过精心挑选出的精锐将士,手持利器,身穿战甲,按方位护卫在王的身边。周代是中国礼仪文化产生并兴盛的时代,《周礼》中详细记载了复杂繁缛的礼仪规矩,就拿宫廷卫士来说,他们是王的护卫,是宫廷最精锐的将士,也是展现王室威严的象征,他们怎么站,怎么走,穿什么,拿什么兵器等等,一切行动都被安排得十分清楚。


0.png


秦一统六国之后,皇帝制度自此确立,中国从此进入两千年之久的“秦制”时代。尽管秦二世而亡,但秦确立的诸多制度被后世所继承并不断损益发展,其中皇帝乘车礼仪以及皇帝护卫制度、护卫礼仪,在千百年间伴随着皇帝地位与独尊权力的膨胀,排面日趋奢华威严,但“护卫”功能愈发减弱,文化功能则愈发凸显。至中国文明的高峰期宋代,宫廷的仪仗队在顶峰时总数人已经达到2万多人。至明代,仪仗队人数被大量削减,但也有1500人左右的庞大规模。可以说,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王室礼仪与仪仗制度逐渐完善,这一切都为清朝仪仗制度的确立提供了经验。


二、清代礼仪制度的建立


1616年努尔哈赤在东北建立后金政权,与中原明王朝争夺天下。国家既已建立,一切便不能再像之前的部落那般无序与“平等”,规章制度要建立,等级要分明,相应的礼仪文化也开始渗透进这个游牧民族政权。随着后金在东北南征北战并取得节节胜利,努尔哈赤开始在朝廷内确立相应的仪仗规定。什么级别的官员分别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穿什么品质的衣服、住什么样的房子,见到上级要怎么做等,都逐渐确立起来。


1.png

官员仪仗队


爱新觉罗作为后金的皇族,其地位逐渐与其他大族区分开来,彰显出皇室独一无二的尊严。1626年皇太极即位,他登基伊始便对朝堂进行全面整顿,首先取消了四大贝勒与他“共坐”的权力,进而确立君臣见面时应有的礼仪制度,他在宫廷内效仿汉制,设汉官,对婚丧嫁娶等各方面进行严格规定,礼仪与等级开始渗入其制度当中,成为日后仪仗制度发展的基础。


2.jpeg

刘恺威饰演的皇太极


1644年满清入关并逐渐确立对全国的统治,清朝从一个地方性政权成为全国性政权,汉文化成为满清皇室所着重学习的重点,其中的皇室礼仪与仪仗制度更是学习的重中之重。作为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帝在他统治的十几年时间里,对清廷上下包括皇帝、皇太后、贝勒、贝子、王子、公主等,都按等级确立了相应的仪仗制度,这既是对明制的继承,同时又添加了许多满族元素,由此可以说清代的皇家仪仗制度得以正式确立。为凸显仪仗制度的重要性,顺治特意在朝内设立管理皇家仪仗的机构“銮仪卫”,此机构最高长官掌卫事大臣为正一品官员,由王公大臣担任,由此可见清廷对皇室仪仗队有多么的重视。


进入康雍时期后,两位皇帝在生活上均较为节俭,故仪仗制度并没有新的发展,皇帝周边的仪仗一直是包括大驾卤薄、行驾仪仗与行幸仪仗三类,第一种在重大场合如祭祀大典、元旦、冬至以及大朝会时使用,后边两种则在日常出行中使用。皇帝及各级别贵族应使用的物件及其数量,没有太多改动。与明代不同的是,清代的銮仪卫尽管继承明代的锦衣卫,但其侦察与护卫功能几乎完全失去,仅保留了礼仪与观赏功能。


3.png

明朝的锦衣卫


三、仪仗制度的衰落与消亡


自乾隆朝后期,大清开始由盛世走向衰退,嘉庆年间的白莲教起义、道光年间的鸦片战争及随后的数十年战乱,彻底将所谓的盛世终结,并由此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大门。仪仗体现的是国家的实力与皇室的威严,必然需要庞大的开支。但自嘉庆之后,由于战乱与赔款导致国库空虚,使得朝廷无力再供养如此奢华的仪仗队。道光年间,仪仗队不得已大量缩减人数,由原先的上千人缩减至数百人,甚至一些不太重要的场合几十人便够了。仪仗队规模的缩小意味着王室威严的衰退,更意味着国家实力的下降。


4.png


道光皇帝甚至规定在日常的许多出行活动中,能不用仪仗的便不用仪仗,仅普通的随从跟随就好。仪仗队的规模不但在不断缩小,而且其使用的器物质量也不断下降。仪仗队所用器物本全都为金制,但在嘉庆及之后陆续改为银制乃至铜制,即使如此其数量也大范围缩减。能用镀金的便用镀金,以便维持场面。民国年间有笔记小说,记载了一些前清往事,其中提到光绪年间的銮仪卫所使用的物件大多是之前剩下来的,每逢重大场合便拿出来修修补补继续使用,有些物品甚至是康熙、乾隆年间的,都拿来继续使用了。由此可见,在晚清数十年的时间里,清皇室的仪仗队寒酸到了什么地步。


5.png

《鸦片战争演义》中的道光


文史君说


无论如何,有清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其仪仗自出现到兴盛到衰微直至最后消亡,反映出的不仅是清王朝的兴衰荣辱,更能体现出中国古代帝制的兴衰。清朝入关后效仿汉制,确立了一整套仪仗制度,但随着晚清革命的兴起,尤其是以推翻满族以及确立共和体制为目的的革命党人的出现,将蔓延数千年的帝制打翻在地。帝制既已被打倒,所谓的仪仗及礼仪制度自然也被打倒在地,成为历史的产物。


参考文献


郭成康:《也谈满族汉化》,《清史研究》2002年第2期。


束霞平:《清代皇家仪仗研究》,苏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13 07:03 PM , Processed in 0.04023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